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编辑提升自我的关键点

2023-05-30 21:57郭媛
出版参考 2023年3期
关键词:角色定位综合素质

郭媛

摘 要:本文结合实际工作经验,梳理了经常困扰青年编辑的12个典型问题,探讨了青年编辑职业生涯的第一个阶段应该牢牢把握的关键点,希望能够帮助其他青年编辑扣好编辑生涯的第一颗扣子,更好地提升自我,更快地成长成才。

关键词:青年编辑 综合素质 角色定位

作为出版行业的中坚力量,编辑担负着传播先进文化知识,帮助各行各业的工作者更好地获取知识、提升素质,从而立德树人的使命;作为编辑中奋斗的生力军、受益的主体,青年编辑的理想信念、精神状态、综合素质如何,关乎文化传播、立德树人等大事业能否更好地薪火相传。笔者结合实际工作经验,梳理了经常困扰青年编辑的12个典型问题,探讨了青年编辑职业生涯的第一个阶段应该牢牢把握的关键点,希望能够帮助其他青年编辑扣好编辑生涯的第一颗扣子,更好地提升自我,更快地成长成才。

关键一:明确角色定位,做好三年规划

中国从1953年开始制定第一个“五年计划”,后改名“五年规划”。五年规划主要通过对比与检视过去,对国家重大建设项目、生产力分布和国民经济重要比例关系等做出规划,为国民经济发展远景规定目标和方向。

不仅仅是国家需要做总体规划,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任何人在任何岗位,都要有明确的职业规划并能为之付出努力。在出版行业,往往需要三年时间才有可能取得从选题的计划,到出版,再到合理评估的阶段性成果,故出版行业的中层管理人员更常做选题的三年规划。

青年编辑尤其是刚刚进入出版行业的编辑,也需要在实践中尽快找到自己的角色定位和能力差距,做好三年规划:先用三年时间完成从文字编辑到责任编辑、策划编辑的跃迁;再利用三年时间实现从策划编辑到成熟出版人的升级。只有在前三年掌握了出版的全栈能力,才能为后三年成为一个优秀的出版人打好坚实基础。接下来浅谈青年编辑入职前三年所处的三个阶段。

(一)文字编辑,如何正式入行

第一阶段,入职一年以内。硕士及以下学位毕业的青年编辑没有取得出版专业技术人员职业资格证书,虽然拥有良好的文化素养,但缺乏对专业知识和出版规范的深入了解,因此在此阶段考虑的首要问题是如何“正式入行”。这就需要青年编辑积极了解行业动态,熟悉出版规范,经过培训集中强化编辑加工技能;同时通过不断的编辑加工实践,熟悉法律法规、部门规章和行业规定、国家标准等各项规范,并合理使用工具书。只有加强学习和实践,才能成为合格的文字编辑,提升自己分辨优质内容的能力,从而更好地编辑、优化稿件内容。在此阶段主要锻炼青年编辑的学习能力和辨识优质内容的能力。

(二)责任编辑,如何多出书

第二阶段,入职一至二年。青年编辑取得出版专业技术人员职业资格证书后,拥有发稿资格,首先考虑的问题是如何多出书。这主要有两方面的考虑:如何保住发稿资格和如何带来经济效益。前者需要青年编辑时刻保持敏感意识和责任意识,将每一本书都当作自己的“孩子”,对每一本发稿的选题的内容质量及图书销售结果全权负责;后者需要青年编辑熟练掌握编校、设计、印制、发行、营销等流程,在内容质量合格的基础上摸索快速产品化的方法,通过多本图书的出版实践,不断提升青年编辑的品控能力、审美能力、成本核算能力、协调能力。

