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产教深度融合的现代产业学院建设实践探索

2023-05-30 23:05李政
科技风 2023年14期
关键词:产业学院产教融合探索

摘 要:为培养适应和引领区域经济社会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服务区域经济转型升级,提升高职院校与区域经济的融合度,发挥高职院校人才优势和企业资源优势,校企联合成立现代产业学院,不断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打造全链条产教融合校企命运共同体。持续完善校企协同育人的人才培养模式,促进企业需求侧和教育供给侧要素全方位融合,在人才培养、双师型师资培养、社会服务、就业创业等方面深度合作,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赋能区域经济社会发展。

关键词:产教融合;产业学院;实践;探索

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是职业教育最显著的类型特征。实践证明,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现代职业教育的基本办学模式,是办好职业教育的关键所在[1]。近年来,国家对产教融合作出了一系列制度安排和组合式激励政策,但从实践来看,进展情况并不理想,校企合作还处于浅层次、低水平状态,产教融合还存在松散式、“两张皮”现象。主要原因是学校和企业还没有找到利益的结合点,教育的供给侧和产业的需求侧还没有同频共振,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还没有找到有效的机制。

现代产业学院是教育与产业二者契合为一个整体,是政府、学校、行业、企业等多元主体的全面融合,是以专业或专业群为纽带,为区域内特定产业服务,集人才培养、研发、培训和社会服务等功能为一体的新型办学模式。现代产业学院作为职业院校的一种新的办学形态,创新了校企合作办学机制,深化了产教融合。高职产业学院是一种深层次、立体化、全方位的校企合作办学模式[2]。产业学院是立足区域产业发展,依托职业院校专业建设,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促进教育链、人才链和产业链、创新链的有机衔接,把校企优势资源有效整合,共同打造的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育人共同体,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一、产业学院建设的必要性

(一)提升职业教育质量的需要

推进产业学院建设,使人才培养与产业发展、企业需求“同频共振”。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深度不足,人才培养目标与岗位需求不对应。学校单主体培养不能满足岗位所需人才技能需求,职业院校存在课程设置和课程内容不对应企业岗位能力、教师与企业新技术脱节等现象,需要学校与企业开展深度产教融合,才能不断推进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围绕企业发展需求和人才培养要求,不断推进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强化专业和产业的对接,围绕产业链、创新链打造专业群,利用行业企业资源和优势大幅提升学校專业建设水平。校企双向驱动,开展全方位、深层次校企合作,将产教融合贯穿到教育教学改革的全过程,探索产教融合新生态,全面提升人才培养、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技术服务等方面水平,不断提高校企协同育人的针对性和应用性。产业学院有效实现了校企技术、人才、信息和资源的共享,优化创新了资源配置模式,促进了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的有机衔接,有力促进产教深度融合。把企业与院校的各自优势分别体现到产业学院的建设方面,实现教育、生产双赢的策略[3]。

(二)有利于优化师资结构

促进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需要建立一支技艺精湛、专兼结合的“双师型”教师队伍,以产业学院为平台,打通企业和学校的“旋转门”,实现企业工程技术人才、高技能人才和职业院校教师的双向流动。高职院校以建设产业学院为契机,创新用人机制,大力从行业、企业引进大师、工匠、技术精英与业务骨干作为教师,促进“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为高质量人才培养注入优质教学资源,为学生参与创新创业提供强有力的理论与技术支持。

(三)有助于构建多元主体共建共管共享融合育人新模式

深化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开展产教融合协同育人,让行业企业成为重要办学主体,加强产业需求与人才供给紧密结合,促进产教融合供需对接,形成高效协同的多元主体共建共管共享融合育人新模式,使人才培养紧跟行业、企业、岗位要求,紧密对接产业链、创新链。以建设产业学院为依托,促进了人才培养的供需对接。基于产业需求校企共同研究人才培养目标,制订人才培养方案,优化人才培养模式,开展专业建设规划,协同参与课程开发建设、组织教学实施和实习实训,共同开展人才质量监督与评价,全面开启产教深度融合之路,形成政府、企业、学校和社会多主体良性互动、协同育人。充分发挥课堂、校园、企业各自育人功能,构建具有校企合作鲜明特色的三全育人、五育并举的人才培养综合改革体系,实现教学做合一的育人理念。校企双方按照人才培养认知规律全程实施产教融合,开展“双主体”育人,完成从学生到员工转变[4]。

