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借俊眼传过来

2023-05-30 10:48章林王书月
关键词:初中语文

章林 王书月

摘要:细读小说不难发现,《驿路梨花》的特色和新意主要体现在映衬手法的充分运用上,传递出了小说独特的审美意趣。从“花与人”“明与暗”“虚与实”“平与曲”等角度,能够发现映衬手法在文中的具体运用,以及所蕴含的审美意趣。

关键词:初中语文;《驿路梨花》;映襯手法;审美意趣

当代作家彭荆风认为:“一篇作品能否给人留下较深刻的印象,关键在于作品是否有特色和新意。”[1]他的短篇小说《驿路梨花》正是这样既有特色又有新意的作品,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细读小说不难发现,其特色和新意主要体现在映衬手法的充分运用上,这一手法好比一双美目,传递出了小说独特的审美意趣。抓住这一手法,细细品读,可以体会其丰富的意蕴,获得别样的审美享受。

一、 花与人

梨花本是自然之物,它因淡雅玉洁、清香纯正而深受人们的喜爱,前人的诗中不乏赞美之词。如“梨花淡白柳深青,柳絮飞时花满城。惆怅东栏一株雪,人生看得几清明”(苏轼《东栏梨花》),突出了梨花不妖艳、不轻狂的特点。再如“粉淡香清自一家,未容桃李占年华”(陆游《梨花》),表现了梨花独标风韵、清高雅致、不与凡俗同伍的精神气质。这些诗句都用梨花映衬人,可谓花映人,人似花。

小说中,自然界的梨花出现多处,其中,“我”梦境中的“梨花”和最后一处眼前的“梨花”,都是作为映衬的客体存在,对人物主体产生映照烘托的审美效果。

“这天夜里,我睡得十分香甜,梦中恍惚在那香气四溢的梨花林里漫步,还看见一个身穿着花衫的哈尼小姑娘在梨花丛中歌唱……”在“我”的梦境中,花与人融为一体,“香气四溢的梨花林”构成了这位哈尼小姑娘的活动背景,“梨花”映衬出小姑娘纯洁美好的心灵。作者曾在云南边陲少数民族地区生活多年,从这一点来看,这“香气四溢的梨花林”也映衬着少数民族淳朴的民风和善良的人性,正如作者所愿,“将人情的温热高燃,发掘人性的高度和深度”[2]。

作者在文末这样写道:“我望着这群充满朝气的哈尼小姑娘和那洁白的梨花,不由得想起了一句诗——‘驿路梨花处处开。’”诗句“驿路梨花处处开”本来是指诗人陆游得到宋军抗击金兵、收复洛阳的消息后十分激动,大胆地预料:来年寒食节,祭扫宋先帝陵墓的使者,将通过梨花盛开的驿道而到达洛阳。诗句中的“梨花”,暗示万物在春天蓬勃生长,隐喻胜利像春色一样美好。[3]而在这里,作者以“洁白的梨花”映衬军人的可爱可敬和少数民族群众的淳朴善良。这里所引诗句中的“梨花”已然不是自然界的梨花,也不只是哈尼小姑娘的名字,而是一种精神符号,一种对美好未来的向往。

很明显,作者写花是为了写人,写花就是写人。正如清代文艺批评家刘熙载所说:“山之精神写不出,以烟霞写之;春之精神写不出,以草树写之。”(《艺概》)而人之精神写不出,则以梨花写之。

二、 明与暗

彭荆风曾经这样谈论自己的创作体会:“我认为生活中无处不包含色彩,特别是在多彩的云南边地。色彩不仅流露于外,更是蕴藏于人们的内心。对色彩的描写,不单纯是写景,它还应该贯穿于人物、语言、情节、故事之中……《驿路梨花》抒情味是较浓的,我喜欢用这种笔调写边疆生活、边疆风貌。”[4]作者在文中巧妙运用色彩明与暗之间的映衬,勾勒出一幅边疆少数民族的人文风情画。

