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专题教学的实施策略

2023-05-30 10:48黄婷
关键词:专题教学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

摘  要:专题教学是新时代深化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的有效形式,需要从专题设计、模块组建和实施要求三个方面进行总体规划。在专题设计上,要抓住教材主线来搭建专题结构体系,要按照目标要求来组合专题知识模块,要遵循教材内在逻辑来精心排列专题模块次序;在模块组建上,以“马克思主义哲学篇”为例,设计并组建涉及六个核心主题的专题知识模块;在教学实施方面,提出整体把握专题内容、理论联系实际、采用多种教学方法等专题教学的基本要求。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专题教学;教材教法

自2005年《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实施方案》实施以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以下简称“原理”)就成为全国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必修课程之一,担负着“立德树人”教育任务。相对《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原理”课更具基础性、学理性和综合性,也因此成为最具挑战的课程。长期以来,如何解决内容多课时少的矛盾,成为“原理”课教学的一大难题。在深化教学改革的新要求下,专题教学成为解决这一难题的有效形式。

一、“原理”课专题教学的专题设计原则

专题教学是指在全面深入把握教学目标和要求的基础上,对于教学内容进行分析、归类和整合,形成知识关联且渐进上升的系统教学模式。这是一种“少而精”的教学形式,有明确的教学目标,注重知识传授的关联性和系统性。这种系统化教学,易于在学生心里面搭建起特定的知识架构,有助于学生形成相应的知识体系,进而有利于加强学生对知识的记忆和理解,拓展学生的理论思维,提高教学效果。就“原理”课程来说,专题教学是在深入领会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基础上,全面把握课程目标和要求,领会教材精神,并综合教材内容后提炼整合成不同主題的专题知识模块,进而形成既相互联系又彼此独立的体系化教学模式。它能摆脱按教材知识点依次均衡讲授的束缚,有重点地系统化传授教学内容。为达到此目标,专题设计需要依据以下原则和要求来推进。

(一)抓住教材主线,搭建专题结构体系

专题设计既要体现教材精神,又要合理体现教材内容。从整体内容来看,“原理”教材不同于其他三门思想政治教材,其重点在于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整体呈现马克思主义及其基本原理,展现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并以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以及全人类终得解放为理论归宿。简言之,“原理”教材“以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为主线,全面阐述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1]

用教材主线贯穿整个“原理”的专题结构体系搭建,就抓住了“原理”教材的根本点。围绕“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这一主线,专题结构设计就不必对教材所有知识点都面面俱到,而是在主线的统领下展开不同主题的系列化专题设计,即搭建起“原理”课程的专题结构体系。同时,要用教材主线来串联不同主题的专题教学内容及各专题之下的各子专题。也就是,用教材主线串联起层层递进、层层展开的一系列专题教学内容,形成彼此独立又相互关联的系统化专题结构体系。

(二)按照教材目标要求,组合专题知识模块

2019年3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强调,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最根本的是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就此而言,“原理”课程担负着让学生形成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教育使命,帮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马克思主义,正确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以培养学生树立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人类解放的共产主义社会而奋斗的理想和信念。

由此,专题设计应该在主线统领知识结构体系的基础上,将“原理”课程的育人使命落实到每个专题知识模块的组合上。这种组合要以教材的目标要求为旨归,按照不同主题对教材内容进行拆分、分析,并进行分类取舍,将特定知识点归类于相应主题,再重新组合,进而形成不同主题的专题知识模块。这些专题知识模块要力求在有限的教学课时里,帮助学生形成对某一主题原理的系统化认识,即会通主题内知识点之间的联系,以完成预期的专题教学内容和目标,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三)遵循教材内在逻辑,排列专题模块次序

“原理”教材内容极为丰富,涵盖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个主要组成部分。恩格斯曾说:“马克思的东西都是互相密切联系着的,任何东西都不能从中单独抽出来”。[2]“原理”教材涵盖的三个主要组成部分遵循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这种“互相密切联系”的逻辑,其编排基本依照马克思主义“认识世界”到“改造世界”再到“建设新世界”的顺序展开。这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原则,即运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认识和改造现实世界(资本主义)并由此把握和建立科学的理论体系。

在不同主题的专题模块次序安排上遵从“原理”教材的编排逻辑,也即合乎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内在逻辑。具体来说,除绪论外,首先要安排的应该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篇,它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政治经济学”篇是这一“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具体展开和运用,“科学社会主义”篇是“世界观和方法论”及其“展开和运用”得出的科学结论。这三篇以此逻辑共同构成“原理”教材所要呈现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只有首先阐明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才能讲清资本主义的规律和趋势,也才能领会人类最终走向共产主义的理论问题,进而让学生渐进认识和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

