悄然而至的转型 守正创新的趋向

2023-05-30 03:06樊智涛
初中生世界·初中教学研究 2023年1期
关键词:名著命题中考

樊智涛

主持人语

2022年新修订的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从国家层面厘清了育人目标,校准了改革方向,优化了课程内容及其组织呈现形式,是推进义务教育高质量发展的纲领性文件。为此,编者特邀部分学科专家和一线名师,带着我们一起解读新课标,践行新理念,推进育人方式变革。敬请关注。

摘 要

命题在整个教育质量体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是风向标、指挥棒,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的生态和发展。在2022年版新课标背景下,初中语文中考命题应“巧扣主题,唱响人文主旋律”“巧创情境,解决现实真问题”“巧设任务,活动体验测素养”“巧依课标,精准赋定能级分”“巧跨学科,共生读写转化力”,以中考命题的变革助力新课标的落地生根。

关键词

2022年版新课标 语文教学 命题变革

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命题指导思想的引领下,初中语文学科中考命题呈现出新的发展动态,在人文底蕴、情境创设、任务设计、学科融通等方面都做了有效尝试,力求实现“教—学—考—评”的一致性,助推语文课程改革向纵深发展。就新课标理念落实来说,体现出“命题先行、课堂滞后”的状态,研究中考语文学科命题之变革,对于语文课堂教学改革大有裨益。那么,语文中考命题有哪些变革呢?

一、巧扣主题,唱响人文主旋律

一份试卷,不仅承担着检测学生语文知识与能力的使命,它也承担着人文熏陶的育人功能。命题所选材料要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引领学生关注当代科技文化生活,培养学生关注家乡、爱我家乡的情感,为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良好个性和健全人格打下基础。

以2022年盐城市中考语文试卷为例。整份试卷以“面对生活磨难”为主题,组织材料,命制试题,引领师生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试卷选取材料有个人面对生命磨难的。比如选用了顾坚的《楝树花开》。文章讲述了大病初愈的妻子与一株楝树花的生命共情。楝树看似平凡卑微,但它努力生长,绽放光彩,我们可以从中汲取力量,敬畏生命。试题命制时勾连了课文《紫藤萝瀑布》,依然是启迪学生乐观面对生命磨难,珍爱生命,奋勇前行。除此而外,还在名著阅读命题时选用了《简·爱》中简面对罗切斯特的一段经典表白,要求学生品读语段,概括简追求自由平等、自尊自强的性格特征。命题时还选用材料,引导学生思辨看待人生磨难。比如名著阅读命题时勾连《骆驼祥子》与《儒林外史》,“并不是所有的人都能像她一样保持初心,从祥子或者匡超人中任选一人,说说他们的人生历程给人的警醒。”这道题从正反两个方面启迪学生:要勇敢面对生活中的磨难,坚强地生活下去;无论遭遇到什么,都不能失去良知,要始终保持一颗向善的心。

选用材料有关乎国家磨难的。古诗文阅读中选用古诗《赠萧瑀》,“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诚臣”,面对国家的动荡时局,一代忠臣萧瑀坚守初心,辅佐李世民建立大唐江山,结束了苦难纷争的战争,助力李氏王朝走向繁盛。再比如综合性学习取材于“有盐同咸、无盐同淡”的故事。这则材料既能体现地域特征,彰显家乡盐城的盐文化,又能在探究盐城的红色文化内涵中,品味中国红军在艰苦年代是如何与老百姓同甘共苦的,让学生在任务完成中传承红色文化。

选用材料有面对自然灾害的。比如非连续文本选用的四则材料:一是近40年全球自然灾害发生次数的统计,将前20年与后20年的灾害进行对比,自然灾害明显增多;二是河南2021年极端强降水事件;三是2021年英国伦敦遭受的暴雨袭击;四是《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与行动》白皮书。这四则材料视野不断延展,从国内到国外,从过去到现在,引领师生关注自然灾害,反思人类行为,共同承担起守護地球家园的责任。

总之,优秀的语文试卷,总能紧扣一个鲜明的人文主题,选取文质兼美、考点丰富的材料,学生在试题完成中自然地丰富文化底蕴。

二、巧创情境,解决现实真问题

新课标在命题要求中明确指出:“考试命题应以情境为载体,依据学生在真实情境下解决问题的过程和结果评定其素养水平。”这一命题指导思想充分体现了“语文即生活”的课程理念。学习与生活不是孤立存在的,我们培养的不是脱离了生活的“两脚书橱”,我们要培养会读书、会生活、会思考的素养型人才。语文命题不只是学科知识能力的考查,它也是对学生生活能力的检测,考查学生是否能够运用知识解决真实生活问题。

以2022年宿迁市中考语文第3题为例。学校举行“我爱劳动”综合实践活动,请你参与。(9分)

【材料一】劳动中充满着知识与智慧。没有搬过重物就难以思考省力的方法,未亲手制作过陶艺就难以理解艺术的价值。古今中外众多的发明创造有很多是从日常劳动中得到启发、获得灵感的。将劳动作为独立课程,不仅是为了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也是为了有效辅助其他学科的学习,更是为了将各门学科的学习转化为实际操作能力。

