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视域下初中物理教学存在的问题与应对策略

2023-05-26 08:20陈香平
天津教育·中 2023年4期
关键词:新课程创设物理

陈香平

时代在发展,对人才的质量要求也在不断发生变化,而教育作为培养人才的重要手段也需要与时俱进。《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2022年版)》(下文称《物理标准》)为新形势下的初中物理教学工作指明了方向,教师应及时深入研究课程标准,根据教学实际做出合理调整,以提升教学实效性,落实新课程教学目标。就当前初中物理教学实施情况来看,很多教师仍然依赖以往的教学经验,教学设计“换汤不换药”,课程教学没有融入新时代要素,具有一定的滞后性。基于此,本文结合《物理标准》分析新形势下初中物理教学面临的挑战,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方法,以构建高效物理课堂,充分发挥物理课程独特的育人价值。

一、新课程标准对初中物理教学的要求

《物理标准》是国家针对特定阶段物理教育质量应达到的结果所提出的具体指标,是物理教师教学、专家编写教材、学校实施管理的直接依据。《物理标准》分为课程性质、课程理念、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学业质量、课程实施六大部分,解决了困扰教师的“教什么内容”以及“如何教学生”等问题。《物理标准》中提出的课程理念为教师在教学改革工作中明确了方向,知道哪些旧思维和旧理念需要摒弃,如何才能跟上新时代。《物理标准》明确了课程目标,即“依据核心素养内涵及学生身心发展特点确定课程目标。”至于物理核心素养的内涵,《物理标准》也进行了界定,包括物理观念、科学思维、科学探究、科学态度与责任。从整体上来看,《物理标准》内容详实、细致,对如何实施教学给出了很多操作性较强的建议,新课程视域下,教师应严格按照《物理标准》要求审视当前的物理教学,及时发现教学中的问题并进行调整和创新,使物理教学跟上时代的发展步伐,满足教育改革需求,从而充分发挥物理课程独特的育人价值。

二、新课程视域下初中物理教学模式的构建路径

(一)聚焦物理核心素养,科学树立教学目标

《物理标准》明确指出要依据核心素养内涵确立课程目标,为教师的工作指明了方向。新课程视域下,教师要摒弃过去的刻板思维以及“唯分数论”“唯成绩论”的陈旧思想,依据物理核心素养的内涵,对照“物理观念”“科学思维”“科学探究”“科学态度与责任”四个维度设置教学目标,保证目标清晰化、具体化、科学化,从而保障整体教学效果。

以《物體的浮与沉》一课为例,教师要分析学情,依据物理核心素养内涵树立教学目标。学生已经学过了力的平衡、受力分析、重力等知识,对物体的浮与沉有了感性认知,如木头浮于水面、石头沉在水底等。虽然学生对这些生活现象并不陌生,但是不了解其背后的物理原理,甚至形成一些错误和模糊的前概念,比如“重的物体在水中会下沉,轻的物体在水中会浮起来”“小的物体在水中会浮起来,大的物体在水中会沉下去”等。这些错误的前概念不仅不利于学生学习本节课知识,还会干扰学生的学习。

掌握学情后,教师可以结合教学内容和重难点设置教学目标:第一,物理观念——通过物理实验了解物体在液体中浸没可能出现的状态;通过密度关系以及合理的受力分析,知道物体浮沉条件关系;第二,科学思维——通过思考与探究知道物体浮沉的条件,基于小组合作学习得到正确结论,获得综合运用物理知识处理现实问题的能力;第三,科学探究——通过探究物体浮沉条件,学会多角度、多层面分析问题;通过分组探究活动形成相互协作和动手实践的能力;第四,科学态度与责任——通过学习本节课的知识生成对科学的求知欲,能够积极并乐于探索问题,具备将物体沉浮知识应用到社会实践以及日常生活的意识。

教师按照这样的教学目标制定教学方案,不仅可以保证教学活动有序开展,而且可以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满足新课程标准。总而言之,新课程视域下,教师要正视过去课程教学目标过于宏观和模糊的问题,在上每一节课之前都要围绕学科核心素养制定清晰、准确、科学的目标,为教学活动的高质量和高效率推进奠定基础,充分发挥物理课程的育人价值。

(二)“以生为本”,调整物理课堂教学方法

《物理标准》明确提出注重科学探究,倡导教学方式多样化的要求,是指物理教学要强调真实问题情境,突出问题导向,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索,不断提升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科学思维能力以及实践能力。与此同时,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要依据教学资源、教学内容及教学目标等实际情况灵活地选择教学方式,巧妙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因此,新课程视域下,教师要摒弃传统的“讲解-接受”式的教学方法,基于“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调整课堂教学方法,如情境教学法,为物理课堂注入生机,让学生在课堂上获得物理知识,形成良好的科学思维和科学探究能力。

情境教学法是一种新颖的教学方法,主要是指教师围绕教学主题创设情境,将教学信息置于情境中,引导学生进入情境,有效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使学生情不自禁地投入其中。在物理课堂创设教学情境,教师应遵循科学的原则。第一,合理性原则。情境素材要贴合实际,不能过度偏离学生的生活实际,才能激发学生探索新知识的兴趣,从而帮助学生构建完整的物理知识体系,有效掌握课程内容。第二,多样性原则。教师应根据不同的教学主题创设不同的情境,避免教学情境过于单一导致学生丧失学习兴趣,要尽可能丰富情境类型。第三,难度适中原则。如果问题难度过大、超出学生认知范围,必然会打击学生的积极性;问题过于简单则难以激发学生的挑战欲望。第四,指向性原则。创设教学情境不仅是为了让教学更有趣,也是为了引导学生探究问题,确保学生形成核心素养。所以教学情境需要指向所探究的问题,为学生指出思考方向,方便学生提出假设与猜想等。

