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的发展历程及其内在逻辑

2023-05-30 10:48董树彬
安徽师范大学学报 2023年1期
关键词:民主党派中国共产党

董树彬

关键词:新型政党制度;中国共产党;民主党派

摘 要:中国新型政党制度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所进行的伟大政治创造,确立于协商建国的伟大实践中,同新中国相伴而生,并随着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而不断与时俱进。在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进程中,中国新型政党制度日益完善,朝着制度化方向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后,中国新型政党制度展现出无与伦比的内在优势,为丰富世界政党制度模式贡献了中国智慧。中国新型政党制度在发展优化中实现了人民群众根本利益同部分群体特殊利益的有机统一、实现了政党间民主监督与和谐合作的有机统一、实现了民主科学决策与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有机统一。

中图分类号:D6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2435(2023)01-0001-09

The Development of China's New Party System and Its Internal Logic

DONG Shu-bin(School of Marxism,Jilin University,Changchun 130012,China)

Key words:the new party system;Chinese Communist Party;Democratic Parties

Abstract:The new party system in China is a great political creation made by the people under the leadership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established in the great practice of consultative nation-building,born with the New China,and constantly advancing with the times along with China's social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the great process of socialist revolution,construction and reform,China's new party system has been improving and developing in the direction of institutionalization. After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entered a new era,the new party system showed unparalleled inherent advantages and contributed Chinese wisdom to enrich the world's political party system model. In its development and optimization,China's new political party system has achieved the organic unity of the fundamental interests of the people and the special interests of certain groups,the organic unity of democratic supervision and harmonious cooperation among political parties,and the organic unity of democratic and scientific decision-making and the concentration of power on major issues.

——————————————————————————————————————————

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确立于协商筹建新中国的伟大实践中,同新中国相伴而生。新中国成立前夕召开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不仅宣告了新中国成立,也标志了新型政党制度诞生。对此,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是从中国土壤中生长出来的新型政党制度”。1中国新型政党制度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之中,孕育于近代以来民主革命的伟大斗争中,确立于协商建国的伟大实践中,发展于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进程中,优化于新时代的民主实践中,拥有着其独特的发展逻辑。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发挥我国社会主义新型政党制度优势,坚持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加强同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的团结合作,支持民主党派加强自身建设、更好履行职能”。1这就为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的发展提供了根本理论遵循并指明了前进方向。

一、协商建国与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的形成发展

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确立于協商筹建新中国的伟大实践中。可以说,中国新型政党制度既符合中国国情又独具中国特色,镶嵌于中国民主政治发展的进程中,并随着新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而不断与时俱进。

(一)民主党派的历史性转变为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确立创造条件

各民主党派在新型政党制度确立过程中发挥着建设性作用。正是由于各民主党派顺应时代潮流和历史发展趋势,自觉主动完成自身定位和角色的历史性转变,才为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确立创造了条件。

中国各民主党派产生和发展于中国人民反帝爱国和争取民主的伟大斗争中,其社会基础是民族资产阶级、城市小资产阶级以及同这些阶级相联系的知识分子和其他爱国人士。2作为中国国民党和中国共产党之间的第三方存在,在抗日战争胜利后,他们曾试图说服国民党通过和平改良方式让中国走上民主之路。然而,国民党在国统区内却大搞一党专政、制造白色恐怖,逮捕和暗杀民主人士,甚至取缔民主党派活动。当民主党派面临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中国共产党及时伸出了援助之手,并诚挚邀请各民主党派北上,共同完成筹建新中国的历史使命。1948年,中共中央发布“五一口号”,呼吁“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各社会贤达迅速召开政治协商会议,讨论并实现召集人民代表大会,成立民主联合政府”。3各民主党派积极回应这一倡议,并以身作则,陆续进入解放区,并联合发表声明,提出“在人民解放战争进行中,愿在中共领导下,献其绵薄,共策进行”。4这意味着各民主党派正式放弃“第三条道路”,自愿接受中国共产党领导,并同中国共产党一道为建立新中国而贡献力量。中国各民主党派顺应时代和历史潮流,心甘情愿地选择接受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完成了自身定位和角色的历史性转变,为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的确立创造了条件。

