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导师制实践中的问题、成因及应对

2023-06-03 13:24周建强
教学与管理(中学版) 2023年6期
关键词:普通中学全员育人导师制

摘 要 普通中学导师制实践活动是为了更好地贯彻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现代教育理念,更好地适应素质教育要求和人才培养目标。但在实践过程中存在着领导、制度、评估以及主体层面的诸多问题,亟须针对性地改进与提升,真正使导师制成为教育教学中卓有成效的创新模式,成为普通中学育人模式新的增长点与闪光点。

关键词 普通中学  导师制  全员育人  立德树人

引用格式 周建强.中学导师制实践中的问题、成因及应对[J].教学与管理,2023(16):28-30.

全员育人导师制是指,以普通中学的学生小组或学生宿舍为基本组织单位,学校全体教师都参与育人和担任导师,每个导师负责几个小组或宿舍。普通中学全员育人导师制要求全体教师关注中学生从入学至毕业的整个受教育过程,从学习、生活到德育的各个环节,对中学生的教育有整体性与一贯性的观念和积极主动的教育影响实施,自始至终、任何环节都不放松对中学生的教育和指导。这一教育实践活动旨在激发中学生内在的学习和生活动力,让中学生用自己的力量成长。导师制是一种教育制度,与学分制、班建制同为三大教育模式。导师制最大的特点是师生关系密切,导师不仅要指导中学生的学习,还要指导中学生的生活,优化德育效能。中学导师制在师生之间建立了一种“导学”关系,针对中学生的个性差异,因材施教,指导中学生的思想健康发展与主体成熟独立、学习态度端正与方式优化、生活精神成长与人格健全。中学导师制从制度层面上规定全校所有教师都肩负育人的责任与使命,科任教师在从事教学科研工作以外,对中学生进行思想、学习、心理、生活、行为方式等方面的教育与指导,这应该成为也必须成为教师教书育人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1]。中学生通过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学习,甚至十二年基础教育阶段的研习,不仅需要提升自身的综合素养,而且要在德智体美劳诸方面得到全面、积极和最大效能的发展成长,成为品學双馨、德才兼备的创新型人才。通过高效能的导师制教育实践,使学生成长为学习的主人、生活的主人,凸显学生的主体性心智、本体性情怀,激活生命的活力潜能。

一、中学导师制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1.缺乏目标整体规划

许多中学在导师制活动开展的过程中缺乏整体规划与设计,缺乏主体性的教育活动整体设计与团队协作,学生在整个导师制活动中显得十分被动与盲目。导师制活动缺乏整体性的详细规划设计与成长方向的引导,也没有尊重、激活师生双方教育主客体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发展性与生成性,导致活动内容和过程流于形式化、简单化[2]。

2.缺失学生主体参与

目前普通中学导师制活动缺少学生的主体参与,大部分导师制活动都只是让学生阅读完一些资料后去填写一些相应的表格和想法,因此学生在整个过程中只是按照计划完成了活动任务,并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思考,也无法从中获得任何有针对性的帮助,没有足够的参与度,因此也不会有太大的收获。这样就会导致导师无法有效地对学生实施个别化与个性化的教育影响,不能做到因材施教、因人施导、因势利导,也就很难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精神成长、知能提升。

3.缺少活动课时保障

普通中学的大部分导师制活动都过于程式化,导师制活动的整个过程缺少创新创意与针对性,大部分学生感觉到这一活动的开展没有太大的意义,学生和导师(教师)缺乏对这一活动主体参与的积极性与主动性[3],以致学生无法从导师制活动中获得主体性需要、发展性需要、成长性需要的有效知识信息,导师与学生之间的成长交流与教育影响的互动生成性和发展性效能不尽如人意。这样就无法实现导师制活动的主要目的和重要价值,也就无法对学生实施真正高效能的教育教导。究其根本原因,在于导师制活动缺少固定课时的保障。

