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支持下的家庭科学实验教学

2023-05-30 10:48胡素娟
中小学数字化教学 2023年5期
关键词:蚕宝宝养蚕笔者

胡素娟

《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课标》)倡导以探究式学习为主的多样化学习方式,促进学生主动探究。教师要创设学习环境,为学生提供更多自主选择的学习空间和充分探究的学习机会。《课标》强调要充分利用学校、家庭、社区资源,创设良好的學习环境,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启发学生积极思维[1]。课堂科学实验是探究的主要阵地,但课堂教学时间有限,造成学生探究不够深入。科学实验有必要从课堂向学生家庭延伸,助力学生个性化发展。新冠疫情期间,教师应用信息技术开展家庭实验教学,让学生利用多媒体随时随地记录现象,通过云端传输数据,随时随地分享结果;利用多种社交软件,随时随地交流,消除了家校之间的隔阂,效果很好。后疫情时代,基础教育将深度数字化。家庭科学实验是科学课堂实验的重要补充,教师要继续用好信息技术深入研究并探索家庭科学实验新模式,实现实验教学的智能督导、实验资源的便捷获取,建立班级家庭实验学习圈,坚持学生本位,更加精准地因材施教。笔者以养蚕为例,探讨如何应用信息技术有效开展家庭科学实验教学。

一、设计云养蚕家庭科学实验课程

新冠疫情期间,线上教学大规模常态化开展,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欠缺,对一些知识理解不透彻。疫情过后,很多课程急需“回炉”。教研组讨论后认为,无论在线教学、课堂教学,还是居家教学,教师让学生“学会学习”是关键。笔者任职的学校积极推进智慧教育,所教班级学生能够灵活地运用智能终端进行自主在线学习。蚕经常被当作小学生认识昆虫的“入门虫”。蚕的一生形态、生活习性变化很大,养蚕是一件耗时、费力、考验耐心的事情,有限且间隔的课堂教学时间不适合用来养蚕教学。因此,笔者将养蚕设置为家庭科学实验,利用在线课堂、拍摄软件、图文编辑软件、数据分析软件等信息技术手段,指导学生云养蚕。具体教学环节如下。

(一)前期准备

学生网上冲浪,收集养蚕相关资料,做好养蚕的准备。

(二)记录交流

学生以画图、拍视频、拍照等形式记录蚕的变化情况,分享至班级圈。教师与学生在线实时交流,解答疑问。

(三)归纳分析

根据蚕的体长数据,绘制相关数据分析图表。学生利用Keynote、动态影集、PPT等整理养蚕全过程并在班级圈展示。

(四)在线测评

教师通过在线测评系统对学生的养蚕过程进行检测。教师基于大数据进行分析,并对学生进行针对性指导。

二、云养蚕教学实践

(一)冲浪学习,探究更自主

数字时代,屏幕是最重要的信息载体之一,在生活中随处可见。钱理群教授指出:“除了引导学生读书,还要创造条件,引导学生利用网络进行学习。”学生在海量的信息中搜索、提取、整理,查找、应用适合的资料,能激发学习兴趣,提高思维能力,培养创造力,这也是数字原住民该有的基本素养[2]。

中国是桑蚕文化的发源地,养蚕技术非常成熟,专业的养蚕知识在网络世界海量存在。以往的教学中,对于养蚕这一课,非养蚕达人的教师大多只是充当知识搬运工。当代学生作为数字土著,可以在线运用多种工具搜索,获取养蚕相关知识。笔者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立足他们的知识和能力基础,以适合、适度为原则,将要搜集的资料大致分为养蚕温度、蚕宝宝的家、挪动和取食、日常照料4个方面,将学生分为4组,每组分配1个搜索主题。这样有的放矢地进行资料收集,既能减轻负担又能提高效率。更重要的是,学生带着明确的目标去收集,对涉及的资料有所筛选,对读到的资料有所了解、熟悉(如图1)。

