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新形态的科学典范

2023-05-30 07:00尹晶晶余晓瑞
陕西行政学院学报 2023年2期
关键词:资本主义文明

尹晶晶 余晓瑞

摘 要:人类文明新形态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相结合的具体产物,是中国共产党历经百年风雨的伟大实践成就。从物质文明到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中国人不断以自己的形式创造着具有普适性的人类文明新形态。生态文明作为现阶段我国“五大文明”之一,不同于资本主义的“野蛮”文明,它是人类最初文明在更高层次的“复归”,但这种“复归”不是原封不动的“复归”,而是建立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协调发展基础上的,是人道主义与自然主义的统一。还自然以宁静、和谐与美丽是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美好愿景与目标。为实现这一目标,中国向世界作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庄严承诺,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势推动生态文明建设。此外,中国还在不断探索具有一般性、全球性的生态思路,试图寻找一条具有绿色底蕴的互学互鉴式现代化文明新道路。这深刻阐释了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是构成人类文明发展新形态的科学典范,推动人类文明的进步与发展。

关键词: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文明“复归”;资本主义“野蛮”文明;文明新形态

中图分类号:D616

文献标识码:A    DOI:10.13411/j.cnki.sxsx.2023.02.016

Abstract:The new form of human civilization is the concrete product of the combination of the basic principles of Marxism and the theory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It is the great practical achievement of the CPC after a hundred years of trials and hardships. From material civilization to socialist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the Chinese people constantly create a universal new form of human civilization in their own form.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as one of the “Five Major Civilizations” in China at present, is different from the “barbaric” civilization of capitalism. It is the “return” of human initial civilization at a higher level, but this “return” is not unchanged “return”, but based on th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politics, economy, culture, society and ecology, which is the unity of humanism and naturalism. It is also natural that peace, harmony and beauty are the beautiful vision and goal of socialist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In order to achieve this goal, China has made a solemn commitment to the world to achieve carbon peak and carbon neutrality, and give full play to the advantages of the socialist system to promote the construction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In addition, China is constantly exploring general and global ecological ideas and seeking a new path of modernization featuring mutual learning and green heritage. This profoundly explains that socialist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is a scientific model that constitutes a new form of human civilization development and promotes the progress and development of human civilization.

Key words:socialist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civilization “ return”; capitalist “barbaric” ; civilization; new form of civilization

人類文明是多种文明交替发展的历史过程,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角度来看,新事物的产生与旧事物的灭亡是人类社会历史的总体趋势,这也符合人类文明前进的基本规律,旧的文明形态势必会被新的文明形态所替代。2021年,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的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创造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1]“人类文明新形态”这一新概念的提出,既是对人类文明发展规律的科学把握,同时也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深刻阐释。我国的生态文明经历了从“建设生态文明”到“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发展历程。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作为现阶段我国五个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与自然关系的中国化阐释和中国化表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重大的理论成果和实践创新,对于推动人类文明的进步与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指出“我们要牢固树立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不同于其他文明形态,是建立在对当今全球严峻生态问题认识的基础之上,具有其独特的社会主义优势,构成了人类文明发展新形态的科学典范。

一、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是人类早期文明更高层次的“复归”

从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到新时代的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作为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中一种新的文明形态,对促进人类文明的进步和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从实质上来看,生态文明是人类原始文明在自然层面的复归,只不过这种复归是更高层次的,是建立在生产力水平更高、经济与生态协调发展的基础之上的。回顾人类社会的早期文明,水草丰美、生态良好,但是资本主义私有制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使得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尖锐到了顶峰,从而打破了生态的这份宁静与美好。构建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最本质的目的就是还自然以最初的宁静、和谐与美丽,使自然回归其本来面貌。这也与马克思主义所强调的“否定之否定”的观点相一致。