二、“原理”课专题教学的专题模块组建

在把握专题设计基本原则和要求之后,就要以教材主线为统领,以教材目标要求为归依,进行专题教学的专题知识模块组合。按照教材编排逻辑,首先把“原理”内容分为四个篇章:“绪论”“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这是目前普遍认同的教材结构体系。在此体系架构下,再根据教学对象、教学时数、师资水平等实际情况,精选切合相应主题的重点知识进行专题模块组合,形成教材主线统领下不同主题的系列专题知识模块。就教材“马克思主义哲学”篇来说,可依据上述要求来组建以下6个主题的专题知识模块。

(一)第一专题知识模块:世界的物质统一性

物质是一切唯物主义哲学的理论基石。本专题模块在绪论整体认知马克思主义全貌的基础上,专注于马克思主义唯物论的主体内容,回答世界的本质是什么这一问题,让学生首先了解和认识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并由此引导学生确立一切从实际出发的思想路线。故而本专题聚焦于讲清楚马克思主义物质概念的科学规定及其在社会领域的贯彻、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物质世界与实践的关系等内容,并联系实际引导学生形成实事求是的思想品质。

(二)第二专题知识模块:唯物辩证法的特征和规律

在把握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基础上,还需要让学生明白物质世界为什么会发展、怎样发展、发展的规律是什么,即解决世界“怎么样”的问题。这就需要进入本专题唯物辩证法基本原理的学习,目的在于运用唯物辩证法解决实际问题。即主要集中讲清唯物辩证法的基本特征、三大基本规律,特别是矛盾运动规律,并联系实际,例如,习近平的新发展理念对唯物辩证法的运用和发展,培养学生运用矛盾规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第三专题知识模块: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和认识论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是在科学实践观的基础上创立的。本专题应从认识的发生,也就是实践讲起,逐步揭示认识的本质和发展规律,重点讲清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实践观,阐明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动力、目的、检验标准以及认识对实践的导向作用。同时,通过比较不同哲学流派关于认识本质的观点,阐明马克思主义认识本质的科学规定以及认识过程的两个飞跃,揭示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在此基础上,阐明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与党的群众路线及理论创新的关系。

(四)第四专题知识模块:马克思主义的价值观与真理观

人们通过实践形成认识的根本目的是获得真理、实现价值,这是推动人类实践和认识不断发展的内在动力。本专题注重从实践高度把握真理和價值,重点要讲清真理的客观本质、辩证特性及真理标准等问题,也要讲清价值、价值评价等问题,还要讲明真理与价值的辩证关系。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使得学生能将认识与实践相统一,促使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坚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五)第五专题知识模块: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

历史唯物主义是关于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其核心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规律。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及其关系,是社会基本矛盾原理的基本前提;社会形态理论则是社会基本矛盾理论的逻辑结论。基于这一理论逻辑,本专题聚焦于讲清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及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规律、社会形态更替的一般规律。“尤其是其中关于人类交往、世界历史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论述,是对历史唯物主义的丰富和发展。”[3]

(六)第六专题知识模块: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系统

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生产力是其决定力量,而人民群众是生产力的体现者,在历史创造中起决定作用。本专题聚焦于分析社会基本矛盾如何推动社会发展,以及阶级斗争、社会革命和改革、科学技术及人民群众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尤其要突出改革与科学技术,强调无产阶级政党、领袖、人民群众的密切联系,以及无产阶级政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上述组建六个核心主题的专题中,第一、第二专题是辩证唯物主义基本原理,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乃至整个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都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讲好它,对于学生进一步学习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历史唯物主义、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都具有基础性意义。第三、第四专题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聚焦于回答认识从哪里来、认识的本质是什么以及真理与价值等问题。讲好它,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学生自觉提高在实践中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第五、第六专题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在教材中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讲好它,有助于学生贯通“原理”体系,也能提高学生运用唯物史观认识历史和现实的能力。以上六个专题是“原理”教材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篇,集中于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为教材四、五、六、七章提供理论基础,因为这四章是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具体应用。马克思恩格斯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对资本主义社会进行了理论剖析,从中发现了劳动二重性,创立了剩余价值理论,进而揭示了资本主义的剥削秘密及经济危机实质,并得出资本主义社会必然被共产主义社会所取代的理论结论。这为无产阶级实现自身和全人类解放提供了理论力量,为社会主义建设和未来共产主义实现提供了理论支撑。

三、“原理”课专题教学实施的基本要求

专题教学能够呈现“原理”课程的深层理路,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促进“原理”课由“知识传授”向“价值实现”的转化。而在实际教学中,实施“原理”课的专题教学,还需要原理课教师做好相应的知识积淀和准备,至少符合以下基本要求。

(一)深度把握教材,融会贯通专题内容

鉴于“原理”教材的系统性和学理性,有效实施专题教学首先需要任课教师全面深度把握教材,领会教材精神,进而能从整体上把握专题结构体系之间的逻辑关联及马克思主义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这就要求任课教师除了具有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和政治立场,还要能全面深入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并由此能将专题体系内容融会贯通。为此,一方面,教师要苦修马克思主义理论功底,研习并深度把握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及其精神实质,尤其要注重研读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著作,悟透其中的基本理论观点。另一方面,要深度研究教材和教法,依据教材目标和要求,从整体上将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及基本立场、观点、方法以潜移默化方式传输给学生。

