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教学中人文素养的培养路径

2023-05-18 18:51张永梅
安徽教育科研 2023年9期
关键词:初中语文教学人文素养困境

张永梅

摘要: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就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而言,语文学科有着得天独厚的优越性。对于初中生来说,提升其人文素养对其身心健康发展,乃至世界观、人生觀和价值观的完善有显著的推动力。初中语文教师在承担知识教学任务的基础上,应关注学生素养的提升与人格的完善。然而,当前受各项因素影响,语文学科中蕴藏的人文内涵正逐渐被忽视。本文先阐释了人文素养的内涵,再针对当前初中语文标准化教学中人文素养的培育困境加以分析,最后在此基础上提出具体解决策略。

关键词:初中语文教学 人文素养 困境 路径

人文素养关注的是人本身,包括人的价值存在、生存意义等。语文是义务教育初中学段的重要学科,其人文特征的显著性是不容忽略的。当前,素质教育理念正逐渐渗透至教育的各个层面,教育教学工作者对于语文学科的人文性也有了新的认知。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融入人文素养,能够在促进学生语文成绩提高的基础上,帮助学生塑造健康的人格和阳光的心理。基于此,初中语文教师有必要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对语文教学中人文素养的培养进行研究、探索,以此推动语文学科迈向更高层次。

一、人文素养概念及渗透意义

(一)人文素养概念

从概念上来看,人类社会存在的各类文化现象称之为“人文”,这是《辞海》对人文一词的解释。“文明以止,人文也”。人文可以“察时变”,亦可“化成天下”,这是《周易》对人文的阐释。古代人理解的人文是“教化天下”,与当下的内涵并不一致。由此观之,“人文”一词随着历史的演进而不断发展变化,其内涵也愈加丰富。在教育视域下,人文反映的是“以人为本”理念,这不单单指人能力的发展,更是包括作为一个人的个性、价值、力量及潜能等。

《现代汉语词典》中,“素养”即为“平时的修养”,与“素质”一词含义相近。从古至今,人们认为素养同道德之间存在不可分割的联系,如“士不素养,不可以重国”“越有所素养者,使人示之以利,必持众来”。人具有社会性,尤其是在现代社会,当人和外部世界展开互动时,素养是必不可少的条件。素养水平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沟通的有效性。有了素养,人在面对外部的人或事物时,就能作出相对合理的价值判断。

总体而言,人文素养关注的是人作为个体生命的存在,对人的关怀是人文素养的终极奥义,无论是个体的生存价值抑或是存在意义,以及在面临不同境遇时作出的价值判断,人文素养都倾向于人的内在品质。笔者认为,素养主要包括人的气质和修养,而这些东西是人在进行人文知识的学习过程中修养而来的,是对人内在品质的评价和反映。更具体来说,素养包括但不限于人的道德水平、思维模式、价值取向、交往方式、情感态度。其全面而充分地展现出人的主体价值观,标志着一个现代人思想的成熟和独立。

(二)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人文素养的意义

一方面,在初中语文标准化教学中进行人文素养的渗透,有助于丰富学生的语文知识。知识的获得与累积是学生学习的目标之一。人文素养在语文课堂中的融入渗透,能够帮助学生实现知识面的延展,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事实上,初中语文教材中的许多知识点都涉及学生的人文素养,教师应加以挖掘,再传递给学生,让学生获得知识的同时,人格也得到完善。另一方面,在诸多学科中,语文有着其他学科所不具备的丰富的人文资源,许多课文都传递着热爱祖国、热爱人民、坚韧不拔等积极向上的价值观。教师在开展课堂教学时,既要教授给学生文本研读的方法,又要关注有关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引导,将课文主题加以升华,让学生在耳濡目染中受到感染,与文本产生精神上的共鸣,实现自我完善。除此以外,还有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激发学生智慧、启迪学生是教育恒久不变的主题,也是教育的本质目标。和语文知识相比,人文素养更隐形,也更加难以捉摸,需要语文教师不间断地渗透与培养,从而唤醒学生的生命感。当学生具备较高的人文素养时,学生就能相对客观、科学地作出合理的价值判断,长此以来,就会逐步建立起正确的价值观,从而由内而外审视世界,在正确理想信念的指引下不断前行。

