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背景下涉农高职院校思政教育研究

2023-05-24 19:47王怡洁
河南教育·高教 2023年4期
关键词:思政教育乡村振兴高职院校

王怡洁

摘 要: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现阶段,根据乡村振兴战略的推进特点及高职院校的教学特色,应进一步推进高职思政教育创新开展。本研究从涉农高职院校和新农村建设现状入手,重点讨论乡村振兴背景下创新涉农高职院校思政教育面临的问题和解决措施,旨在进一步推进涉农高职院校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提升。

关键词:乡村振兴;高职院校;思政教育;涉农专业

农业高质高效,农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全党工作重中之重,城乡发展一体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党的十九大在解决“三农”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乡村振兴战略是推动农业农村农民现代化发展的重要举措;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应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而乡村振兴的主推力在于人才振兴。

现阶段,在党的二十大精神指引下,根据乡村振兴战略的推进特点以及高职院校的教学特色,应进一步推进高职院校思政教育下乡进村,为广大农村培养并输送新鲜血液。在思想上,通过创新思政教育,让学生真正做到学农爱农、学农弘农;在行动上,将高職院校学生的专业技能与乡村振兴战略有机结合,培养一批高素质的现代化职业农民,调动学生投身“三农”事业的积极性。

一、涉农高职院校思政教育与乡村振兴的联系

(一)涉农高职院校学生现状

“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根据前期查阅相关资料并对河南部分高职院校进行有关实地调研,以笔者所在的某涉农高职院校现状为例,学生呈以下特点:一是农村学生占比较多,乡土情怀深厚,部分学生的职业理想是学成回乡务农助农,创业带动就业,促进农村事业进一步发展;二是涉农高职院校学生所学专业课紧贴农业生产,开设“农业机械”“植物组织培养”“园艺植物病虫害防治”等涉农专业相关基础课程,学生所学能够与乡村振兴所需相对应;三是涉农高职院校学生与本科院校学生相比就业面相对较窄,根据就业现状和调研数据来看,农业农村为其主要就业方向;四是少量学生对农学专业存在错误认识,认为涉农专业录取分数低,容易毕业,但对涉农工作兴趣不高,职业认同感较低。

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大背景下,涉农专业人才是乡村振兴的主力军,涉农高职院校应通过思政教育帮助学生更深入地认识农学专业,树立认真学习农业相关知识、更好反哺家乡的责任意识,将农学的“绿”与思政的“红”结合在一起,调动学生积极性,使其立志投身于祖国的乡村振兴伟大事业之中。

(二)新农村建设现状

在农村由传统向现代化转型的大背景下,农民文化素质提升和农村文化建设面临以下现状:一是主要劳动力多外出务工,新鲜血液外流,村中空巢老人、留守儿童较多;二是在脱贫攻坚中,部分贫困群众产生“等靠要”心理;三是部分地区想要发展本地特色产业,却缺乏相应的专业技术和人才。

二、乡村振兴背景下涉农高职院校思政教育面临的问题

(一)专业课和课程思政教育的有效融合不足。

根据2020年教育部出台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相关意见,高校教育要将“育才”与“育人”齐头并进,使学生在学习相关专业知识的同时,能够更好地了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将思政教育有效融入到专业课的教育教学过程中。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可能面临一些问题:一是课程思政教育施行初期,教师缺乏相关经验,部分专业课教师缺少课程思政意识,对涉农专业相关思政内容不了解、没掌握,对“乡村振兴”“三农情怀”没有深入研究,在教学过程中不能够将思政教育有效融合进专业课的讲授中;二是部分教师的课程思政理念存在偏差,认为涉农高职院校的专业课课堂应专注于专业知识的学习与专业习惯的培养,融入课程思政元素可能会耽误专业课内容的讲授,且会增加教师备课量。

