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域旅游视域下陕西省石泉县“水利+旅游”发展路径探讨

2023-06-04 07:00
湖北农业科学 2023年5期
关键词:石泉县全域水利

严 孜

(河海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南京 211100)

全域旅游是指在一定区域内,以旅游业为优势产业,通过对区域内各种产业、资源、环境等进行全方位、系统化的提升,实现区域资源有机整合、产业融合发展、社会共建共享,以旅游业带动和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一种新的区域协调发展理念和模式[1]。国务院办公厅于2018 年发布了《关于促进全域旅游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要以“旅游+”战略推进产业融合发展,推动全域旅游发展[2]。通过“旅游+”拉长旅游价值链和产业链。全域旅游的本质是一种发展模式,目标就是促进封闭的旅游自循环向开放的“旅游+”转变。

全域旅游时代,在“全域旅游”和“旅游+”两大战略的引导下,石泉县“水利+旅游”的发展模式主要以水利工程项目、水资源等旅游资源为基础,发展生态旅游、休闲旅游、观光产业、娱乐产业于一体的旅游模式,“水利+旅游”实质是水利建设、水资源开发利用、水资源保护与全域旅游融合发展,拉长全域旅游价值链与产业链的一种发展模式,发展“水利+旅游”模式,物质载体体现在兴建水利水电工程、农田灌溉设施及加强水库的运行管理和维护上。水利旅游资源特有的风光及丰富的水文化内涵具有很大吸引力,为旅游人员提供积极健康的物质精神享受,潜在激发旅游者的旅游需求,促进当地旅游业与经济协同发展。水利旅游资源与社会生产力发展具有密切关系,对水利旅游资源的开发不仅具有经济效益还具有社会效益,能够有效维护水利工程安全、涵养水源、保护生态、改善人居环境、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拉动区域经济发展等[3]。“水利+旅游”为县内旅游资源的整合提供了依托,是助推全域旅游发展,打造独具特色的旅游目的地的新思维。水利和旅游融合发展具有社会效应、资源效应、产业效应。“水利+旅游”模式的实现路径是多元化的,效应功能是综合性的(图1)。

对于以旅游业为产业支柱的石泉县来说,助推县域经济发展可以通过打造产业集群、整合多方资源等相应的建设路径来打造全域旅游[4]。县域发展全域旅游应创建一体化的旅游品牌体系[5],在生态文明建设逐渐成为一个地区旅游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的趋势下,石泉县开发“水利+旅游”模式完全可以凭借良好的交通区位优势、独特的资源环境满足新兴市场需求,抓住新一轮旅游发展的新机遇,一举成为旅游消费热点地区,引领安康市乃至陕西省旅游业发展新浪潮,成为安康市乃至陕西省旅游业发展的新高地。

1 石泉县“水利+旅游”模式发展条件与基础

1.1 全域旅游视域下石泉县“水利+旅游”发展内外环境分析

“水利+旅游”模式并不适合所有地域的旅游形态转变,其转变首先需要一定的基础性条件,而石泉县的内外环境发展为石泉县“水利+旅游”提供了可行性条件。

1.1.1 外部环境分析

1)乡村旅游发展。陕西省作为全域旅游示范省,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动力充足,发展效果显著。据统计,截至2019 年1 月,陕西省有5 个全国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先导区,即西安市临潼区、凤县等;2018—2019 年度陕西省省级休闲农业示范点25 个;2020 年9 月,国家发展改革委、文化和旅游部联合印发《关于公布第二批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名单的通知》,陕西省23 个村落入选[6]。在空间分布上,沿重要水系分布的乡村旅游示范点占全省乡村旅游示范村的42.86%。乡村旅游能促进“水利+旅游”模式发展,是“水利+旅游”模式的重要载体。

2)半日经济圈发展。半日经济圈是指石泉县至西安市、汉中市的经济发展区域,石泉县以优越的地理位置、交通优势为基础,对于打造全域旅游格局面临着更多机遇与区域间产业协作发展的条件。在石泉县乡村旅游发展过程中可考虑将其纳入陕南甚至整个陕西旅游圈之内,实现区域间的联动开发及资源共享。

