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位语文名师《珍珠鸟》课例比较研究

2023-06-04 22:41黄文珊
文学教育·中旬版 2023年5期
关键词:窦桂梅珍珠鸟阅读教学

黄文珊

内容摘要:冯骥才叙事散文《珍珠鸟》是部编版教材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的课文,笔触细腻、风格委婉、格调清新,本研究主要从教学目标、教学过程两方面对比分析三位语文名师窦桂梅、薛法根、郭初阳的执教课例,在“同课异构”的角度下,总结三位名师教学的独特性与创造性,从而获得教学知识经验,并提出教学启示,以期能给予中小学语文教师以一定的教学帮助。

关键词:《珍珠鸟》 窦桂梅 薛法根 郭初阳 阅读教学

本研究基于冯骥才叙事散文《珍珠鸟》,主要从教学目标、教学过程两方面对比分析三位语文名师窦桂梅、薛法根、郭初阳的执教课例,在“同课异构”的角度下,总结三位名师教学的独特性与创造性,从而获得教学知识经验,并提出教学启示,以期能给予中小学语文教师以一定的教学帮助。

一.三位名师《珍珠鸟》课例背景

(一)《珍珠鸟》文本介绍

《珍珠鸟》是部编版教材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的课文,是冯骥才先生创作于1984年的一篇叙事状物散文。笔触细腻、风格委婉、格调清新,字里行间洋溢着浓郁诗意。课文主要讲述了“我”与珍珠鸟建立起相互信任的过程。尽管课文描写的是人鸟之间的关系,但文章的立意并不局限于此,作者着意描摹生活,又在描写之中附有深刻哲理,使得这篇课文蕴含寓意。文章疏密有致、浓淡相宜,呈现出跌宕变幻的景象也使人读来兴味盎然。

(二)三位语文名师课例的概述

1.窦桂梅老师课例概述

窦桂梅老师本课教学分两课时,总体教学思路分三步走,第一步是品味人与小鸟的信赖,在这一部分,窦桂梅老师以古诗朗读为导入,以《鸟》一诗带领学生进入鸟的话题,进而引导学生了解探知珍珠鸟的特点。然后,窦桂梅老师引导学生去发现作者“我”是如何赢得小鸟的信任,从而加深学生的领悟感受。第二步是探讨人与大鸟的信赖,在这一部分,回顾了第一课时中的“作者和小鸟创造的美好境界”,进一步抛出问题“作者与大鸟又是否有信赖”,激起学生的探索欲与求知欲,引导学生回归文本,深挖文本对文本进行二次解读,形成个人体悟,后又回到“大珍珠鸟与小珍珠鸟眼中的信赖有何不同”的问题上。第三步是思考人与鸟类的信赖。这一阶段是整个课堂的升华阶段打开学生思维,引导学生进行深层次的思考。整个课堂教学窦老师都紧紧抓住“信赖”这一主题,鲜明体现了她所倡导的“主题教学”,课堂教学围绕“鸟”展开,引导学生细心品读语词,反复诵读语句,领悟作者态度感受。

2.薛法根老师课例概述

薛法根老师致力于组块教学研究,而本课例正鲜明体现出他所提倡的“组块教学”特色理念,大体可分为三个版块。第一版块,薛法根老师通过引导学生找出描写雏儿的语句并进行朗读品味,再引入作者对雏儿的形象刻画的生动形象对比,使学生对写作手法有整体的感受,既了解懂得作者写出了什么,也懂得了作者是如何写的。在第二个板块,薛老师主要引导学生体会“情”,通过抛出问题“小珍珠鸟在哪一件事上干得最像‘小孩子”来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让学生从不同方面感受小珍珠鸟对作者的一步步地形成信赖,在这一板块,薛老师培养了学生的故事梳理能力,以及注重引导学生内化课文的表达方法。在第三个版块,薛老师带领学生在厘清课文中人鸟相处过程的表达顺序以及转换角色训练口头语言表达的基础上,就地取材,以师生关系这一主题进行仿写,引导学生由读到写,将文本与生活进行结合。

