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猫》课堂教学与反思

2023-05-30 03:06赵俊怡
初中生世界·初中教学研究 2023年1期
关键词:三妹郑振铎芙蓉

赵俊怡

【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1.理清小说内容,体会文章“三”的叙事结构的妙处;

2.提升思辨能力,辩证思考“我”对猫的情感;

3.开展能动学习,关注主题的多元角度。

【教学流程】

一、激趣导入

师:喜欢猫的请举手。(大部分学生举起手,教师同步播放有关小猫的视频。)

师:大家很有爱心。不过,有一位作家却在他的小说结尾说“自此,我家永不养猫”。这是什么原因?让我们走进郑振铎的《猫》。

二、为小猫设计镜头,了解它们的形象

师:全文写了三只什么样的猫?请跳读全文,勾画出描写三只猫的外形、性格、生活情境以及“我们”对其情感的语句,并为小猫设计特写镜头。

(PPT出示常见景别分类:远景、近景、特写。)

生:第一只猫有花白的毛,很活泼,像带着泥土的白雪球。

师:这是特写。如果把镜头拉远,还有哪些景和人可以入镜?

生:“我”和三妹。三妹在拿一条红绳逗猫,“我”躺在躺椅上微笑着看他们。

师:你让我们感受到生命的鲜活与快乐。第二只小猫呢?

生:我要先给它一个特写镜头,拍它浑身那黄色的毛;然后拍它在园中捕捉蝴蝶的场景,这个镜头是远景;最后拍三妹把它抱在怀里的场景,这个镜头是近景。

师:第三只小猫呢?

生:它毛色花白,不活泼,不像别的小猫那样喜欢玩游,而是很忧郁。后来,它的毛还被烧脱好几块,更觉难看了。

師:你展现了小猫的外貌,那么短片如何拍摄?

生:它趴在寒风里,很孤独,很无助。三妹把它领养进来,但它独自趴在角落里,不跟三妹玩。

师:谁把它带进来的?

生:张妈。

师:它来到“我”家时是什么姿态?

生:蜷伏。

师:文中为什么两次写到它蜷伏的姿态?

生:它渴望得到家人的信任和关爱。

师:这样一只一直蜷伏着的可怜的小猫,为什么“我们”不喜欢它?除了它不好看,忧郁,懒惰,还有别的原因吗?大家可以看看三只小猫的来历。

生:前两只小猫都是“我们”要来的,第三只小猫是自己跑来的,所以我们不重视。

师:是的,第三只小猫是流浪猫。对于轻易得到的事物,我们反而不珍惜。

三、聚焦文章“三”的叙事结构,初步体会作者情感

师:本文写了关于三只猫的三个故事,作者借助“三”的行文艺术把小猫写活了。你还读过哪些设计了三个故事的文章?

生:三打白骨精、三调芭蕉扇。

师: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生:使故事更有趣,人物的形象也更鲜明丰满。

师:是的,使抒情主体的形象更丰满。“我”家三次养猫的结局有什么共同点?

生(齐):都亡失了。

师:对于它们的亡失,“我”都很难过。请大家找出每只猫亡失后表现“我”难过的语句。

(生答,略。)

师:前两只猫似乎是可以替代的。那么第三只呢?

生:我对于它的亡失,比以前的两只猫的亡失,更难过得多。

师:重读哪个字?

生:更。

师:“更”强调了小说的重点是?

生(齐):第三只猫。

师:它怎么会成为杀鸟凶手?

生:它常常跳在桌上,对鸟笼凝望着,很有嫌疑。并且死掉的鸟看着像和猫搏斗过。

生:它不见了,真是“畏罪潜逃”了,我以为。

师:这是什么句式?

生:倒装。

师:为什么用倒装句?

生:暗示了是“我”的主观臆断。

生:大家找到它后,嘴里好像还在吃着什么。

师:有一个词注意到了吗?

生:好像。

师:表明什么?

生:并不确定。

师:可“我”面对并不确定的证据却说“于是猫的罪状证实了”。“于是”中蕴含什么情感?