(四)打造高质量就业渠道

以产业学院为平台,校企联合打造高效的实习基地运作和管理模式,优化育人环境,不断提高实践育人质量,从而提高提升了学生的综合竞争力。通过产业学院建设,校企协同培养人才,企业提前介入人才培养,能增进学生对行业了解,早日融入企业,开展企业实践,有助于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团队合作能力、沟通协调能力、组织能力,培养能适应企业需求的人才,缩短学生毕业后进入企业适应期,让毕业生步入工作岗位时能够无缝衔接,实现学校、企业和学生“三赢”的局面。所以,产业学院的发展从本质上也契合了学生、高职院校和企业三方的共同利益取向[5]。校企始终坚持“双主体”育人原则,推进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实现了“招生即招工,就读即就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学生一入学就与企业方签订就业协议。按照“学生→学徒→员工”“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思路,建立“现代学徒制”培养体系,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以提高人才培养能力为核心,采用“核心课程教学+模块化教学+企业化实训”的教学模式,使学生能尽早、缩短学生就业适应期。学校以广州市交通职业教育集团为依托,每年定期召开专业建设研讨会和现场招聘会,给学生提供更多的选择机会,确保学生高质量就业。

二、现代产业学院建设实践探索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这是改革开放后职业教育领域一直强调的发展方针,也是职业教育作为与普通教育不同的教育类型所体现的主要特色。广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运输物流学院积极融入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和粤港澳大湾区经济社会发展,深入开展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促进产业链、创新链与人才链、教育链有机衔接,与企业共同探索校企双元协同育人机制,形成产教良性互动、校企优势互补的氛围。运输物流学院与广铁集团、广州地铁、深圳地铁、佛山地铁、广日物流、广州港集团、前海煦逸信息技术(深圳)有限公司等国内外龙头企业建立了长期稳定的校企合作,实现互利共赢,建立命运共同体,协同合作共促校企发展,实现企业高质量发展和高职人才质量提高,校企共同为粤港澳大湾区产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一)搭建深度融合的协同育人组织架构

职业教育要适应技术发展進步、行业转型升级、业态快速变化等新形势、新变化、新要求,加大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赢得发展先机。现代运输物流产业学院着眼产教融合顶层设计,搭建三维“1+N”产业学院组织架构,推动资源共建共享。理事会决策机构,组建现代运输物流产业学院理事会,实现多方投入、资源整合、互利共赢的决策机制。秘书处日常管理机构,以运输物流学院为“1”,与广东城际、广铁集团、广州地铁等为“N”个龙头企业实行理事会领导下院长负责制,设立秘书处,明确学校、企业在政策支持、经费投入、日常教学、运营管理等方面的责任、义务,形成行业引领、企业参与、合作共赢的校企合作日常运行机构。充分调动行业和企业参与办学的积极性,真正实现校企双主体联合育人目标,实现校企协同育人的良性循环。

(二)共建校企融合的师资队伍

校企双方始终把师资队伍建设放在首要位置,坚持引进来、走出去战略。学院加大力度引进人才,充分挖掘企业优秀资源,聘用企业专业功底扎实且有丰富实践经验的管理技术人员为兼职教师,逐步形成专兼结合、结构合理的教学团队,团队协同开展教学、实训、科研及育人。落实教师联系企业的制度,安排教师下企业实践,进入企业参加职业技能训练,参与企业技改项目和产品生产的全过程,建构“双师型”教师培养模式制度。联系行业内知名企业,建立教师流动工作站,建设教师企业实践基地。充分发挥“全国技术能手”等高层次技能人才优势,建立企业技术技能骨干与合作院校教师的交流机制,选派高技能人才到合作院校兼职任教,让技能大师进校园、工匠精神进课堂。打造高水平师资队伍,校企双方共同培养“双师型”专业教师和“双能型”产业导师,推进师资队伍的校企共训、双向交流、互融互通。

(三)打造校企协同育人新范式

依托产业学院、龙头企业,参与专业人才培养全过程,打造产教融合新范式,努力构建人才培养与产业发展、企业需求“同频共振”的良好局面。推动校企合作向纵深发展,整合职教资源,建立多赢驱动的合作动力机制,打造产教融合校企命运共同体,形成产教协同共进的发展格局,实现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与产业发展相协调。在专业建设、校企合作、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群策群力,协同搭建沟通交流平台,形成校企协同育人新范式,不断提升产业学院合作企业核心竞争力和综合发展水平,满足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对具备“工匠精神”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迫切要求,促进产业发展。校企共同设置专业与专业群框架,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根据岗位需求和职业标准共同制定专业标准和核心课程标准、开发课程和教材,共建基地,共育师资,共同执教,共同服务行业,共同招生和安排就业,共同拓展市场,共同开展党建,共建产业人才生态链。要紧紧围绕人才链、教育链与产业链、创新链“四链”协同互进,聚焦产业人才培养和使用“最后一公里”问题,从供给和需求两端发力,坚持需求导向,密切跟踪产业发展趋势,准确把握粤港澳大湾区产业发展定位,探索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新路径,加快培养产业发展急需的各类人才。完善校企课程体系,优化课程结构,强化课程与岗位的对接,推动课程内容与行业标准、产业需求和岗位能力有机融合。

