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模式研究与实践

2023-05-18 14:01唐梦瑶孙裕如
安徽教育科研 2023年9期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模式课程

唐梦瑶 孙裕如

摘要: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学校实施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心理育人的重要途径。针对当前该课程存在的问题,探索构建“345”教学模式,“3”即课前课中课后三段教学过程,“4”即知情意行混合式教学法,“5”即“导—探—体—调—训”五步教学步骤。通过教学实践,构建满足学生心理成长需求,有吸引力、感染力和影响力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提升心理育人的质量。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 课程 教学模式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存在的问题

(一)课程资源有待扩展

教育部办公厅印发的《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基本要求》(教思政厅〔2011〕5号)中指出,各高校应开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并作为一门公共必修课程覆盖全体学生。目前各高校普遍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但部分学校由于师资力量匮乏,导致一些学校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通过慕课、讲座等形式开展,无法使得该课程实现心理知识的传授、心理活动的体验和心理调适技能的训练等集知识、体验和训练为一体的综合课程。此外,即使在线下开设了此类课程,一些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也存在课程资源(仅有教材)单一、课程内容仅有心理学知识的理论化和教学形式仅有讲授法的同质化等现象,课程及教育教学资源有待扩展。

(二)课程体验有待加强

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和“满堂灌”“填鸭式”的教学并不能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效果不理想。近年来,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开始以学生为中心,不断探索體验式教学、团体教学等方式,对于教学效果的提升具有很大帮助。在实际教学中,如何做到兼顾不同性格类型的学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体验;要考虑到学生当下的认知和情感需求,更要考虑到学生潜在的意志行为发展,是课程设计需要注意的问题。

(三)课后迁移有待提升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一门应用型课程,其最终目标是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水平,引导学生将课堂获取的知识熟练运用到自身的学习、生活、工作等各个方面。如何将课堂所学迁移到生活实践中,引导学生不仅“知道”心理健康教育知识,更能“做到”心理状态调适,一直是本课程研究的重要课题。特别对于一些高等职业院校的学生,他们的学习内容职业性较强,学习时间较短,大多数学生经过2至3年的学习,很快就步入实习、工作岗位,心理适应周期较短。在教育教学环节中,如何将心理健康教育和职业性相融合,提升学生的职业能力,是心理健康教育课程需要探寻的。

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345”教学模式的实施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345”教学模式的建构机制

1.提纲挈领:聚焦学生联系社会,丰富课程资源

心理健康教育作为一门综合性课程,课程资源的选择既要贴合学生需求,又要符合社会发展。一方面,聚焦学生关心关注的问题。学习社会角色规范的任务,以及与他人建立亲密关系,为事业定向的任务。所以在教学中,考虑引入个体与社会的关系,将个人发展定向和当下时代、社会特点及对人才的心理素质的要求相结合,聚焦学生的心理。将心理健康教育与职业、专业相结合,满足学生的实际需求。比如相比较财会类、金融类、营销类专业,学生对人际沟通的技巧的需求较多,课堂上可以根据学生专业特点进行教学内容的小范围调整。另一方面,要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学内容和社会现实相结合。例如,2020年年初,新冠疫情暴发,那么针对疫情的情绪调适、危机干预相关内容就可以作为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学内容。心理健康教育还要注重和思想政治教育相融合,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中汲取心理健康教育的养分,将“育心”与“育德”相结合。

2.同频共振:学生主体重在体验,应用翻滚课堂

近年来,团体活动、互动体验式等教学模式使学生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焕发生命活力。这些教学模式,表面是活动、互动,内核是学生的参与、体验。在这样的课堂上,由原来的教师传“授”变成学生感“受”,学生由课堂的“听众”转变为“主角”,与教师处于一种相对平等的地位。比如,在人际沟通的教学内容中,教学内容可以通过游戏(抓与逃走)、任务(角色扮演)、案例(校园人际关系案例)、视频(林黛玉进贾府时王熙凤对其的描述)等团体心理学呈现出来,使学生在教师的引领下,通过参与、合作、感知、体验、分享等方式,自己观察、反思、总结、内化,在与同伴相互反馈和分享的过程中获得成长,架构适合自己的心理学知识体系。