小说开篇写道:“山,好大的山啊!起伏的青山一座挨一座,延伸到远方,消失在迷茫的暮色中。”“起伏的青山”“迷茫的暮色”营造了一片暗淡的背景。紧接着,笔锋一转,聚焦到了梨花上:“白色梨花开满枝头,多么美丽的一片梨树林啊!……我们借助淡淡的月光……梨花的白色花瓣轻轻飘落在我们身上。”“白色梨花”“淡淡的月光”“白色花瓣”点染出明亮的意境。这里,暗淡映衬出明亮,人物的心情从担忧到惊喜,为下文享受小茅屋带来的温馨蓄势。

再看写小茅屋的几句话:“屋里漆黑,没有灯也没有人声”“白木门板上用黑炭写着两个字:‘请进!’”漆黑的屋内环境映衬着白木门板,白木门板又映衬着黑色的“请进”两个字,让人感受到小茅屋主人的热情和细心。“一根白羽毛钉在红布上,红白相衬很好看。”顺着瑶族老人的提示,门背后的“白羽毛”和“红布”在原本漆黑的屋子的映衬下更为鲜亮,更加显眼。读者从这样的映衬中,既能读出瑶族老人的感恩与回馈,又能读出边疆少数民族人民的热情与淳朴。

三、 虚与实

虚与实是文学艺术广为运用的表现手法,它们是一对矛盾的辩证统一体。“虚”并非虚无缥缈,而总是依托一定的“实”而潜于文中;“实”也不等同于生活现实,而是艺术再创造的“实”。在构思行文的过程中,虚笔与实笔互为补充、相得益彰,能更好地拓展文章的意境,强化文章的审美效果,为读者提供丰富的想象再造空间。[5]

本文虽为小说,但塑造的不是“世外桃源”,而是一个远离闹市的梨花林,是作者着力描绘的一个富有诗情画意的理想境界,是作者的理想寄托之所在。[6]当时正值党中央号召向雷锋同志学习,作者有感于边疆少数民族淳朴的民风,依托多年来在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军旅生活之“实”,映衬出一种美好善良人性的理想境界,从而寄托自己对整个社会形成良好风气的热情期盼。

这首先体现在人物形象塑造上。文中塑造的人物有“我”和老余、瑶族老人、一群哈尼小姑娘、梨花、解放军叔叔。其中,梨花姑娘和解放军叔叔一直没有出场,但他们身上所体现的助人为乐、无私奉献的精神,不仅可以从瑶族老人和梨花妹妹的口中得知,更能从瑶族老人和一群哈尼小姑娘的行为表现中映衬出来。“我”和老余作为故事的见证者融入其中,受他们的影响,也成为助人为乐、无私奉献的精神的传承者。众多人物形象虚实之间相互映衬,使得这种助人为乐、无私奉献等美好善良的品质在各族人民之间、在军民之间得以传播、升华。

其次,体现在对自然景象的描绘上。小说结尾写道:“我望着这群充满朝气的哈尼小姑娘和那洁白的梨花,不由得想起了一句诗:‘驿路梨花处处开。’”句中实写眼前“充满朝气的哈尼小姑娘和那洁白的梨花”,由实而虚,联想到陆游的诗句“驿路梨花处处开”,这是作者对美好善良人性的深入思考与热切期盼。我们再结合文章开篇所写“起伏的青山一座挨一座,延伸到远方,消失在迷茫的暮色中”,可以想象,作者正是以眼前的“充满朝气的哈尼小姑娘”“洁白的梨花”的实写,映衬出美好善良人性回归的喜人景象,并且希望这美好善良的人性就像“群山一座挨一座”般一代又一代地传承下去,就像这“洁白的梨花”般处处盛开、香溢四方。

四、 平与曲

福斯特认为:“布局良好的情节应该包含某些‘秘密’,随着故事情节发展,‘秘密’将显现在读者面前,并且使得整个故事体现出完整的结构之美。”[7]本文构思巧妙,围绕“谁是小茅屋的主人”这个“秘密”层层设计悬念和误会,使故事情节一波三折。