(二)协商建国与中国新型政党制度建立

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确立于协商筹建新中国的伟大实践中。协商筹建新中国的过程,在一定程度上就是新型政党制度在中国确立的过程。

特殊的时代形成了特殊的国情,解放战争后期特殊的中国国情造就了独具中国特色的新型政党制度。根据中国共产党最初设计的建国方案,在一个很长的时期内,先行召开政治协商会议,在此基础上召开人民代表大会,并通过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来宣告新中国的成立。然而,革命形势的发展出人意料。随着三大战役的胜利结束,国民党政权的灭亡已成定局,这就迫切需要中国共产党能够早日建立政权,完成祖国统一大业。因此,为了顺应革命形势发展的需要,建立新中国被提前提上日程。中国共产党通过与各民主党派广泛协商,决定升级和扩容政治协商会议,由最初设计的委员制改为了人民代表大会才具备的代表制,这样,政治协商会议就具有人民代表大会的职能。在政治协商会议筹备会议中,中国共产党与各方代表经过广泛协商,决定由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代行全国人大职权。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提出,“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代表全国人民的意志,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1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凭借其历史贡献和人民拥护自然而然成为执政党。各民主党派自愿接受中国共产党领导,以参政党的身份而存在,形成了“共产党领导、多党派合作,共产党执政、多党派参政”的格局。同时,也标志着一种世界上独一无二的新型政党制度正式确立。

(三)建国初期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的初步发展

中国新型政党制度镶嵌于中国民主政治之中,为最终赢得解放战争的胜利和新生政权的巩固做出了重要贡献。同时,各民主党派也因此受到了中国共产党和人民群众的广泛认可。之后,在恢复经济发展和社会主义改造过程中,各民主党派充分发挥自身优势,为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做出了应有贡献。

中国新型政党制度既需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也离不开各民主党派的参与,是两者共同完成的交响乐。如果想让这一新型政党制度发挥出最大的功效,不仅中国共产党自身要加强建设,不断提高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还要帮助和支持各民主党派发展,不断提升各民主党派参政议政的能力和水平。新中国成立初期,在中国共产党的支持和帮助下,各民主党派为了更好发挥参政议政的政治担当,非常重视自身建设。中国共产党在各民主党派自身建设和发展中起到了重要的引领作用,为各民主党派的进一步发展和壮大指明了方向。可以说,正是在中国共产党的大力支持和正确引领下,新中国成立初期各民主党派才能有条不紊地发展壮大,自身参政议政能力也得到明显提升。当然,各民主党派还应当认识到自身在中国新型政党制度中所处的位置,认真履行自己作为参政党的职责。所以,中国各民主党派既要加强自身建设,不断提高自身参政议政能力,积极投身到新中国各项建设之中。同时,又要认清自身定位,自觉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虽然中国新型政党制度是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的共同创造,但是两者的政治地位有所不同。这既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也是双方共同的选择。因此,各民主党派的自身建设要到位,但不能越位。

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的新定位与历史演进

社会主义三大改造的完成,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基本建立。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尽管各民主党派的阶级基础已经逐渐发生转变,但是,各民主党派仍然是中国新型政党制度不可或缺的构成。

(一)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与民主党派性质的蜕变

新中国成立后,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利益的共产党成为了执政党,代表少数和特殊群体利益的各民主党派成为了参政党。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既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也是各民主党派的选择,具有充分的合法性。正是有了这种政治上的合法性,中国共产党才迅速解放了除臺湾之外的中国大陆。各民主党派也积极投身到新中国各项建设之中,协助中国共产党逐步消除了国内外威胁,巩固了新生的人民政权。

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新中国,既要走一条工业化的道路,也要通过三大改造走向社会主义,生产力的发展和生产关系的变革双向发力、两翼齐飞。经过社会主义三大改造,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开始确立。在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过程中,通过和平赎买的方式,民族资本家已经被成功的改造为社会主义劳动者和建设者,民族资产阶级已经退出历史舞台。各民主党派所依托的阶级基础发生了变化。对于伴随着社会主义改造所带来的各民主党派的变化,中国共产党认识到,各民主党派逐步发展成为各自所联系的一部分社会主义劳动者、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拥护社会主义爱国者的政治联盟。2可见,在对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后,各民主党派的阶级基础发生了重大改变,政党性质也由此发生了变化。可以说,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标志着民主党派实现了自身性质的蜕变。