3.知行合一:内外课堂联结一体,延续课程体系

心理学与生活可以说是密不可分的,也是无处不在的。但由于心理学知识的实际应用可能会牵涉到性格、人格等较为稳定的因素,因此容易出现课堂上学习到了处理事情的方法,但是实践中很难运用或者坚持,即“理论”与“实践”两张皮现象。因此,要建立一套课堂传授心理健康教育知识与课后践行心理健康教育理念相结合,知道、体验、践行相结合,课堂与外课堂相融通的具有延续性的课程体系。对于学生在心理课上所看、所学、所体验,可以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将获得的正向体验向学生日常学习生活、学生社会活动、志愿活动、实习实践等外课程延伸,使学生心理活动常态化。通过课堂体验、活动体验与生活体验,实现教育从课堂走向生活,从而解决学生学习中知易行难的问题,使心理素质与品德修养的提升落到实处。

(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345”教学模式的实践

1.“课前课中课后”三段教学过程

充分利用教学资源,坚持认知目标、能力目标、素养目标三个目标相结合的导向,将教学活动分为课前网络自主学习、课中体验行为强化、课后实践内化素养三个阶段。在课前,学生通过网络平台观看教师发布的教学视频。比如在自我意识环节,学生观看“周哈里窗”知识点介绍,在头脑中初步掌握自我意识相关理论和知识架构;积极参与心理测评,评估个人情况;完成单元测试,巩固自学知识点。在课中,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主动进入学习情境,参与案例分析、小组讨论,体验心理互动,以达到情感体验、行为塑造和知识内化的目的。在课后,学生通过完成课堂作业、社会服务、专业实习,强化行为习惯、内化素养。通过“课前课中课后”三段教学过程真正实现知识内化、素养形成。

2.“知情意行”四步混合式教学法

个体的学习过程是循序渐进、逐步上升、逐步整合的过程,从了解到触动,再到思考与行动,即“知、情、意、行”的学习过程。教学过程参考个体认知学习规律,按照“认知—体验—感悟—行动”渐次推进,构建知情意行四步法混合式教学。“知”即“知识认知”,学生依托线上平台自主完成基础知识的习得过程,打好学习基础。“情”即“情感体验”,在具体的教育教学环节创设情境让学生经历情感体验。“意”即“意志观念”,通过活动探索,情境领悟,提升学生的意愿与意志力,活动后教师总结,促进学生感悟,引导学生树立理想信念,厚植家国情怀,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行”即“行为训练”,通过教学及课后实践促成学生的行为习惯养成,提升认识自我、适应社会、完善自我的能力,让知识外化于行。

3.强化体验的“导—探—体—调—训”五步教学步骤

心理教育强调“人在情境中”和“此时此地”的感受,所以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要激发学生的主观感受,注重学生行为的强化。因此,在课程教学中采用强化体验的“导—探—体—调—训”五步教学步骤。

(1)“导”:创设情境,导入任务。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课堂参与度,创设互动体验式教学,教师首先要根据教学目标,结合学生的职业性、专业特点,创设真实的情境,以达到身临其境的感受。比如,针对酒店管理专业的学生,一些学生因无法悦纳自我而出现无法悦纳酒店管理服务岗位的现象。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学生实习时的工作情境和发生的真实案例作为导入任务。本步骤的重点在于,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学生专业,设置有趣、有用、有故事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参与欲和求知欲,促使他们产生“我想听”的心理动机,让他们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情境活动中。

(2)“探”:合作探究成长目标。多向互动是心理教育的特点。导入任务后,教师可以对学生进行分组,鼓励学生在组内交流、概括;组间分享、互动;和教师一起分析、总结。在这个步骤中,重点在于创设安全稳定的小组环境,构建民主、和谐的生生、师生关系。在具体实施环节,可以在最开始的几节课程中,设计团队组建、团队建设、团队合作等教学内容,在团队相对稳定后,鼓励学生自我探索与发展,使学生产生“我想说”“我要说”的心理动机。

