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合理心育问题 达有效课堂分享

2023-05-31 14:15林齐媚
当代家庭教育 2023年7期
关键词:问题设计

林齐媚

摘 要:一节有效的心理课堂中,只有具备好的问题引导,启发学生进行深入思考,才能让学生感悟到心灵的成长。笔者在课堂实践过程中发现,心理课堂设问过程可能存在问题设计缺乏具体性、缺乏针对性、缺乏科学性、缺乏心理味等问题,导致课堂无法达到预期效果。本文提出了教师可尝试通过巧设具体内容、巧用投射技巧、巧创心理环境、巧增分享模式等策略,帮助学生表达真实的情感、实际的需求和发自内心的话语。

关键词:问题设计;有效分享;心育课堂

【中图分类号】G6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7-2539(2023)07-0097-03

在心理课堂中,教师通过设置丰富的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感受,而学生的心理状态也在这个过程中潜移默化。一堂有效的心理课堂中,活动仅仅是媒介,最重要的环节还是根据活动所设置的问题及学生当下根据问题而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所产生的分享。可见,只有具备合理的问题引导,促进学生深入思考,并进行有效分享,才能让学生真正感悟到心灵的成长。心理课不同于其他学科,而课堂中的问题创设与分享回答也与一般学科有所差异,在这个过程并不要求学生答案的统一性,不在于答案的对否,而注重于学生能够真真切切地在活动中感受到内心的冲击,获得真实的情感变化,发现自己实际的需求,挖掘所需的能量来源。因此,心理课堂中合理的问题创设和有效的课堂分享便成了上好一堂心理课的重要保障。那么,在心理课堂中,如何合理创设问题?如何实现真正有效的分享?这是值得心育教师思考的问题。

1.心理课堂中设问过程可能存在的问题

心理课的教法没有统一的标准,没有特定的固有模式,具有一定的灵活性,因此在课堂实施过程中,每个心理教师更多是根据自己的知识和经验来设计课堂,围绕课堂框架来设计课堂中的活动,并有针对性地根据主题提出问题,让学生进行生成。在这个过程,所提出的问题是否符合当下学生的发展特点或者课堂内容,便是每个教师都要思考的问题。

(1)问题设计缺乏具体性

心理课堂中需要借用故事、视频、活动等资源,而后通过问题的抛出让学生得以感受,但有些教师往往向学生抛出了同一个问题:“你有什么感受?”此时学生回答的范围甚广,有的甚至偏离了教师所预期的活动目标,也有的学生不知道从什么方面进行阐述,或许脑海中有奇思妙想,但却不知道教师的提问意图,因而出现了沉默或者回答“没感受”的现象。具体的问题设计可以让学生有思考的方向,知道教师的提问意图,避免发言的盲目性。

(2)问题设计缺乏针对性

心理课注重学生的体验和感悟,但是其前提是在于学生要积极参与到活动中去,或设置适当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如果课堂中的教师只注重问题的抛出,不在乎学生对问题的回应。有时候,学生面对连续的“问题炮弹”,可能脑海中闪过无数个感悟,但却因为问题的繁杂,导致不知从何说起,从而出现结巴现象。有针对性的问题让学生对相关活动材料更有直接感悟。

(3)问题设计缺乏科学性

小学的心理活动课虽不是专业心理知识的讲授,但是也离不开心理理论知识的支撑和渗透,心理教师必须有扎实的心理学基础,在处理一些价值判断的问题时要科学,不能让学生产生误解。在情绪管理的课堂中,有些教师会提出以下问题:“你认为哪些情绪反应是对的,哪些情绪是不对的?”情绪是没有对错之分,只是情绪管理上需要适度控制。由于教师错误的理念在提问过程中潜移默化地留给学生对心理学的误解。

(4)问题设计缺乏心理味

心理课特别重视教师引导、学生主导,通过一些与主题各环节相符活动,让学生去体验与感悟。但要让学生有所“悟”,还需要触动学生的心灵。在一些心理课问题的设计上,容易出现倾向于其他学科的较为“直白”的提问方法,从而出现“表面化”现象。而此时教师不合理的提问、不到位的评价,容易造成学生心理的挫败感。教师的提问若存在对立性,语气咄咄逼人,也容易让学生感到有一种压力而难以回答,或不愿回答。