(刊载于环球网,2022年5月7日)

【材料二】母亲这样地整日劳碌着。我到四五岁时就很自然地在旁边帮她的忙,到八九岁时就不但能背,还会种地了。

……

我应该感谢母亲,她教给我与困难作斗争的经验。我在家庭中已经饱尝艰苦,这使我在三十多年的军事生活和革命生活中再没感到过困难,没被困难吓倒。母亲又给我一个强健的身体,一个勤劳的习惯,使我从来没感到过劳累。

(选自朱德《回忆我的母亲》)

【材料三】漫画《如何解开粽子》

(1)怎样才能让初中生爱劳动、会劳动,校长想听听同学们的意见。请你结合材料一、材料二谈谈看法。(写出三条)(3分)

(2)周末,文雅、文博一起到文栋家做客。午饭时间快到了,文栋穿上围裙到厨房炒菜。文博好奇地问:“文栋,你家怎么会让你炒菜呢?我爸妈说,我们快毕业了,学习很辛苦,从不让我做家务。”假如你是文栋,会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分)

(3)材料三是文雅为“爱劳动 会生活”主题板报画的一幅漫画,请你谈谈从漫画中得到的启示。(3分)

这道综合实践题涉及的语文知识点有三个:材料信息提取与探究概括、口语交际、图文转述。命题教师没有孤立地考查这些语文知识,而是针对学生劳动意识淡薄的状况,创设真实的生活情境,引导学生正确处理学习与劳动之间的关系,合理安排学习与劳动的时间,学会做力所能及的家务活。这道题的价值在于不仅考查了学生的语言运用与思维能力,而且教育培养学生养成热爱劳动的生活习惯,理解劳动对生命成长的重要意义。

总之,命题时生活情境的创设,要贴近学生的日常生活,抓住社会生活中常见但又值得深思的真实场景,创设新颖有趣、内涵丰富的命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内在动机,引导他们积极探究解决现实问题。

三、巧设任务,活动体验测素养

学习任务群是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内容的主要组织与呈现方式。命题时,我们要根据情境设计学习任务。这些任务应该具备三个特征:实践操作性,任务内容便于学生活动体验;内在关联性,任务之间层层递进,有逻辑关联;综合运用性,学生在复杂情境中迁移运用知识,充分展示核心素养的发展水平。

以2021年南京市中考语文第4题为例。围绕太爷爷的百岁寿辰,完成如下几项任务:

首先,任务涉及基础型学习任务群之语言文字积累与梳理。比如邀请函中谦辞与敬辞的运用,“父亲”与“前往”是口语化的说法,不够正式,对嘉宾也不够礼貌,要求学生选择恰当得体的书面表达。再比如寿宴场景的布置,撰写对联、场景布置说明等,这些任务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生活真体验,引导学生观察生活、感受生活并创意性地布置生活。

其次,任务涉及发展型学习任务群之实用性阅读与交流。比如口语交际(担任主持人),在太爷爷出场时,作为主持人该怎么说。这道题要求学生能够根据具体交际情境和交流对象,简明得体地进行表达。只是在考试过程中,也有学生审题产生偏差,错误地理解为设计太爷爷的讲话,而不是作为主持人介绍寿星太爷爷的出场。再比如,要求学生总结太爷爷长寿的经验,这道题考查了学生通过阅读文本获取有价值的信息的能力,不仅如此,学生在活动体验中也能习得长寿的秘诀,引领学生践行健康的生活方式。

总之,在新课标实施背景下,中考命题与生活已经紧密相连,命题者在真实生活情境的创设中,努力设计形式多样、能力综合的具体任务,在任务完成中调动学生的生活体验,引领学生迁移运用学科知识,最终达成核心素养的检测。

四、巧依课标,精准赋定能级分

2022年版新课标在命题要求中明确指出:“要健全主观性、开放性试题的评分标准,根据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对简单结构作答和复杂结构作答实行分级赋分。”为什么要实施分级赋分呢?这不仅更加体现公平公正,同时还体现对学生的尊重,尊重学生认知的个性差异,因为事物的答案往往不是唯一的,我们要支持学生个性化的合理解读,尊重学生理解的多样性。这是难点,也是命题变革之突破点。

以2022年南通市语文中考模拟优化卷第22题为例。

对于男一号角色的确定,大家产生了争议。下面选项中,你认为哪一位是本文的主人公?请说明理由。(4分)

A.老吴 B.老人 C.老吴的儿子

示例一:A。理由:老吴是贯穿全文的线索人物,老吴的形象也是“战士形象”之一;文章的主旨要表现的便是退伍的军人,“保家卫国”仍是他们不变的职责,这点从老吴在站台上尽职尽责的表现中得以体现。