(一)原始生态环境构成人类早期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人类历史发展经历了一系列社会形态的更替与变迁。原始社会作为人类社会的第一种社会形态,也经历了产生、繁荣和衰落的发展历程。“它包括从人在地球上出现直到阶级社会和国家社会产生这一漫长的时期。”[2]形成了人类第一个文明形态——原始文明。谈起原始文明,多数学者主要着眼于原始社会的集体主义、血缘、家族、氏族公社制度等等,少有学者关注到原始的生态环境与人类文明起源的问题。马克思在其《人类学笔记》中论及了人类早期环境和人类文明起源的相关问题,体现了马克思对原始时期的生态认知,人与自然的发展也经历了从未开化的蒙昧状态向开化的文明状态的发展。在《摩尔根笔记》中,马克思指出,在蒙昧时期,热带或亚热带的气候为人类提供了茂密的森林,并生产出来一定数量的水果和坚果,使得人们拥有栖息在树上的居住条件和维持生存的天然食物。随着人类捕鱼和用火技术的提高,人类逐渐从森林向沿河、沿湖、沿海迁移,以更加便利地获取渔业资源。在野蛮时期,良好的生态为人类提供了丰富的草原和肥沃的土地,人类开始种植玉蜀黍和驯养动物。随着文字的记录和发明,人类进入了文明时期。可见,良好的生态环境与人类文明的起源与发展息息相关。在马克思看来,人类文明发展史就是一部人与自然关系的演变史。正因为原始社会优美 的生态环境,人类才能够得以生存和发展。正如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所强调的:“植物、动物、石头、空气、光等等……从实践领域来说,这些东西也是人的生活和人的活动的一部分。”[3]161由此可见,人类早期草本丰富、森林茂盛的生态条件,为人类文明的进步与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因此,原始生态环境构成人类早期原始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是人类早期文明自然层面的“复归”

在人类社会前进的过程中,由于过多人为因素的加入,从而使得原始生态环境逐渐走向消亡。正如卢梭所阐释的,人类以后一切进步都越过了其原始状态,最终走向“类的落寞”。金属加工和农业这两种技艺的发明使得原始森林变为耕地,“使人文明起来并使人类没落下去的东西,在诗人看来是金和银,在哲学家看来是铁和谷物。”[4]生產力的提高与生产工具的改进不仅没能使原始生态环境得以保护,反而呈现历史“倒退”的趋势。自然资源的掠夺、生态环境的恶化,人类文明每前进一步,剥削、贫困和奴役等不平等现象也前进一步,人与自然之间出现了难以调和的矛盾。而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其实质就是解决人与自然的这种对立状态,实现马克思所强调的“自然的复归”,即回归到自然的原本状态,但这并不意味着实现所谓的“自然中心主义”,而是在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前提下更高层面的生态“复归”,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和优美生态环境的需求,从而实现社会主义与自然主义的统一。在促进经济发展的同时使自然重返其最原始的状态,让猛兽重返山林、让江河清澈见底、让鸟儿翱翔天空、让到处鸟语花香,这也是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美好追求与向往,真正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纵观人类发展史,从早期的原始文明到现阶段的社会主义生态文明,都凝聚着深厚的马克思主义否定之否定的哲学智慧。人类社会经历原始生态的良好时期、资本主义生态的破坏时期到社会主义生态的恢复时期,从原始生态层面到新时代的生态文明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这种更高层次的“复归”符合马克思主义否定之否定的哲学原理。

(三)还自然以宁静、和谐与美丽是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美好愿景与目标

还自然以宁静、和谐与美丽是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从人类文明的起源来看,人类文明的诞生离不开丰富的水资源、宝贵的森林资源和肥沃的土地资源。纵观人类文明发展史,四大文明古国无一不是建立在水草丰美的地域:古印度文明源于恒河和印度河流域,水系丰富的黄河和长江催生了历史悠久的中华文明,古巴比伦文明与底格里斯河、幼发拉底河密切相关,印度河和恒河流域孕育了古老的印度文明。但是随着人类社会生产力的日益提高和生产技术的不断改进,原始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尤其人类进入资本主义社会,由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资本 主义私有制的产生,人与自然的关系达到了高度不和谐的状态。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意识到进行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他强调我们“要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还自然以宁静、和谐、美丽。”[5]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在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求的前提下,实现良好生态环境的建设,构筑充满绿色底蕴的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从而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保持自然最本质的宁静、和谐与美丽。

