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动力理论视域下中国共产党人理想信念的实践作用及培育路径

2023-05-30 10:48孟祥林潘燕
党政干部学刊 2023年1期
关键词:培育路径理想信念中国共产党

孟祥林 潘燕

[摘  要]精神动力是指理论观点、理想信念、道德观念等积极精神因素对人类实践活动产生的驱动力量,理想信念是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之“钙”,是最核心的精神动力。精神动力理论视域下,理想信念具有方向引领、能动创造、思想凝聚和社会变革等实践作用。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进程中,基于精神动力理论培育中国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需要在多维度上展开:树立正确的精神动力观,坚定理想信念思想基础;重视开发精神动力资源,丰富理想信念教育内容;探索精神动力理论运用方法,创新理想信念话语表达;建立精神动力运行反馈机制,提升理想信念教育实效性。

[关键词]中国共产党;精神动力理论;理想信念;培育路径

[中图分类号]D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426(2023)01-0024-06

理想信念是中国共产党人鲜明的政治品格和安身立命的根本,在党筚路蓝缕、栉风沐雨的百余年历史长河中,理想信念一直是凝聚全党同志拼搏奋战的锐利武器、精神支柱以及强大动力。中国共产党善于发挥历史主动精神,在现实语境之下,中国共产党人始终坚持用理想信念引领伟大实践,在实践中主动革新观念,打破精神枷锁,以科学、理性的信念与现实问题进行斗争,冲破思想迷雾,在精神力量的牵引中确定前进的方向。百余年来,中国共产党人面临的理想信念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蕴含着独特的生发机制和价值逻辑,其中,精神动力理论是一个重要的研究视角。精神动力理论是从人的主观精神活动层面出发,归纳出的对人类主体活动和社会发展产生驱动作用的各种精神因素的学说。精神动力理论是人类社会精神文明发展中理想、经验、规律、知识与思想的整体呈现。习近平总书记特别强调精神力量对于国家治理与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中国人民的前进动力更加强大、奋斗精神更加昂扬、必胜信念更加坚定,焕发出更为强烈的历史自觉和主动精神”,“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增强文化自信,围绕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增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1]。因此,要注重加强以理想信念为中心的精神动力建设,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精神力量。

一、文献综述

坚定的理想信念使党具有自我革命的勇气,在发展自身中推进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实践,在实践中通過检验自身提升解决矛盾的能力,将精神动力转变为物质力量进而提升自身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使党的自身发展与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目标相统一。精神动力与理想信念是人类特有的精神现象,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坚定理想信念放在战略位置,多次对坚定理想信念作出重要论述。理想信念与精神动力虽然是不同的话语表达,但两者具有共同的思想内核和现实语境。将理想信念放置在精神动力理论这一特殊场域中,是对理想信念形成的动力机制进行更为深度的审视,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丰富理想信念的内涵,解释理想信念成为引领人民群众在纷繁复杂的思想领域和现实世界开展斗争的精神动力的深层原因。

(一)精神动力是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

骆郁廷认为,马克思关于“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的论述,是精神动力最早的经典阐述,这一阐述没有对精神动力进行直接的界定,但包含了精神动力深刻思想。[2]12列宁在社会主义斗争条件下,首次提出“共产主义是我们的理想与信念”[3]35,表达了“理想动力”的主张。朱坤从中国共产党精神动力思想的价值逻辑角度出发,认为中国梦作为中国共产党精神动力思想的引领,以文明、文化的继承与繁荣为历史使命,以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为价值旨归,为亿万人民的生动实践提供强大的精神推动力。[4]项敬尧从内在结构、作用逻辑与实践进程三个维度,详细论述了在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精神动力以其完整的精神体系、先进的精神品格、有效的精神力量,在宏观层面引领着伟大复兴的历史走向,在中观层面转化为各领域推进伟大复兴的重要动力,在微观层面激活中国共产党引领伟大复兴实践的积极性与创造性。[5]范宝舟认为在人类社会重要历史转折期,精神动力的价值意蕴会更加凸显,主要表现为在不同精神张力的博弈中实现思想革新、社会变革与精神蜕变。[6]