(二)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的新定位与新使命

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确立于筹建新中国的实践过程中,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同各民主党派的共同伟大创造,既独具中国特色又符合中国国情。虽然三大改造后,中国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但是,中国新型政党制度并不会因为中国社会性质发生变化而发生根本改变。

新中国成立后,无论是面对新生政权巩固过程中的内忧外患,还是社会主义改造中的民主党派性质蜕变,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都是同舟共济、风雨兼程。在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任务后,民主党派向何处去成为了一个关键问题。中国共产党内部一些人认为多党合作已经完成了历史使命,民主党派应该功成身退。对此,毛泽东指出,“恐怕是几个党好。不但过去如此,而且将来也可以如此,就是长期共存,互相监督”。1这不仅表明了各民主党派存在的必要性,还确立了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的新定位和新使命。

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要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这是社会主义制度下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的新定位与新使命。各民主党派不会因为完成了民族民主革命的任务,自身变为了社会主义性质的政党就失去存在价值,退出历史舞台。在社会主义制度下,中国新型政党制度更加需要各民主党派,尤其是需要他们对中国共产党执政进行民主监督。一方面,各民主党派作为参政党将长期存在于中国民主政治生活之中。新中国成立是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共同协商的结果,两者荣辱与共,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另一方面,各民主党派作为参政党,要对中国共产党执政进行监督。虽然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之间应当是互相监督,但是由于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无论是担负的责任,还是掌握的权力都更大,所以就需要各民主党派对中国共产党进行监督。毛泽东曾说过,“为什么要让民主党派监督共产党呢?这是因为一个党同一个人一样,耳边很需要听到不同的声音。有了民主党派,对我们更为有益”。2也就是说,中国共产党成为执政党后,虽然权力重大,责任更加重大,每一个决策都事关国家发展。所以,各民主党派对中国共产党的有效民主监督就显得尤其重要。

(三)社会主义建设中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的发展与演变

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确立后,中国新型政党制度依旧完美融合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之中,服务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鉴于国际形势的变化,尤其是苏共二十大后,苏联社会主义模式逐渐暴露出一系列问题,中国共产党开始独立探索中国的社会主义发展的道路。

在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和探索的过程中,这种不同于一党制、两党制、多党制的,既独具中国特色又符合中国国情的新型政党制度也不断发展演变。中国新型政党制度不同于苏联式的一党制,也不同于欧美式的两党制和多党制,其独特优势就在于各民主党派的存在。在一党制的苏联,共产党是执政党,也是国家政治生活中唯一的合法政党,不允许其他政党存在。尽管苏联共产党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但是,因为缺少必要的政党监督,使得苏联共产党在执政时听不到不同声音,一意孤行、不断僵化,最终导致历史的悲剧。在两党制和多党制的欧美国家,各个政党通过竞选成为执政党,为了赢得选举,不惜互相拆台、彼此倾轧、诋毁抹黑。在两党制和多党制的欧美国家,政党之间不顾民众利益,在大政方针上不合作,不讲原则的恶性竞争导致行政效率低下,其弊端已经暴露無遗。而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由于各民主党派的存在,使得中国共产党在执政过程中既不会缺少监督,也不会出现拆台,充分彰显了其无与伦比的优越性。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尽管中国各民主党派性质发生转变,但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的特色和优势依旧存在,并继续发挥着其特有的作用。

中国共产党在探索社会主义道路的过程中不可能一帆风顺,必然有绕不过的曲折和泥泞。在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的发展演进中,同样面临着各种挫折和坎坷。反右派斗争的扩大化使得的新型政党制度受到挫折,“文化大革命”更使得中国新型政党制度遭受了严重的破坏。但是不经风雨,怎么能见彩虹。无论面对一时的挫折还是严重的破坏,中国共产党始终与各民主党派始终同舟共济,最终挺过了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的曲折发展时期。