当然,“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和知识体系博大精深,涉及自然界、人类社会、人类思维各个领域,涉及历史、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科技、军事、党建等各个方面,不下大力气、不下苦功夫是难以掌握真谛、融会贯通的。”[4] 这就意味着,有效实施“原理”课的专题教学,教师还要自觉涉猎其他众多学科领域的知识,拓展自己的知识面、提升综合素养,为专题教学做足知识储备的底气。如此,教师才能在“原理”专题教学中融会贯通各领域知识,才能在学生疑问和教师解问的教学互动中回应自如,进而不自觉地呈现马克思主义“原理”的思想魅力。

(二)坚持实事求是,将原理与实际相结合

理论只有见之于实际,才能显示出生命力。“原理”课程的学理性特点,决定了有效的教学实施需要将抽象理论与感性实践相结合,助力学生理解“原理”的同时激发其求知欲。故而“原理”专题教学,一方面要讲清具体“原理”形成的现实基础,另一方面还要在遵循教材精神的基础上坚持实事求是,将具体“原理”内容与相应的社会现实相结合。任课教师可依据不同主题的专题对相关现实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调查和研究,让专题教学站在新时代的高度,力争让原理教学反映时代和实践发展的新要求,并运用原理解答现实中遇到的及学生关注的问题。

由此,教师要自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有机结合起来,在教学中适时融入体现时代要求的新内容。例如,在上文第二专题“唯物辩证法的特征和规律”教学中,可联系“如何把握精准扶贫”“如何认识一带一路”等实际问题来教学唯物辩证法原理。这种讲学原理的方式,要求教师关注时事动态,敏于发现现实问题,并能运用原理予以分析和解答。同时,教师还要善于把握学生思想动态,寻找到具体“原理”与学生思想相切合的点,进而引导和激发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在教学中,教师能运用原理解决问题,可激发学生对社会现实的兴趣,也能让学生感受到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真理魅力,促进学生生发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信仰。

(三)拓展教学路径,灵活采用多种教学方法

由于教学对象、教学资源等差异,不同院校实施专题教学的具体措施也会不同,但要做到“有的放矢”这一点是一致的。为此,教师实施教学需要了解所授对象的知识结构、兴趣取向、知识诉求等基本情况,并由此拓展教学路径,灵活采用学生易于接受的教学方法。其中,课堂讨论能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能激发学生潜在的学习、探索、创新等能力,是一种比较契合学生实际、易于实施的教学形式,也是实现师生互动的有效方法。在专题教学中,教师可根据具体“原理”内容,灵活采用不同的课堂讨论方式。例如,对于上文第三专题“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和认识论”的教学,教师课前可布置学生观看电视政治片《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的相关内容,然后围绕“改革开放与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主题进行课堂讨论。

教师还可采取社会实践的方法,通过相关主题的专题社会实践,如组织参观相关基地、聆听主题报告、主题调研等形式,让学生形成专题知识的感性认识,进而增强其对马克思主义相应“原理”的理解。例如,对于上文第一专题“世界的物质统一性”的教学,可组织学生参观自然博物馆,让学生感受天体变化、人类起源和发展的历史情景,加深其对物质统一性的理解。教师还可利用多媒体平台,如通过QQ群、微信群等交流平台,与学生保持联系和沟通,加强对学生的了解,以便专题教学更能契合学生的实际需求和接受能力。在专题教学中,教师要尽可能根据专题的不同主题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采取相应的教学方法,做到有的放矢,力求将深刻原理转化为切身可感的现实生活,帮助学生架构起会通“原理”与生活的桥梁。

总之,“原理”课专题教学是解决课程内容多而课时少的有效教学方式,其设计是在深切把握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教材精神和学生实际情况基础上的教学体系再创造。在具体专题教学实施过程中,教师在做好充分准备的基础上,要做到将“原理”体系化、实践化和生活化,以更好收获预期教学效果。不同院校可根据自己学生实际、教学资源、师资水平等情况,思考和设计相应的“原理”课教学专题,力求在基本原理与学生心理之间搭建起知识有效传输的桥梁,让“原理”课成为当代大学生喜爱、终生受益的课程。

参考文献:

[1]逄锦聚.《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编写体会和讲授建议[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7(05):15.

[2]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三十八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454.

[3]刘建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2021年版)》修订说明和教学建议[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21(09):6.

[4]习近平.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11.

责任编辑  苗存龙

作者簡介:黄婷,南京邮电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

*基金项目: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习近平关于马克思主义历史观的重要论述及理论创新研究”(项目编号:19AKS010)阶段性成果。

猜你喜欢
专题教学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
《无机化学》课程教学改革
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与探索
软件设计与开发实践课程探索与实践
为什么要学习HAA课程?
廓清国家利益观前提下的理性爱国教育论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念浅析
评价视角下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堂语篇分析
大学生责任意识教育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