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色彩信息可视化设计与研究

2023-06-01 09:27吕卓尔靳雨蒙顾文祥盛卿北京邮电大学
流行色 2023年4期
关键词:诗经服饰可视化

吕卓尔 靳雨蒙 顾文祥 盛卿/北京邮电大学

1 《诗经》色彩与信息可视化设计概述

颜色词是汉语词汇系统中饶有趣味的一类词,数量丰富且系统性强[1],主要是用来描写客观世界中各种事物的颜色属性,其词义核心即为颜色意义[2]。从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中能窥见周人在诗歌中留下的纷繁灿烂的色彩印记,如“蒹葭苍苍,白露为霜”(《秦风·蒹葭》)“绿兮衣兮,绿衣黄裳”(《邶风·绿衣》)等诗句中的“苍”“白”“绿”“黄”皆为颜色词,描绘的对象包括动植物、山水气象、人物和服饰等。本文针对的《诗经》色彩是指诗歌文本中出现的颜色词及其所描绘的对象。

信息可视化是将复杂的数据和信息转化为易于理解和记忆的图形的过程,通过图表、图像和其他图形元素来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和分析数据。将信息可视化用于《诗经》色彩的表达与传播,实现色彩信息由文字语言向视觉符号的转变,有利于多方位、多维度直观呈现《诗经》色彩分布情况与特征,帮助用户理解和认知色彩知识,有助于《诗经》文化与传统色彩的传播。

2 《诗经》色彩信息可视化要素特征分析

信息可视化主要有信息采集层、整合层与表达层三个层次[3]。在采集阶段,以《诗经》原文[4]作为原始数据,以38个颜色词作为检索关键词进行统计与挖掘,初步采集颜色词的词频、色系、来源诗句和诗篇等基础维度数据,总计177条色彩数据(表1)。在整合阶段,结合颜色词所在诗句和诗篇的释义,根据描绘对象的不同,提取出自然风貌、人物容颜和服饰器物三个可视化要素,对这些要素进行定义、分析并整理要素间的相关关系,从而构建《诗经》色彩数据库,为后续可视化设计提供资源。

表1 《诗经》色彩数据维度梳理

2.1 自然风貌色彩:营造多彩图画,暗含情感与象征

《诗经》色彩汲取了天地自然之美,对植物、动物和山水气象皆有所描绘,总计103项色彩数据,细分类别中动物类占55%,植物类占比25%,山水气象占19%。诗人描写自然风貌类别的色彩最多,营造出动态的、多彩的图画,烘托出难以言喻的情感。例如“有驈有皇,有骊有黄”(《鲁颂·駉》)用重叠的方法描绘出各色骏马奔驰在原野上的多彩图画,其中颜色词“皇”指黄白杂色的马、“骊”是纯黑色的马、“黄”是黄赤色的马,另外非颜色词“驈”指黑身白胯的马。在可视化设计时可以不局限于原文组合,而是根据设计师或读者的理解重组诗经图画,为自然风貌色彩赋予新意。

2.2 人物容颜色彩:直接凸显面容,间接比喻女子

人物容貌的描写包括直接颜色词与间接色彩。直接颜色词主要突出男性的容貌特征,总计17项数据,主要包括肤色、腮红、牙齿与发色。例如“赫如渥赭”(《邶风·简兮》)中的“赭”指舞师红褐色的肤色。间接色彩指的是用花草果实的颜色比喻女子,不属于颜色词的范畴。例如“桑之未落,其叶沃若。桑之落矣,其黄而陨。”(《卫风·氓》)以桑叶由绿变黄来比喻女子容貌逐渐衰老。无论是直接还是间接的容貌色彩,都需要读者丰富的想象力与深厚的古诗文理解能力。如何用视觉手段让读者直观地感受到诗经人物之美是值得探讨的问题。

2.3 服饰器物色彩:衣着男艳女素,展现独特审美

服饰器物色彩主要包括头衣、体衣、足衣、配饰和器物相关的颜色描写,总计57项数据。在服饰穿着上男女有别,男性服饰艳丽复杂而女性服饰素淡典雅[5]。男性服饰中的主流不是黑、白等素色,而是黄、红、绿等艳色,如“载玄载黄,我朱孔阳,为公子裳”(《豳风·七月》)中的颜色词“玄”“黄”“朱”皆是为男子准备的鲜艳衣料。女性服饰则以素白色为主,如“缟衣綦巾”(《郑风·出其东门》)的“缟衣”是白色衣服。可视化设计时不仅需要呈现服饰色彩的搭配情况,还要突出男性与女性之间服饰色彩的强烈对比,展现出先秦时期的色彩审美观念。