2.上好心理课堂的有效设问方法尝试

(1)巧设具体内容,激发学生主动说

第一,设问注重“引导性”。在课堂提问中,如果问题过于抽象、笼统,學生会感到模糊不清,被提问的时候,学生会感到茫然不知所措,或许学生心理明白点什么,但似乎又只可意会不可言传,课堂气氛就会陷入沉闷状态。因此,提问的内容要避免空洞说教,让学生谈感受与感悟时,能够有方向,一般可选用开放式的提问方法,并且可在问题的前面加上一定的范围,做到精细化与具体化。在闽教版五年级下册“我的家”一课中,若直接提问让学生感受“家是什么”,不如把问题稍做变化,“我们都有一个家,家是幸福的,家是每个人都平平安安地在一起……对于你来说,你印象中的家是什么样子了?”表面上看起来似乎给学生的感受加上了限制,而实际上是给他们引导,让他们找到了方向,学生受到启发便能主动地有感而发。第二,设问慎用“为什么”。设计问题时需要明确主题课程的活动目标、活动内容,避免问题的设计偏离活动内容,导致活动目标的流失。教师的提问应该重在情感,慎用“为什么”。教师发问的着眼点在于引导学生感受情感,表达情感,充分考虑和尊重学生的感受,避免伤害和触及隐私。心理课要“让学生向你倾诉衷肠”“明白感受要比明白真相更重要”,这就要求教师在提问时慎重甚至不用“为什么”。当教师提出“为什么”后,学生的回答就不再在情感上,而转向了认知和讲道理了。在闽教版五年级下册“感谢亲人”中“爱的天平”环节中,如果直接提问:“天平为什么倾斜得厉害?”则学生更容易从科学的角度去分析重量的原因,而较难达到本课的重难点。可以尝试着换一种说法,如:“看到天平发生了倾斜,你想到了什么?”让学生去感受天平倾斜是由于亲人为自己付出了很多,而自己的付出很少,让学生的回答倾向于情感上,而不是在于认知和大道理上,通过设置提问内容的具体化,激发学生主动去说。

(2)巧用投射技巧,引导学生敢于说

心理活动课要求学生能够敞开心扉,说真话,但当话题较为敏感,或需要学生作适当的自我暴露时,学生往往会由于害羞、怕受到指责等原因,而不敢或者不愿意说。例如,在闽教版四年级上册的“我是人气王”一课的暖身操中,如果教师提问:“当同学错怪你,来向你道歉,或者是同学不小心弄脏了你的作业本时,此时的你会怎么做?”这种提问方法往往导致学生按照道德规范方向进行回答,但这种答案有可能跟生活中的真实情况有所差异,教师难以从中了解學生真实的心态,如果教师合理运用投射技术,提出了新的问题:“你认为书中的同学会怎么做?”这时问题从暴露自己变成了讨论别人,学生的心理防线自然也降低了,讨论得出来的答案则会更丰富,学生真实的心理也会在回答中不知不觉地投射出来,便于教师的积极引导,教学效果同样可以达成。

(3)巧创心理环境,促使学生愿意说

良好的心理课堂环境总是能够让教师乐教,学生乐学。营造宽松、民主、和谐、温馨的活动氛围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因此,建立良好的课堂环境是学生敢于、乐于开放自己的前提。第一,设问立于“心理场”。在心理课中,有时候教师常常会发出指令性语言,这就导致学生的主动性受到遏制,即使教师提出问题,学生也不愿或不敢表达真实的情感,说出真实的感受。在心理活动课上,学生的发言要以自愿为主,教师的提问仅仅是为了提出话题,引发学生自由讨论,所以,提问要充分考虑学生的感受,要能带给学生平等交流的感觉。想改变不良的课堂局面,在课上,教师的提问不要有对立性,也不要咄咄逼人,不要让学生感到有一种压力而难以回答,或不愿回答,教师应与学生保持人格上的平等和情感上的相容,时时把握保密原则,从而创造出无拘无束、相互交流的氛围,形成师生之间、生生之间最佳的“心理场”。当学生不愿意回答时,教师可以鼓励说:“我们在一起交流和分享,交换一种想法,我们就有两种想法,这本身就是一件乐事,不是吗?”当学生回答有所偏离时,还可以进行引导:“刚刚,你已经勇敢地说出了自己的想法,可是老师似乎觉得还缺少了什么,你能够再结合问题,在深入思考一下,我想一定会有新的想法和认识的。”促使学生在积极的评价中,敢于去说,愿意去说,乐于与教师、同学一起享受课堂,深入课堂。第二,设问致于“妙言语”。在提问过程中,要促使学生愿意去说,要注意语言的言简意赅、语气的亲切婉转。心理健康教育课的引导更多的是通过提问和归纳完成,让人“恍然大悟”,而要做到这一点,不仅要求教师有精深的专业知识,还要求教师有深厚的语言功底和严谨、敏锐的思维能力,需要教师学习、在学习,实践、再实践。提问的过程中,要注意语气,听学生回答时,教师应持赞赏的态度,还应注意表现愉快的面部表情、点头以及对学生问答的口头认可,让学生感到教师对他们的一种信任和期待,感到教师对他们的关爱和理解,这些都可以促使学生愿意积极地说。第三,设问系于“保密局”。在心理咨询过程中,求助者在一个心理咨询室内能否足够信任心理咨询师,并提高自己的开放程度,与这个咨询室的保密性和私密性息息相关。而在心理课堂中也是如此,心理课是走进内心的课堂,因此,在多人讨论和分享的过程中,学生会联系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分享,此时,便会涉及学生的个人情绪和隐私方面的表达,为了尊重学生,让学生更放心大胆地在团体中表达,这就需要在这个心理场的参与师生予以保密,课堂即场内,师生将课堂中分享的内容留在场内,不往场外泄露,可以确保场内的学生不受到团体外的窥视。学生会因为“保密原则”的保护而感到安全,便更容易放开自己,更愿意与他人分享。