(二)理想信念是最高层次、最核心的精神动力

王卫兵从中国共产党精神动力生成的思想根源出发,认为理想信念兼具“经验”和“超验”的双重特性,成为鼓舞共产党人砥砺前行,不断进行自我革命和社会革命的核心精神力量。[7]这说明精神动力是一个具有层次性、内生性的庞大系统,理想信念是其中最高层次、最核心的精神动力,在人类主体的实践活动中会长期占主导地位。沈根华将精神动力的层次结构看作本能欲望、兴趣爱好、理想信念信仰的逐层深入,理想信念信仰作为精神动力的深层系统对社会实践的影响最为深远与持久。[8]根据精神动力的要素及其影响力进行结构划分,精神动力系统大致可以分为核心层、中间层和外围层。郝登峰认为由理想、信念和信仰形成的精神力量,是精神动力系统的核心层[9]38-39,影响精神动力作用的发挥,辐射带动中间层和外围层精神动力作用的发挥,在精神动力价值层面,理想信念具有精神引领力、精神创造力、精神凝聚力和精神战斗力。项久雨、范海群认为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动力是信心动力、信念动力、信仰动力的系统整合,是个体精神动力、群体精神动力、民族精神动力的多元融合,群体之间形成的共同价值观念与理想追求,决定精神动力的性质、大小和方向指引作用。[10]由此可见,精神动力的构建以及作用的发挥,需要建立在主体对实践对象和实践目标的认知程度和确信程度基础上,实践的深入程度与精神动力发挥作用的程度紧密相关,理想信念是激发实践动能的决定力量。

党的十八大以来,学界对理想信念进行广泛研究,取得了一系列理论成果,但在精神动力视域下有关理想信念的理论研究成果较少。探索理想信念与精神动力的关系以及将理想信念转化为精神动力的机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因此,本文以精神动力理论为研究基础,以中国共产党理想信念的实践作用为研究对象,以理想信念解决实际问题为研究目的,深入解读精神动力的内涵,进一步挖掘理想信念的实践作用。

二、精神动力理论视域下中国共产党理想信念的实践作用

精神动力在本质上是情感能量有序、同向地释放与输出,具有导向、调节、驱动作用[9]68-69,在现代社会中,对于解决个人和群体的情感意志问题、价值观念问题等具有重要作用。理想信念是超越生命有限性的、最高形式的精神动力,在中国共产党发展过程中展现出强大的方向引领作用、能动创造作用、思想凝聚作用和社会变革作用。

(一)理想信念的方向引领作用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政党,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必须树立和坚持明确的理想信念。如果没有或丧失理想信念,就会迷失奋斗目标和前进方向。[11]《共产党宣言》一经问世,就成为指导全世界无产阶级夺取人类解放的思想武器。正如恩格斯所说,《共产党宣言》“是从西伯利亚到加利福尼亚的千百万工人公认的共同纲领”[12]384。《共产党宣言》提出的“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的战斗口号,使得无产阶级的分散努力有了共同的精神指引。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就把实现共产主义的最高理想作为一切行动的动力。习近平总书记告诫全党:“‘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理想信念动摇是最危险的动摇,理想信念滑坡是最危险的滑坡。一个政党的衰落,往往从理想信念的丧失或缺失开始。我们党是否坚强有力,既要看全党在理想信念上是否坚定不移,更要看每一位党员在理想信念上是否坚定不移。”[13]34-35理想信念动摇,精神旗帜就倒了,在新时代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坚持用理想信念引领中国共产党接续奋斗依然十分重要。前进道路越是一帆风顺,就越要警惕理想信念缺失、革命信仰淡化的危险,要增强党员干部的政治敏锐性和政治鉴别力,更好地发挥理想信念的方向引领作用。