三、改革开放进程中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的不断拓展

改革开放进程中,中国新型政党制度不断与时俱进,朝着制度化方向发展,让这一制度更加稳定和成熟,迎来了新的春天。同时,中国新型政党制度孕育出了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和谐政党关系,并把协商民主融入到中国新型政党制度之中,从而让这一新型政党制度更具有优势。

(一)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的制度化发展

改革开放后,从曲折中走出来的中国,越来越意识到制度对于一个国家的重要性。我们要从曲折中不断总结经验。历经十年的“文化大革命”为我们带来的最大的经验启示就是要加强政党的制度化建设。让党和国家的大政方针不能因为领导人的变化而因人废政,也不要因为领导人注意力和关注点的变化而朝令夕改。唯有健全的政党制度才能保证充分的稳定性、持续性、确定性。中国新型政党制度也是充分吸收了新中国成立以来政党建设的正反两方面经验教训,与国家制度建设同向同行。

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的制度化建设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是在改革开放过程中逐步建立起来的。自改革开放以来,党和国家相继制定和发布了一系列相关文件,不断推动中国新型政党制度朝着制度化方向发展。1989年颁布的《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意见》,首次以中共中央文件的形式提出并阐释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这一新概念,这标志着中国新型政党制度开始朝着制度化轨道发展。1993年,八届人大一次会议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将长期存在和发展”写入宪法序言。如此一来,中国新型政党制度便得到了至高无上的宪法的保驾护航。2005年,中共中央制定颁布了《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建设的意见》,其中提出了“衡量我国的政治制度和政党制度”1的标准,这就把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的制度化发展提升到了一个全新高度,标志着中国新型政党制度体系初步建立。在此基础上,2007年印发的《〈中国的政党制度〉白皮书》更是标志着中国新型政党制度制度化发展的里程碑。

(二)中国新型政党制度孕育出和谐政党关系

中国新型政党制度既不同于西方两党制和多党制的权力争夺型政党制度,也不同于前苏联一党制的权力垄断型政党制度,而是一种多党合作制的权力和谐型政党制度。中国新型政党制度开创了世界政党制度的新类型和新模式。正是基于这一全新的政党制度才孕育出了在世界政党制度中独一无二的和谐政党关系,和谐政党关系是中国新型政党制度显著标志和最大特色。

西方权力争夺型的两党制和多党制产生的是竞争型的政党关系,前苏联权力垄断型政党制度更是杜绝了执政党以外的其他政党活动,所以都不会出现和谐政党关系。唯有中国新型政党制度才具备和谐政党关系存在和发展的条件。中国新型政党制度拥有其他类型政党制度所不具备的独特内涵,即“共产党领导、多党派合作,共产党执政、多党派参政”。凭借在民主时期的突出贡献和人民群众的衷心拥护,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无可争议地成为了执政党。同时,考虑到各民主党派在革命中所发挥的积极作用,尤其是在协商建国中的历史贡献,各民主党派成为参政党。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各司其职又团结合作,形成了和谐的政党关系。

早在2007年,《〈中国的政党制度〉白皮书》就已经提出,“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形成了团结合作的新型政党关系。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在长期的共同奋斗中,形成了亲密的友党关系”。2这种新型政党关系指的就是和谐政党关系。中国新型政党制度是和谐政党关系孕育的母体,随着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的日益发展和完善,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的关系也愈加和谐。正是得益于和谐的政党关系,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无论是执政能力还是参政能力都不断提高。可以说,和谐政党关系已经成为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的重要特征。

(三)中国新型政党制度提升为我国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新型政党制度不断发展,中国共产党的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能力显著提升,各民主党派参政议政、民主监督、政治协商能力不断提高。在此过程中,中国新型政党制度逐渐被明确为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1989年,中共中央制定颁布的《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意见》中,首次提出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我国一项基本政治制度”。1之后,党和国家相继制定和发布了一系列相关文件,对这一提法进一步明确。2012年,这一提法更是被写进了中国共产党代表大会的政治报告当中。胡锦涛在中共十八大报告中指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等基本政治制度”。2

四、新时代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的新发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后,中华民族实现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转变,中国新型政党制度不断顺应时代发展而与时俱进。中国新型政党制度对人类民主政治的发展也作出了重要贡献,不仅为世界政党政治进一步发展提供了新的方向,也为发展中国家走上符合自身的政党发展道路提供了新选择。