示例二:B。理由:这个故事主要围绕老人展开,文章的主旨要表现的便是退伍的军人,“保家卫国”仍是他们不变的职责。而老人尽管已经身患阿尔兹海默症,但是回部队保家卫国是他永远不会忘记的职责,在他身上集中表现了文章的主题。(4分,围绕主旨阐释理由,意对即可。如选择C,且理由充分,最多得2分。)

这道题目的解答即采用了分级赋分。本题主要考查对文章主人公的分析,解答时要结合文章的主旨内容。小说的主人公一般有这样几个特点:贯穿全文;具有鲜明的个性特点;反映了文章的主题思想等。选择A项是可以的,因为老吴是贯穿全文的线索人物,并且具有典型的个性,他对工作负责、善良,始终不忘军人的本职等,从他身上也反映了文章的主旨内容——对军人崇高精神的赞美,因此老吴可以作为本文的主人公。选择B项也正确,因为文中的老人虽然是后来才出现的,但是整个故事围绕他展开,他对军人职责的念念不忘直接体现了文章的主题思想。因此老人也可以作为文章的主人公。选择A、B答案其中之一,只要在作答时先阐明自己的观点,然后结合主人公的几个特点来阐述理由,理由充分、有说服力就可以获得满分。选择C项(老吴的儿子),虽然老吴的儿子在文中也是正面人物,在他的身上也体现了军人崇高的形象,但其作用还是配合着表现老吴的,因此男一号不会是老吴的儿子,可如果学生的理由充分,从正面讴歌其身上所体现的军人精神,也可以得一半的分。这样进阶式阅读理解的分级赋分,正是命题者充分尊重学生认知差异的集中体现,保护了学生仔细阅读和充分表达的积极性,同时也是对学生理解能力水平差异的有效区分。

这种分级赋分在作文评價运用中尤其突出。2022年盐城市中考作文试题中即采用分级赋分,划分得分区间,明确评分细则,对学生习作的立意、选材、写作技巧、语言表达、结构安排、详略处理、书写规范准确等方面都做了详细的赋分要求,以此区别考生作文的分数区间,评判考生的作文大致水平。分级赋分既是对作文成绩的合理评定,也能对学生的写作进行扎实规范的指导。

总之,新课标背景下的考试评判标准更趋向于灵活化,更尊重学生的个体表达,有效提升学生学习语文、用好语文的思维能力和创新水平。

五、巧跨学科,共生读写转化力

注重整本书阅读、开展跨学科学习是2022年版新课标的两个显著变化。为了凸显这些变化,引领广大师生改变教与学的行走方式,中考命题率先探索,力求通过考试助推课堂教学方式的变革。

以2021年泰州市中考试题为例,整本书阅读分值高达17分,且名著考查贯穿试卷始终,体现出浓浓的书香氛围。具体呈现以下几个特色:

名著篇目涉猎广泛。试卷中涉及的名著多达10本,它们是《红星照耀中国》《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水浒传》《西游记》《海底两万里》《昆虫记》《傅雷家书》《骆驼祥子》《朝花夕拾》《简·爱》。这就告诉我们,名著阅读必须践行真阅读,日常学习过程中要制订详细的阅读计划,综合运用多种方法阅读整本书。

考查内容思辨丰富。试题聚焦名著阅读的核心内容,考查人物姓名与性格评价,探究人物命运根源,理清故事情节,欣赏主题思想,品味写作特色等;并且向阅读的高阶思维漫溯,关注阅读的思辨性,引导学生思考名著阅读的现实意义,从经典人物身上汲取生活智慧。

题型设计灵动多样。除了专项的名著阅读考查栏目外,这份试卷的最大特色就是将名著阅读与综合性学习、现代文阅读相勾连。在综合实践活动“抒感想”任务中,要求学生结合《傅雷家书》选文谈感想。在议论文阅读试题中,要求学生结合《昆虫记》的文学评论解读选文中“技”和“艺”的关系。名著阅读的试题命制,打破了原有选择题、填空题、简答题以及阅读分析题的形式,更注重名著阅读的能力转化,迁移运用名著,解决现实问题,提高了学生的整体认知水平,丰富了学生的精神世界。

跨学科学习是当下命题改革的难点,数理化等学科纷纷行动起来,在命题情境创设时跨界语文,利用古诗文创设人文情境,考查学科素养。同样,我们语文学科在命题时,也开始尝试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领域:跨界音乐、美术等学科,培养学生的审美创造能力;跨界数学、物理、化学等学科,培养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跨界地理、生物学等学科,培养学生认识自然的能力;跨界道德与法治、历史等学科,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学生在多元学科的跨界中,开阔了视野,整合了学习资源,增强了学习的综合性,全面提升了核心素养。

(作者单位:江苏省东台市实验中学)

猜你喜欢
名著命题中考
因式分解中考都考啥
伴你走进“旋转”中考园
国外名刊名著
国内外名刊名著
国内外名刊名著
垂直平分线,中考怎样考?
名著,我想挽着你的手
2012年“春季擂台”命题
2011年“冬季擂台”命题
2011年“夏季擂台”命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