前期准备阶段,如何将学生搜集到的资料从顽石变成为光彩夺目的钻石?在信息技术支持下,笔者通过教师端登录全景课堂,随时随地对每个学生的最原始资料进行在线阅读并给予指导。有的资料文字冗长,笔者指导学生提取关键内容并精简文字;删掉大家都知道的内容、理解起来有难度的内容;保留大家了解不够全面的资料,吸引大家的注意力,激发兴趣。从扶到放,笔者让学生仔细阅读自己收集到的资料,深入思考,从原始材料中摘取相关内容,进行简化、筛选,去粗取精,使观点更清晰、重点更突出。在信息技术支持下,资料的交流分享丰富多彩!笔者将变成钻石的养蚕资料以Keynote、思维导图、动态图集等新颖的形式展现给学生(如图2),通过这种方式教学,生动、形象、信息量大,激发了学生的交流兴趣,提高了效率。交流时,讲的学生落落大方、娓娓道来,听的学生兴趣盎然、有滋有味。云养蚕课堂充满正能量。

(二)每日更新,成为最美期待

科学观察的关键在于坚持,通过连续观察,学生能够有更加细微的发现,他们的体验感也越来越强。传统教学环境下科学观察的具体方法是学生通过纸笔记录观察结果。很多学生的绘画能力和文字功底不强,导致记录效果不理想,观察兴致大打折扣,影响后续的汇报交流。有了信息技术的支持,学生的观察、记录方式多种多样,如拍照、录视频、做笔记、发语音、画图等。

在云养蚕的教学中,笔者要求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方式每天坚持观察记录打卡,并及时上传至全景课堂平台。学生争相上传蚕宝宝的变化情况,每日持续更新。相较于传统的科学观察作业,学生在数字化环境下学习如此积极、热情。每个学生,哪怕是平时课堂上沉默寡言的,都表现得如此优秀。蚕宝宝一天天变化,很细微,学生的体验也越来越细腻、生动。笔者忍不住和学生一起欢呼:无数的未知和期待让生命显得如此神奇!

1.互帮互助——担当更多

在信息技术的支持下,学生的观察和交流变得更容易和更高效,互帮互助行为高频发生。云课堂上,刘同学的蚕出现了拉绿稀便的情况,有经验的同学纷纷支招。汪同学暖心建议“蚕拉肚子,可以将它放在阳光下晒一晒,缓解症状”。费同学不解为何两个蚕宝宝结在一个茧里。王同学的奶奶告诉大家这叫双宫茧,两条蚕离得太近就会出现这种情况。王同学想知道蚕的尾部为什么会有一根长3毫米的触角。一位同学告诉她那是蚕的尾角,可以用来判断蚕的健康和老熟状况(如图3)。云课堂为每个学生提供了自由发展的空间,课堂活动不再是少数学生的独角戏,每个人都可能成为主角,每个学生都多了一份担当。

2.成果共享——知道更多

学生通过云课堂交流、共享资源变得更加方便和快捷。对于云养蚕这个家庭科学实验,不同学生观察的辅助手段、细微程度及连续性存在很大差异。蚕的粪便和蚕咬过的叶片边缘是否用显微镜观察过?戴同学利用家里的显微镜认真观察,有了不一样的收获!他借助全景课堂分享至班级圈,实现资源共享(如图4)。对于蚕孵化、吐丝、结茧等过程,不是每个学生都能够幸运地拍到,拍到的同学将照片分享至班级圈,其他同学只要点开观看,就可以知道更多。

3.归纳分析——发现更多

学生围绕实验中蚕宝宝体长的变化情况,完整地经历数据的收集过程。第20天,汪同学自主将收集的数据用Excel表格进行整理,这种认真、严谨的科学态度,超出了笔者的预想,令人叹服。在笔者的鼓励和帮助下,汪同学又将数据做成直观的折线统计图,有了意外的收获:蚕宝宝前期生长较慢,五龄蚕的生长速度较快(如图5)。

李同学将每天发在班级圈的记录数据整理成“美篇”文件,并将二维码分享至班级群,供同学扫码观看。一张张图文结合的影像,让整个养蚕过程灵动了起来,充满了生命的活力。蚕卵—蚁蚕—幼蚕—蚕蛾—蚕蛹—蚕茧—蛾,蚕宝宝的成长过程变得格外清晰,令人印象深刻。在李同学的带动下,班里其他同学的每日更新越来越丰富多彩,透过灵动飞舞的文字,笔者仿佛看到了一张张可爱、生动的脸庞:有惊喜、有失落、有疑惑,但更多的是期待,期待成长!