二、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是对资本主义“野蛮”文明的科学扬弃

早在19世纪,马克思、恩格斯就对西方资本主义的文明形态进行分析和阐释。在他们看来,西方的资本主义工业文明虽然超越了资本主义之前的人类文明,但实际上造成人类文明的“衰退”。马克思在《资本论》的开篇就提到:“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占统治地位的社会的财富,表现为‘庞大的商品堆积。”[6]在这种“物化”的背后隐藏的是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的剥削、压迫、奴役的社会关系。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资本主义私有制虽然超越了之前亚细亚的、奴隶的、封建的生产方式和所有制形态,但是同时也隐藏着“其灭亡必然性的内在合理性”,造成“现代社会的毁灭”和生态环境的恶化。而我国进行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正是对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这种“野蛮”文明的科学扬弃,从而推进人类文明新形态的构建与发展。

(一)资本主义文明是建立在剥削基础上的“野蛮”文明

马克思、恩格斯在对资本主义工业生产的研究过程中发现,资本主义的文明是野蛮化的文明,是建立在剥削、压迫、占有、掠夺基础上的“文明”。正如马克思所强调的商人把文明带到了世界的各个角落,目的不在于使当地的人民得以真正的解放,而是为了赢得新的地域来扩张自身卑鄙的贪欲,占有更多的自然资源。资本主义的文明是与资本主义私有制的剥削本质结合在一起的。可见,在这种情况下,人与自然的关系不可能是和谐相处的关系,只有掠夺与被掠夺、占有与被占有、利用与被利用的关系。文明在资本主义社会是异化了的文明,资本主义工业革命的爆发,一方面带来了人类文明的进步,正如恩格斯在《英国工人阶级的状况》中所讲的,工业改进的无可非议的结果就是人类文明程度的提高,“文明程度一提高,就产生新的需要、新的生产部门,而这样一来又引起新的改进”[3]102,从而使人类文明进入新的发展阶段,以工业文明形态代替农业文明形态;但是另一方面又使文明蒙上了“神秘的面纱”。正如马克思所强调的,离开自然界和感性的外部世界,工人什么也不能创造,可是“工人创造的对象越文明,工人自己越野蛮”[3]158。工人在推动人类文明前进的同时也制造了自己更加“野蛮”的迹象,使得文明与野蛮相对立。1992年,阿伯特·戈尔在其《濒临失衡的地球》中强调,资本主义工业文明所创造的工具和技术,只会使人类产生越来越多新的问题,从而使人类彼此走向孤立,远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阿瑟·赫尔曼也曾在其《文明衰落论》中提出了“生态悲观主义”思想,认为资本主义工业社会最终会被埋葬在“自然的废墟”之中,也将使文明成为历史。

(二)资本主义私有制是西方野蛮文明与生态危机的根源

在马克思和恩格斯看来,资本主义社会领域的文明缺陷是与其旧制度的野蛮缺陷结合在一起的。文明的发展程度与社会的进步程度息息相关,在资本主义制度下,资本主义的剥削本质使得文明必然带有野蛮的性质。正如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所论述的,资本的文明的胜利不在别的,而恰在于“资本发现并促使人的劳动代替死的物而成为财富的源泉”[3]176。也就是说资本家的利润是通过剥削劳动力而实现的,以工人的劳动作为中介,进而对自然资源这一“死”的物进行掠夺、利用和改造。马克思和恩格斯很早就注意到劳动对于人类文明和社会进步具有重要的意义,但是在资本主义社会,资本主义私有制造成了劳动的异化,使得工人与工人之间、工人与劳动产品之间、工人与类本质之间等出现异化现象,从而造成了人与自然的割裂。肮脏、堕落、腐化的环境违背了自然规律,文明在这种情况下演变为“文明的阴沟”,恩格斯认为这种制度使文明社会越来越分裂。随着马克思恩格斯的不断深入研究,他们逐渐意识到大资本家几乎已经独占了一切生产、生活资料生产所必需的工厂、原料和机器。这就意味着在这种社会制度下,工人不可能对自然资源具有占有权和使用权,且随着机器大工业的生产和发展,不断粉碎小工业生产,不但把无产者引入贫困的深渊,且使更多的资产者破产,使得社会混乱不堪,不断冲击着人类文明。马克思恩格斯严厉批判了这种文明下的资本主义制度,认为这一制度是造成人与自然矛盾和生态危机的根本原因。