(三)策划编辑:如何出好书

第三阶段,入职两至三年。当青年编辑打好如何出书的基础,责任感会愈发强烈,“为生存出书”的职业责任感,在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战略目标驱动下,逐渐升级为“为读者出好书”的高级追求。青年编辑在此阶段需要主动策划。本土原创选题重在市场调研与内容组织:首先通过市场调研,提取出对选题策划有参考价值的信息,如读者需求、竞品优/劣势、作者背景等,瞄准选题点;其次根据调研结果,组织内容,从不同角度凸显选题的优势。外版选题重在选题筛选与内容审查:首先评估原版图书整体销售情况(升级版需查询前一版的口碑与销量),形成其在国内的市场预期;其次审查作者背景、内容专业度和利于推广的资源支持;最后关注外版图书的系列产品,考虑产品矩阵的授权方案。在此阶段主要锻炼青年编辑对市场的敏锐力、系统思维能力、资源开发能力。

入職前三年对于青年编辑非常关键,青年编辑需要在实践中学会“对号入座”,并根据角色定位制订三年规划,这样才能找到能力差距与业务短板,加强主观能动性的同时,为持续打造精品力作筑牢能力基础。

关键二:牢固学习意识,强化筛查能力

书稿审读和编辑加工是整个图书出版链条中不可或缺的环节,是保证图书质量的重要步骤,也是青年编辑应该掌握的基本功之一。审稿的职责是对稿件做出评价,从而决定稿件的取舍,所以着重于从宏观上把握稿件的整体质量;编辑加工的职责则是提高已决定接受出版的稿件的质量,使其在内容和形式上都符合出版标准,所以着重于从微观上具体检查稿件,并对其加以匡正、修饰和润色。接下来浅谈青年编辑在书稿审读和编辑加工、通读阶段需要关注的几项要点。

(一)审稿何时进行

稿件从目录开始到形成全稿,需要一个过程,青年编辑需要树立尽早参与到稿件的创作意识,提前评估稿件,并及时提出合理的修改意见。

在作者列目录、写样章的阶段就参与稿件创作,此时,编辑主要审核目录是否符合策划的读者定位,整体框架是否清晰,特色是否表达清楚,逻辑是否合理,内容是否长期有效,语言文字是否流畅,插图是否清晰。

在作者完成交稿后,编辑需要重点关注四类问题:文字/图片版权问题,可合理利用Paperpass等查重工具;敏感问题,可合理利用黑马等校对工具;导向问题,如政治观点、民族宗教等;质量问题,如体例结构、章节安排、标题风格一致性、专业名词一致性、单位/代码/图表规范等。

(二)编辑加工依据在哪儿

审稿并同意接受出版的稿件可以进行编辑加工。由于青年编辑相对缺乏经验,对于是非判断无法准确拿捏,尤其在多个信息源并存的情况下无法有效甄别。因此,青年编辑除了要请教老编辑外,还需要勤于搜索出版界较认可的权威规范文件并不断积累。

规范文件主要可分为三大类:《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等法律法规;《图书质量管理规定》《图书、期刊、音像制品、电子出版物重大选题备案办法》等部门规章和行业规定;《国际单位制及其应用》《标点符号用法》等国家标准。除了规范文件,最常用的还有《现代汉语词典》《汉语大词典》《辞海》等工具书可供青年编辑查询。

规范、标准会不定期更新,所有编辑包括青年编辑都有学习新规范、新标准的必要。除了不断学习、勤于实践,青年编辑也需要时刻记录与总结,以便不断扩充知识库,提升内容筛选能力。

(三)印前通读注意什么

通读,即在书稿印刷前进行的编辑加工,非“三审三校”环节内,是保证最终质量的重要一环,建议青年编辑养成通读的习惯。其与编辑加工的不同之处在于稿件的成熟度,印刷前稿件经过三审,与编辑加工的稿件相比,内容相对完善,逻辑也相对严密。一般通读注意事项如下:逐字默读,不要跳跃,改必有据,可改可不改的一般原则上不改;主要检查全文的体例是否更严谨,语言文字是否更规范;常见的问题是用词表述前后不一致,前后辅文与正文标题、页码不对应,错别字录入等,需要编辑格外注意。