4.灵活测评,教与学更高效

经历完整的养蚕过程,学生对蚕到底了解多少?传统的测评方法是教师采用纸笔测验或者随机提问。前者,教师在课后往往要花大量时间和精力进行批改和分析,反馈往往滞后。后者,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和片面性,被提问的学生不能够代表学生整体。教师基于大数据开展云课堂教学,可以根据学生在养蚕过程中的表现设计不同的题型及题目。笔者通过填空题、选择题、判断题等考查学生对蚕的外形特点及生活习性的了解程度,通过平台将题目发送给每个学生。学生通过移动终端答题,在线检测系统将实时批阅统计图表呈现给教师。这样,每个学生的答题情况以及每道题的班级正确率一目了然。例如,作业中的第3题,学生答题情况不理想,正确率仅为24%。显然,学生对蚕一生要经历的几个阶段了解还不到位,于是笔者让学生回顾自己的整个养蚕记录,重点关注蚕一生的不同阶段,并绘制思维导图记录蚕的一生。思维导图接受教师评价和学生互评,笔者将最终获得点赞和好评数量最多的作品设为精品作业,让全班学生一起学习。教师利用云课堂和数据分析技术开展实验教学,变文本检测为在线测评,实现了即测即评(学生学习所产生数据当堂呈现,便于教师根据数据及时调整),有效把控课堂教学节奏,提高教学效率。这样,课堂的评价者不再单单是教师,学生也是评价的主体。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得到充分尊重,他们对待任务的态度更加端正,参与活动的热情更加高涨。

三、反思及展望

云养蚕教学活动历经近一个月,学生收获满满。从科学角度来看,学生以观察实验中蚕不同阶段的变化情况为线索,参与了数据、图片和视频的收集工作。在信息技术支持下,学生自主学习,互帮互助,成果共享,他们以主人翁的姿态认真养蚕,对“蚁蚕—幼虫—蛹—蛾”的变化过程记忆犹新,探究的兴趣越来越浓。

“蚕宝宝的变化可真大啊!”养蚕结束学生的这句话令笔者印象尤其深刻。如果没有信息技术助力,师生能如此深刻地感受“生命的神奇”吗?后疫情時代,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融合的效能与优势日益明显。智能化的教学系统及移动终端、知识建构工具的科学应用,建立了互通互联、信息无缝衔接流转的智慧学习链接,使教育教学再也不受时空限制。“学生时时可学,处处能学,教师时时可教,处处能教”的数字化教学生态圈正在形成。科学教师要改变书本知识来源的单一性,利用信息技术突破限制,对现有教材适当重构、重组,对内容进行选择、更新与拓展。教师要基于教学目标和重难点,选用或开发合适的教学情境、平台与资源,积极探索,创新科学教学模式,使科学探究延伸到学生的家庭生活中去,丰富学生的科学学习内涵,让学生经历真正意义上的完整科学探究过程,像科学家那样去认识世界。教师鼓励学生自主经历过程比直接助推学生成功更有意义。对学生而言,有兴趣、有能力比考高分、拿证书更为重要。

注:本文系常熟理工学院教育研究合作课题“未来课堂中的小学科学智慧学习案例研究”(编号:Jcjy21208)、江苏省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一般课题“家校协同模式下小学科学实验教学的优化与拓展研究”(编号:D/2021/02/680)的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2] 倪凯颜.“云”中漫步:建一所智慧学校[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

(作者系江苏省无锡市安镇实验小学教师)

责任编辑:祝元志

猜你喜欢
蚕宝宝养蚕笔者
养蚕不易
养蚕记
老师,别走……
养蚕巢脾 一种新的养蚕用具
蚕宝宝养成记
换位思考,教育更精彩
老师,你为什么不表扬我
蚕宝宝
在养蚕中成长
一生只做一件事的“蚕宝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