浅论传统社会安徽皖南地区的造纸历史

2023-05-18 19:51栾鹤鸣
今古文创 2023年9期
关键词:纸张安徽

栾鹤鸣

【摘要】作为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之一,造纸术对推动中国乃至世界的文明进程起到了巨大的作用。安徽是中国造纸史上的重要地区,在中国造纸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安徽造纸从何开始、如何发展、造纸技术如何,这些都值得研究。随着造纸技术的发展,纸制品越来越丰富多彩,同时也应用在生活生产的诸多领域。

【关键词】安徽;造纸;纸张

【中图分类号】TS76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3)09-0076-03

【DOI】10.20024/j.cnki.CN42-1911/I.2023.09.025

一、安徽造纸技术发展概述

(一)初创阶段

安徽造纸始于何时,尚没有明确记载。大约在东晋时期,随着造纸技术的进步、纸质的提高、统治者对纸的认可、人口的流动以及科学文化的繁荣,造纸技术在全国迅速推广和发展,安徽开始成为纸张的重要产地。王菊花在《中国古代造纸工程技术史》中提道:“东晋南渡后,南方出现了几个造纸中心,如建业(南京)、扬州、广州以及浙江的会稽(绍兴)、安徽南部等地。”[1]119此外,张应文在《清秘藏》中记述了晋代乃至唐代的纸名:“江南有竹纸、楮皮纸、黟歙凝霜纸。”[2]216说明这一时期安徽已成了重要的造纸地。

(二)发展阶段

隋唐五代时期是中国古代造纸技术史上的第一个辉煌时期。这一时期安徽的造纸技术也迅速发展。唐代贡纸的地区共11州,安徽有宣、歙、池3州。《旧唐书》记载,唐天宝二年(743年),“宣城郡船,即空青石、纸笔、黄连”[3]3223;《新唐书·地理志》载:宣州宣城郡有土贡“银、铜器、绮、白纻、丝头红毯、兔褐、簟、纸、笔、署预、黄连、碌青。”[4]1066同时,宋代周密的《澄怀录》记载:“唐永徽(650-655)中,宣州僧欲写《华严经》,先以沉香和楮树,取以造纸。”[5]107上述记载,都表明唐代安徽已经有了较为先进的造纸技术。此外,《方舆胜览》记载:“歙绩溪界有地名龙须,出嘉纸,有墨光、白滑、冰翼、凝霜之目。”[6]271这些都说明当时安徽生产的纸张质量上乘,且已经有了代表性纸张。

五代时,中国已出现了经过再加工的“加工纸”,如薛涛笺、谢公十色笺、金粟山藏经纸、杂色流沙纸等,“澄心堂纸”是其中的珍品。宋人蔡襄的《文房四说·纸说》中指出“李主澄心堂为第一,其为出江南池、歙二郡。”澄心堂纸宜书宜画,但在当时,澄心堂纸专供少数统治者。直到南唐灭亡后,这种纸才流传到文人之手,但仍是纸中珍品。

(三)兴盛阶段

宋元时期是中国古代造纸技术史上的第二个辉煌时期。宋代,安徽除仿制澄心堂纸以外,还有很多纸品。泾县有“金榜、画心、潞王、白鹿、卷帘”;歙州有“碧云春树笺、龙凤印边三色内纸、印金团花”及“各色金花笺”等;池州有“池纸”;无为则有闻名于世的“细白佳纸”,绩溪仍继续生产在唐时即已知名的“龙须纸”。[7]21据《新安志》记载:“熙宁中贡白滑纸千张”[8]71“上贡七色纸,岁百四十四万八千六百三十二张。七色者:常样、降样、大抄、京运、三抄、京连、小抄。”。[8]72《宋史·地理志》载:徽州府“贡白苎、纸”;池州“贡纸、红白姜”。[9]2187《新安志》卷二“进贡”条中记载,新安“朝贡表纸、麦光、白滑、冰翼纸”[8]71。另外,据弘治《徽州府志》记载,宋时休宁出产有进劄、殿劄、玉版观音、京帘堂劄等类的纸。[10]由此可见,宋代安徽造纸技术之高超。这一时期,安徽的纸张不仅品种众多,而且行销各地,《蜀笺谱》中记载:“四方例贵蜀笺,益以其远号难致。然徽纸、池纸、竹纸在蜀,蜀人贵其轻细,客贩至成都,每番視川纸价几三倍”。[5]111