(一)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的理论自信

中国进入强起来的时代,中国道路和中国制度的优越性日益显现,我们一定要坚定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的理论自信。近年来,“西方之乱”与“中国之治”形成鲜明的对比,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的内在优势更加彰显,为丰富世界政党制度的理论宝库做出应有的贡献。

近年来,西方国家的两党制和多党制逐渐暴露出了其固有的弊端。政黨为了赢得选举不择手段、互相诋毁,其政策是互相拆台、你死我活,造成了社会的严重撕裂。世界上越来越多的国家,尤其是那些想要探索符合自身政党政治发展道路的发展中国家看到,西方国家所使用和推广的竞争型政党制度并不是完美无瑕,如果照搬照抄,只会导致动乱和不稳定。除了西方竞争型政党制度外,还有苏俄建立的垄断性政党制度,即一党专政。这种制度虽然没有竞争,但是由于缺乏监督,容易走向僵化,也存在严重的弊端。中国新型政党制度作为一种不同于多党竞争和一党垄断的和谐型政党制度,为世界政党制度类型丰富贡献了中国智慧。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后,中国道路和中国模式优越性更加凸显,我们也应当理直气壮地向世界展示独具中国特色的政党制度。习近平总书记通过科学把握历史和现实发展,用一个“新”字将中国多党合作制度提升到了一个前所未有高度。2018年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作为我国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是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和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的伟大政治创造,是从中国土壤中生长出来的新型政党制度”。3这既是对中国共产党长期以来政党政治探索和实践的最新概括,也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充分自信的展现。中国新型政党制度是同一党制、两党制、多党制完全不同的新型政党制度。“新型政党制度”概念的提出,标志着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的发展进入了新的阶段。

(二)政党协商拓展了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的新领域

政党协商是中国社会主义协商民主中历史最为悠久的协商渠道。人民政协的创建是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广泛协商的典范,有了人民政协,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的协商就有了固定的组织保障。可以说,政党协商贯穿于中国新型政党制度70余年的发展演进之中。作为脱胎于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的内生型民主形式,政党协商是一种形成于近代以来民主发展的伟大进程,发展于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建设、改革的伟大实践,植根于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和谐政党关系的肥沃土壤之中,依托于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长期以来的团结合作,是独具中国特色的土生土长的民主形式。

尽管中国协商民主有着长期而丰富的实践,但是,把协商民主作为一种正式的理论提出并得到广泛的认同,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之后的事情。中共十八大报告中提出了“社会主义协商民主是我国人民民主的重要形式”。1之后,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在中国蓬勃发展,实现了理论上的大繁荣和实践上的大发展。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协商民主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特有形式和独特优势,是党的群众路线在政治领域的重要体现”。2这就充分肯定了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在中国民主政治生活中的重要地位。正是在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理论和实践不断发展基础上,2015年,中共中央印发了《关于加强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建设的意见》,《意见》将政党协商摆在了七种协商渠道的首位。为了更好地认识和理解政党协商,中共中央办公厅又印发了《关于加强政党协商的实施意见》。

可以说,作为社会主义协商民主中实践最早、长期存在的政党协商。借助于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建设的成就,无论是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都实现了繁荣与发展,从而进一步拓展了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的新领域。政党协商不仅是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建设的重要部分,也是中国新型政党制度建设的重要抓手。政党协商为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和中国新型政党制度搭建起了一个相互连接、良性互动的桥梁。不仅如此,中国政党协商还具有世界意义。习近平总书记在世界政党领导人峰会上明确指出,“中国共产党将同各国政党一道,通过政党间协商合作促进国家间协调合作,在全球治理中更好发挥政党应有的作用”。3作为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的重要构成的政党协商,不仅在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发展过程发挥着重要的示范作用,而且对世界政党政治发展也具有重大价值。

(三)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的世界贡献

中国新型政党制度既不是苏联的一党制,也不是西方国家的两党制和多党制,而是一种全新的政党制度类型和模式。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的出现为世界政党制度的丰富和发展提供了新资源,也为发展中国家走向政党政治提供了新选择。中国新型政党制度丰富了世界政党制度类型,除了竞争型的两党制、多党制和垄断型的一党制之外,还有和谐型的多党合作制度,也就是中国新型政党制度。