3.郭初阳老师课例概述

郭初阳老师紧紧围绕笼子展开教学,其总体教学思路紧扣“笼子”,可以概括为以下,首先引入《囚鸟》片段,引导学生以人与鸟的亲近来观察鸟与笼子的距离,后抛出问题“小鸟是否真的离开了笼子”,激发学生思考。紧接着以筱晓与冯骥才对待鸟儿的态度差异,来发绝对囚笼的欣赏,后以影片《群鸟》中笼子的置换,来引导学生反省思考人类自恃有力的迷狂。最后这一部分也是本课的升华部分,郭老师通过丰富的课外资源补充,拓展学生的视野,调动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进行深层次的思考,实现真正的阅读,以小竹笼束缚身体与大房间来束缚精神,来探究天生的囚徒对自由的担当。

二.三位语文名师《珍珠鸟》课例比较

(一)教学目标的比较

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所要达到的预期结果或标准,对于一节课的教学活动而言有引领导向作用。从某种意义而言,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第一要素。下面,将从教学目标的相同点和侧重点两个方面分析比较三位语文名师《珍珠鸟》教学目标的异同。

名师教学目标及侧重点:

(1)窦桂梅

1.反复品读语句,感知珍珠鸟形象。

2.通过梳理人鸟相处过程,品味探讨人和小鸟与大鸟间的“信赖”。

3.思考人与鸟类的“信赖”。

侧重点:围绕“信赖”探讨人与鸟的关系变化。

(2)薛法根

1.从“时间先后”“动作亲疏”和“距离远近”三个方面分析和概括作者将珍珠鸟信赖人的过程描写具体的方法。

2.在角色转换和生活体验中理解珍珠鸟从害怕人到信赖人的变化过程。(侧重点)

3.在读写迁移和言语实践中运用所学的方法写出师生关系的变化过程。

(3)郭初阳

1.結合文本,从人与鸟的关系变化看鸟与笼子的距离,分析珍珠鸟笼子的特点。

2.运用批判性思维,体会揣摩鸟与笼子的关系,探讨笼中鸟的深层意。(侧重点)

可以看出三位老师的教学目标大体都有共通之处,比如理清人与鸟的关系变化过程、理解课文“信赖”的含义等,尽管有所相似,但也各有侧重,加上教学方式的不同,所呈现的课堂教学也各具特色。

通过教学目标的对比可以看出,各位老师所展现的各自的教学理念,窦桂梅老师的教学目标紧紧抓住“信赖”这一主题,也体现出其所极力倡导的“主题教学”理念,“主题教学”提倡提取出一篇课文的主题,或是几篇相类似的课文所表达出的一个共同主题,围绕着这主题开展教学活动,以提高学生文本解读的能力,从而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掌握知识,这也有助于培养学生语文素养、充实儿童生命世界的课程资源以及建立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堂,在第二课时的教学中,窦桂梅老师就将重点放在引导学生理解小珍珠鸟的“信赖”,从而进一步理解人与自然的信赖关系层层递进,思路清晰,构思巧妙独特。而薛法根老师主张“组块教学”理念,关于“组块教学”,薛老师是这样定义的:“语文组块教学是建立在语文学习的心理学原理基础上的一种教学方法,即以培养学生的语文运用能力为主线,将零散的语文训练项目整合成综合的语文实践版块,使学生在生动活泼的语文实践活动中获得充分和谐的整体发展。”因此从他的课堂教学中能明显看出,他的课例注重调动学生的综合能力,其教学目标三在读写迁移和言语实践中运用所学的方法写出师生关系的变化过程就体现出了这一点。郭初阳老师则非常注重对文本的解读,或者说是“解构”,郭老师曾以《珍珠鸟》为例子说到“必须对自觉或者不自觉的谎言进行解构”,而这十分鲜明的个人教学理念也体现在了他本课的教学案例中,尽管他的解读有一定的争议,但不可否认,他的解读的确引起了语文教育教学界对课文解读的关注与重视。

(二)教学过程的比较

教学过程支撑起了语文课堂教学,下面本研究将尝试从教学流程的设计的四个角度:课堂导入、初读感知、精读品味以及结课方式对三位老师的课例进行比较。

1.课堂导入

基于学情考虑与教学方式的不同选择,三位名师的导入选择各有不同。

窦桂梅老师选择以白居易的《鸟》等诗句导入本课的学习,选择学生熟悉的意境优美的诗词名篇,能使学生顺利进入佳境,极具艺术魅力,通过这些诗句,窦桂梅老师顺利引出“人与鸟的话题”进而带领学生进入新课。学生朗读诗句,浸润在古诗词的艺术之美中,同时带给学生以一定的哲学思考种子。除了古诗词之外,窦桂梅老师还采取了图片导入的形式,出示了珍珠鸟的图片,激发学生对即将讲授的新知识的兴趣,调动学生进入新课学习的状态。

