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式理论观照的民俗文化负载表达认知翻译
——以莫言《生死疲劳》及葛译本为例

2023-06-01 12:52于翠红
关键词:生死疲劳缺省图式

于翠红

(烟台大学 外国语学院,山东 烟台 264005)

五千年中华文明赋予汉语言丰富的文化图式。其中,民俗文化(亦称民间文化)是一个民族或社会群体在长期生产实践和社会生活中逐渐形成并世代相传的稳定文化事项,代表着民间流行的风尚、习俗,是中华文化的瑰宝。作为标志某种文化中特有事物的词、词组和习语,文化负载词反映了特定民族有别于其他民族的、独特的活动方式,属于文化专有项。我国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莫言在其作品中,对中国民俗文化进行了浓墨重彩地书写,(1)董勋、段成:《葛译莫言小说民俗文化英译研究——基于文化传真的视角》,《当代外语研究》2017年第2期。其中蕴含的“强烈文化意识和深远历史跨度,弥补了中国乡土文学中历史文化意蕴不足的缺陷,体现了高度的文化自觉性”。(2)张清华:《选择与回归——论莫言小说的传统艺术精神》,《山东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1年第2期。由于不同民族鲜明的文化属性,莫言作品翻译必然触及民俗文化的跨语言表征,将文化图式理论和民俗文化负载词相结合,对莫言作品中涉及风土人情、习俗、民俗等内容的翻译路径进行研究,有助于更加清晰地揭示文化专有项的跨语言认知机制,为中华文化的国际传播提供启示。

一、研究背景

文化图式理论是图式理论的一个分支,因其对不同语言中文化现象的强大解释力,受到学界的广泛关注。乔治·尤尔较早将文化图式定义为“基于某一特定的文化经历上的知识结构”,提出“当不同的文化图式形成冲突时,图式本身是可更改的”。(3)Yule, G.,Pragmatics,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1996,p.87.周笃宝将之界定为“文本以外的文化知识,包括风土人情、习俗、民俗等内容建立起来的知识结构”。(4)周笃宝:《图式理论对理解翻译的解释力》,《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4期。尤金·奈达认为,由于语言和文化之间的相似比高达90%,对译本中的文化图式处理策略进行分析,能够很大程度上揭示不同语言在文化表征方面的异同。刘明东进一步指出,文化图式可译性一般通过三种方式获得实现:A—A对应法,A—B对应法和A—Zero对应法;(5)刘明东:《文化图式的可译性及其实现手段》,《中国翻译》2003年第2期。并强调“在翻译这一思维活动中,译者不可避免地要涉及到一个重要环节,即图式的转换”。(6)刘明东、刘宽平:《图式翻译漫谈》,《外语教学》2004年第4期。杨仕章、牛丽红和岳中生通过考察翻译中的误译现象,指出跨语言图式对应只占少数,更多的是文化图式冲突和缺省。(7)杨仕章、牛丽红:《文化误译图式分析》,《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7年第2期;岳中生:《文化图式缺省和冲突与文化翻译》,《河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4期。所谓翻译中的文化图式对应,是指源语和目的语的文化图式基本对等,直接使用目的语中的现成表达就能正确、全面地呈现源语图式承载的文化信息;(8)岳中生:《文化图式缺省和冲突与文化翻译》,《河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4期。文化图式冲突,指源语与目的语在文化图式方面存在一些本质差异,翻译时必须要进行适当转化;文化图式缺省则指一种语言中的文化现象在另一语言中不存在或者不完整,从而为翻译工作带来较大障碍。(9)杨仕章、牛丽红:《文化误译图式分析》,《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7年第2期。

本世纪初,我国著名翻译理论专家廖七一先生在其论著中,明确将文化负载词界定为“标志某文化中特有事物的词、词组和习语”,指出这些词汇“反映了特定民族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逐渐积累的、有别于其他民族的、独特的活动方式”,(10)廖七一:《当代西方翻译理论探索》,南京: 译林出版社,2000年,第2页。在对外文化传播中具有独到的价值,激发了翻译学界对于文化负载词的研究兴趣。本文拟对莫言所著《生死疲劳》中特有的乡土民俗文化负载词汇进行提取,并与葛浩文译本中的英语表达进行对比分析,探讨汉英文化图式对应、冲突和缺省三种状态的认知翻译机制。