中国共产党成立百年来,尤其是新中国成立70余年来,取得了令整个世界瞩目的发展成就,成为了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发展成就和经济持续增长势头,得益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尤其是中国新型政党制度。中国所取得的发展成就,不仅造福了中国人民,也造福了世界人民。中国不仅能够为世界提供物美价廉的商品,还能为人类民主政治文明进步贡献中国智慧,为后发国家走向民主政治道路提供全新选择。中国新型政党制度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中独具特色的重要构成,也是世界政党制度中的重要组成。2017年,中国共产党主办了世界政党大会,这是一次全球范围内规模最大的政党盛会。来自全球120多个国家、300多个政党组织和国家领导人,就美好世界建设与政党责任进行了会谈与研讨。此次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也要通过推动中国发展给世界创造更多机遇”。4中国共产党作为世界上最大的政党,“既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也为人类谋进步、为世界谋大同”。1中国共产党通过主办此次世界性大会,既增强了世界各国政党和组织对中国共产党的认同,也增强了他们对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的认同。同时,中国新型政党制度也为世界政党政治发展进步作出了重要贡献。不仅丰富了世界政党制度类型,还开创了人类政治文明新形态,为世界政党制度发展进步贡献了中国智慧。

五、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的发展逻辑

随着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的发展和完善,其内涵不断丰富,并随着时代发展而不断与时俱进,展现出同以往政党制度不同的新特色和新优势。不同的时代和特殊国情,持续赋予中国新型政党制度以新的使命和新的担当。

(一)实现了人民群众根本利益同部分群体特殊利益的有机统一

旧式政党制度产生于西方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中,建立在生产资料私有制基础之上,是资本逻辑在政党政治上的体现,以维护资产阶级利益为价值追求。中国新型政党制度产生于中国社会主义制度形成发展过程中,建立在生产资料公有制基础之上,旨在维护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也不忽视部分群体的特殊利益,实现了人民群众根本利益同部分群体特殊利益的有机统一。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中国新型政党制度新就新在“能够真实、广泛、持久代表和实现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全国各族各界根本利益,有效避免了旧式政党制度代表少数人、少数利益集团的弊端”。2中国新型政党制度充分借鉴和吸纳了旧式政党制度的优势,同时克服了其固有的弊端。

这就意味着,在中国新型政党制度发展和完善的过程中,中国共产党始终如一的坚强领导能够充分保证这一新型政党制度切实维护和保证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真正实现人民当家作主。同时,各民主党派也能够充分反映和代表部分群体的特殊利益。由此,中国新型政党制度实现了人民群众根本利益同部分群体特殊利益的有机统一。可见,中国新型政党制度不仅克服了旧式资产阶级两党制、多党制只代表少数人或少数集体利益的固有弊端,还克服了一党制缺乏有效监督的固有弊端。只有中国共产党能够使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得到切实保障,而民主党派又能够使部分群体的特殊利益得到有效反映,这样的有机结合让中国新型政党制度充满了生机活力。

(二)实现了政党间民主监督与和谐合作的有机统一

中国新型政党制度是对垄断型一党制和竞争型两党制或多党制的超越。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形成发展过程中造就了世界上独具特色又符合中国国情的和谐合作型政党制度,实现了政党间民主监督与和谐合作的有机统一。

中国新型政党制度是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顺应历史发展趋势和时代所需,带领中国人民进行的伟大政治制度创造。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的确立与各民主党派在建国前夕所完成的历史性转变息息相关。在中国即将迎来新的曙光之际,各民主党派审时度势,坚决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甘愿放弃了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实现了历史性转变。这就为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协商建国,从而使得中国新型政党制度建立创造了前提条件。新中国成立后,在中国新型政党制度发展完善的过程中,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长期共存、互相监督”成为了普遍共识和政治遵循。中国共产党长期执政,各民主党派参政议政,并对中国共产党进行民主监督,成为了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的显著优势。这就确保了中国新型政党制度在合理吸纳和借鉴原苏联垄断型一党制优势的基础上,克服了垄断型一党制下除了执政党外,因为缺乏政党间有效监督而导致的政治制度僵化和缺乏活力。正是由于各民主党派对中国共产党的民主监督,才保证了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的活力和生机,并有效克服了垄断型一党制的固有弊端。

