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数学运算教学实践研究

2023-05-30 10:48陈娜珠
考试周刊 2023年15期
关键词:方法措施运算能力核心素养

作者简介:陈娜珠(1988~),女,汉族,福建石狮人,福建省石狮市宝盖镇桃源小学,研究方向:小学数学。

摘 要:随着新课程改革以及素质教育理念的不断深化,各阶段、各学科的教育教学得到了前所未有的突破和提升,以“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为教育理念的教学方向也在不断完善的教育洪流中取得了良好成效。在此教育理念的指导下,不仅使学生的综合学科素养和综合实践能力得到了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也获得了全面进步。

关键词:小学数学;核心素养;运算能力;方法措施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918(2023)15-0063-04

运算能力是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重要工具,也是发展学生数学思维的主要依托,既能助力于学生的良好发展,又为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创造了条件。因此,在核心素养教育理念的指导下,小学数学教师要提升对培养学生运算能力的重视程度,充分分析小学生的性格特点、认知能力以及学习指征,在此基础上展开教学活动,助力学生运算能力的发展。

一、 培养核心素养对小学数学运算教学的意义

数学知识与“数字”“符号”有着密切关系,数学运算更是学好数学知识的最基础活动。如果学生在小学阶段没有打好运算基础,或是说学生的运算能力相对较弱,那么其思维逻辑能力的发展就会受到一定的影响,这也直接影响了学生答题的正确率。在传统的小学数学教学实践中,教师十分重视学生的“运算速度”,这样不仅忽视了运算过程的规范性和合理性,也传输了学生错误的学习观念。而核心素养理念下的小学数学教学,则更为注重学生的运算过程,要求学生对计算过程进行思考,更加“智慧”地解决数学问题。

二、 基于核心素养的运算能力特征分析

(一)基础性与综合性

对小学阶段的学生来说,其运算能力有着明显的基础性和综合性特征。学生在最开始接触运算时,首先会学习基础的加减法,随着后期的学习,学生会逐渐接触乘除法、几何、方程等知识,这些知识的学习均离不开运算。从小学数学核心素养的内容中不难看出,其中不仅对学生的运算能力有着一定要求,同时还包括学生的建模能力、推理能力、思维能力等多方面内容,核心素养中所涉及的每一部分内容,既有其独立性,同时相互之间也有所渗透、交融。

例如,在解答与“四则混合运算”知识有关的题目时,学生不仅要从题干中推理出数字之间的关系,还要结合题目的具体内容画出对应图、列出算式,再通过算式“搜索”运算方法得出答案,最终再通过“验算”判断自己的答案是否正确,这一过程不仅考查了学生的推理能力、思维能力,也涉及了学生对知识的检索能力,充分体现了核心素养下小学数学运算教学的基础性和综合性特征。

(二)过程性与层次性

数学运算能力除了拥有基础性和综合性的特征,还有着较强的过程性和层次性特征,学生只有不断地进行运算活动,通过运算积累大量的经验才能逐渐具备运算能力,才能具备良好的运算水平。如一、二年级的学生会接触“加减乘除”,三、四年级的学生就要学习“混合运算”“运算律”“小数的加减”,五、六年级就要学习“小数的乘除”“分数的加减乘除”“分数的混合运算”“方程”等知识,这些知识的设计顺序,就是对小学数学运算能力的层次性和过程性的体现。

三、 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生运算能力培养的条件

(一)前提:理解数的意义

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而其前提条件就是要让学生充分理解数的意义,这不仅是学生进行有效运算的最基础内容,也是贯彻学生整个小学阶段数学学习的必要条件。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的过程中,首先要认识整数,然后再接触小数、分数等内容,只有让学生在学习的最基础阶段充分认识到每一种“数”的内涵和意义,才能在之后的运算中游刃有余。

例如,在学生学习“分数”知识之前,首先要充分理解“分数的意义”,并且了解分数在日常生活中的运用表现。教师在教学分数知识时,普遍会用“数形结合”的方法为学生展示“一个饼”,或者“一个蛋糕”“一张图片”,通过对这些物品的平均分配来让学生了解分数的意义。在学生了解其意义之后,教师才会进行“分数加减”“分数乘除”的运算教学。因此,想要学生在小学阶段打好运算基础,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教师就要让学生充分理解数的意义和性质,如此才能展开更深层次的教学。

(二)关键:掌握运算方法

在培养小学生运算能力的过程中,促使学生掌握運算方法是其中的关键环节,学生只有全面掌握了固定的运算方法和运算规则,才能在面对一道运算题目时“以不变应万变”,才能在复杂的运算环节中始终保持清晰的解题思路。算法是算理的最直接表现,不仅具有较强的程序性和可操作性,还能够让复杂的思维过程变得更为清晰,一目了然,让学生觉得运算是一件十分简单的事情。

