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式实践教学与课程思政的融合探索

2023-05-30 09:51李祺徐天一李孟国聂为之
大学教育 2023年3期
关键词:项目式教学课程思政实践教学

李祺 徐天一 李孟国 聂为之

[摘 要]结合思政育人工作的新要求,文章基于项目式教学模式,以电工电子综合课程设计课为例,对实践教学课程思政改革进行了探索。具体是将教学过程划分为任务布置、需求分析、方案设计、系统分析及结项答辩五个阶段,并结合专业知识蕴含的价值理念,将思政育人融入项目式教学的各个阶段。依据课程思政的培养目标,思政评价立足于项目式教学的全过程,实现对学生的跟踪考核。该改革方案将工程实践能力培养与思政育人有机结合,着力构建一体化的育人体系,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为卓越工程人才培养提供了建议和途径。

[关键词]课程思政;项目式教学;实践教学;思政评价

[中图分类号] G6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23)03-0084-03

现阶段,我国部分高校传统的思政课程教学模式仍然存在“孤岛化、空泛化、标签化”的问题,通过知识传授实现价值引领的全课程育人理念没有完全树立起来,普遍缺乏课程思政的示范性课程案例,课程思政育人氛围不浓[1]。与此同时,新媒体技术的迅猛发展和学生成长环境的改变,使大学生认识社会和表达观点的方式也发生了变化,传统的思想政治工作已经无法适应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要求。因此,高校要积极加强思想政治工作,保证思想政治工作的发展与社会发展、时代发展保持一致。从传统的“思政课程”到新时代的“课程思政”的转变,是高校各门课程面临的新课题[2]。

长期以来,我国高校实践教学课程侧重于实验技能培训和专业知识传授,思想政治教育功能体现不足[3]。新时代,专业技能培养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全面结合显得尤为必要。本文结合天津大学(以下简称“我校”)电工电子综合课程设计课的项目式教学模式,介绍课程思政的教学改革研究成果,以期更好地解决实践教学环节中思政育人效果不佳的问题,落实“三全育人”理念。

一、项目式教学的思政基础

(一)项目式教学课程介绍

电工电子综合课程设计是一门基于项目式教学、以目标为导向的电气信息类专业必修课。该课程在我校开设近20年,专业覆盖面广,教学内容与时俱进,教学模式被多所学校借鉴,在工程教育改革中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4]。

课程的教学运行安排参考工程进度管理办法,依次设置知识讲授、任务布置、需求分析、方案设计、系统分析及结项答辩六个阶段。在研习过程中,学生需以电工电子的基本理论为指导,整合专业知识与工程经验,依托虚拟仿真实验平台,以项目组形式进行探究、沟通、协作和创新等,完成电气控制系统设计的全过程。课程通过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形式,将知识学习和能力训练有机结合,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及工程实践能力,解决学生面对实际工程项目时遇到的种种困难[5],进而培养学生的工程素养和综合能力。

电工电子综合课程设计课的课程思政建设研究以跨学科协作模式开展,课程团队涵盖控制科学与工程、马克思主义理论、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三个一级学科,成员具备丰富的电气信息类专业课和思政课教学经验,积极探索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以保证教学改革的顺利实施。

(二)课程思政的培养目标

课程团队结合项目式教学特点,逐步探索课程单元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并尝试将其贯穿日常教学,将思政元素润物无声地融入课程中,以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在此基础上,系统地梳理课程思政的知识体系,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制定七个方面的培养目标,与思政课程共同构筑全员育人格局。

1.培养学生尊重自然规律的科学态度,使其自觉坚持和运用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帮助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2.培养学生的工程伦理意识,使其具備高度的社会责任感,能够在工程实践中理解并遵守工程规范、履行责任。

3.培养学生实事求是、严谨认真的治学精神,使其具备坚韧不拔、持之以恒的意志品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4.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素养,使其具备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奉献社会的品质,帮助其树立正确的职业道德观。

5.培养学生的大国工匠精神,使其具备执着专注、精益求精、一丝不苟、追求卓越的理念,能够积极投身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的新征程。

6.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使其具备旺盛的创造欲望和良好的意志品质,同时具备创造性思维和创新性人格。

7.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和全球视野,使其立足本国、胸怀天下,勇于担当历史使命和国家大任。