二、文化负载词提取与分析

(一)文化负载词分类

奈达认为文化包括生态、物质、社会、宗教以及语言五类。我国著名民俗学家乌丙安先生则从经济、社会、信仰和游艺(口头文学和歌舞乐)四方面定义民俗文化。将两个分类标准相融合,我们将民俗文化负载词具体分为四大类:物质民俗文化负载词(涉及劳动、土地、交通运输和衣食住等民俗事项)、社会民俗文化负载词(涉及家族、亲族及称谓、婚葬礼俗等民俗传承)、信仰民俗文化负载词(涉及大自然信仰、宗教信仰和祖灵信仰等)以及语言民俗文化负载词(包含民间谚语、俗语、歇后语、口头文学等方面)。

(二)文化负载词提取和归类

研究所用中文语料是上海文艺出版社2008年出版的《生死疲劳》,英文语料是Arcade Publishing出版社2012年出版的葛译本LifeandDeathAreWearingMeout:ANovel。为行文方便,所举例句仅标明在两书中的页码。研究首先利用在线对齐工具Tmxmall将《生死疲劳》中英双语文本进行句段对齐,对中文有而英文没有的段落进行调整。经两名具有丰富语言学与翻译学研究经验的学者分析、提取,共获得民俗文化负载词112对。为增加研究的准确性,对于重复词对(例如“干娘”“干爹”出现多次),只保留一对。最后,把108对有效词对纳入研究。

根据分类标准对词对类别进行标记,获得物质民俗文化负载词35对、社会民俗文化负载词28对、信仰民俗文化负载词23对和语言民俗文化负载词22对。在民俗文化负载词分类过程中,对于类型难以确定或者出现交叉情况的词语,两名学者相互商讨,查找资料后确定类型划分,如“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是一个汉语成语,因其蕴含浓厚的佛学教义,将其归为信仰民俗文化负载词;“乘龙快婿”中的“龙”虽代表中国人的精神信仰,但主要用以描写“女婿”能干、成功,遂将其归为社会民俗文化负载词。我们还按照文化图式对应、冲突和缺省三种模式,对民俗文化负载词的原文与译文进行标注,获得表1所示结果。

表1 图式分类下的民俗文化负载词

总体而言,《生死疲劳》中的各类文化负载词使用大致相当;但从原文—译文表达来看,绝大多数文化图式都可借助对应和缺省两种方式获得转化,也存在有一定比例的文化冲突。为更加清晰地阐释译者的文化图式处理思路,我们对照汉英版本对文化认知路径进行标注。

(三)文化认知路径标注

周晶认为,文化专有项翻译一般遵循四条路径。其中,匹配译语文化专有项,指利用目标语的对应单位重构源语意义,并调取相应背景知识;转换表层含义,指采用目标词字面含义进行跨语言表征;转换底层含义,指重构目标词蕴含的文化寓意;无任何形式转码,即直接省略不译或音译。(11)周晶:《翻译的认知决策过程: 基于语料库的研究》,《翻译研究与教学》2019年第2期。通过对所选《生死疲劳》中英文双语文本语料在文化图式对应、冲突和缺省情况下的认知路径进行标注,我们获得表2所示的结果。

除了文化图式对应时,译者直接匹配译语相关表达,对于文化图式冲突的民俗文化负载词则大多(92.3%)采用表层含义转换这一路径。值得注意的是,译者在处理文化图式缺省时,遵循了三种不同路径。鉴于这些路径代表了译者葛浩文对民俗文化负载词的认知倾向性,我们对文化图式缺省与四类文化负载词翻译范式之间的关系进行深入探讨,获得表3所示结果。

表2 民俗文化负载词的认知路径

表3 文化图式缺省与民俗文化负载词的翻译

表3显示,在英译过程中,葛浩文对于译语文化中的缺省信息,尤其是a至c三个类别,主要采用转换表层或底层含义的方式进行处理,只有少数采用“无任何形式转码”(11.1%、21.4%和10.5%)。说明译者为更好地进行跨文化交际,主要采用字面含义或对文化寓意进行转换的方式进行翻译。a和d两类主要涉及“转换表层含义”(66.7%和71.4%),说明两类负载词的汉英表达存在一些文化共享但语言表征不完全相同的形式;但对于b和c两类涉及汉英社会和信仰特性的专有项,为传达其特有的文化内涵,译者主要对底层意义进行转化(42.9%和57.9%)。

三、文化负载词的翻译范式与文化图式建构

通过上述分析可以看出,葛浩文对于民俗文化负载词是否在译文中加以体现是有所取舍的。取舍依据有二:文化负载词所属类型及该文化图式在译语文化中的状态。下文将在以上数据分析基础上,从物质民俗、社会民俗、信仰民俗及语言民俗四个种类入手,结合具体实例对译者的文化负载词认知倾向进行分析。