(三)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是对资本主义“野蛮文明”的反思与超越

很显然,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资本主义私有制下的“野蛮文明”是被人类所批判与指责的。这也意味着随着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变革,资本主义“野蛮文明”将不适应人类历史发展的趋势,新的文明形态必将会代替这种旧的文明形态。而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其实质正是对资本主义“野蛮文明”的反思与超越,它从当前中国和世界所面临的严重的生态问题出发,力求从生产方式、科学技术、社会制度、人的观念等层面去探寻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生态文明道路,试图使自然回归到资本主义之前的一种状态,还自然以最初的宁静、和谐与美丽。与原始生态、资本主义生态不同之处在于,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不仅仅是单纯的“自然中心主义”或“人类中心主义”的发展思想,它通过发挥社会主义的各种优势,将人道主义与自然主义相结合,将生态文明建设与政治建设、经济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相统一,明确生态建设与人、社会、人类命运共同体之间的关系,严厉批判西方的“自然中心主义”和“人类中心主义”思想,从而实现自然主义与社会主义的统一。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既重视人的能动作用,关乎人类文明的发展,又意识到生态环境建设的重要性。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的,我们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因此,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是对资本主义“野蛮文明”的反思与超越,不僅仅追求自然的经济价值,更追求自然的生态价值、文化价值和社会价值等,从根本上寻求破解人与自然矛盾的文明之道。

三、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作为人类文明新形态的中国特色与绿色底蕴

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其本质是一种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之间良性发展的文明形态,它“是在社会主义制度保障之下与我国国情紧密结合而形成的生态文明理论,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7]。马克思恩格斯通过对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分析,论证了资本主义不可能超越其私有制的剥削、占有与奴役本质,也就意味着资本主义的“野蛮文明”不可能彻底化解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而社会主义则超越了资本主义的“野蛮”本质,以实现人与自然的解放为最终目的。在这一前提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以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为新目标,批判与否定资本主义私有制,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势,全面推进国内污染环境的治理与整治,探索具有绿色底蕴的互学互鉴式社会主义现代化文明新道路。

(一)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中国对世界生态文明建设作出的庄严承诺

碳排放问题已经成为影响中国和世界的一大重要因素。进入新时代,这一问题不仅仅关乎全球气候问题,更关乎全球政治和经济发展问题。2020年9月22日,习近平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发表重要讲话。他强调新冠疫情的发生警示我们,人类需要一场自我革命,我们不能忽视大自然的警告,绿色低碳转型已成为全球发展的重要方向。中国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大国,将采取更加有力措施,提高自主贡献力度。并指出“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8],这也是中国首次提出的碳中和、碳达峰的发展目标与庄严承诺。2020年9月30日,在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峰会上,习近平再次强调碳达峰、碳中和这一重要目标。并指出要立足人类文明负责的高度,尊重、顺应与保护自然,“探索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之路”[9]。2020年12月12日,习近平在气候雄心大会上进一步承诺,到2030年,“森林储蓄量将比2005年增加60亿立方米”[10]。2021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第76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再次强调将全力以赴实现碳达峰、碳中和。

中国之所以做出碳达峰、碳中和的庄严承诺,是因为一方面随着工业文明的发展,碳排放量大幅增加,给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带来了严重威胁;另一方面,在减排责任分配方案上,发达國家与发展中国家在减排的责任分配上出现了一定的矛盾。早在2009年哥本哈根大会上这种矛盾争端已经凸显了。美欧等发达国家在减排责任上不遵从“共同但有区别的原则”,企图要求发展中国家也承担与其一样的责任。之后他们为了降低自身的减排成本,将更多的消费品生产转移到发展中国家,以增加别国的碳排放量,释放自己的减排空间,这有悖于《京都协议书》《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等相关规定。中国作为负责任的大国和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没有任何的附加条件,主动承担与自身能力相一致的减排降碳任务,并积极参加联合国气候大会,遵循《生物多样性公约》《京都议定书》等各种公约与协定,积极履行国际条约的相关义务,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成为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目标与任务。