例如,在“小数除法”这部分知识的教学中,教师在教学时首先要让学生明白“除法的意义”,通过对其内涵以及整数除法运算规律的理解,推断出小数除法的运算方法,并总结其运算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由于小数除法与整数除法知识的内在不同,会使学生产生畏难心理,此时教师就要想方设法地帮助学生化解畏难情绪,帮助学生探究整数除法与小数除法之间的内在联系,助力学生的理解与运算。教师可以通过创设具体情境的方式展开教学,通过问题引导学生展开运算,如:“铭铭的爸爸工作在国外,铭铭妈妈和爸爸通话的电话费很高,因此他们办理了国际漫游业务。在一次通话中,已知他们花费了9.6元,通话时间是12分钟,那么请问,每分钟他们会花费多少元?”当学生拿到这道题目时,教师不要急于让学生进行解答,而是要引导学生找出题目中的数量关系,再列出算式。在传统的教学中,由于学生已经掌握了整数除法的方法,对这类题目可以说是“信手拈来”,教师在引导学生计算“每分钟花费的钱数”时,就可以让学生结合整数除法的知识列出算式“9.6÷12”,并得出结果0.8元。然而在“列竖式”进行计算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将小数变为整数,化小数除法为整数除法,从而深化学生对小数除法算法的认识与运用。

(三)根本:领悟运算道理

领悟运算道理是培养学生运算能力的根本,也是集中体现学生计算思维、过程的重要方式,从而让学生明确数与数之间的关系和组成。以“266”这个三位数为例,这个数是由2个百、6个十和6个一组成的,如果让这个数加上“35”,首先要让两个数的个位“6和5”相加,在明确每个数的代表含义的基础上,进行进位,得出结果。再如,在给学生讲解“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这部分知识的教学时,教师就可以从算理入手,让学生在运算过程中明白无论是几位数相除,都可以用最基础的运算原理和思维进行计算。如在“80÷40”这道题目的运算中,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将这两个数中的“0”抹掉,将算式简化成“8÷4”进行计算,得出结果。若利用此种方法学生仍旧不能理解时,教师还可以借助多媒体,将“80”比作成80根木棒,引导学生将其想象成“将80根木棒每40根捆绑成一组,能够捆绑成几组”进行理解,如此学生就能够在形象的表达中理解这道题目的算法,从而明确除法的含义。之后,为了进一步加强学生的理解,教师可以将其进行“变式”,提出“80÷4=?”的问题让学生计算,深化学生对除法性质的理解,并得出正确答案,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四、 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生运算能力培养方法

(一)培养学生良好的运算习惯

在核心素养理念下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是一项不可急于求成的“长期工程”,运算能力的高低虽然与学生的“先天水平”有着密切关系,但是非智力因素对学生的影响也十分明显,如学生的审题习惯、文字的书写习惯、思维模式习惯等方面,都会对学生的运算结果产生一定的影响。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往往会频繁出现学生列对了算式,但由于各种原因计算错误的情况出现,而其中的许多错误与学生的计算方法、思维模式却无太大关系,而是由于学生的马虎等非智力因素造成的。因此,小学数学教师要注重对学生良好运算习惯的培养,为学生运算能力的提升奠定基础。

首先,在审题方面,教师要对学生提出严格的要求,在准确理解题干意思、弄清楚各个数量之间的关系、探究题目中隐藏条件的基础上,列出正确算式。其次,在书写方面,教师要从最开始教学时就对学生提出严格的书写规范要求,在通过竖式、横式进行计算的过程中,要让数位一一对应,如此一来,学生即便出现了运算错误,也能够及时地发现自己的问题,并快速纠正。

例如,在进行“三位数乘两位数”这部分知识的教学时,由于此部分运算内容中所涉及的数相对较大,学生在列竖式时的难度就会有所提升,运算时的每一步都十分重要,只要有一步出现问题,就会前功尽弃,因此学生必须要具备十分认真的运算习惯。如在进行“247×39”这道题目的运算时,对小学阶段的学生来说,他们统一缺乏意志力,因此遇到较难题目的时候,往往在还没有开始运算的时候就“打退堂鼓”,在运算过程中数字的数量信息过多,导致学生半途而废,因此教师要不断地对学生进行鼓励,通过循序渐进的方式逐渐加大题目难度,增强学生的运算信心,从而提升学生的运算积极性。在学生运算结束之后,教师要提醒学生验算,促使学生养成“做后检验”的学习习惯,提升学生的运算效率。

(二)全面加大学生的口算训练力度

口算是运算的重要内容,其既是笔算的基础,又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反应能力的有效方式。口算是当学生遇到一道运算题目之后,通过在脑海中思考运算顺序,完成“加减乘除”等一系列运算的过程,因此,小学数学教师要加大对学生口算的训练力度,通过向学生讲授心算、速算、估算等运算方法的方式,全面提升小学生的运算速度和运算准确率,培养学生的思维活性。

例如,在进行“100以内的加减法”这部分知识的教学时,此部分知识是小学生打好运算基础的关键内容,对学生之后进行各类数的运算有着强大的助力作用。教师在进行教学实践的过程中,为了激发学生对运算的热情,帮助学生打好运算基础,可以在教学中融合游戏教学的方式,如教师可以为学生准备好写着不同计算内容的卡片,让学生分组进行口算游戏,在趣味游戏的推动下提升学生的运算能力。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将其转换为富有竞争意味的比赛活动,通过各种比赛形式引导学生展开口算比赛活动,激发学生对口算的兴趣。