关键三:多看多问多想,提高审美能力

当文字编辑转为责任编辑后,要能够切实担负起责任,包括对图书文化价值的追求、对内容质量的把控、对流程进度的调配、对封面版式的设计,要有精益求精的精神。在此阶段,学起来最抽象的也是能直接影响读者体验的能力,莫过于对封面和版式的审美能力。拥有这一项能力可以给内容加分,反之则起到减分效果。接下来浅谈青年编辑审美能力的提高与实践。

(一)审美如何提高

审美问题已经是老生常谈了,尤其在电商平台,很多读者评论批评商品制作者的审美水平低下,图书也不例外。学习美术必然是培养和提高审美素养的最重要和直接的途径,但是专业技能替代不了审美素养。对于图书的审美素养的形成,需要长期的积累和熏陶,需要专业知识与综合素养的共同滋润。青年编辑要具备不断提升审美水平的意识,多参观美术馆,看画展,逛书店,开阔视野与思路,及时总结某一类书的特点,学习、培养对美的感知力和判断力,从而不断提高审美能力。

(二)图书内容与呈现形式有何关系

一些刚入行的青年编辑往往会认为,图书内容决定作品的价值,呈现形式应该依内容而定,但其实二者是有机结合的整体。内容需要依靠书名、封面、版式、营销海报、宣传文章等呈现形式来表达其中的信息,形式具有独立的审美价值、故事内涵。在起书名、做封面、写宣传文案时,完全可以根据内容赋予图书更具特色的表现张力。

《关于推动出版深度融合发展的实施意见》中提出,传统出版与新兴出版要建立“融为一体、合而为一”的体制机制,同时要充分发挥出版领域的技术支撑作用,将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技术应用到出版领域当中。通过这些新型的技术支撑,可以更好地根据内容编制最为精准的营销和宣传方式,这种新的深度融合编辑方式是非常值得我们思考的。

(三)如何通过图书培养对美的感知力和判断力

除了长时间的美感培养和滋润,青年编辑还可以通过设计与优化封面、版式,来提高审美能力,具体可从以下五点迭代思考:①读者定位和图书定位是什么——决定下面四点的主要思路;②使用场景是什么——决定精装还是平装;③主关键词与副关键词是什么——决定带给读者第1秒和第10秒的感觉;④同类好书的封面和版式做得如何,有哪些细节值得借鉴——树立标杆,先从学习开始;⑤谁可以给你提供有意义的意见——决定在自己犹豫不定时可以调研的对象,并帮助编辑从反馈结果中精细打磨。

在此阶段编辑需要不断虚心求教,权衡利弊,协调各方,决策取舍。在锻炼审美能力的同时,逐渐培养出版好书的信心与认同感。

关键四:敏锐捕捉需求,挖掘内容价值

调研既是每一个青年编辑跃迁为策划编辑后的第一项任务,也是第一大难题。因为网络及信息渠道繁杂,策划编辑需要从所有数据中提取对选题策划有参考价值的信息,并通过这些信息挖掘有出版价值的内容。因此策划编辑对市场的敏锐力,也是其练就系统思维能力与资源开发能力的前提。调研的内容可以包含领域知识、作者背景、竞品情况。

(一)如何找到市场空白点

任何一个领域都存在着大量的潜在选题,而哪些选题能够真正满足读者的需求,就需要进行深度的需求调研。

对于初级策划编辑来说,热门技术和相关的职业技能是首先切入的方向。例如在“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中重点强调的人工智能、量子信息、集成电路、空天科技、深地深海等前沿领域,就可以重点把握,紧抓政策发展趋势,作为选题的备选方案。又如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重点强调了要增强科技项目的自主创新能力,加强基础研究,突出原创,鼓励自由探索,这些也是选题的重要方向。