(二)学生认知水平有待提高

立德树人是新时代高校教育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实施课程思政有利于培养造就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然而,人才培养之路荆棘遍布。一是虽然我国目前在农业科技、经济和社会发展各个方面都取得了巨大成就,农村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其依然与城市存在一定程度的差距。这导致我国农业院校高考招生分数线比同层次院校要低,学生服务“三农”的意识先天不足,入校后学习动力不足,缺乏对农学类课程的学习热情,学生“学农不懂农”现象十分普遍。事实上,多数农业高职院校不仅开设农学专业,还开设二、三产业相关的专业。相关学者的研究表明,二、三产业相关专业的大多数学生几乎不了解什么是现代农业,更谈不上将实现自我价值和服务“三农”结合起来,对于学校而言,助力乡村振兴战略也无从谈起。二是受传统落后思想禁锢,高职院校学生“学农而不爱农”现象普遍存在,跳出“农门”是诸多农村户籍学生读书的根本目标,读书上学就是为了摆脱传统意义上的苦、累、待遇不好的农业相关行业。据统计,大多数农业高职院校毕业生在毕业后还是选择留在城市,尽管农村地区有极大的人才需求,有工作岗位,但是考上大学走出农村的传统观念还是引导大多数大学生选择留在城市。因此,思政教育融入涉农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全过程迫切且有必要。

三、涉农高职院校开展思政教育助力乡村振兴具体策略

传统的思政课堂重视理论知识的分享,多以教师为主进行知识讲解,模式较为单一,课堂较为枯燥,不能有效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而且高职院校的思政课多为考察课,缺乏对分数的硬性要求,不能引起学生的重视。为更好地培养服务乡村振兴战略的大学毕业生,应从以下方面进行创新。

(一)创新教学方法

利用翻转课堂,由传统的教师主动“讲”、学生被动“听”,逐步转变为学生探索“讲”、教师指导“听”。利用讨论式教学,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更好地认识自我,了解自己选择的专业,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同时,教师要及时将乡村振兴战略和实例、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精神等信息传递给学生,将涉农院校的“绿”与思政教育的“红”有效结合,让学生了解乡村振兴的重要意义。

(二)创新教学手段。

发挥涉农高职院校专业特色,将思政元素融入专业课程教育之中,创新课程思政教育,鼓励教师在田间地头、生产一线为学生教学。创新教学手段,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指导学生通过问卷调查、实地走访调研等方式了解农村产业发展现状,找准当地特色产业,提出振兴建议,做到学以致用。同时,鼓励学生利用寒暑假等课余时间参与大学生“三下乡”等实践活动,更好地厚植爱农兴农情怀,助力乡村振兴。

(三)强化产教融合。

发展高职院校“线场教学”特色,并加强校企合作与产业学院的建设和推进。传统农民群体的特点在于实战经验丰富,善于在实践中摸索,但缺乏理论知识;涉农高职院校学生日常重在学习理论知识,但理论“落地”机会少。部分农村地区希望通过发展特色产业的方式向农业高质量发展迈进,产教融合可以更好地补足双方短板。同时可以邀请当地农民向学生展示、传授实操经验,最大程度利用社会资源,让学生逐步培养对农业的兴趣,在学习的过程中融入乡村振兴理念,在田间地头上好每一节思政课。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同时强调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乡村振兴的关键是人才振兴,作为高校思政工作者,应肩负起乡村振兴推动者的责任,创新涉农高职院校思政教育。一方面做好学生的思想引导,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鼓励学生到广阔的农村天地实现就业、创业,为乡村振兴输送更多优质专业人才;另一方面,应激发农民群体的创新意识,培养一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有情怀的现代化职业农民,为乡村振兴添砖加瓦。

参考文献:

[1]孙莉.思政教育视野下高职教育助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路径研究[J].教育与职业,2020(21).

[2]王静.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助力乡村振兴实施途径探析[J].农村.农业.农民(B版),2022(9).

[3]朱鹏.“乡村振兴”战略融入涉农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创新研究[J].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2022(4).

[4]梅贞.乡村文化振兴背景下高校思政理论课程教学改革[J].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2022(13).

[5]侯青云.乡村振興战略下农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J].普洱学院学报,2022(1).

[6]丁谌,陈瑶.乡村振兴背景下三农文化与高校思政教育融合研究:评《新时代农林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研究》[J].中国农业气象,2021(12).

[7]徐健.乡村振兴背景下农业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建设探究[J].现代农业,2021(3).

责编:应 图

猜你喜欢
思政教育乡村振兴高职院校
激发“乡村振兴”内生动力破题寻路
民建贵州省委携手中天金融集团推进“乡村振兴”贵州赫章县结构乡“扶志扶心扶智”项目开工
新媒体在理工科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
浅析新形势下的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政教育的融合
论微信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与对策
网络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路径探讨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初探
全球化背景下高职院校韩语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分析
多元智能理论视角下高职院校体育课程评价体系的研究
浅谈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完善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