3 《诗经》色彩信息可视化设计策略

3.1 多层次体现诗经文化

文化内涵的挖掘是《诗经》色彩信息可视化的基础。Leong和Clark所提出的研究文化对象的框架中,文化内容被分为了3个层次:外在物质层(Outer “tangible” level)、中间行为层(Mid “behavioral” level)和内在精神层(Inner“intangible” level)[6]。运用该框架对《诗经》色彩文化信息的可视化进行剖析:外在物质层是用户感知到的表层色彩信息,包括《诗经》色彩名称、颜色、诗句、释义、描写对象等;中间行为层包括可视化作品的展现方式、互动行为以及色彩在《诗经》中的运用与搭配方式等行为与功能的设计;内在精神层包括《诗经》色彩的审美观念、情感表达等无形的文化传播。明确每一层次所包含的文化信息,融入后续的可视化设计。

3.2 多方面梳理叙事逻辑

信息可视化设计所承载的色彩信息内容复杂多样,这对逻辑设计上的组织编排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叙事性设计不仅可以从多方面梳理信息,形成清晰的叙事线索,还能为数据增添历史文化情境与鲜明有趣的故事感[7],建立并引导作品与用户之间的感性互动与情感交流[8]。可以从故事逻辑、叙述逻辑以及交互逻辑等方面运用叙事性设计方法来梳理色彩数据。故事逻辑侧重于讲述内容,包括信息的主题、要素和线索等;叙述逻辑重在如何讲述,包括信息的叙述结构、叙述视角、叙述模式等,一步步引导读者更清晰地了解与探索故事;交互逻辑注重用户与内容的互动,包括交互方式、交互布局、交互流程等,让读者拥有流畅又趣味的故事体验感。

3.3 多维度绘制抽象图表

基于《诗经》色彩基础数据、整体数据和主题数据,为了重点阐述色彩与自然风貌、人物容颜、服饰器物之间的关系,采用图表的形式简化数据之间关系的表达。

(1)针对基础色彩数据进行时序类图表设计。基础色彩数据包括颜色词、来源诗句与诗篇、色值等信息。为了模拟读者翻阅书籍的阅读行为,将颜色词按照在《诗经》各篇章中出现的顺序排列,以类似时间轴的形式呈现诗句篇章与色彩的关系(图1)。

图1 《诗经》颜色词的出现顺序图

(2)针对整体色彩数据进行关系类图表设计。整体色彩数据包括色系、颜色词、色值以及描写对象。每个色系包含多个颜色词和相应的色值,这样的数据具有层次关系的特征。颜色词和描写对象之间存在一对多的关系,即一个颜色词可对应人物容颜、自然风貌和服饰器物中的多个类别。为了呈现色彩数据大体情况,以树图和桑基图组合的形式将各个维度的信息串联起来(图2)。

图2 《诗经》颜色词的总图

(3)针对主题色彩数据进行关系类图表设计。主题色彩数据包括对人物容颜、服饰器物、自然风貌和情感四个主题的数据。采用桑基图来展示数据的流向,以服饰器物色彩数据为例(图3),图表展现了颜色词归属的色系、频次、占比以及对应的服饰细分类别。

图3 《诗经》主题色彩关系图

3.4 多组合呈现具象图解

《诗经》色彩源于自然与社会生活,多以颜色词和具体事物构成词组,或以描写事物来表示颜色的情况出现,适合用具象化的视觉形态重现色彩。

(1)单个颜色词的具象化设计,仅对一个颜色词进行视觉化,再将同类词合成组件。以人物容颜相关的颜色词为例,“黄耇台背,以引以翼”(《大雅·行苇》)中的“黄耇”意为黄发老者,提取色彩因子为黄色(R211 G166 B105),形态因子为面部老态有黄发的长者形象,两种因子共同构成视觉化组件(图4)。“黄发”与“黄耇”意思相近,可用相同的组件;“鬒发”意为年轻人浓黑且密的头发,可将“黄耇”所用的视觉形象稍加改动(图5)。

图4 “黄耇”具象

图5 “黑发”具象化

(2)多个颜色词的组合具象化,由设计师选择多个颜色词进行视觉上的组合。原文中有一些固有服饰搭配,如“绿兮衣兮,绿衣黄裳”(《邶风·绿衣》)中绿色的上衣和黄色的裙子是诗人特意搭配,“玄衮赤舄,钩膺镂钖”(《大雅·韩奕》)中黑龙袍和红鞋是天子御赐,象征着诸侯的等级。可将服饰器物相关的色彩数据按周朝服饰形制来分类,把头衣、体衣、足衣等部件组合成服饰套装。以婚服套装的具象化为例(表2),选用玄、朱、黄、赤等颜色词相关的外衣、上衣、下衣、足衣、饰品和器物等组成一套符合周朝红黑配色的婚服套装(图6)。自然风貌的具象化也是如此,相关色彩数据不仅能还原到原文意境中解读,还能在可视化过程中重组为崭新的色彩图画。例如用“苍天”“白云”“青叶”“白鸟”“黄花”等色彩数据共同创造一幅春和景明图(图7)。