(二)理想信念的能动创造作用

精神的能动创造力是人类特有的创造新事物、创新新思想的能力。列宁指出,“人的意识不仅反映客观世界,并且创造客观世界”[14]182,这说明人的意识、精神或思维具有创造力,主体在反映和改造客观世界的实践活动中实现社会精神生产。中国共产党理想信念的创造作用体现在自觉认识和改造社会的过程中,为解决理想与现实矛盾而产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精神,是中国共产党在自我批判和自我超越中衍生的精神产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党强调理想信念是共产党人精神上的‘钙,强调‘革命理想高于天,就是精神变物质、物质变精神的辩证法。广大党员、干部理想信念坚定、干事创业精气神足,人民群众精神振奋、发愤图强,就可以创造出很多人间奇迹。”[15]党的理想信念与中国人民的伟大实践有机结合,并在实践中表现为时间上的穿透力、空间上的拓展力,在实践中不断得到丰富、完善和发展。精神谱系是党百余年光辉奋斗创造的宝贵精神财富,是理想信念在精神层面的特殊形态。精神谱系的建构过程,本质上是中国共产党人的革命实践向革命精神和革命信仰的内在转化,其构筑过程本身就是一种精神生产活动。从理论逻辑上看,精神谱系是遵循唯物史观基本原理基础上的精神创造;从实践逻辑上看,精神谱系是党在改造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过程中的精神结晶;从价值逻辑来看,精神谱系是党艰苦奋斗、开拓创新等优秀品质的精神升华。这些都体现了理想信念的能动创造作用。中国共产党在崇高信仰的支撑下接续奋斗,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进行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和制度创新,那些被破解的中国难题和被创造的伟大奇迹,正是理想信念能动创造作用的实践表达。

(三)理想信念的思想凝聚作用

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来说,凝聚力是指基于对凝聚主体价值理念的认同,在心理上产生的情感共鸣与归属感,进一步说,思想的凝聚力是思想观念、道德观点对主体的吸引与辐射,包含了主体对这些思想观点和理论的认同。正如列宁所说,“革命理论能使一切社会党人团结起来,他们从革命理论中能取得一切信念”[16]274。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民族具有五千多年连绵不断的文明历史,创造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经过几千年的沧桑岁月,把我国五十六个民族、十三亿多人紧紧凝聚在一起的,是我们共同经历的非凡奋斗,是我们共同创造的美好家园,是我们共同培育的民族精神,而贯穿其中的、更重要的是我们共同坚守的理想信念。”[17]234理想信念中包含了诸如道德观念、社会规范、价值认同等,正是这些因素演变成为共同的价值理念和终极目标,最后产生较强的认同感和凝聚力。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强调指出,“要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教育人,用党的理想信念凝聚人”[18]74。中国共产党的理想信念可以凝聚全党思想,一个政党只有在内部确立共同的目标、信仰以及价值观,才能形成思想共识。理想信念是党组织生存、发展、成熟的根基,与人类近代以来出现的政党组织不一样,中国共产党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建立起来,从创立之初就把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写在了自己的旗帜上。邓小平指出:“我们多年奋斗就是为了共产主义,我们的信念理想就是要搞共产主义。”[19]137统一的思想基础与组织基础使得中国共产党具有更强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四)理想信念的社会变革作用

科学的理想信念,反映了社会进步和人民利益的需求,在实践活动中驱动人们积极地改造社会、改造世界。理想信念的社会变革作用,是指精神力量改造现实世界的重要推動作用,它是精神对物质所产生的能动反作用的重要表现[20],具有批判性与超越性。其一,理想信念激励中国共产党人修正自身取得社会革命的胜利。邓小平指出:“为什么我们过去能在非常困难的情况下奋斗出来,战胜千难万险使革命胜利呢?就是因为我们有理想,有马克思主义信念,有共产主义信念。”[19]110中国社会每一次制度创新、思想创新、文化创新,理想信念都发挥了重要作用,理想信念是中国共产党人精神上的“钙”,更是指导人们积极投身历史活动和全力参与社会建设的动力源泉。其二,理想信念能将理论转化为改造现实世界的物质力量。实现社会变革,关键在于以先进的理论唤醒实践主体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马克思曾指出:“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但是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21]460正确的理论因其科学性、革命性特质,冲破时空条件的限制,从实践主体的头脑中抽离出来同时感染现实因素,成为改造现实的力量,并反过来持久地影响实践主体的精神世界。中国共产党人用马克思主义信仰武装自己,以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为己任。中国共产党人就是用特殊材料制成的,这个材料不是钢铁金银,而是心中崇高的共产主义理想。习近平总书记告诫全党同志,“有了坚定的理想信念”,才能“经受住各种风险和困难考验,自觉抵御各种腐朽思想的侵蚀,永葆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17]117理想信念是共产党人的精神之“钙”,坚定的理想信念是保证共产党人远离“软骨病”和保持思想先进和品质纯洁的政治前提。