(一)物质民俗文化负载词

物质民俗文化负载词主要涉及劳动、土地、交通运输和衣食住行等民俗事项,贴近作品人物生活,对于展现人物所处真实自然的乡土文化背景具有重要作用。近年来,伴随我国文化影响力的不断扩大,类似“饺子”“豆腐”之类的词汇渐以音译的方式为西方读者所接受和理解。顺应这一潮流,葛浩文在翻译该类词汇时,部分词汇也以音译的形式直接呈现。然而,由于《生死疲劳》中包含大量实物、住房及衣着等表达,对这些词汇进行“简单粗暴地移植”不仅会加重目标语读者的认知负荷,还容易造成中西文化对应的“真空地带”,影响读者的阅读兴趣,削弱该类文化的感染力。如使用“kang”对应“炕”,虽能最大限度地体现我国北方农村的居住文化特色,但由于英语中不存在该类生活设施,如不能附以诸如“brick bed typical in North China”的注释,则很难为目标语读者理解。然而,文学作品终归不同于课本,过多拼音会使表达佶屈聱牙,注释过多则会影响语言的生动性。

根据表3,高达88.9%的物质民俗词汇需要通过表层或底层含义转换在译语中获得表征。如例1-2中的“厢房”和“太师椅”均为典型的物质民俗文化负载词,是“房屋”与“椅子”的下义范畴,前者指正房之前分处两旁的房屋,是中国常见的民居形式;后者是古家具中唯一用官职来命名的椅子,原为官家之椅。鉴于文中“厢房”与正房的位置对于人物描写无足轻重,“太师椅”也不再具有古代文化中权力和地位的象征,过多解释二者深层次含义反而会影响文章的可读性,葛浩文将“西厢房北边的(房间)”的表层语义宽泛化处理为“the northern rooms”;转换“太师椅”的表层含义,将之译为易于英文读者理解的“armchair”。上述处理既满足了营造民俗文化氛围的目的,也有效减少了文化图式缺省可能造成的阅读障碍。

例1 原文:这时,西厢房北边的那个门口里,走出了抱着婴孩的迎春。(《生死疲劳》p.345)

葛译:Just then, Yingchun, a child in her arms, came out of the northern rooms. (LifeandDeathAreWearingMeout:ANovel,p.312)

例2 原文:我听到威严的命令在正房里下达,下达命令的人,也许就坐在我平常所坐的那把红木太师椅子上。(《生死疲劳》p.37)

葛译:I heard a man in the main house threaten, someone who was probably sitting in the mahogany armchair I used to sit in. (LifeandDeathAreWearingMeout:ANovel,p.38)

类似地,在处理流传民间的“五子献福”这一古代习俗时,葛文也充分考虑到原文使用悬挂于墙上的“五子祝寿图”年画,重在渲染浓厚的具有民间传统的房间装饰风格,展现人民对“孝道”的传承,从而转换底层深厚的文化内涵为简单易懂的“longevity scroll”。该翻译策略通过弱化“五子”、突出“长寿”,既保证读者从中获取足够的文化信息,又有效避免了翻译中的“文化冗余”。

表2显示,对于存在文化冲突的物质民俗文化负载词,葛文主要通过转换表层含义对文化图式进行调整,使用译语中某个概念不同但文化意义相近的词语代替源语词语,实现图式的跨文化融合。如葛文使用西方国家使用的计量单位 “英亩”(acre)和“蒲式耳”(bushels),将“一亩六分地”和“二十石”译为“one-point-six acres of land”和“twenty bushels”。其原因在于,直接使用我国民间常用单位“亩”和“石”,难以在读者脑海中建立起土地面积和物体重量的概念图式,考虑到原文重在烘托情景语境,并非精确强调实际计量大小,译者直接选用目标语中意思相近的计量单位转换表层含义,不但避免深入解释或转换计量单位可能带来的冗杂,也有利于冲突信息下的文化图式构建。

(二)社会民俗文化负载词

社会民俗文化负载词涉及家族、亲族及称谓、婚葬礼等民俗传承,与历史背景和社会制度紧密联系。如表1所示,汉英文化图式对应比例较低(仅有17.9%),如果在翻译中直接省略,不仅会伤害源语的文化体系,也不利于目标语读者的文化图式构建;如果直接对词汇中蕴含的风俗习惯和社会文化概念进行解释,又会影响译文的可读性。根据表3,葛文主要采用转换表层含义(35.7%)和底层含义(42.9%)两种方式处理该类表达。