二、初中语文教学中人文素养的培育困境

(一)学生心态浮躁,文化品位较低

对于语文教育而言,其人文性的发挥在很大程度上受限于学生的文化品位。当今社会很多人的心态浮躁,庸俗的文化遍布周遭,学生将网游、网络小说、手游及漫画等作为精神消费品,却忽视了对经典文学的阅读。这样一来学生人文素养的流失是不可避免的。失去了传统文化的浸润,学生道德水平也会下降。当学生群体的精神信仰不再,民族的精神必然滑向平庸与世俗。基于此,作为教育者,我们有必要通过语文教育助力学生重拾文化趣味,增强人文素养。

(二)教师观念陈旧,人文素养不足

语文课程具有很强的人文性,而这种特性能不能有效地发挥出来,还要看语文教师的综合素养。新课程理念关注学生身心发展的全面性、均衡性。教师在以生为本理念的指导下思考教育的目的、内容和实质,就不会只把目光放置于学生的成绩,而是放眼于学生的未来成长。教学理念的更新是语文课程活动得以丰富延展的先决条件。语文教学的组织与开展须得从学生角度出发,只有这样学生语文学习的积极性才能被有效调动,从而主动与文本对话,感知、发现、思考语文,真正从内心深处感知汉语言文字的美。此外,人文素养的培育质量受教师文学知识储备的影响。在知识大爆炸的新时代,不仅学生是受益者,教师亦是。对于新的思想、新的知识,教师要像海绵一样积极吸收和过滤,再将其融入语文课堂教学中来。学习之路永无止境,倘若语文教师故步自封,不能跟随时代的变化而不断更新教育教学理念,扩充自己的知识库,就很难在语文教学中做到游刃有余。无论是获得语文知识的途径,抑或是学生文本鉴赏能力的培养,都对语文教师的教学水平及文学素养提出较高的要求,一旦教师本身人文素养不足,就难以带领学生共同进步和成长。在学生的语文学习活动中,教师是指导者,同时也是合作者,只有这样学生在文学的世界中才能畅快遨游,不断探索和发现。

三、初中语文教学中人文素养的培育路径

(一)关注人文教育,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教育是灵魂对灵魂的唤醒,是生命对生命的影响。人道精神应贯穿于教育全过程。也就是说,教師是富有情感、富于同情心的,而不是冰冷的。人文教育首先要把学生当作独立、自由的人,而不是将其视作工具、道具。语文教师要承担知识方面的教育责任,也要承担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学生具有强烈的向师性,这也就意味着教师要把美好的品质展现在学生面前,如拼搏进取、无私奉献、坚定不移等,学生会在耳濡目染中自然而然习得这些品质。当教师在道德方面有污点时,他就很难在学生群体中树立威信。基于此,要想对学生开展有效的人文教育,语文教师应具备充沛的文化知识、高尚的文学修养。以情动人是语文课程中人文教育的重要标准,语文教师的情感流露应当是真实的,就像泉眼一样,只有这样才会源源不断地流出清澈的泉水浸润学生心田,在一呼一吸、一应一和中达到精神上的共鸣。就任何一门学科而言,学生的接受度、学习成果均受到教师教学能力的影响,这就要求语文教师做到科学设计、有效调控、及时反思,通过自身的语言、肢体表达能力来向学生传递知识和情感。总而言之,优化语文教师队伍建设,实现语文教师人文素养与综合水平的提升,是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有效路径之一。

(二)更新教育理念,打造有温度的语文课堂

传统语文教学将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知识性和生命性粗暴分割,导致语文课堂不是学生而是教师的主场。新课程改革下,语文教学应立足于人的终身需求,促进人的和谐发展,使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得到有效提升。有温度的语文课堂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和谐统一,是知识性和生命性的有机融合。有温度的语文课堂是开放包容的,是语文学科人文教育价值的充分彰显和体现。语文教师要革新教育教学理念,让语文课堂充满温情,在和谐的课堂氛围中潜移默化地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教学时,教师可以先将人文精神融入导入环节,创设故事情境,通过故事自然而然地引出正文,这样的语文教学具有趣味性,能第一时间抓住学生的兴趣点,引领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索文本,开展研究性学习,同时也会对人文素养的渗透教育起到推进作用。值得关注的是,人文素养在语文教学中的渗透要自然合理,尽量不要将其单独分离出来,否则将会对人文素养培养的有效性产生不利影响。以《愚公移山》为例,本课出自《列子·汤问》,属于寓言故事。在新课导入环节,由于大多学生对这则故事有所了解,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借助自己的回忆讲一讲这个故事,别的学生对发言学生的故事加以完善、补充,使学生从整体上初步感知愚公移山故事的大概内容。在课文学习环节,教师可创造条件进行对比阅读,学生先前接触的故事,同课文中愚公移山的故事有何异同之处,在此基础上展开对主角人物——愚公的分析,尝试以现代人的目光看待主人公的行为。教师可以从正向角度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在当今时代,愚公移山的精神被赋予了新的意义:坚定不移、锲而不舍、不怕付出、埋头苦干等,《人民日报》中关于愚公移山精神也从不同角度进行阐释,如“躬身笃行,久久为功”,可将其作为本课的拓展,从更深层面挖掘《愚公移山》一文中的人文内涵。总的来说,教师通过寻求语文教学实践与人文素养培育二者之间的契合点打造有温度的语文课堂,落实人文素养培育目标。