三、中国共产党人理想信念的培育路径

研究精神动力问题不仅是一个学者的理论自觉,还是现实以及未来社会发展对我们提出的时代拷问。社会越是向前发展,越是需要以理想信念指导实践,这需要实践主体充分把握精神动力的科学内涵、基本结构、实践价值,从而培养出情感意志坚定、认知行为自觉的全面发展的具有改造世界力量的现实的人。树立崇高理想信念是为现代化建设提供强大精神动力的前提,因此,基于精神动力理论创新理想信念的培育路径,可以提高理想信念教育的自觉性与针对性。

(一)树立正确的精神动力观,坚定理想信念思想基础

充分发挥精神动力的价值,以此坚定理想信念,必然要对精神动力及其构成的精神动力理论形成准确认知,加强精神动力的基础理论研究,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精神动力观,坚定理想信念的思想基础。首先,准确认知精神动力和提高践行理想信念的自觉性。精神动力本质上是意识、精神在实践中表现出的主体改造客体的能动作用,如果将精神动力简单地视为无数个意志、活动的总和,并进一步下降为为了达成某种预期目标的不自觉意识,那么就陷入了唯心主义的陷阱。马克思主义认为,人们不仅仅只按照自己的预期想法追求目标,同时还要考虑人作为群体动物要受到历史发展规律的制约。这种辩证的唯物主义立场对正确理解理想信念内涵、树立科学理想目标有重要的学理意义,使得人们在践行理想信念的实践活动中逐步摆脱历史进程的“偶然性”,从盲目走向自觉。其次,精神动力不能与物质基础相剥离。物质基础是精神动力在实践上得以展开的前提,抽象掉物质基础的精神动力就会缺乏现实性。因此,要厚植现代化建设的物质基础,为理想信念教育提供丰厚的物质条件。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伟大进程中,中国共产党人面临长期执政的考验、市场经济的考验、改革开放的考验、外部环境的考验,这就更进一步提升了加强理想信念教育的必要性和紧迫性,要将理想信念教育贯穿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增强理想信念的吸引力、感召力和凝聚力。

(二)重视开发精神动力资源,丰富理想信念教育内容

中国共产党建党伊始就注重理想信念教育,强调工人和干部要经常研读和宣传马克思列宁主义经典著作,通过创办进步刊物、兴办学校等提高党员干部的思想觉悟和理论水平。新时代在强化中国共产党人理想信念的过程中,仍需要从多个维度着手,开发精神动力资源,强化理想信念教育。马克思主义关于精神动力的论述是激励党员干部提高党性修养、树立正确党史观的宝贵精神财富。丰富共产党人理想信念的教育内容,需要将理想信念的教育视野转向党百余年奋斗的历史进程所取得的伟大成就,基于历史逻辑和实践逻辑将理想信念转化为精神动力,进而呈现为新时代解决社会主要矛盾的实践成果。将理论的力量转化为实践的力量,需要在两个层面实现。第一,通过加强“四史”教育实现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制度化。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明确指出:“推动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制度化,持续抓好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宣传教育,引导人民知史爱党、知史爱国,不断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1]中国共产党人增強思维能力、提高信念定力,关键是要通过学习“四史”来补充“清醒剂”和“营养剂”,从而把握理想信念之源,厚植理想信念之基,激发理想信念之力。第二,通过深入开发红色文化资源筑牢红色基因。红色文化是承载革命先辈理想信念、爱国情怀、民族精神的重要文化符号,是新时代加强党性修养和坚定理想信念的生动教材,用好红色资源,讲好红色故事,传承红色基因,可以为开展理想信念教育提供丰富滋养。