编辑对所在领域的热点问题一定要重点了解。例如最近一款名为ChatGPT的人工智能程序在社交媒体上不断刷屏。不仅是普通的对话聊天,就连完整的文案和报道都能通过人工智能工具来进行,这也对编辑行业产生巨大的震动。与此同时,中科院自动化所、百度等机构和公司也都在打造人工智能程序,一些还即将面对公众开放。人工智能到底能走多远,到底如何改变我们的生活,成了大家关注的重点问题。作为编辑,必须紧抓时代脉搏,如果能从中找到具有价值的选题,将会事半功倍。

(二)如何练就识人慧眼

作者背景的调研是有了选题点找谁实现的关键一步。领域内知名度高的人毕竟是少数,作为青年编辑,拥有识人的慧眼,并能够挖掘和培养潜力作者,对于策划选题与落地也许帮助更大。

潜力作者,一般指还没有很强的业界影响力,但是行业认可度处在增长态势的作者。“增長”来源于作者掌握的专业知识,对行业发展趋势的研判,在图书出版、网络课程、线下培训的探索与创新。一般可从三个方面综合研判潜力作者:①内容产出的潜质——可从相关领域资格认证情况、实操经验等方面梳理;②行业内活跃程度——可从文章/开源平台/网络课程/线下培训情况等方面梳理;③出版意愿——可进一步沟通,了解作者是否强烈认识到图书出版物对于个人影响力打造的作用之大。

(三)如何向“1”索求最大效益

作者资源和选题资源需要策划编辑的不断积累。对于初级的策划编辑来说,资源数量明显少于老编辑。那么初级的策划编辑如何帮助每一位作者产出不止一个选题的内容?

首先,编辑需要帮助作者挖掘自身价值从而朝着正确的选题方向落地,这需要编辑根据作者的专业背景,帮助作者进行方向定位、产品定位、优势集中,在精准定位的基础上挖掘内容价值。

其次,在发现作者能够带来的价值后,编辑要用长远的眼光为作者制定IP打造计划:围绕该细分领域的知识体系,从一个选题到系列出版物的产品线;再围绕读者阅读习惯的不同需求,从一个产品线到多个产品线;接着可通过许多产品线的纸质图书,帮助作者在专栏、自媒体和垂直平台引流,形成线上课、线下课、咨询、出版物盈利的知识变现模式。

最后,汲取开源组织的内容产出模式的经验,注重产品迭代更新,让内容“活”起来。关注各个平台对图书内容的评价,销量一般且仅有少量勘误信息的图书,及时修订内容;销量大且勘误信息多的图书,及时考虑迭代新版本,以尽量快的速度完善产品内容和形态,满足不同时期的读者需求。

在此过程中难点在于如何让作者相信编辑并持续输出。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第一,了解作者,弥补劣势,建立信任。作为编辑,除了熟悉读者,还要了解作者,这样才能有机链接作者与读者。

第二,合理建议,允许试错,站稳脚跟。编辑可以给作者试错的机会,但是试错前为他提供合理建议,再将决定权交给作者本人。从实践上帮助作者及时纠错,并在擅长领域站稳脚跟,坚定深耕的信心。

第三,布局规划,节奏适度,保持动力。编辑可与作者半年讨论一次一年规划,每年布局二至三年规划,并时刻关注市场空白情况或需求,把握作者的撰写节奏,合理安排生产节奏,保持其内容开发的动力。

综上所述,入职前三年的青年编辑面临的机遇和挑战诸多,需要抓住关键,不断明晰自己的角色定位与能力差距,从而找到提升自我的方向。成为策划编辑并不是终结,青年编辑需要将探索自我价值感作为整个职业生涯的研究命题,不断复盘积累,寻求机会创新。

(作者单位系人民邮电出版社有限公司)

猜你喜欢
角色定位综合素质
论足球教练员的角色定位
高技能人才评价模式创新
电视新闻主持人的角色定位
出镜记者在新闻报道中的角色定位
浅析《南方周末》网络版的角色定位
少儿节目主持人的角色定位与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