与窦桂梅老师不同,薛法根老师的课堂导入开门见山,选择直接出示课题,并且在课题的基础上有带领学生了解课文的作者冯骥才先生,除此之外,薛法根老师还带领学生做到重点字词的认读以及生字生词的书写基础训练。在薛法根老师的整个导入过程当中,主要是以谈话的方式进行,学生能以一种更为轻松活跃的气氛学习语文知识、落实基础训练,并且培养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薛法根老师的导入很好地引导学生顺利走进文本。

郭初阳老师的导入形式也很直接,直接让学生阅读文本找出自己最喜爱的一句话并分享,迅速集中学生焦点,使学生快速融进课堂教学,当然,这样的导入需要学生有一定的课前准备,这样的分享任务也在一定程度上连接了新旧知识,使学生快速进入新课学习。

2.初读感知

初读课文是语文教学新授课的起始环节,是学生在读完课文后的整体感知以及较短时间内形成的对课文的直观感受和理解。

窦桂梅老师在本课教学初读感知环节所布置的初读任务是感知珍珠鸟形象,主要通过引导学生朗读课文,品读与形象相关语句以及给学生补充课外资料完成的。学生通过品读与小珍珠鸟形象相关的语句,对小珍珠鸟的形象有了一个初步的感知,同时,窦桂梅老师补充的珍珠鸟相关资料,也加深了学生对珍珠鸟“怕人”性情的感受。通过这一初读感知环节,引出下一环节对珍珠鸟与“我”关系进一步变化的对比,凸显出本课主题——信赖。

薛法根老师在初读环节关注到作者对珍珠鸟的描写,引导学生品析珍珠鳥外貌,让学生去认识作者笔下的珍珠鸟,并以此为出发点,分析作者对小珍珠鸟形象的描写,学习语言文字的运用,并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对珍珠鸟的喜爱之情。

郭初阳老师的初读环节给学生留下两个问题,分别是“珍珠鸟的笼子,到底具有怎么样的特点?”和“小鸟是否真的离开了笼子?”这两个问题引导学生重回文本进行深挖,主要引导学生关注鸟与笼子的关系,为下面的“自由”探讨问题做一个铺垫。

3.精读品味

精读品味环节指对课文细致地揣摩、研读,深入挖掘语言细节,促进学生对文本有更加透彻和深入的理解体会。

窦桂梅老师基于初读感知环节已引导学生明确了珍珠鸟“谨小慎微”的性格,因此窦老师接下来带领学生主要品读分析“渐渐地,它胆子大了”这句话,通过朗读相关语句,使学生新旧知识发生碰撞,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紧接着引导学生细读文本,抛出问题“‘我是怎么赢的珍珠鸟的信赖的”,引导学生从人是如何赢得信赖和鸟信赖人的表现两个方面来进行探讨分析,基于此完成第一层对信赖的理解。

薛法根老师在精读环节主要设置了两个精读任务,分别是梳理人鸟相处的过程,以及带领学生感受“信赖”主题,薛老师借助关键字词“竟”和“居然”,让学生感受到了蕴藏在字里行间的不可思议以及惊喜之感,从而完成了人鸟相处过程的浅层梳理,然后薛老师带领学生变换角色,进行分角色朗读活动,由此完成对“信赖”主题的品读。

郭初阳老师引导学生对文本结构进行“解构”,通过大量丰富的课外资料补充,形成互文性阅读,让学生对“自由”与“囚禁”有了更深的理解,对文本进行有根据性地层层剥笋,激发调动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4.课堂小结

俗话说:“编筐编篓,全在收口。”结课作为课的结尾也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好的结课具有启发性和感染力,可以给学生以启发引导,使他们的思维进入积极状态,主动地求索知识,精心设计结课,合理地进行安排,确保课堂教学善始善终,给整堂课画上一个圆满的句号,并使教学效果愈加突出。

窦桂梅老师的结课是在前边课堂教学的精读品味上的一个延伸,在已经带领学生品味了人和小鸟之间的“信赖”之后,结课时窦老师引导学生将关注点投到大鸟对“信赖”的理解上,视角的转换使学生的思维发散延伸,明白到大鸟眼中的信赖是自由、温暖的家以及美好生活等等,由此引导学生完成对信赖的第二层理解。在最后窦老师通过引导学生进行口语表达练习完成对信赖的理解第三层理解。在窦老师的带领下,学生逐步体会到情感的递进变化,实现了窦老师“主题教学”。