(3)“体”:体验活动,加深认知。体验式教学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方式,重视学生的参与体验,并通过体验活动强化学生感受,这一过程与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和目标是相一致的。在具体的教学中,教师精心设计相关心理活动,以学生为主体,引导学生参与、体验。在这一教学过程中,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和自主学习能力,不仅是活动的参与者,有时还是活动的组织者。例如,在自我意识中悦纳自我环节,通过找寻叶子、变废为宝等活动体验,掌握接纳自我的方式;在生涯成长环节,通过生命线、我的遗嘱等活动体验,回顾成长历程,感受成长理论。这一步骤是整个教学的中心步骤,很好地将课堂上的知、情、意、行串联在一起,活泼又不失深度的体验能有效促使学生产生“我要参加”的心理动机。

(4)“调”:调适训练技能技巧。教授学生调适技能。例如,在自我意识章节的自信心提升环节,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贴标签、仪态仪表训练调适学生心理,提升学生的自信心和胜任力。在情绪管理章节的情绪调适环节,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填写“情绪认知转换五栏表”调节不合理情绪,提升学生的情绪调节能力。无论是学生的心理需求还是调适方案,尽量选择大多数学生都具有的问题,方便采取方案。例如,高职学生普遍存在自信心不足、情绪调适不佳、人际交往能力有待加强的现象,针对这些现象,贴标签和仪态仪表训练、情绪认知转换五栏表和空椅子技术,这些方法既具有心理学的内涵,又方便简单,是学生日常生活中随时随地都可以运用的,促使学生产生“我愿用”的心理动机。

(5)“践”:反复实践,内化素养。理论的学习需要实践的运用。课堂上通过体验和训练习得的知识、行为需要反复练习,内化为素养。积极心理学倡导者塞利格曼发现,“每天三件好事”的记录训练可以有效改善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提升幸福感。因此,学生可以通过参与“每天三件好事”的21天课下打卡活动,关注自己及身边的美好事物,提升自我幸福感;通过参与义务支教、敬老服务、公共场所清扫等社会服务、志愿活动、劳动教育,体验到社会幸福感;通过专业实习、实践发现职业幸福感。反复练习在于强化个人行为,持久的社会服务在于创造新的体验,专业实习在于强化职业素质。学生参与练习、实践一段时间后,会获得新的感受,产生新的领悟,促使其知行合一,提升心理素养,达到“我爱我”的成长目标。

三、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345”教学模式的应用价值

(一)整合育人资源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作为学校心理育人的主渠道,“345”教学模式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体验实践有效促进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知识、体验和训练一体化。此外,课程积极开展实施还能统筹校内心理健康教育资源、凝聚心理健康教育力量、推动形成全员心理育人合力。

(二)利于学生成长

“345”教学模式兼顾理论学习、体验经验、实践运用,是从尊重学生、贴近学生、服务学生的角度出发,探索出的适应学生个体心理成长需求,有吸引力、感染力和影响力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模式。课前的理论知识自学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探究的能力,课堂上体验式教学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有助于学生在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生成知识、感受情感、培养技能,提高心理适应能力,促进心理发展。

(三)具有推广价值

“345”教学模式立足学生心理需求、联系社会现实,课堂上,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改变了学生过去的被动学习模式,课堂外将心理健康的理论知识融入学生的生活实践中,有效解决课程理论和实践相脱节的问题。此外,丰富的课外实践还有利于创建全校师生参与、关注心理健康教育的氛围,提升心理育人的质量,为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设提供参考、借鉴。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办公厅.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基本要求[EB/OL].(20110528)[20200730].http://www.moe.gov.cn/srcsite/A12/moe_1407/s3020/201105/t20110528_120774.Html.

[2]林靜,王玲玲,康著言,等.基于互动体验式教学模式的课程教学方案设计——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为例[J].教育教学论坛,2019(47):199200.

[3]任智.互联网时代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的思政思考[J].保险职业学院学报,2019,33(4):8890.

[4]张素艳.大学生体验式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构建与实施[J].西部素质教育,2016,2(9):142.

责任编辑:唐丹丹

猜你喜欢
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模式课程
群文阅读教学模式探讨
《无机化学》课程教学改革
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与探索
软件设计与开发实践课程探索与实践
为什么要学习HAA课程?
高中班主任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及对策研究
基于移动互联网的心理健康教育初探
心理健康教育在高中体育教学中的全面渗透
大学生心理问题应对新模式
“一精三多”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