二、融入式思政育人的路径

课程团队面向思政育人的建设需求,结合项目式教学模式,重新设置教学安排。一是将原有的六个教学阶段更新为任务布置、需求分析、方案设计、系统分析及结项答辩五个阶段,每个阶段包含知识讲授环节和学生实践环节。二是指导教师根据每个阶段对能力培养的不同要求,在知识讲授环节安排相应主题的讲座,通过案例分析的形式,对必要的知识点进行重点讲解。在此基础上,依据课程思政的培养目标,充分提炼每个阶段涉及的专业知识中蕴含的价值理念,并结合不同环节的教学形式,将其转化为教学案例(见图1),即通过知识讲授实现思政育人的价值引领,通过学生实践增强思政育人的切身感悟。这样,将课程思政的教学内容融入项目式教学的各个阶段,可以有的放矢地进行思政育人工作,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有机融合的融入式课程思政育人。

(一)任务布置阶段,融入哲学原理和德育元素

任务布置阶段采用“线上+线下”的混合式教学方式。开课前,指导教师建立共享云空间,依据知识体系建立文件目录,并上传本阶段所需的数字化基础学习资源,其中包括知识体系大纲、所授知识点相关视频信息、中英文文献等。知识讲授期间,指导教师向学生发布设计主题,并结合思维导图讲解课程的知识体系框架及相关知识点所引申的哲学原理和德育元素,使丰富但松散、零碎的线上教学资源结构化。实践期间,学生以组为单位自行研习云空间的基础知识、讨论对知识点的哲学理解、搜集相关知识点的应用案例,最后通过小组讨论确认项目主题,并将对知识点的哲学理解和应用案例上传云空间,形成共享资料库,便于学生之间相互交流。

课程专业知识涉及控制系统设计的基本理论,包含许多原理和概念,通过介绍相关知识点所引申的哲学原理和德育元素,要求学生对此进行研讨,可加深学生对专业知识点的理解,同时引导其使用唯物辩证法分析问题,启迪其对人生价值观的思考。例如,通过对被控对象进行机理建模,映射平等、公正等原则。

(二)需求分析阶段,融入行业认知和工程伦理

在需求分析阶段,指导教师通过介绍实际工程项目的立项过程,使学生了解需求分析过程、理解需求分析的任务、掌握需求分析的基本方法,进而根据课程要求及选定的主题,撰写项目需求文档,并结合校历,利用甘特图制订进度计划及任务分工。

在知识讲授环节,指导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引入行业发展概论,教学内容注重结合行业前沿技术,提升学生对行业的认同度。同时,依托学科丰富的产业行业资源优势,采取创新设计和工程实践相结合的双向驱动模式[6],带领学生走访企业,引导学生面向企业需求开展创新实践,并通过解决实际工程问题增强学生的行业认同感。

在学生实践环节,指导教师引入工程伦理的教学内容,结合真实案例讲解工程伦理的基本规范。实践过程中,不断提醒学生全面考虑各类技术与非技术因素的影响,使学生在提高专业技术能力的同时,关注工程中的社会、经济、环境及其他非技术性影响因素[7],发掘工程项目的社会价值,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意识,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从而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

(三)方案设计阶段,融入专业前沿和治学精神

方案设计阶段解决的是“知识如何用”的问题。学生根据上一阶段中细化的各项需求,提出相应的技术方案,并阶段性上传到云空间;指导教师通过调阅各组的技术方案报告,实时掌握每组的项目进度,实现对学习成果的“随看随评”,进而对学生在设计过程中遇到的共性问题进行集中解答。

在本阶段中,指导教师通过开放学科先进实验平台等硬性学术资源和重大科研项目等软性学术资源支撑课程思政育人。例如:向学生开放“智能制造示范技术国际联合研究中心”,使学生有机会学习先进科研设备的使用方法,并将其应用于系统建模、方案论证等实践训练环节,激发学生的专业归属感和学术志趣;依托“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面向深海区域混合结构探测的多关节潜器研发”项目,将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应用,向学生讲解深海机器人的控制系统设计方案、机械结构设计方案和探测识别方案,使学生近距离接触学科前沿热点,让学生领会并学习严谨治学的科研态度和止于至善的学术精神,从而使学生养成实事求是、锲而不舍的科学探究精神。

(四)系统分析阶段,融入工匠精神和家国情怀

在系统分析阶段,各小组学生不定期召开项目组会(每周至少一次),讨论与协调解决项目开发过程中的问题,同时做好会议纪要,以备指导教师审核。指导教师约定每周排课时间并召开课程讨论会,各小组轮流汇报工作进展,指导教师有针对性地进行分析点评,针对各组存在的个性问题,通过结合实例实现技术辅导和思政教育,引导学生心怀家国天下,践行工匠精神。