关于碳排放这一问题,中国既是历史碳污染的受害者,同时也是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视角下的碳排放制造者。但是我们始终坚持走自己的道路,立足于全人类的发展高度,秉持“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的理念,积极同世界各国共同进行生态环境的治理与保护。与此同时,我们也已经在节能减排等方面做出了一定的行动,制定了一系列的法律法规和政策。不断建立健全生态环境保护制度,完善生态补偿机制,坚决打好土壤、水、蓝天“三大战役”。通过不懈努力,使得我国的碳污染排放明显下降,空气指数明显上升,生态文明建设取得了良好成效,天蓝、地绿、水美的大美中国也正在建成之中。2020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会议上指出,中国将发布重点领域和重点行业实现碳达峰的一系列方案和措施,推进能源产业结构调整,构建“1+N”的政策体系。未来为继续实现碳达峰、碳中和这一战略目标,我们应不断“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加速产业结构调整、优化推动重点领域节能降碳、激发绿色技术创新活力、完善绿色低碳政策和市场化机制”[11]。充分发挥有效市场与有为政府的双重作用,着力推动人们生产生活的绿色低碳转型,采取有力行动,积极履行承诺,加速实现我国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推动世界环境的建设与发展。

(二)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势,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体制建设

社会主义制度不同于资本主义制度。一个国家选择什么样的制度与社会治理体系,是由这个国家内部的政治、经济、文化等一系列的因素决定的。我国在历史的发展中选择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这是我党在长期的社会实践过程中而形成的,是在立足于我国基本国情、把握时代发展、适应社会需求而建立起来的,是对社会主义制度的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与西方资本主义制度完全不同,它坚持社会主义公有制,反对资本主义私有制,而资本主义制度看似文明,但是这种制度“采取了复杂的、暧昧的、两面的、虚伪的形式存在”[12]。在生态建设进程中,实行资本主义制度的西方国家企图不断将生活生产垃圾转移到发展中国家,在生态建设的责任分配上承担与自身发展不相符的责任,过度追求剩余价值和利润。而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下,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实行的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生态文明制度,如何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建设生态文明体制是我国不断探讨和思索的问题。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逐步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与体制建设,兼顾效率与生态,充分发挥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的双重作用,实现经济效益和优化环境的统一,探索人与自然文明发展之道。

在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和市场经济体制的前提下,我国不断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制度体系,提升了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2015年4月我国实施了《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明确指出“八项制度”,构成了产权清晰、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指出了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治理的“四梁八柱”。2017年11月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们要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加大生态系统保护力度,完善天然林保护制度,建立市场化、多元化生态补偿机制。2019年10月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强调从资源高效利用制度、生态环境保护责任制度、生态保护和修复制度三个层面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13]。2021年9月,我国印发了《关于深化生态保护补偿制度改革的意见》,从完善分类补偿制度、健全综合补偿制度、推进多元补偿、完善相关领域配套设施、强化激励约束等方面提出了意见。意见强调,生态保护补偿制度作为生态文明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手段[14]。截至2021年底,我国生态环境制度体系已经基本形成,生态环境得以良好修复,生态文明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我国在坚持社会主义制度这一基本制度前提下,不断探索提升生态文明的制度体系建设,立足中国实际发展情况,构建多元化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充分体现了中国特色,彰显了世界意义。