新课程改革关注课堂情境的创设,该教学理念已逐渐为大多数语文教师接受,并运用到课堂教学的具体实践中来。在语文教学中,创设情境是丰富学生情感体验、打造温馨课堂的重要手段。就人文教育而言,情感教育是有效的加速器。课程标准提出的教学目标就涉及情感态度价值观层面。以部编版语文教材八年级上册《中国石拱桥》一课为例,本课就可以通过创设情境,利用多媒体技术将中国石拱桥的历史呈现在学生面前。对于古人的勤劳智慧,学生既可以通过观看视频直观感知,又能通过文本阅读加以理解。在创设情境时,对于我国桥梁建筑的拱桥设计理念、建筑效果等,教师可以利用动画的形式辅助学生理解,想象“长虹卧波”“初月出云,长虹饮涧”等画面,深入理解我国石拱桥的高超建桥技术。古人的智慧跨越千年,以物的形式留存至今,为世界称道,这是我们民族自信心的重要来源。除此以外,教师还可以以本篇课文为基础,延伸出当今社会的“工匠精神”,从不同的层面和角度研读文章思想情感,提升学生的自豪感,引导他们学习古人的工匠精神,培养学生大语文观,有效落实人文素养在课堂教学中的渗透。

(三)加强互联网教学资源建设,渗透人文理念

在信息化社会,教育教学改革正逐步向着资源整合的方向推进,语文教学也不例外。语文教师应在充分研读教材的基础上,利用互联网资源的优势,将其与语文教学有机融合在一起,通过资源整合的途径延展语文教学的宽度,增加语文教学的厚度,深化人文感知,从而将学生的人文情感充分激发出来,让语文教育中的人文教育更优质、更高效。以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的课文《土地的誓言》为例,为达成本课教学目标,教师可利用互联网进行相关资料的搜集整理,如作者端木蕻良创作本篇时的社会背景,课上可以向学生播放相关视频,激发出学生的家国情怀,让他们怀揣着强烈的爱国情感阅读文本。这样学生对于本课情感上的认知将会穿透表面,抵达更深的层次。此外,教学资源的丰富性能够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这篇血泪之作,明白为什么作者说“而我将用我的泪水,洗去她一切的污秽和耻辱”,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语文教育的温度体现在人文教育上,当前便捷的互联网技术大大提升了语文课程资源的丰富性,语文的魅力也借此大放异彩,教师通过整合教学资源,引导学生以教材为支点形成正确的价值理念,形成完善的人格。

结语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学生人文素养的培育不可或缺。学校应强化语文教师队伍建设,提高语文教师的人文素养及综合水平。初中语文教师要有意识地将人文理念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中,科学合理地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加强对语文课程资源的整合,以课堂为主要渠道渗透人文教育,深刻彰显出人文教育的功能和作用,引领学生实现知识的积累和素养的提高。

参考文献:

[1]王祯功.关于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路径探索[J].天天爱科学(教学研究),2022(4):6768.

[2]陈朋.渗透人文素养,激活语文课堂[J].语文世界(中学生之窗),2022(4):6162.

[3]孙有喜.初中语文标准化教学中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探讨[J].中国标准化,2022(4):151153.

[4]陈云霞.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J].当代家庭教育,2022(4):110112.

[5]莫俊.初中语文教学中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策略研究[J].考试周刊,2021(91):3840.

[6]吴奎盛.初中语文教学中人文素养的培养探析[J].新课程,2021(39):195.

责任编辑:唐丹丹

猜你喜欢
初中语文教学人文素养困境
困境
“邻避”困境化解之策
新课改下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之我见
必须正视的理论困境
高校人文素养教育势在必行
我国雾霾治理的困境与出路
基于自我意识唤醒下医学生人文素养的培育途径研究
高校 《大学语文》 课程教学模式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