与此同时,在中国新型政党制度随着时代发展进步而不断完善优化过程中,“共产党领导、多党派合作,共产党执政、多党派参政”成为了其显著特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也是各民主党派的选择。各民主党派始终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长期领导地位并支持其执掌国家政权,而中国共产党始终支持保障各民主党派参政和监督,这也是历史、人民的选择,更是中国共产党的选择。中国新型政党制度既能够克服竞争型政党制度因为恶性竞争和互相拆台而使得治理效能不断弱化的弊端,又能够发挥中国共产党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内在优势。在大政方针上,各民主党派始终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实现了政党关系和谐统一。对于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的比较优势和全新特色,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新就新在它把各个政党和无党派人士紧密团结起来、为着共同目标而奋斗,有效避免了一党缺乏监督或者多党轮流坐庄、恶性竞争的弊端”。1可见,在中国新型政党制度长期发展和完善优化中,既充分吸收和借鉴了垄断型政党制度和竞争型政党制度的优势,同时,又克服了这两种旧有政党制度固有的弊端,实现了政党间民主监督与和谐合作的有机统一。

(三)实现了科学民主决策与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有机统一

在中国新型政党制度发展过程中,造就了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双重制度载体。这既保证了中国共产党能够科学民主决策,又有效协调了利益矛盾与社会冲突。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实现了科学民主决策与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有机统一。

中国共产党早就与各民主党派打下了友好合作的基础,多党合作作为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的重要内容,完美镶嵌于中国新型政党制度之中。在中国新型政党制度发展优化过程中,多党合作日趋实现制度化和法治化。尤其是随着中国新型政党制度融入到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发展之中,政党协商成为了推进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发展的重要构成。政党协商能够在切实保证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同时,充分发挥各民主党派联系广泛、涵盖社会不同群体的优势,确保党决策过程中能够开展广泛协商,考虑方方面面的利益诉求,确保达成最大共识,实现科学民主决策。同时,中国新型政党制度除了多党合作制度外,政治协商制度也是其重要载体。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驱动中国新型政党制度发展的双核。政治协商制度诞生于新中国成立前夕,是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顺应时代所需和国情所要而进行的伟大制度创造。借助政治协商制度,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通过人民政协这一组织机构广泛政治协商,推进决策朝着科学化和民主化发展。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国新型政党制度不断完善与优化,政治协商制度也不断与时俱進,人民政协成为了专门协商机构。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要充分“发挥人民政协专门协商机构作用”2,找到全社会利益的最大共识,在决策过程中,充分协调和全面考虑不同群体和不同层面的利益诉求,实现决策科学化民主化。

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驱动中国新型政党制度发展的双核,正是凭借着两种制度的保障作用,中国新型政党制度才能有效克服政党间因为缺乏合作协商而导致的党派利益冲突,甚至是恶性竞争和彼此拆台。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国新型政党制度,“新就新在它通过制度化、程序化、规范化的安排集中各种意见和建议、推动决策科学化民主化,有效避免了旧式政党制度囿于党派利益、阶级利益、区域和集团利益决策施政导致社会撕裂的弊端”。3可以看出,中国新型政党制度通过广泛协商,进行科学民主决策,行之有效地克服了旧式政党制度因为利益矛盾导致决策共识性偏低,从而影响到社会和谐稳定,使得国家治理效能低下。中国新型政党制度在发展中实现了科学民主决策,有效化解了社会各个层面和群体的矛盾冲突,找到了全社会最大共识,从而实现了集中力量办大事。

责任编辑:蔡 敏

猜你喜欢
民主党派中国共产党
《庆祝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
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颂
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
中国共产党何以拥有强大的群众组织力?
中国共产党100岁啦
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
民主党派民主监督应当稳立本位
民主党派高层次人才培养与安排使用研究——以北京市为例
发挥民主党派作用 多献务实良策
关于完善民主党派内部监督机制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