图6 婚服套装

图7 春和景明图

表2 多个颜色词的组合具象化

(3)间接色彩的拟人化设计,间接色彩指不直接带有色彩而是从事物中提取色彩涵义的词汇。本文主要是对《诗经》中借吟咏花草果实的特点来比喻女性容颜的颜色词进行拟人化设计,提取花草果实的形态特征与配色,结合周朝服饰形制特点,绘制女性角色形象。例如“桃之夭夭”(《周南·桃夭》)和“华如桃李”(《召南·何彼秾矣》)皆用鲜红华丽的“桃”来喻女子浓艳、色盛之貌[9]。此外,荷、椒、舜、桑、梅、荼、葭和蔓草等词也通过色彩间接地赞美女子容貌、品性或是暗示女子的成长变化等。以花椒的拟人化为例,提取花椒果皮的红色和种子的黑色,结合周人崇尚红黑色且常用于婚服的习俗,以红黑色的婚服作为人物服饰辅以花椒形态的配饰,将花椒拟人化为新婚女子(图8),还可与男性婚服成对搭配。

图8 间接色彩拟人化设计

(4)多主题色彩的图像融合,是将人物容貌、服饰器物和自然风貌等多个主题的颜色词组合构成一幅和谐的画面。用户除了可以自由搭配这些主题分类下的视觉化图形,还能为人物配上“喜、怒、哀、乐、爱、恶、欲”七情的表情色彩。完成画面组合后,用户能够为画面选择一首与色彩意境相关的诗句(图9),由点到面地了解《诗经》的色彩内涵。

图9 多主题色彩融合

4 《诗经》色彩信息可视化设计实践

《诗经》色彩信息可视化设计以《诗经》色彩文化的知识科普与传播为主要内容,将“绘诗色”作为叙事主题,细分出“人物绘制”与“背景绘制”两个子主题,通过抽象图表与具象图解结合的视觉形式展现在可交互的网页中,让用户主动选择色彩来绘制《诗经》图景。

4.1 信息架构

信息架构是对色彩信息叙述逻辑和交互逻辑的梳理。叙事结构采用超文本叙事中的树状结构,不按时间顺序描述事件而是让用户主动探索色彩数据。叙述模式采用作者与读者双驱动,由预设的中心叙事线索“绘《诗经》色彩图景”铺陈展开,开头以作者驱动模式展开,依循《诗经》全文阅读顺序,为读者一一展示其中的颜色词,再将其汇总成一张展示《诗经》色彩全貌的信息图表;主体部分是以读者驱动模式来进行色彩图景的绘制,为人物与背景选择自己喜爱的色彩;结尾读者为画配上诗句和印章,最终呈现一幅由读者“绘制”的色彩图景作品。核心页面的布局主要包括模块切换区、色彩数据展示与交互区和色彩图景显示区(图10)。模块切换区使用户可自由切换各个小主题,色彩数据展示与交互区是每个模块对应的色彩抽象图表,色彩图景显示区会呈现用户所选颜色内容的具象化视觉图形。

图10 核心页面布局说明

4.2 视觉设计

(1)角色设计:人物角色设计遵循周朝的时代特征,人物的容貌和衣着颜色符合《诗经》颜色词的描述,参考国潮风格创作符合年轻人的审美偏好的形象。主要人物是一对男女,衣着包括素白套装、绿衣黄裳、红黑婚服以及羔羊皮裘四个套装可选(图11),身份设定随着用户选择的衣着与容貌变换。

图11 角色设计

(2)色彩规范:界面主色调为淡黄色,辅以深黄与深红点缀,整体上以低饱和度和高明度为主,呈现明亮淡雅的视觉效果。《诗经》色彩的可视化不仅需要文字形式的数据,还需要视觉上可见的色彩呈现。对颜色词的色值进行提取并汇总,以《说文解字》[10]中对颜色词的释义和《诗经》原文的含义为主要依据,部分色值参考《中国传统色》[11]《中国传统色色卡》[12]等书籍和网站[13]中对色值的定义,其余取自词语对应物件的图片(图12)。

图12 《诗经》颜色词的色值汇总

(3)场景设计:主要场景有五个,一是开场引入画面,介绍了《诗经》背景和全部颜色词;二是色彩分类概况和“绘诗经图景”任务介绍;三是用户选择角色与背景颜色进行探索的场景;四是为图配诗的场景,五是展现诗、画与色彩的总结性画面(图13)。

图13 场景设计

5 不足

《诗经》文本色彩数据的信息可视化,扩展了中国传统色彩和古籍知识科普的形式和思路。但是由于个人能力局限和史料文献匮乏等原因,本研究存在一些不足。一方面是对《诗经》色彩本身的研究不够深入,尤其是对色彩数据的分析技术和能力有限,另一方面是经过两千多年的时代变迁,《诗经》所描绘的自然风貌与服饰器物和现今大不相同,在颜色的提取上多依靠文字释义和物品图片,角色设计所能参考的资料也少之又少,因此视觉呈现缺乏严谨性和专业性。

猜你喜欢
诗经服饰可视化
基于CiteSpace的足三里穴研究可视化分析
基于Power BI的油田注水运行动态分析与可视化展示
动物“闯”入服饰界
基于CGAL和OpenGL的海底地形三维可视化
听诸子百家讲“服饰穿搭”
雪人的服饰
诗经
现代诗经
现代诗经
“融评”:党媒评论的可视化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