从全篇来看,本文以时间顺序讲述“我”和老余哀牢山之行的所见所闻,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故事情节的推进逐步揭开“谁是小茅屋的主人”这个“秘密”。而在揭秘的过程之中,作者又巧妙设计多个悬念,使故事平中有曲,不断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不断深入人物的精神世界。

“温暖的火、喷香的米饭和滚热的洗脚水,把我们身上的疲劳、饥饿都撵走了。我们躺在软软的干草铺上,对小茅屋的主人有说不尽的感激。我问老余:‘你猜这家主人是干什么的?’老余说:‘可能是一位守山护林的老人。’”这是第一次设计悬念,老余的回答为下文瑶族老人出场引起误会埋下伏笔;“温暖的火、喷香的米饭和滚热的洗脚水”“软软的干草铺”,映衬出即将出场的这位“主人”的热情贴心。

“我到处打听小茅屋的主人是哪个,好不容易才从一个赶马人那里知道个大概,原来对门山头上有个名叫梨花的哈尼小姑娘,她说这大山坡上,前不着村后不挨寨,她要用为人民服务的精神来帮助过路人。”这是第二次设计悬念,瑶族老人“到处打听”的结果为下文梨花妹妹出场引起误会埋下伏笔;瑶族老人的言行映衬出即将出场的“梨花”姑娘这位“主人”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及其影响。

“‘不要谢我们!不要谢我们!房子是解放军叔叔蓋的。’……小姑娘向我们讲述了房子的来历……姐姐出嫁后,是小姑娘接过任务,常来照管这小茅屋……”梨花妹妹的讲述终于揭开了“谁是小茅屋的主人”这个“秘密”;这一群以“梨花”妹妹为首的哈尼小姑娘的表现,也映衬出解放军叔叔和哈尼小姑娘“梨花”乐于助人、无私奉献等善良美好的品质。

整个故事就是顺着“我”和老余的视角平缓发展,又不断顺着瑶族老人和梨花妹妹的回忆追述而曲折前行,平中有曲,曲中有平,相互映衬,从而达到了“想着应该怎样通过文学作品去描述,把这种朴实的传统美德传播开来”[8]的审美效果。

刘勰在《文心雕龙·比兴》中说:“写物以附意,飏言以切事。”[9]意思是描写事物的形象特征比附事物的意义,用夸张的言辞来恰当地表现事理。由此可见,本文的映衬之法正是传统“比兴”手法的现实运用。作者的思想情绪、观点认识“起兴”于“梨花”这一独特的事物形象,并通过“比附”的方式表现出来。这既要经由作者对客观事物的周密观察,又要通过作者精巧的构思和融合,在摹拟事物的容貌时,摄取事物的本质意义,并用形象生动的言辞将之表现出来。以此来精细阅读《驿路梨花》一文,不难感受其映衬手法之巧、之美、之新、之自然顺畅的妙趣。

参考文献:

[1] 彭荆风.深情写梨花——谈《驿路梨花》的写作[J].语文学习,1981(8):52.

[2] 彭荆风.驿路梨花:彭荆风短篇小说精选[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11:251.

[3] 蒋文华.《驿路梨花》:一个隐喻式的叙述[J].中学语文教学,2017(6):60.

[4][8] 吴秀娟.美好人性的眷念和追求——访《驿路梨花》作者彭荆风[J].语文教学与研究,2006(9):7,6.

[5] 赵炳庭.虚实相生艺术手法例说[J].新课程研究(上旬刊),2017(9):27.

[6] 杨朝欣.《驿路梨花》艺术特色浅析[J].昭通师专学报,1986(3):66.

[7] 申丹,王丽亚.西方叙事学:经典与后经典[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42.

[9] 张长青.文心雕龙新释[M].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2009:430.

猜你喜欢
初中语文
如何打造初中语文高效课堂
例谈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微写作”
初中语文教学中如何融入红色文化教育
初中语文片段写作的实践路径
初中语文阅读理解解题技巧初探
打造初中语文高效课堂的几点做法
以微型写作促进初中语文阅读教学
浅析初中语文阅读教学
浅析初中语文高效课堂的构建
浅析初中语文阅读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