民间丧葬仪式在我国漫长社会发展过程中形成浓厚的民俗气息。《生死疲劳》中对于该类情景进行描写时,使用“黄表纸”和“添新土”,因其很难在译语文化中找到对应表达,葛文将之直译为“the yellow paper”和“add fresh dirt”。通过转换表层含义,简洁明朗地构画出浓厚的中国民俗氛围。同样,在翻译涉及亲族、家族称谓的“掌柜的”和“瓜蔓亲戚”时,葛文也未纠结于复杂亲戚关系的解释,而是将其底层含义明示化,译为“the head of household”和“nosy relatives from some distant village”。前者灵活应用借喻形式烘托“丈夫”在家庭中的地位,后者则使用带有贬义的“nosy relatives”,形象地传达了“蓝脸”对前来规劝其“入社”之人的厌恶之情。他们虽与“蓝脸”有些家族联系,但实际上很少来往走动。如此,不仅有效呈现了中国特定的社会背景,也方便缺乏这些信息储备的读者更好地理清小说中人物的复杂关系。

在我国民间,“认干亲”是一种一度流行于全国不同地区的社会保育习俗。双方孩子拜过“干亲”之后,相对于自己的父母辈分,对拜认兄弟或姐妹的父母称呼为“干娘”和“干爹”。尽管西方基督宗教的洗礼仪式中,也有“教父”和“教母”这样的表达,但因其携带浓郁的宗教色彩,若将“干娘”和“干爹”译为“god father”和“god mother”,无疑会改变原文民俗文化的本质特征,无端增加其西方宗教寓意。为化解该文化图式冲突,例3中葛文巧妙地将之转化为“名义上的母亲”(nominal mother),并将原本不存在但与“干”形成本义对照的“湿娘”译为“normal mother”,不仅传达出两称谓所代表的人物关系,二者形成的“双声叠韵”(alliteration and assonance),还兼顾了语言的艺术之美,可读性更强。

例3 原文:我把一盒中华烟扔到莫言面前,说:“什么干娘、湿娘,我们从来不搞这一套庸俗关系。”(《生死疲劳》p.389)

葛译:I tossed a pack of China brand cigarettes on the table in front of Mo Yan. “Nominal mother, normal mother, those vulgar views of relationships never played a role in our family.”(LifeandDeathAreWearingMeout:ANovel,p.347)

(三) 信仰民俗文化负载词

信仰文化是每一个国家和民族文化的基础,具有鲜明的民族特性。《生死疲劳》中有很多与民间宗教信仰相关的民俗,涉及大自然信仰、宗教信仰和祖灵信仰等。近年来,我国传统文化经典著作(如《论语》《道德经》等)在海外获得广泛传播,对西方哲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有些代表词汇(如“阴阳”和“风水”等)已为西方读者广为知晓,可以直接音译为“yinyang”“fengshui”。必须指出的是,由于同一个词用于不同语境下,意思会大相径庭,翻译时要充分解读其文化概念以保证译文的准确性。如葛文将“阴阳两界”译为“the worlds of light and darkness”而非“the worlds of yin and yang”。究其原因,道教“阴阳”与“阴阳两界”截然不同,后者指活人和鬼魂分别存在的地方。可见,要想准确翻译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译者不仅要具有良好的英语表达能力,还必须具有扎实的中文功底。

从葛译《生死疲劳》看,直接匹配译语文化图式的情况仍占少数,结合表2看,大量负载词(占比67%)需要转换其底层含义或表层含义。在文化图式缺省状态下,该比例更是高达89.5%(见表3)。如例4至例5中的“玉皇大帝”和“鬼卒”均为信仰民俗文化负载词,前者是中国民间传说中的一位重要主神,道教认为玉皇为众神之王,统御诸天,主宰宇宙;后者指冥界的普通士兵。由于存在中英宗教文化冲突,葛文在翻译“玉皇大帝”时没有使用西方文化中的“god”,而是译为“the Supreme Daoist Jade Emperor”,通过阐释“玉皇大帝”的道家文化内涵,准确传达“西门闹”的复杂心理:他憎恨“蓝脸”,但又对“蓝脸”拥有“迎春”这样的好女人羡慕万分,其内心世界是“如果娶了屯西那个满脸麻子的苏寡妇”,即便做“众神之王”也没什么意思。通过这一对比,“西门闹”对“蓝脸”既恨又羡之情溢于言表。同样,将“鬼卒”译为“Yama’s underworld attendants”(阎王的士卒)也是为了构建一种“阎罗地府”的新图式,增进读者对“下油锅”这一场景的理解。

