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文科背景下的日语专业人文素养类课程教学改革探索

2023-05-30 12:29相卓
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 2023年5期
关键词:日语专业新文科教学改革

相卓

摘    要:在大数据、信息化时代背景下,高校日语专业应立足于培养专业知识与实际应用相结合的多元化、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人才培养目标,在新文科建设的方针指引下,结合教学实际,广泛推广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教学模式,依托翻转课堂教学理论,努力探索日语专业人文素养类课程的教学新方向,践行教学模式改革与创新。

关键词:新文科;日语专业;人文素养类课程;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H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23)05-0045-03

人文素养的内涵十分丰富, 涵盖一个人的文化品位、 审美情趣、心理素质、人生态度、道德修养等精神面貌和精神气质。人文素养在一个人的成长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它能够启迪人的智慧、开发人的潜能、调动人的精神、激扬人的意志、规范人的行为,以及维护人的健康、维持社会稳定、协调人际关系等。尤其是在高等教育阶段,高校不仅要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还要不断促进学生人文素养的提高。

近年来,在各高校开展专业知识与思政元素的融合时,高校教师也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将思想政治教育与文化课程相融合的更有效的教学模式。人文素养类课程是日语专业高等教育阶段的必修课程,有的高校也会开设“日本概况”“日本概观”“日本社会与文化”“日本文化与礼仪”等课程。人文素养类课程的教学过程,是将多种教育融于一体的综合性教育过程,它不仅仅是文化知识的传播,同时也要指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指导学生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与处理问题的能力。因此,人文素养类课程的教学是外语教师面对的一项重要课题。

这类课程一般开设于大学二年级下学期或大学三年级,在学生对日语语言方面的基础知识有了一定掌握之后,从思想文化体系角度,向学生介绍日本的基本情况,使学生对所学语言及所学语言的主体国家有更为客观、形象化的认识,帮助和指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使其能够更加冷静地看待问题和解决问题。同时,教给学生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思维方法、解决问题的方法,围绕立德树人的培养原则,帮助学生立信仰、树情怀、陶冶真善美。这有利于学生坚定理想信念,培养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爱人民、爱集体的情怀。

2020年,教育部高等教育司提出了全面推进新文科建设的方针指南,细化了强化价值引领、提升学术内涵、丰富形式载体、创新方法手段的具体要求,并指出主动求变是推动文科教育新发展的关键所在[1]。主动求变,就日语专业人文素养类课程教学而言,主要体现在提出新目标、运用新方法、培养新的价值判断与建立新的评价标准等方面。

一、提出新目标

多元文化指一种社会文化的存在状态,即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或者社会中多种文化共同存在、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社会现象。不同时间、不同区域、不同传统、不同民族、不同群体的文化平等的“相遇”,呈现出一个全新意义的“多元文化”。全球化和信息化的飞速发展,大大缩短了不同文化之间的距离,打破了不同文明間的界限,将多种文化和价值体系联系在一起。

在如此复杂多变,信息化、多元文化快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万事万物都在发生着变化,高等教育教学活动也势必会受到新时代背景的影响。因此,作为教育教学工作者,教师要不断探索满足学生需求、满足社会大环境的课程教学改革方法。

首先,就培养目标来说,人文素养类课程的开设,不再单纯以让学生学习日语语言知识、了解日本文化为主要目标。中国学生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者、中国声音的传播者、中国理论的创新者,以及中国未来的开创者,他们肩负着重大历史使命。尤其在当下,他们面临着各种社会思潮交汇激荡的挑战,有可能出现个人精神支柱的缺失、信仰空缺和意义危机等各种思想上的问题。因此,面对这些学生可能出现的问题,在教育过程中,教师需要树立新的教学目标,即做好文化传承,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培养学生具有人文精神,引导学生在知中国、爱中国的基础上,正确判断、理解日本的社会文化,更好地培养日语专业学生的民族自信心与自豪感,使他们以此为契机,更多地了解我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并能够主动地将我国文化与日本文化相比较,客观地看待不同国家之间的文化交流与借鉴,培养跨文化交流的客观视角与正确理念。

二、运用新方法

作为出生在网络时代的学生,单一枯燥的教育模式和方法已经不能满足他们的需求,只有不断地创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方式方法才能跟上学生不断发展的需求,更好地提升价值观养成的效果[2]。