授课过程中,指导教师抓住本学科与工程应用结合紧密的重要特点,将我校杰出校友曾参与的“两弹一星”、青藏铁路、港珠澳大桥等国家重大工程及相关科技成果引入课堂,使学生深刻认识所学知识对国家建设、科技研发等各方面的重要意义。在此基础上,通过介绍参与这些重大项目的知名专家的科研经历、奋斗历程、卓越成就与高尚品德来感染学生,增强学生的职业荣誉感,促使学生追求工匠精神,并努力将个人理想追求融入国家和民族事业中。

(五)结项答辩阶段,融入全球视野和创业意识

课程考核采用项目结题答辩的形式,要求每个小组从选题背景、国内外技术现状、方案论证、建设成果、创新点五个方面对项目情况进行汇报,对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进行评价。

在答辩准备环节,通过让学生充分调研国内外的技术发展情况,促使学生从全球视野思考所学知识对世界经济发展和人类社会进步的重要意义,重新审视自己的思维模式,从而培养学生的全球化思维方式。

在答辩环节,引入企业专家评委,与课程团队教师共同组建项目评审团,使学生直面市场的真实反馈,确保学生项目团队在全面考虑项目的社会价值、商业价值和技术价值的前提下,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完成课程要求,从而培养学生专业技术、行业理想等方面的社会认知,激发学生的创新动力和创业意识。

三、思政育人的全过程考核

课程团队依据课程思政的培养目标,將学生的思政成绩纳入课程总评成绩(占比20%)。同时,参考工程项目管理方法,将思政评价贯穿项目式教学的各个阶段(各阶段思政评价占分见表1),结合相应的课程思政培养目标,对学生进行全过程跟踪考核,实现对学习效果的客观评价,从而切实将思政育人贯穿于课程教学始终。

任务布置阶段:指导教师通过审阅云空间内学生上传的共享资料,考核学生对专业知识点哲学理解的深度和应用案例中的德育元素,对学生进行成绩评价。

需求分析阶段:指导教师向学生明确提出工程伦理的考核要求,对学生提交的需求文档中包含的社会价值进行评价。

方案设计阶段:采用学生自评的形式进行考核,要求学生针对方案设计过程中的科研态度和探究精神进行自我评价。

系统分析阶段:通过项目组内学生互评的方式,考核项目实施过程中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领导力、责任感等内容,促进学生不断反思。

结项答辩阶段:在答辩过程中,评审团重点考查学生对世界科技水平的认知情况,并将项目成果的创新度和创业价值纳入本阶段的评分体系。

四、结语

电工电子综合课程设计课程团队面向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需求,依托实践教学的基本原则和思政教育的一般规律,持续优化项目式教学过程,在教学方式、教学内容和课程考核方面做了积极探索,取得了良好成效。此次教学改革全面落实“以人为本”的思想,践行“新工科”的教学理念,通过实践教学与课程思政的融合,引导学生厚植爱国主义情怀,树立远大理想,坚定不移地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贡献力量。

[ 参 考 文 献 ]

[1] 蔡小春,刘英翠,顾希垚,等.工科研究生培养中“课程思政”教学路径的探索与实践[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9(10):7-13.

[2] 谭术魁.非思政类课程协同思政教育(课程思政)的共通性方法[J].大学教育,2020(10):21-25.

[3] 沈光,洪一明.高校实验教学课程思政亲和力的价值和提升路径[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9,38(12):237-240.

[4] 刘艳莉,孙雨耕,葛宝臻,等.符合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实验教学体系的构建[J].中国大学教学,2010(4):75-77.

[5] 马臻.研究生生涯发展和课题组生存发展:一对难以调和的矛盾[J].科技导报,2017,35(20):138.

[6] 王兴芬,丁娟,杨曙辉.顶层设计  突破难点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北京信息科技大学实施“卓越计划”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大学教学,2015(4):29-31.

[7] 夏嵩,王艺霖,肖平,等.土木工程专业教育中工程伦理因素的融入:“课程思政”的新形式[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20(1):172-176.

[责任编辑:刘凤华]

猜你喜欢
项目式教学课程思政实践教学
发挥专业特色 实施“课程思政”
民办本科高校新闻专业项目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论项目教学在高职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课程教学中的应用
初中生物项目式学习活动的探索
高职《液压技术》课程教学改革探索
茶学专业校企合作实践教学探索
《电气工程毕业设计》 课程的教学设计
高职院校商务礼仪课程教学改革探索刍议
《数据库高级应用》教学创新方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