(三)探索精神动力理论运用方法,创新理想信念话语表达方式

精神动力发源于西方哲学,马克思主义学者创造性地将精神动力纳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理论体系中,中国共产党历代领导人也对精神动力的内涵进行了提炼和丰富。新时代,结合党史学习教育,更需要创新理想信念话语表达方式,加快理想信念教育、研究和宣传,丰富精神动力的实践转化方式。第一,将精神动力融入中国化语境。精神动力理论在着眼于解决新时代党面临的时代主题进程中带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反映了中国共产党革命、建设和改革进程中勇于自我革命和以人民为中心的精神风貌。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党的百年奋斗成功道路是党领导人民独立自主探索开辟出来的,马克思主义的中国篇章是中国共产党人依靠自身力量实践出来的,贯穿其中的一个基本点就是中国的问题必须从中国基本国情出发,由中国人自己来解答。”[1]因此,精神动力理论融入中国语境就能创新出符合中国发展模式的理想信念新的话语表达方式。习近平总书记围绕共产党人坚定理想信念,以及青少年理想信念培育发表了系列重要讲话,体现了党鲜明的理论自觉以及实践自觉,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不忘初心和牢记使命的政治品格。第二,运用网络开展理想信念教育工作。充分借助新媒体等网络平台,采取灵活多样的宣传形式,多角度、多侧面、多渠道地宣传中国共产党理想信念教育与建设的历史经验,积极开发基于网络的理想信念教育新阵地,让马克思主义以喜闻乐见的形式深入人民群众之中,将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转化为人民群众的实践形态,内化为人民群众的内在素养,成为日常生活中的行动自觉。

(四)建立精神动力运行反馈机制,提升理想信念教育实效性

精神动力的形成不仅需要稳定积极的精神和思想因素,更需要经历一个由低级向高级、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一个人的思想观念正确与否,政治立场坚定与否,道德品质高尚与否,可以在这个渐变过程中体现出来。在精神动力形成和发挥作用的每个阶段,都要建立相应的反馈机制,按照统一标准和指标进行分级管理,提升理想信念教育、宣传、研究的科学性与针对性,使精神动力运行反馈机制体现在个人理想信念树立、践行等各个环节中。第一,在思想上要防止党员干部理想信念不坚定、对党不忠诚。西方意识形态的入侵会弱化理想信念的力量,党员干部思想水平的提高应该与理想信念教育同时进行,为坚定理想信念奠定思想基础。第二,在政治立场上要提高政治敏锐性和政治鉴别力。党员干部要主动增强对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的理论自觉与情感认同,对企图质疑理想信念和弱化理想信念的行为要进行防控和阻断。第三,在道德品质上党员干部要严守道德规范。领导干部的政德是整个社会道德建设的风向标,党员干部立政德是铸牢理想信念根基的关键一步,党员干部需要提高思想认识水平和明确政治定位。

参考文献:

[1]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N].人民日报,2022-10-26(1).

[2]骆郁廷.精神动力论[M].武汉:武汉大学出社,2003.

[3]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论科学社会主义(第四册)[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8.

[4]朱坤.中国共产党精神动力思想价值逻辑探究[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22(43):87-89.

[5]项敬尧.中国共产党精神动力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J].思想教育研究,2021(1):60-64.

[6]范宝舟.改革开放精神动力的唯物史观解读[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19(5):17-24.

[7]王卫兵.中国共产党精神动力的生成逻辑、价值意蕴与发挥机制[J].湖北行政学院学报,2021(4):69-75.

[8]沈根华.精神动力结构论纲[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3):30-35.

[9]郝登峰.现代精神动力论[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5.

[10]项久雨,范海群.论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动力[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28(1):1-11.

[11]虞爱华.推动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制度化[J].红旗文稿,2020(10):4-9

[1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1)[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13]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

[14]列寧全集(55)[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0.

[15]习近平.辩证唯物主义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世界观和方法论[J].求是,2019(1):4-8.

[16]列宁选集(1)[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17]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

[18]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

[19]邓小平文选(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20]冯东飞,曹逢春.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精神动力价值探索[J].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43(6):21-25.

[2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1)[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

责任编辑  魏亚男

[收稿日期]2022-08-25

[作者简介]孟祥林(1969— ),男,河北保定人,华北电力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博士,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研究。

潘    燕(1997— ),女,重庆合川人,华北电力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研究。

猜你喜欢
培育路径理想信念中国共产党
理想信念是“政治灵魂”
诠释理想信念的写作追求
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颂
中国共产党何以拥有强大的群众组织力?
坚定理想信念 锤炼优良作风
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路径研究
“互联网+”时代高职学生媒介素养的培育路径研究
增强青年理想信念教育的实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