(三)探索具有绿色底蕴的互学互鉴式社会主义现代化文明新道路

建设具有绿色底蕴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文明是新时代中国的必然选择。改革开放以来,在中国共产党的带领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明经历了从单一的物质文明形态到多个文明形态的发展过程,包括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等。历史和实践证明,过去由于我们单一地只追求经济的增长,而忽视生态环境的保护,给我国的发展带来一定的阻碍。随着“生态文明”这一思想的提出,生态文明成为一种新的文明形态,重新立足于人类文明发展的高度来审视生态文明建设。回顾社会发展史,人类曾创造了辉煌灿烂的工业文明,将文明带到了世界的各个角落,但是只是为了获得新的地域来扩张“卑鄙的贪婪”。在赫尔曼看来,人类这种文明的大厦越来越复杂,“几乎达到了令人咋舌的程度”[15]。现如今,沙尘暴的出现、雾霾天气的增加使得我们不得不去思考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人口、资源、环境形势依然严峻,生态环境问题依然是制约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关键。如何进行生态建设成为中国和世界面临的共同难题。

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不断探索着具有绿色底蕴的互学互鉴式社会主义现代化文明新道路,促进文明互学互鉴以加快实现人与自然的文明发展。习近平曾强调:“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16]文明只有在互学共鉴中才能更加绚丽多彩。由于各国的具体国情、社会制度和发展环境不同,中国作为负责任的大国,试图提出具有一般性、普遍性原则的生态建设思路,为世界生态建设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力量。以绿色丝绸之路为例,中国在“一带一路”建设的过程中,主动关心沿线国家的生态利益,从绿色这一底色出发挖掘沿线国家新的经济增长点,将生态建设、绿色产业与区域发展紧密结合,同时利用互联网这一先进的科学技术条件,搭建中国—东盟环保信息共享平台,携手沿线国家共建绿色丝绸之路。除此之外,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积极承担生态文明建设的国际责任,主动担负起与自己发展相一致的生态责任,提出一系列的生态文明建设理念,为世界生态文明的建设与发展贡献了中国方案,对于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具有重要的意义。

结语

人类文明究竟该走向何处?这是自人类社会产生以来就一直探讨和研究的历史难题。尤其是进入资本主义社会之后,工业文明的发展一方面创造了资本的“文明现象”,另一方面催生了使自身灭亡的现实条件。伴随着资本主义私有制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产生与发展,资本家为获取更多的剩余价值,无限地进行价值增值过程的生产,从而使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达到了“顶峰”,生态环境严重恶化。但这也极大地缩短了人类新社会诞生的“阵痛期”,成为推动构建生态文明这一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助产士”。进入新时代,资本主义国家的一系列操作已经证明其不可能徹底解决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问题,中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主动承担起国际生态文明建设的大国责任,积极推进国内环境污染的治理,深刻阐释了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新形态的科学典范。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21-07-02.

[2]波克洛夫斯基.世界原始社会史[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6.

[3]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61,102,158,176.

[4]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47.

[5]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R].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50.

[6]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47.

[7]肖魏,顾钰民.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报告(2013-2014)[R].北京:人民出版社,2015:186.

[8]习近平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发表重要讲话[EB/OL].(2020-09-22)[2023-03-20].http://www.gov.cn/xinwen/2020-09/22/content_5546168.htm.

[9]习近平在联合国成立75周年系列高级别会议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0:15.

[10] 习近平在气候雄心峰会上发表重要讲话[N].人民日报,2020-12-13(01).

[11]史作廷,时希杰.努力推动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J].红旗文稿,2021(20):25-28.

[12]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32.

[13]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文件汇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9:31.

[14]深化生态保护补偿制度改革[N].人民日报,2021-09-13(01).

[15]〔美〕阿瑟·赫尔曼.文明衰落论:西方文化悲观主义的形成与演变[M].张爱平,等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5.

[16]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一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8:258.

[责任编辑、校对:叶慧娟]

猜你喜欢
资本主义文明
国际金融垄断资本主义是垄断资本主义的最新发展,是新型帝国主义
青年马克思资本主义批判方法的再检视
请文明演绎
马克思对资本主义剥削的两重批判——基于《资本论》第一卷的思考
多元文明,照鉴共同未来
让文明之花持续绽放
漫说文明
对不文明说“不”
文明歌
当代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发展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