元代安徽仍然是纸张的主要产地,仅贡纸就有赴北纸、行台纸、廉访司纸等名目,岁贡达22万张,另外还有诸衙门的和买纸、常课日纸,以及和买金文纸等等,动辄以百万计。[11]183元傅若金《送奎章阁广成局副杨元成奉旨之徽州熟纸,因道便过家钱唐》诗中写道:“新安江水清见底,水边作纸明于水。”[12]

(四)低潮阶段

明代纸的作坊很多,安徽、福建、浙江、四川等省都有分布,其中安徽生产的纸张质量较高。屠隆就说到:“新安仿造宋藏经笺纸亦佳,有旧裱画卷棉纸,作画甚佳,有则宜收藏之”。文震亨也曾称赞:“吴中洒金纸,松江潭笺,俱不耐久,泾县连四甚佳”[13]60。当时新安和泾县所产之纸,还有花格之白鹿笺、蜡五色笺、松花笺、月白笺、罗纹笺等。

然而,安徽造纸业的发展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在经历过多次战争后,安徽的造纸技术出现倒退,弘治《徽州府志》记载:“按旧志虽载此,然今新安纸决无佳者,惟市于常山、开化二县者乃佳。”[14] 明末清初安徽造纸业依然处于低潮衰落阶段,战乱不止,各地造纸业皆遭到摧残。如道光《徽州府志》载:“宋时有进劄、殿劄、玉版、观音、京帘、堂劄诸纸,皆出休宁之水南及虞芮、和睦、良安三乡。今合郡乃绝无纸矣。”[15]1705“纸无佳者,往往市于常山开化间。”[15]426

(五)鼎盛阶段

康乾年间造纸业逐渐恢复并发展。泾县除了继续仿造举世闻名的“澄心堂纸”外,还制造了“玉版”和“楮硾”等。新安则增制“花格白鹿笺”“松花笺”“月白笺”,小笺则有五色、界栏、山水、花鸟等。此外,据嘉庆十一年的《泾县志》记载,嘉庆年间,泾县仍能生产“金榜、玉露、白鹿、画心(亦名澄心堂纸),罗纹卷帘、连四、公平、学书”等纸,且行销于市。清道光增修的《繁昌县志》中也记载有潞王、白鹿、画心(亦名澄心堂)、卷连、连四、公单、学书等纸种。[16]

二、皖南地区造纸技术

纸张的制作纷繁复杂,从原料上来说,有麻纸、皮纸、竹纸、加工纸之分;制作流程上,主要有浸湿、切碎、蒸煮、洗涤、春捣、打槽、抄纸、晒纸、揭纸等基本步骤;从再加工技术上来看,有砑光、填粉、施胶、涂蜡、染色、洒金、印花、粘接、防蛀等。

五代时期,澄心堂纸是皖南地区的代表性纸张。苏易简称赞澄心堂纸“细薄光润,为一时之甲。”关于其制法,只有一些零散的记载。《江宁府志》载:“澄心堂纸以桑皮为原料,后主所制者,工料特精,别以烈祖之澄心堂名之,遂成上方珍品。”[17]43梅尧臣有诗句云:“寒溪浸楮舂月夜,敲冰举帘匀割脂,焙干坚滑如铺玉,一幅百钱曾不疑。”“澄心纸出新安郡,腊月敲冰滑有馀。”从这两句诗句中可以推测出澄心纸的部分制作流程,浸泡原料——“浸楮”、打浆——“舂”、抄造——“举帘”“焙干”。此外,罗愿在《新安志》中提到了水质对造纸的影响:“大抵新安之水清澈见底,利以沤楮,故纸之成振之似玉雪者,水色所为也。其岁宴敲冰为之者,益坚韧而佳。”[8]61经过严格的制作工序,澄心堂纸的质量极高。米芾曾检验过其质量,载:“古澄心以水洗浸一日,明日铺于桌上晒干,浆硾已去,纸复原性。”[18]20