4.缺位教师参与式成长教育

中学生的成长和教育离不开教师的细心指导与培育。在普通中学教育教学的实施中,教师对学生的教导大部分停留在课堂教育教学过程,普通中学导师和学生所交流的问题也大多数属于学业问题。之所以给每一位中学生安排一位针对学生个性化成长发展的导师,就是为了给每一位学生提供一个可以一对一交流的个性化指导机会或创设一个参加团体导师制活动的社会化成长发展平台,让导师通过导生活动去发现每一个孩子发展成长的“最近发展区”,导师与学生一起创设未来的职业规划和人生规划。学生在导师的指导帮助下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参与学业规划、未来职业规划和人生规划。导师在整个导生活动中应该充分发挥教育者的主导作用,激发学生的主体性、积极性、创造性、发展性,彰显学生的主体地位。导师需要通过参与设计实践活动去发现学生目前存在的问题,解决学生的现实性问题和未来可能会出现的问题,并且进行规划设计。只有这样,导师才能在学生的成长发展与教育过程中不缺位、不缺席,真正呵护生命、唤醒生命、关怀生命和觉解生命[4]。

二、中学导师制实践中存在问题的成因

1.管理层面重视不够

普通中学的导师制已成为校际间争取生源的亮点之一,然而,在具体落实中流于形式也是普遍存在的现象。其主要原因在于普通中学的学校管理层面及导师对这种制度的重要性认识存在不同程度的欠缺。

2.导师缺乏创新意识与整体合作意识

由于普通中学大多数教师对导师制了解不多,导致对其多样性效能认识理解存在着不足与偏差,使普通中学导师与学生间的相互沟通变得格式化、程式化、肤浅化,像是在完成一项任务,彼此深层次、实质性的交流大幅减少,这与实施此制度的初衷与设想背道而驰,不利于中学生的进步与成长。另外,普通中学导师与学生之间的整体合作意识不强,相当一部分导师对学校开展导师制活动的积极性不高,从而影响了导师制的实施效果。由于我国普通中学实行导师制度的时间较短,必然会存在缺乏创新意识和整体合作意识等问题。

3.学校缺乏制度保障与政策支持

由于全国普通中学大多没有开展导师制活动,导致这种教育形式的制度保障与政策支持力度不足,从而使得导师制的效果不尽如人意,并未实现起初的设想。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国家和学校应该制定相应的制度,让普通中学有相应的导师制活动的制度保障与体制保证,这样导师们才会更进一步明确该活动的内容与目的,这也是中学开展导师制活动的核心所在。

4.师生成长机制不健全

中学生对于导师制活动的参与度不高,缺乏积极性,导致此活动进展减缓。普通中学导师制活动缺少测评激励、反思提升的长效发展机制,在制定相应的导师制高效能实施方案方面存在着制度不健全、体制不完善、机制不完全的教育困境。

三、中学导师制实践中存在问题的应对

1.学校管理层面应该高度重视

普通中学导师制活动的实施应该由学校管理层针对学校教育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基于未来学校在“以学生为本,以学生的发展成长为本”以及立德树人教育方面的创设引领来进行顶层设计和统一规划。由此可见,普通中学加大财政投入固然重要,但更应该加大对导师制重要性的宣传以及对导师进行相关培训,使导师制更好地落到实处,而不是流于形式,从而达到其设想的教育效能。同时,也应该对学生和导师阐明意图、作用,清楚彼此之间的权利及职能,达到在彼此的共同交流中默契相处,从而实现导师制实践的初衷。另外,学校可联合多个部门建立导师制工作小组,由此可监督和指导该制度高效准确地实施,并且可以制定相关的规章制度和测评激励机制来调动学生和导师的积极性[5]。普通中学导师制实施工作小组可将导师的薪资、职位晋升联合考量,在导师工作期间将其工作数量及质量进行统计,可以享有和正常工作一致的福利政策、工作津贴等待遇。对于表现突出者,可在优秀评选、职称晋升等方面拥有一定的优势。学生的表现也可以通过此过程进行测评激励,表现优异者可在“三好”评选、奖学金的获得、推荐信中有所体现。通过这个师生长效成长发展机制,可以充分调动普通中学导师与学生的积极性,为实施导师制活动打下坚实的基础[6]。普通中学导师制实践其实应该是每一位导师在学生的活动中了解与观察每一位学生真实、本真的好机会,有利于导师亲近学生、观察学生、了解学生[7],同时根据学生身上存在的问题与不足,进一步有的放矢地创设潜移默化的情境,在不知不觉中弥补学生短板、修正错误、完善人格,使每一位学生真正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共处、学会生活。在这个过程中,导师也可以得到身心成长与完善,同时收获存在感、成就感与幸福感。