生(齐):自以为是。

师:可后来“我”发现“我们”错了,了解真相后,作者伤心、懊悔、愧疚。那么当初作者为什么那么武断?

生:因为作者本就不喜欢第三只猫。

师:“我也怅然地,愤恨地,在诅骂着那个不知名的夺去我们所爱的东西的人。”那么,猫被夺去的是什么?

生:生命、温暖。它蜷伏在“我们”足下,渴望被爱。

……

师:夺走猫所爱的那“不知名的”又是什么?

生:是人的妄断、暴怒、虐待。

师:本文是郑振铎为人生而创作的系列小说之一,猫的亡失是镜子,折射着人性变化的轨迹,比猫的亡失更让人难过的是温暖、信任、尊严的亡失。现在再看,“我”和家人真的爱猫吗?

生:家人更爱乖巧、活泼、漂亮的猫,只是想让猫带给他们欢乐,这种情感是自私的。

师:爱是一种能力。真正的爱,是无条件的接纳与包容。很遗憾文中的“我们”都没有做到,这里有文人的自我剖析与反省。

四、借助配角设计问题,理解作者创作意图

师:文中只提到了三只猫吗?还有其他角色吗?

生:还有一只黑猫和一对芙蓉鸟。

师:现在请大家围绕黑猫和芙蓉鸟设计问题,组内进行探究。

生:我们讨论了芙蓉鸟的作用。作者借芙蓉鸟之死引出这桩冤案。

……

师:希望大家在研究它们的作用时,让自己的思维再往深处走一走。

生:我们组讨论的是,为什么养前两只猫的时候不买鸟?是不是因为前两只猫带给我们足够的快乐,所以没有想过再去养别的动物?

师:如果养前两只猫时,邻居突然上门说“你家的猫最近总来看我家的鸟。今天我家的鸟突然死了,一定是你家的猫干的”,作者会是什么反应?

生:作者会说“这一定不是我家猫干的。它这么可爱,怎么会吃鸟呢”。

师:感情的亲疏会影响人们对事物的认知。希望我们学会理解、包容,怀着一颗慈悲之心。读完全文,老师脑海中第三只猫蜷伏着的身影挥之不去。它面对不公和虐待,渴望得到关爱与温暖。这猫代表的其实不就是当时的人吗?

(PPT出示郑振铎的创作背景。)

师:你读出了什么?

生:当时的社会是黑暗、专制、积贫积弱的,郑振铎在黑暗中主张公道、民主、博爱。文章里的猫就是当时的人,面对暴行,他们没有能力抵抗。

师:是的,作者写猫就是在写人。即便“猫的罪状证实了”,但作者内心的火焰并未熄灭。他带着人们走向复苏与觉醒,寻觅那份温暖、信任和尊严。课后,同学们可以阅读夏丏尊的《猫》、靳以的《猫》、王鲁彦《父亲的玳瑁》相关选段,揣摩猫的心情和人的感情。

【教学反思】

能动学习是指学生主动思考、积极参与课堂活动,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方式。本课重在培养学生的探究力、思考力,促使学生由被动学习走向能动学习。

笔者创设了生活化的情境,目的是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第一个学习任务是为三只猫“拍摄”视频,学生带着任务主动走进文本,在热烈的学习气氛中了解了三只猫的来历、外形及性格。学生增强了能动学习的动力,学习自然而然地发生。

接下来,笔者引导学生围绕具体问题深入思考,从而获得更有个性、更有价值的学习成果。能动学习的主要表现是学生能表达出对文本的个性理解。而小组合作学习能使学习动前有能、有动之能、有能可动。在探究主题时,笔者引导学生自主研究黑猫和芙蓉鸟的形象,把问题设计权、评价权交给学生,通过多个思辨性问题,将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处。

(作者单位:江苏省苏州高新区第二中学)

猜你喜欢
三妹郑振铎芙蓉
喊三妹
郑振铎的铮铮铁骨
郑振铎炒股
画一个圈
郑振铎虚心接受批评
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三妹真的爱猫吗:重读郑振铎《猫》
三妹真的爱猫吗:重读郑振铎《猫》
我的芙蓉李树
轻嗅芙蓉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