(三)渗透多种数学思想与学习方法

教师在教学实践的过程中,如果能够灵活地将不同教学阶段的数学知识、不同类型的数学问题进行整合,如打破四则运算的壁垒、向学生揭示几何图形之间的联系等,就能使学生做到对知识的融会贯通。因此,小学数学教师要为学生渗透多种数学思想和学习方式,将抽象的数学内容以直观形象的方式呈现给学生,全面降低学好数学的难度,激发学生的运算热情。

例如,在进行“分数加减法”知识的教学时,教师就可以融合“数形结合”的教学方式展开教学,利用一个完整的图形代替“1”,通过将这个图形进行平均分,并用各种颜色将平均分配的内容体现出来的方式,引导学生感知分数的意义。学生在图形的“组合与拆分”过程中进行分数加减运算,既降低了学生的理解难度,又优化了学生的运算结构,使学生掌握了一种全新的分数计算方法。在进行“小数乘整数”知识的教学时,教师就可以融合多媒体的多功能优势,将题干内容进行呈现。如“五(1)班准备举办一次语文阅读活动,李老师要提前准备好橡皮作为最后的奖品,李老师来到超市,已知每一块橡皮的单价是1.5元,李老师要买5块,需要多少元?”想要计算出这道题目,就要计算“1.5×5=?”,但是小学阶段的学生由于刚刚接触小数乘法,因此在对此题目进行计算时会无从下手,此时教师就可以利用多媒体,将5块橡皮的图片呈現出来,并在每一张图片下标注1.5元,再在每一个“1.5”中间用“+”连接起来,此时这道题目就变成了“1.5+1.5+1.5+1.5+1.5=?”,最终学生就能利用小数加法的知识得出答案。与此同时,当学生掌握了此种运算方法后,教师便可以启发学生从更多的角度思考问题,如可以将单位进行换算,将1.5元转化为15角,在列出算式“15×5=?”算出结果“75”之后,再利用换算法得出“7.5元”这一答案。通过在运算教学中渗透多种数学思想与学习方法,全方位地提升学生的运算能力,促进学生学科素养的发展。

(四)优化小学生对数学的认知结构

在培养小学生运算能力的过程中,学生对数学知识的认知也会对其造成一定影响。因此,小学数学教师在对学生进行运算能力培养的过程中要注重对学生认知结构的优化,促进学生熟练地掌握运算方法,理解运算问题。

例如,在进行“分数加减法”知识的教学时,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口算+笔算”的综合性训练。分数加减法与整数加减法不同,分为“同分母的分数加减”以及“不同分母的分数加减”,这两者分数加减的运算方式也有所不同。以“同分母的分数加减算式1/5+2/5”为例,此道题目相对简单,学生只需要将“5”作为分母,将“1和2”相加就能得出结果;在“不同分母的分数加减算式1/5+1/3”这道题目中,则需要学生进行通分之后才能得出结果。当学生通过学习掌握了基本的分数运算规律之后,教师就可以在此基础上进行强化练习,通过“口算+笔算”的“闯关”形式展开训练,让学生在逐渐加大难度的题目中展开运算,在不同类型的练习题中明白算理,提升认识。再如,在进行“因数和倍数”知识的教学时,此部分知识要求学生了解掌握2、3、5的倍数,在锻炼学生运算能力的过程中,教师就可以随意提出“2455是5的倍数吗?”此类题目,让学生根据掌握的知识进行解答。学生在掌握倍数规律的基础上进行作答,就能很快地回答出“2455是5的倍数”。

五、 结语

总之,随着新课程改革以及素质教学理念的不断深化,提升学生的综合学科素养,已经成为当前各教育阶段、教育学科教师追求的重要目标。小学数学教师要注重对学生运算能力的培养,在明确培养核心素养对小学数学运算教育意义的同时,全面分析核心素养下运算能力的特征以及培养小学生运算能力的前提条件,通过培养学生良好的运算习惯、全面加大学生的口算训练力度、渗透多种数学思想与学习方法、优化小学生对数学的认知结构等多个方面,不断探究科学、有效的培养方式,打好学生的数学学习基础,实现学生综合学科素养的全面提升和综合进步。

参考文献:

[1]马海霞.核心素养导向下的小学数学实践探究[J].学周刊,2022(32):75-77.

[2]周琦.把握核心,抓住关键:浅谈小学数学课堂中学生运算能力的培養策略[J].试题与研究,2022(26):137-139.

[3]王丽娟.巧借几何直观,助力数学理解:以小学数学数的运算教学为例[J].天津教育,2022(25):77-79.

猜你喜欢
方法措施运算能力核心素养
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多元化教学方法
加强大学生省情教育的思考
完善制度建设,提升队伍战斗力
作为“核心素养”的倾听
“1+1”微群阅读
向着“人”的方向迈进
核心素养:语文深度课改的靶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