宋代安徽生产的匹纸是古代手工纸中最长的,苏易简在《文房四谱》中提道:“黟歙间多良纸,有凝霜、澄心之号。复有长者,可五十尺为一幅。”[19]53如此长的纸,其制作难度可想而知。《文房四谱》载:“盖歙民数日理其楮,然后于长船中以浸之,数十夫举帘以抄之,傍一夫以鼓而节之,于是以熏笼周而焙之,不上于墙壁也。由是自首至尾,匀薄如一。”[19]53要在长船中浸沤楮皮,数十名工匠协作进行,以熏笼焙干,每一环节都不能出错。

有关明代徽州皮纸造法的记载是比较详细的,《徽州府志·物产》中记载了该纸的造法:“造纸之法,荒黑楮皮率十分割粗得六分,净溪沤,灰腌,暴之,沃之,以白为度。渝灰,大鑊中煮至糜烂,复入浅水沤一日,拣去乌丁、黄眼,又从而腌之,捣极细熟,盛以布囊,又于深溪用辘轳推荡,洁净入槽。乃取羊桃藤捣细,别用水桶浸按,名曰滑水,倾槽间与白皮相和,搅打匀细,用常抄成张。榨经宿,于焙壁张张推刷,然后截沓解官,其为之不易盖加此。”[20]其简化流程如下:

清嘉庆《宁国府志》载:“纸,《二楼记略》:‘泾人工作纸,楮树丛生,制皮取肤,杵捣成汁,审水火之剂,匀其捞漉,熨诸埏埴,既干而落之。最明洁厚重者为玉版,岁贡上用;专其业者,谓之槽户。’……按:纸,宣、宁、泾、太皆能制造,故名宣纸。而泾人所制尤工:金榜、潞王、白鹿、画心、罗纹、卷帘、连四、公单、学书,以树皮为之;千张、火纸,以竹为之;下色、高帘、衣纸,以草为之。法取楮树皮或檀树皮蒸软,漂以溪水,盦以石灰。再蒸再漂再盦,凡数次,捣烂化汁,将杨枝藤汁和入槽内,用细竹帘,两人共舁捞之,一捞单层,再捞双层,三捞三层,叠至尺许,用榨榨干,挨张揭粘于火埴熨之,随熨随揭,顷刻即成。用稻草亦如炼皮法,草胜则白,皮胜则坚。”[22]简化流程如下:

泾县的宣纸主要原料为青檀皮和沙田稻草,二者按适当配比,制成不同等级的宣纸。此外,宣纸按厚薄可分为单宣、夹宣、二层、三层等。二层、三层夹宣的制作方法与单宣相似,一捞单层,再捞双层,三捞三层。

五代的澄心堂纸、宋元的皮纸、明代的徽纸、清代的宣纸基本上都是皮纸,兼有少量混合纸、竹纸、草纸。由此可知,安徽古代造纸技术处于领先地位,其中尤以皮纸最为突出。同时,从文献记载中可以看出,在造纸过程中出现了纸药。此外,从造纸流程可看出,制作纸张,主要要经过砍取树皮、浸沤、蒸料、舂捣、加纸药、抄造、压榨、焙干、揭纸等过程。

三、纸张的应用

纸张发明的初衷大概是用于书写,但随着造纸技术的日臻成熟,纸张的应用越发广泛,除原有的具有书写功能的文化用纸外,生活中还出现了家居用纸、包装及广告用纸、娱乐用纸、农副业用纸、经济用纸等,以下就史料中出现的安徽用纸的情况进行简要叙述。

(一)文化用纸

纸张最基本的功能便是书写绘画,安徽生产的澄心堂纸便经常用于此。许多书画珍品如蔡襄的《谢赐御书诗卷》、苏轼的《书杜工都桤木诗卷》等用的都是澄心堂纸。书画完成后往往要经过装帧、裱褙,安徽制造的纸也有用于裱褙的,如米芾《书史·裱褙用纸》云:“古澄心有一品薄者,最宜背书”。[18]20《装潢志》中也有相关叙述:“纸选泾县连四,或竹料连四。[23]471清代周二学在《赏延素心录》提及“画背纸用元幅,精匀漫薄,泾县连四捶熟,两纸合一,糊就风干……”[24]209

(二)水果套护纸袋

水果套保护纸在现代很常见,但纸张的这种用途早在清代康熙之前就已存在。康熙《徽州府志》记载:“梨之类多种,大抵歙梨皆津而消,其质易伤,而蜂犯之则为瘢。故士人率以柿油渍纸为囊就技封之,霜后始收,宋时出丁字桥者名天下。”[25]