培养方法是否科学合理直接影响学生人文素养培育的效果,而文化的多元直接导致了简单固化的培养方法难以达到预期效果。

在传统的日本文化类课程的讲授中,授课教师大多采取的是以讲解为主的授课方式,让学生了解日本文化的特点与内涵。而在对新模式的探索中,想要更加有效地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并提高他们的课堂参与度,就需要对既有授课模式进行改革[3]。

受新冠疫情的影响,绝大部分高校都采用了线上教学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混合式授课模式。各高校都在开展史无前例的在线教学实践,努力践行“四变”(即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改变学生的学习方法、改变学校的管理模式、改变教育的原有形态),使在线教学地位不断提升,在线教学技术迭代升级,在线教学资源共享不断加速,在线教学管理方式日趋完善。如果在线上教学或混合式教学实践中,仍然按照传统的教学模式,单纯依靠教师的讲授,将无法达到预期教学目标,不会产生很好的教学效果。因此,授课教师采用了与翻转课堂模式相结合的新的教学方法。通过角色的反转,让学生有目的、有计划、有成效地去完成每节课的学习目标。教师可以将教学内容以知识点的形式,融入到每个教学单元中去,并在课前准备阶段,做好精准的教学设计,设定好每个任务点。通过每个任务点,想要达到什么样的教学效果也要做到熟记于心,使每个任务点都能起到抛砖引玉、指引学生继续学习的作用。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中心,激发学生兴趣潜能,注重学生的获得感和满意度。同时,注重实现科学技术的应用,构建“互联网+教育”的学习环境[4]。

例如,授课教师在某个教学单元中,想要给学生介绍日本的饮食文化。第一个任务点,首先,教师可以准备一小段能够体现日本人饮食习惯的视频,让学生观看。通过观看视频,学生初步了解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与教学重点。视频形式的导入,会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能够更加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过程中。然后,可以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分组讨论。讨论的主题就是以所观看的视频为契机,总结、归纳日本饮食文化方面的显著特点。这一环节,不仅加深了学生对日本饮食文化的理解,同时也锻炼了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总结归纳能力;通过发言与讨论,也提高了学生的日语语言运用能力。其实,进行到这一步,很多学生也会自发地在心中产生自我追问,想要知道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对于饮食方面又有着怎样的文化与习惯呢、与日本的饮食文化又有哪些相似点与不同点呢。

当学生心中产生了对知识的渴求时,教师可以开始布置第二个任务点。让学生利用纸质图书、网络资源、微课等多种信息获取方式来查找中国饮食文化的相关知识。并且在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中,引导他们了解中日文化交流的历史渊源。中国的饮食文化历史悠久,是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形成受到了阴阳五行、哲学思想、儒家伦理道德观念、多民族不同的民俗与习惯,以及地域、经济发展、宗教信仰等多方面因素的综合影响,各个时代的饮食文化都体现出了不同时代人们的价值观念与文化品味,更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个性与传统。中国饮食文化直接影响了日本、泰国、韩国等国家,在东方饮食文化圈中占据核心地位。中国饮食文化从宏观角度来说具有讲究美感、注重情趣、食医结合等特点,这些特点也对日本饮食文化的形成与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在学生通过自主学习,运用多样化学习手段,汲取了这些相关知识体系之后,教师可以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讨论及发表的论题可以有中国饮食文化的特点、中国饮食文化对日本的影响、日本饮食文化的特点、中日饮食文化的异同点等。在小组讨论环节中,可以让学生分工合作,集合群体智慧,收集资料,集腋成裘,再以发言的形式,进行结果的产出[5]。

这一任务点结束后,教师可以对学生自主学习成果进行点评,也可以以小组间互评的方式进行,力求客观、真实地对学生的努力给予恰当评价。在这一过程中,各小组之间可以取长补短、互相借鉴,同时也锻炼了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与语言表达能力。另外,教师也可以指导学生收集一些有代表性的能够展现中日两国饮食特点的图片,从视觉上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实践证明,采用多元化教学手段,在学生中收获了很好的教学效果,增加了课堂的趣味性,受到学生的一致好评。

最后一个任务点,是对本单元所学内容的一个关键性总结。以往,教师经常会让学生针对日本饮食文化的特点写一篇小报告或论文来作为对所学内容的总结。但新模式、新时代下的高校日语教育要求教师指导学生更加注重实践、注重活学活用。因此,在最后一个学习效果产出的任务点中,教师可以参照虚拟仿真实验课的教学模式,让学生根据中日饮食文化的不同特点,录制一段学生自己参与、自导自演的短视频。可以让学生在视频中按照传统饮食文化的特点及餐桌礼仪来要求自己,做到活学活用。短视频的形式更符合现代多元化、信息化社会的发展趋势与动向,学生在实现表现自我的同时,也将所学知识熟记于心。创新后的新模式、新方法可以将知识与现代化教育教学方法进行高度融合,让学生在牢固掌握知识的同时,更具表现力、展现力,提升了学生的学术素养。