在具体的物理课堂教学实践中,教师要根据实际情况创设教学情境。第一,利用生活现象创设情境。物理知识源于生活,教师要学会利用生活现象创设情境,既可以让学生认识到物理知识的实用性,还能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分析和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例如,在讲解“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这部分知识时,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展示生活中一些涉及摩擦力的视频,如光滑的冰面摩擦力很小,人在上面寸步难行;司机在车轮上装上防滑垫,避免汽车在冰面打滑;汽车陷入泥坑,司机垫上草垫后轻松地将汽车驶出来;人们在河里抓鱼,为了抓住鱼必须增加手的摩擦力;为了继续运转已经松动的传送带,需要增加接触面的摩擦力等。展示完这些视频片段后,教师可以让学生针对这些生活现象提出问题并猜想,再以小组合作的方式展开实验探究,以验证猜想,找到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这种生活化的情境教学既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又培养了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与科学思维。

第二,利用认知矛盾创设情境。初中生已经积累了一些生活经验,见到的物理现象也非常多,学习物理之前,学生对这些物理现象有自己独特的理解,而往往在学完物理知识后会发现新的知识与自己曾经的认知之间存在矛盾。教师要善于抓住这个契机,利用认知矛盾创设教学情境,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加深学生对物理概念的认识,有助于学生形成科学的物理观念。例如,在讲解“物体的浮与沉”这部分知识之前,教师可以通过物理演示实验激发学生的认知矛盾,再以此为载体创设教学情境。首先,教师准备一个水槽,将水槽装上水,将木块和铁块同時放入水中,学生会发现铁块沉下去了,而木块却漂浮在水面上,这时教师可以提出问题:“同学们,为什么木块在水中是浮起来的,而铁块在水中却是沉下去的呢?”依据生活经验,大多数学生会给出“因为铁块比木块重”这样的答案。

其次,教师将木块和小钉子同时放入水中,学生会发现小钉子下沉,而木块仍然浮在水面上。这时教师接着提出问题:“同学们,你们刚刚说因为铁块重所以沉下去了,为什么小铁钉没有木块重,木块没有沉下去它反而沉下去了呢?你觉得刚刚的解释是否正确呢?如果不正确,又该如何解释上一个实验现象呢?”依据所掌握的物理知识以及生活经验,学生可能给出“物体的沉与浮与物质密度有关”这样的解释。

最后,教师继续做演示实验,一步步利用学生的认知矛盾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同时在水中放入一个实心铁球与一个空心铁球,学生会发现空心铁球漂浮在水面上,而实心铁球沉入水中。这时教师继续追问:“实心铁球和空心铁球的材料都是铁,它们的物质密度是一样的,为什么实心球沉入到水底而空心球却漂浮呢?”一个接一个的认知矛盾让学生充满强烈的求知欲,这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小组合作探究,让学生在小组内部讨论,并依据猜测的答案制作物理探究实验方案,验证猜想是否正确。教学结果表明,在初中物理课堂合理地创设问题情境并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对提升课堂教学质量以及学生的物理核心素养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三)立足物理教材,适当延伸教学内容

《物理标准》明确提出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要求,这也意味着教师在物理教学中必须打破教材甚至教室的限制,发挥自身的引导作用,合理拓展教学内容,以提升学生的物理核心素养。依据新课程标准,教师在物理教学中要关注学生的学习生长点,遵循初中生身心发展规律,通过基本概念、生活经验、鲜活案例、具体事实等引导学生科学探究,注重教学内容的生活性和时代性,加强课程内容与社会发展和生产生活之间的联系,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充分彰显我国的科技成就。

例如,在讲解《能源的开发和利用》一课时,首先,教师给学生讲解能源与人类的发展史,然后从可再生能源和不可再生能源的视角延伸到我国能源的开发与利用情况。其中,可再生能源包括地热能、核能、太阳能、水能、风能等,不可再生能源主要是化石能源,包括石油、天然气、煤等,这些都属于一次能源。除了一次能源以外还有二次能源,包括汽油、柴油、电能等。其次,教师通过网络引进关于我国能源开发与利用的时事新闻和资讯等,尤其是近几年,我国新能源汽车的崛起在世界上遥遥领先。最后,教师要为学生讲解我国在能源开发与利用上面临的挑战以及亟待解决的问题。这样的拓展延伸不仅可以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与文化自信,还能引导学生树立科技强国的远大理想以及为祖国做贡献的伟大志向。

三、结语

综上所述,新课程视域下,物理教师应深入研究《物理标准》内容,聚焦学科核心素养调整教学模式,这是提升物理教学效果、推动物理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突破口。随着时代的发展,物理教师要与时俱进,深入研究学生的学习特点、分析物理学科的特征,保证教学模式的先进性和科学性,从而展现物理课程独特的育人价值,助力学生物理学习水平的提升与核心素养的发展。

猜你喜欢
新课程创设物理
只因是物理
2021聚焦新课程 专注新高考 欢迎订阅全新《新高考》
创设情境 以说促写
创设情境 提高效率
处处留心皆物理
“教、学、评”一体化视域下问题串创设的实践
三脚插头上的物理知识
发挥自制教具在初中数学新课程实施中的作用
我区初中化学新课程实施中典型问题的思考
我不是教物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