在结课环节,薛法根老师通过带领学生进行关键词语的圈画以及进行仿写练习,实现对课文的解构以及作者语言表达的学习内化。在仿写练习这一环节,薛老师总结了作者写人鸟相处过程的写法,给予了学生一定的写法指导,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结合现实生活以及课堂中师生相处过程,引导学生进行仿写练习。给学生的写作练习搭建了支架,使学生能更为轻松地内化知识。

郭初阳老师的结课与他的教学理念息息相关,可以说是他整节课的升华所在,前边环节对学生不断引导理解的基础上,郭初阳老师选择抛出问题作为结课方式,引导学生在课外书籍中找到答案,这个结课方式离不开前边郭老师的层层推进,引导学生对文本内容的深挖与解构,这个结课方式使课堂教学延伸到课外,调动学生的探究兴趣。

三.《珍珠鸟》课例比较的启示

1.立足文本,提升学生多元解读能力

语文阅读教学在语文教学中处于基础和核心地位,它所承担的任务最重,所解决的问题也最基础,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是决定语文教学质量的关键,历来被尊为语文教育之根本。然而,现实中的语文阅读教学却不尽如人意,出现诸多问题:学生缺乏阅读兴趣,阅读习惯差;阅读教学存在应试化倾向;重讲析、轻阅读;阅读教学文本理解单一化等等。因此,在这种种的问题下,提出主张在阅读教学中提倡发展学生的多元解读能力。

在《珍珠鸟》的课例中,三位名師都非常注重引导学生对文本进行一个个人化的解读内化,特别是郭初阳老师,尽管他的“解构”带来争议,有人发出质疑他在本课的表现是否有“过度解读”之嫌,但尽管这样,他对学生多元解读能力的培养还是值得肯定的。

2.还原情境,走近作者所思所感

王荣生教授指出,阅读教学的“这一篇”课文,不仅是学习材料,而且是学习对象。建立学生与“这一篇”课文的链接,其实是阅读教学的通则。散文作为高度个人化的言说对象和言说方式,在教学时就需要引导学生走近作者,感受作者创作时的独特情感体验。在《珍珠鸟》授课过程中,就需要引导学生去感受冯骥才先生心中的那只“珍珠鸟”,走近作者的所思所感。这也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能将纸面上的文字,通过情境的还原,使学生与文字、与作者产生情感上的共鸣体悟。

薛法根老师就在教学过程中带领学生通过角色扮演活动,还原了人鸟相处的情境,使学生能随情境的创设体会感受珍珠鸟与“我”关系的逐渐变化,感受小鸟对“我”态度的逐渐转变,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何为“信赖”。

3.深入浅出,提升课堂教学有效性

“深入浅出”的“深入”指的是教师要研读文本,深入解读,把握文章的脉络,理清文章的线索,将有用教学资源进行整合,形成恰当的教学内容。散文教学要取得真实而有效的效果,就必须拒绝文本解读的浮于表面。教师需要在备课时做好个人的文本解读,在课堂上适时引导学生,能透过文本表层内容理解作者文字底下所要表达的真正意蕴。窦桂梅老师紧紧围绕信赖主题,薛法根老师以作者的文本语言为切入点,郭初阳老师从“笼子”着手。每一位教师都对文本有着自己独特的理解,也因此教学内容的选择上也会有所不同,但万变不离其宗,散文作品抒发的是作者写作当下独特的情感体验,教师在教学时就应充分尊重作者原意、贴近作者的写作心境,不做过度解读或歪曲作者本意,这样才能更好地带领学生感受课文所要传达的意蕴。

“深入浅出”的“浅出”,指的是教师在深入解读文本之后,站在教学者的角度,恰当使用教学语言和教学方法,达到“浅出”的效果,用学生能理解的语言,引导学生走进文本,去真实地感受与体验,在文本解读过程中生成自己独特的理解感悟,真正实现学有所获。

总而言之,教师在教学时只有做到“深入浅出”,才能大大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有效性。

(作者单位:佛山科学技术学院)

猜你喜欢
窦桂梅珍珠鸟阅读教学
可爱的珍珠鸟
从学生精神世界出发探析窦桂梅语文教材观
用文学教育启蒙心灵
说谎的珍珠鸟
《珍珠鸟》文本解读
谈阅读教学中的快乐
窦桂梅小学语文主题教学的新启示
阅读教学中的“追问”略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