例4 原文:你如果娶了屯西那个满脸麻子的苏寡妇,即便是当了玉皇大帝,又有什么意思!(《生死疲劳》p.22)

葛译:If you’d married the pockmarked Widow Su from West Village, even being transformed into the Supreme Daoist Jade Emperor would not have been worth it. (LifeandDeathAreWearingMeout:ANovel,p.21)

例5 原文:我知道许多鬼卒对我暗中钦佩,我也知道阎王老子对我不胜厌烦。(《生死疲劳》p.3)

葛译:I know I earned the unspoken respect of many of Yama’s underworld attendants, but I also know that Lord Yama was sick and tired of me. (LifeandDeathAreWearingMeout:ANovel,p.1)

(四)语言民俗文化负载词

语言民俗文化负载词包含民间谚语、俗语、口头文学等方面,一般具有结构严谨、形式简练、朗朗上口等特点,其形成和发展离不开特定的社会历史与文化背景。有些语言民俗在译语文化中可以找到对应的文化图式,如当中国人看到“Walls have ears”这句俗语时,比较容易将之与“隔墙有耳”相联系。然而,由于地理、生活习俗等方面的差异,承载着不同民族文化特色和文化信息的语言民俗,不可避免存在着跨语言差异。由表1可知,《生死疲劳》这部充斥着浓郁乡土文化语言的小说,包含了大量文化图式缺省表达(95.5%),对此,葛浩文主要采用转换表层含义(占比71.4%)的方式进行处理,使用简单词汇和语法结构保留民俗之文本风格,将语言的基本内容和形式呈现给读者;对于较难通过表层含义表征的语句,则直接省略不译。

例6 原文:牛不喝水强按头?(《生死疲劳》p.101)

葛译: If a cow won’t drink, do you force its head into the water? (LifeandDeathAreWearingMeout:ANovel,p.104)

例7 原文:常言道:“功夫不负苦心人”。庞凤凰为我们的开放开了门。(《生死疲劳》p.532)

葛译:Then one day Fenghuang opened the door. (LifeandDeathAreWearingMeout:ANovel,p.466)

例6这句俗语的意思是“用强迫手段使其就范”,为保留原文的疑问句式和口语特征,葛文选择直译;对于例7中的“功夫不负有心人”,葛文则直接将之省略。诚然,翻译缺省会在一定程度上弱化语境效果,但有助于增加译文的可读性。而且,结合前后文,读者也不难理解“开门”这一结果到来之不易。

综上,对于民俗文化负载词是否在译文中加以体现、如何体现,葛浩文是根据其所属类型以及译语文化图式进行调整的。文化图式对应,认知路径畅通,翻译较为自如;文化图式冲突,认知路径受阻,需要在“忠实性”和“可读性”之间进行权衡;文化图式缺省时,负载词的翻译范式则根据其蕴含的不同民俗文化类型,灵活使用表层含义或底层含义进行图式构建,而对于少数较难通过上述路径进行表征的词汇,直接采用音译或省略不译。

四、结 语

本文基于文化图式理论,探讨葛译本《生死疲劳》中民俗文化负载词的认知与翻译。该部小说涉及的中英文化图式对应、冲突和缺省三种情况,代表了中国小说外译过程中必须面对的语言、物品和事件翻译。(12)余世洋、尹富林:《基于语料库的〈红高粱家族〉中民俗文化译介研究》,《江苏外语教学研究》2015年第1期。研究表明,文化图式可以更好地帮助译者有针对性地选取对应的认知翻译策略,兼顾翻译的准确度和译文的可读性。必须清楚地看到,译者对于相关文化图式的调整或补充,有助于缓解文化图式缺省和冲突可能引发的跨语言认知障碍,有效实现文化信息的准确传递。得益于其对汉英文化异同的深刻了解及对两种语言文字的高超驾驭能力,葛浩文对于莫言作品中民俗文化负载词的译文处理,不仅有利于更加清晰地揭示该类表达的跨语言认知机制,对于当前文化“走出去”背景下的文学作品外译也具有较高参考价值。

猜你喜欢
生死疲劳缺省图式
山东汉画像石铺首衔环鱼组合图式研究
基于“缺省模式”设计平台的控制系统研发模式重塑
图式思维在现代室内装饰设计中的应用
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
缺省语义模式下话语交际意义研究
关联期待与缺省推理下缺省语境的生成模式
从驱动-路径图式看“V+上/下”的对称与不对称
观点句中评价对象/属性的缺省项识别方法研究
审美心理图式与文学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