三、培养新的价值判断

学生是文化交流传播最前沿和最激烈的对象与主体,无时无刻不接受着不同价值观、不同意识形态的洗

礼。他们善于接受新鲜事物、表达自己的观点,但是其正处于价值观养成期,缺乏辨别是非的经验和能力,在海量的信息中所体现出的价值观,精华与糟粕共存。而大学生如果没有坚实的人文素养作为支撑,往往容易被事件的表面现象所迷惑,缺乏正确的判断,没有思想深度。在多元化信息时代所处的复杂纷繁的社会环境下正确引导学生,尤其是外语专业的学生,在不同的价值观念与体系中做出准确的价值判断与选择十分必要。

在高校外语教学中,教师要准确做好自我定位,把握时机,对学生正确价值观的树立起引导作用。

在人文素养类课程教学中,教师面临着培养学生具备新的、正确的价值判断这一重要任务。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当代中国文化的根基,是维系全世界华人的精神纽带,也是中国文化创新的宝藏。作为当代大学生,要增强文化自觉,坚定文化自信。在学生接触日本文化的同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对他国文化做出合理的价值判断,提高学生明辨是非、识别真假、区分善恶的能力与思想觉悟;掌握正确的价值判断标准,引导学生在学习、了解日本文化的同时,加深对我国文化的理解。准确把握中日两国之间的文化交流与互相影响,辩证、多元地对待不同文化带来的多样性的思想观念是教师引导学生的关键所在。

外语专业的学生更要坚持弘扬平等、互鉴、对话、包容的文明价值观,以宽广的胸怀理解不同国家的文化内涵,尊重不同国家对于发展道路的不同探索方式,弘扬中华文明蕴含的全人类的共同价值。同时,要立足中國实际,讲好中华文明故事,向世界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通过文化交流,展现中华文明的悠久历史与人文素养,让世界更懂中国。

四、建立新的评价标准

新的课程改革需要有新的教学目标、新的教学方法、新的教育理念,自然也少不了新的评价标准。就日本文化类课程的教学过程而言,授课教师尝试了由量化评价标准逐步转变为质性的多元化评价标准。具体而言,不再局限于对学生所做的答卷或所完成的小论文、小报告打出一个明确的分数,而是将评价标准不断细化、多元化。学生的自主学习,学生对所给任务点的完成程度,学生在小组讨论环节中的参与、贡献度及学生在获取知识时探索出的新方法、新路径,在将所学知识进行成果产出时的效果等都作为评价标准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这些细化标准,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多元化的综合评价。这也体现了对学生实际运用能力的高度重视。多元化的评价标准更加有利于挖掘学生的综合能力,调动学生的自主学习积极性,能够培养出增强历史自觉、坚定文化自信、适应时代发展需求、有正确价值判断标准的新时代大学生。

创新与改革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惟改革者进,惟创新者强,惟改革创新者胜。各国高等教育改革,在一定意义上是用创新激发活力的改革。高等教育是知识创新、教学方法创新的基地,因而不断探索教学方式方法的改革就是高校教师所面临的重要课题之一。育人的效果决定学科和大学的生命力。人文素养类课程作为日语专业学生的必修课,正是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增强民族文化自信的绝佳舞台,希望在多元化的教学模式探索下,能够为国家培养出更多基础知识过硬、文化素质和综合能力兼备的大学生。

参考文献:

[1]  刘利.新文科专业建设的思考与实践:以北京语言大学为例[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52(2):145.

[2]  李凤林.加快建设“新文科”主动引领新时代[J].中国高等教育,2020(1):46.

[3]  赵华敏.2018年度中国的日语教育研究综述[J].日语学习与研究,2019(5):68.

[4]  张文丽.基于同伴互评(peer response)的大学日语写作实践研究[J].日语学习与研究,2016(1):88.

[5]  余静颖.大学日语写作教学中同伴评价运用研究[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7,37(12):57.

编辑 李梦迪

猜你喜欢
日语专业新文科教学改革
新文科建设背景下的高校图书馆服务研究
新文科建设的理路与设计
新文科背景下公共管理学科大类人才培养模式的优化
高职日语专业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高职日语学科发展建设研究
创新意识下日语专业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