(4)巧增分享模式,促使学生积极说

根据课堂内容的不同设计多元式分享方式,以此增加课堂活动的趣味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增加分享乐趣,让学生更乐于分享。第一,指名分享。在课堂中通过让学生个体自愿举手,指名让个人进行个人分享或者补充分享。第二,小组分享。即在教学过程中将班级学生分为若干个小团体,每个小团体的人数可控制在6~8人间,让学生在小团体内进行讨论分享。这种分享方式有助于成员之间的相互启发、相互促进。第三,趣味分享。通过改变传统的分享形式,设计多种多样的分享方式。如随机式分享,可借助多媒体设备的功能,随机选择进行分享的学生。辩论会式分享,由双方进行争辩式自由分享。匿名分享,用于一些涉及个人隐私方面问题的分享,可以采用书写或者绘画的方式将想表达的意思梳理清楚,记录下来。接龙分享,由小组内人员依次进行分享等。

3.课堂中设问与分享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1)课堂接纳学生的分享

在心理课堂中,要学会接纳学生的言行。作为教师,应该在学生不管说什么、做什么的情况下,能够理解学生,接纳学生。但是对于学生分享的错误、不成熟的观点和想法,又不可完全认同,可将问题重新抛给团体,让学生依靠团体的力量去发现问题,在互相影响中觉察问题。

(2)课堂不做个别的辅导

心理课堂是一次面向所有学生的团体性活动。课中,教师作为引导者,不仅要关注学生的一举一动,更要关注的是课堂中团体的整体动态,不能因为某一学生的特殊状况,而完全抛下整个团体,从而影响课堂的活动走向。课堂中,教师需要催动团体动力,依靠团体改变个体。而个别的辅导可在课后进行。

(3)课堂不替学生做判断

心理课堂中,心理教师所期待学生获得的观点、态度、方法、行为等都是学生在当下活动中体验和感受而自主生成的。教师在面对学生“不完整”的分享时,可使用辅导技术,如具体化、重复、澄清等,逐步来引导学生理清自己的思路,进而明确地描述所要表达的感受和想法。

总之,合理设问和有效分享是帮助教师了解学生心理动态的重要窗口,在心理课堂中对学生的成长是非常重要的。只有从学生的角度出发,通过创设具体的内容,巧设投射技术,巧创心理环境,巧增分享模式让才能让学生在心理活动课中学会静思,学会审视,从而真正地说出自己的心里话,敢于表达自己真正的想法,促使学生成长,提升学生人格。

参考文献

[1]钟志农.心理辅导活动课操作实务[M].宁波:宁波出版社,2007.

[2]李玉荣.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操作指导[M].大连: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11.

[3]沈贵鹏.心理教育活动情境及其创设[J].江苏教育,2016(64).

[4]陈旭艳.对心理课堂有效提问的思考[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12(08).

猜你喜欢
问题设计
语篇教学中提问的有效策略
初中物理教学活动的深度备课略论
数学教学中的问题设计探究
问题设计在美术探究式教学中的运用研究
高三化学复习教学中“问题导学案”的有效实施
对EEPO课堂问题设计的思考
精设计,巧提问
微课提问的设计:以一件获奖作品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