以现代产业学院建设为平台,依托广州工业交通职教集团的组建,对接产业链建设专业群,推动专业群建设水平不断提升。不断加强校企合作、产教融合,校企协同培养人才,共同开发完整专业、教学标准及教学方案,实现双赢。专业群建设水平不断提升,国家级教师教学创新团队1个,国家骨干专业2个,首批“1+X证书”制度试点专业、通过省级一类品牌与二类品牌专业验收各1个,现代学徒制试点专业2个,广东省一流高职院校高水平建设专业1个。2020年,校级投入5000余万元重点建设专业群。建有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1个、省级优秀教学团队1个、校级教学创新团队2个。主持省级资源库1个,省级精品课6门,主编国家规划教材7本。获教学成果奖国家级与省级各1项;全国职业院校教师教学能力大赛国家一等奖1项、省级一等奖4项;省级技术能手1项。央财支持实训基地1个,省级大学生校外实践基地2个。

(四)校企相向而行

企业以高度的责任感,与学院相向而行,共同构建职教命运共同体,校企探寻高效合作机制,采取有力办学措施,发挥各自优势,弥补合作短板、合作共赢,持续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校企资源共享,专业共建,促使专业和产业深度对接,围绕产业链打造专业群,利用行业企业资源和优势提高学校专业建设水平。企业参与人才培养全过程,校企协同培养人才,以产业需求为依托设定人才培养目标,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共同完善人才培养模式,实现校企双主体协同育人。将企业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典型生产案例、岗位要求融入学校教育教学内容,教学中把企业理念融入育人过程中,教学内容上加入企业化职业素质课,不断磨砺学生职业素质,以团结合作、精益求精的企业文化影响学生,让学生感受企业氛围及企业文化,毕业后快速融入企业。

(五)不断提高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

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根本目的是服务产业发展,引领和支撑产业转型升级,推动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现代产业学院契合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满足市场需求,解决人才供需“两张皮”问题,实施供给侧改革,提高教育质量,优化供给,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高职院校精准掌握当地经济发展需要,携手企业提升学生的实操技能、职业素养和社会服务能力。选派骨干教师开展企业顶岗实践,为地方经济发展做出贡献。现代产业学院提高了校企协同育人水平,健全了产学研创新机制,增强了学校科研服务社会经济发展的能力。现代运输物流产业学院积极为企业提供技术开发服务,完成广州广日物流有限公司仓库能力模型研究与开发——模型构建及软件封装项目。2019年全国首开“地铁+城际”岗位融合企业培训。

现代运输物流产业学院面向产业需求,深入推进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模式,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有机衔接,更好地服务经济发展及现代服务业产业转型升级。将产业学院打造成为创新人才培养与就业基地、技术研发与成果转化基地、实践教学与职工培训基地、技术咨询基地、技术技能人才与“双师型”教师培养基地、产教融合创新基地,助力粤港澳大湾区发展战略。

参考文献:

[1]卢坤建,周红莉,李作为.产业学院推进产教深度融合的实践探索——以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职业技术教育,2018(23):1417.

[2]李宝银,陈荔,陈美荣.转型发展中应用型本科院校产业学院建设探究[J].教育评论,2017(12):36.

[3]徐秋儿.产业学院:高职院校实施工学结合的有效探索[J].中国高教研究,2018(10):7879.

[4]陈志杰.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的内涵、本质与实践路径[J].教育与职业,2018(5):3541.

[5]励效杰.产业学院的制度逻辑及其政策意义[J].职业技术教育,2015(31):4952.

基金项目:本文是广州市教育科学规划2021年度课题《粤港澳大湾区高职校企协同育人路径研究》(202113628);广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院级课题《高等职业教育校企命运共同体构建路径研究》(GTXYZ2102)科研成果之一

作者简介:李政(1977— ),男,汉族,湖南邵阳人,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物流管理、职业教育。

猜你喜欢
产业学院产教融合探索
产业学院推进产教深度融合的实践探索
高职院校产业学院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研究与实践
关于高职混合所有制产业学院的思考
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院校“双师型”青年教师队伍建设研究
校企协同应用型软件人才培养机制
产教融合提升课程有效性的思考
社会转型期行政权控制的路径探索
房地产项目策划课程案例教学探索与实施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下的实验教学改革探索
产业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