(三)会子

宋洪迈《容斋随笔》载:“官会子之作,始于绍兴三十年钱端礼为户部侍郎,委徽州创样撩造纸五十万,边幅皆不剪裁。”[26]329《宋史·食货志·会子》载:“(绍兴)三十二年定伪造会子法。当时会纸取于徽池,续造于成都,又造于临安。”[9]4406可见徽州是会子纸料的产地之一。

(四)纸衣

南北朝时,已经有纸衣出现。唐宋时期,纸衣盛行。元代之后,纸衣逐渐退出人们的视野。关于纸衣的制作,《文房四谱》载:“亦尝闻造纸衣法:每一百幅用胡桃、乳香各一两煮之,不尔,蒸之亦妙。如蒸之,即恒洒乳香等水,令热熟,阴干,用箭干横卷而顺蹙之,然患其补缀繁碎。今黟歙中有人造纸衣段,可如大门阖许。近士大夫征行,亦有衣之,盖利其拒风于凝沍之际。”[19]55《新安志》中亦有相似的记载,可见纸衣在安徽地区也出现过。

从东晋开始,伴随着造纸业中心向南方的迁移,安徽造纸业开始兴盛,其中尤以皖南地区技术较为先进。此后,安徽一直都是纸张的重要产地,造纸技术长期处于领先地位,其中尤以皮纸最为突出。纸张的发明,是我国古代重要的技术成就,渗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对我们的生活产生了重要影响。

参考文献:

[1]王菊花主编.中国古代造纸工程技术史[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05.

[2]黄宾虹,邓实编.美术丛书8(初集第8辑)[M]. 杭州: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2013.

[3]旧唐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5.

[4]新唐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5.

[5]张秉伦等编著.安徽科学技术史稿[M].合肥: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0.

[6]顾宏义主编,(宋)苏易简等著,宋元谱录丛编.文房四谱(外十七种)[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15.

[7]穆孝天,李明回.中国安徽文房四宝[M].合肥: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1983.

[8](宋)罗愿撰,萧建新,杨国宜校著.《新安志》整理与研究[M].合肥:黄山书社,2008.

[9]宋史[M].北京:中華书局,1977.

[10](明)彭泽,汪舜民修纂.天一阁藏明代方志选刊(29):弘治徽州府志[M].上海:上海古籍书店影印本,1982年.

[11]李则刚编.安徽历史述要(上)[M].合肥:安徽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1982.

[12](清)顾嗣立编.元诗选三集[M].北京:中华书局,1987.

[13] (明)文震亨.长物志[M].北京:商务印书馆,1936.

[14](明)彭泽,汪舜民修纂.天一阁藏明代方志选刊(21):弘治徽州府志[M].上海:上海古籍书店,1982.

[15](清)马步蟾,夏銮纂.徽州府志[Z].台北:成文出版社,道光七年(1827)刊.

[16](清)曹德赞纂,张星焕增纂.道光六年(1826)增修·繁昌县志[M].1937年铅字重印本.

[17]王菊华.中国古代造纸技术发展的特点及某些著名纸种[C].首届中日韩造纸史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09.

[18] (宋)米芾,李之仪.书史[M].北京:商务印书馆,1937.

[19]苏易简辑.文房四谱[M].北京:中华书局,1985.

[20](明)汪舜民.天一阁藏明代方志选刊(29):徽州府志[M].上海:上海古籍书店,1982.

[21]樊嘉禄.中国传统造纸技术工艺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01.

[22](清)鲁铨修,洪亮吉等纂.宁国府志[M].台北:成文出版社,1970.

[23]上海古籍出版社编.饮食起居编[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

[24]刘舜强,张旭光,王璐.古代书画装裱用纸的研究现状及成分检测[J].科技创新导报,2013,(28).

[25](清)丁廷楗,赵吉士纂.中国方志丛书:华中地方237徽州府志[M].台北:成文出版社,影印康熙三十八年(1699)刊本.

[26](宋)洪迈.容斋随笔[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

猜你喜欢
纸张安徽
薄如纸张的扬声器
安徽:种子田去杂保纯促增收
5.回声
近期国内市场纸张价格(2019年1月)
近期国内市场纸张价格(2019年2月)
纸张黑白变
撕纸张
安徽医改自我完善主动纠错
安徽药采如何“三步走”
安徽 诸多方面走在前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