2.导师层面需要自主创新并积极干预

导师应根据学生存在的教育困境设计教育活动的“实践脚本”或“活动主题”,组织学生围绕“实践脚本”或“活动主题”展开头脑风暴,进行自主性活动,让学生学会合作、学会相处、学会责任担当、学会协调沟通、学会适应、学会学习等等。普通中学导师制活动的展开应该是螺旋式上升的发展成长过程,应该是教育效能逐渐发挥的循序渐进的过程,应该是师生共同成长发展的双赢过程,也应该是师生和合共生且回归教育原点的“美人之美,美美与共”的过程。与此同时,导师制活动逐步展开的过程给每一位导师提供了观察与体验学生真实、个体化、生活化的场域机会。在导师教育活动中,导师为学生提供教育活动的精神引领与智力支持,每一位导师要毫不吝啬地夸赞与表扬学生的每一个小小的进步和闪光点,导师应该成为学生最好的人生成长陪伴者与发展助力者。同时,导师也应该针对学生身上存在的发展短板、性格缺失、认知偏误、不良行为习惯等提供有施教效能的教育干预策略[8]。

3.学生层面追求主体参与和自主成长

中学生应该积极参与导师倡导引领的教育性活动,并且每一位学生都要自主创设参与并学习分享各自心路历程的机会,学生与导师一起展开成长性反思总结,这将成为下一次导师制活动的新起点。学生层面的主体性活动参与和发展性自主成长应该寓于导师制活动创设的教育情境之中。导师制活动应该以学生为本,以学生的成长发展为活动的立足点与出发点。学生应该成为导师制活动的参与者、分享者、成长者,导师应该成为导师制活动的设计者、引领者和反思者。

没有针对性的教育教学犹如隔靴搔痒,是一种低效能的单向度教育,只是自作多情的一厢情愿而已。导师制实施的教育影响和开展的教育活动应该最大化地满足与匹配每一位学生的教育发展需要和成长期待[9]。在活动的起始阶段,导师应该根据“最近发展区”观点为学生提供支架式教育,随着学生年龄学段的增长,逐渐走向由扶助到放手、由守望到守候的双向成长发展路径。导师应该为学生量身定制个性化的发展成长方案,积极有效地实践导师人格魅力教育影响的泛化。同时,导师也应该为学生创设小组间、宿舍间、班级间甚至校际间教育活动的交流与竞赛,充分发挥集体教育的积极影响与作用,使学生的社会化与个性化成长得到健康和谐的发展。导师制活动不但有导师与学生间“一对一”的促膝长谈,而且有小组间的分享交流,还有学校大型活动展示和总结。通过导师制活动,导师与学生一起体验教育活动成功的快乐和幸福,每一位学生用自己真实独特且身体力行的行为给学校生活带来无穷的欢乐,从中收获成就感、幸福感与归属感。

总之,普通中学导师制是一种积极有效的教育教学方式,对于中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知识能力提升、人格涵养及其未来职业规划等方面都有着重要的意义,是个性化教育和订单式培养的有效教育途径与施教手段。

参考文献

[1] 庄红.初中德育导师制的实施现状与改进策略[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15.

[2] 田爱丽.中学德育导师制成效的动因分析:浙江省长兴中学德育导师制实施解读[J].思想理论教育,2010(14):46-50.

[3] 王宁.走班制背景下普通高中实施导师制的问题研究[D].烟台:鲁东大学,2017.

[4] 曹凌君.中学德育导师制的实践探索与改进策略:基于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金家坝学校(中学部)的调查[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21.

[5] 孙磊.“导师制”引领下的高中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实施研究[J].上海教育科研,2017,359(04):84-87.

[6] 王学伟.德育导师制:普通高中德育实践的新方向[J].教学月刊:中学版,2015(03):13-15.

[7] 黄海涛,高伟,王如才,等.教育是一种精致化的服务:访济南钢铁集团高级中学王品木校长[J].当代教育科学,2008,255(24):33-36.

[8] 黄秋兰,吁影录.试论中学“导师制”对学生心理健康的作用[J].现代教育论丛,2000(03):58-60+63.

[9] 王偉.中学教育的人文追求[J].人民教育,2014,694(08):55-57.

【责任编辑  杨  子】

猜你喜欢
普通中学全员育人导师制
构建多面展示平台 打造家校沟通纽带
全员育人模式下的困难生资助工作
普通中学教学方法的调查和研究
普通中学推进知识产权保护的思考
普通中学推进知识产权保护的思考
点面结合,让“全员育人”落地开花
开放大学“导师制”培养模式的探索与思考——以软件工程专业为例
中德合作下的全员育人机制实践与研究
一主多辅的导师制在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中的应用
德育导师制的探索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