3)对外交通体系建设。石泉县对外交通主要以“十天”和“西汉”以及“十天”和“西汉”高速连接线3条高速公路为主,辅以210、316 国道和石紫公路形成对外交通网络,210、316 国道交汇于县城,阳安铁路横穿中部,位于城区西南部,设有石泉站,已建成通车的(北)京—昆(明)高速公路从县域北部过境并从城南通过,兰(州)—杭(州)高速公路使石泉县东接壤逾,西连宝成,北抵关中,南接巴蜀,是陕、川、鄂重要的交通枢纽之一。“十四五”期间石泉县综合交通运输发展将坚持适度超前原则,紧抓国家新基建发展机遇,充分发挥交通运输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城镇化建设中的基础支撑和先行引领作用,大力推进实施“交通强国”及“乡村振兴”发展战略,立足“三个陕西”,以国家及省、市上位规划为基础,以加快“三个交通”建设为路径,坚持“生态立县”战略不动摇,着眼于石泉县域经济发展和区域协调,继续深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建设,统筹公路、铁路、水运、航空协调发展(表1)。通达的交通体系建设能够有效推动石泉县与其他地区建立旅游协同联动发展机制,整合旅游资源,促进石泉县全域旅游的规划建设。

1.1.2 内部环境分析 石泉县地理位置优越,旅游资源富集,尤其是山、水资源分布广阔,易于形成自然生态旅游带。据国家旅游资源统计公布,目前石泉县共有250 处旅游资源,其中一级旅游资源单体96 个,二级旅游资源单体51 个,三级旅游资源单体54 个,四级旅游资源单体41 个,五级旅游资源单体8个(表2),生态环境良好,文化底蕴深厚。

表2 石泉县旅游资源统计

有学者提出,乡村旅游已形成以下8 种类型:观光旅游型、休闲度假型、参与体验型、文化娱乐型、学习教育型、品尝购物型、疗养健身型、回归自然型[7]。休闲度假型乡村旅游特点是以人为本,人文理念突出[8]。石泉县生态环境优良,文化底蕴深厚,旅游资源丰富,汉江观光、农业休闲、山地森林、康体养生等资源优势明显,这些资源恰恰是休闲度假的重要条件,此休闲度假是石泉县“水利+旅游”最具竞争力的发展方向。

1.2 石泉县“水利+旅游”模式发展生命周期

根据旅游地的生命周期理论[9],旅游地的发展需要经过探索、参与、发展、成长与巩固、停滞和衰落的过程(图2),不同阶段存在不同的特点和规律,必须及时更新换代旅游产品。目前石泉县“水利+旅游”处于参与至发展阶段的转型期,需要通过了解市场需求的变化,制定合理的发展规划,延长旅游地产品的生命周期,打造可持续发展水利旅游。

图2 旅游地生命周期

石泉县自2016 年发展全域旅游后,在“水利+旅游”资源开发方面进行了一些规划,大力催生了水上娱乐、体验、观光、休闲、垂钓、美食等业态,如杨柳省级水保科技园、雁山瀑布省级水利风景区;重点加强了汉江观光带、水上体验项目区建设,并以此为基础发展了一些水上观光、水岸休闲项目。尤其是汉江特色旅游带的规划,整合规划石泉县丰富的旅游资源,科学统筹境内的水资源开发,将石泉县旅游发展与乡村振兴、水利建设相结合。石泉县“水利+旅游”发展处于旅游生命周期的初级阶段,即探索与参与时期,存在很多问题的同时也面临着很多发展机遇。

1.3 石泉县“水利+旅游”发展存在问题

1.3.1 发展规划不合理,旅游地生命周期短暂 旅游发展规划不合理,导致整体旅游竞争力不足,旅游地生命周期短,少有回头客。再加上“水利+旅游”模式起步阶段,水利旅游资源整合力度不够,开发层次不高,造成石泉县游客大多是一次性短途旅游,很少有游客选择二次旅游或长期旅游。结合石泉县“水利+旅游”开发现状来看,中坝大峡谷、子午银滩、后柳水乡都存在与其他地区景观割裂明显问题。如水库景区只存有水面观光、垂钓等传统项目,缺乏如摩托赛艇、皮划艇等其他水上运动产品;河湖型景区只有游船赏光等项目,旅游项目较为单一,吸引力缺乏。

1.3.2 资金投入不足,政府压力较大 发展“水利+旅游”目的是在推动全域旅游发展基础上保护水资源与水利工程和生态环境安全,公益性的保护需要大量资金投入,地方政府推动旅游业发展并非完全是为了部门经济利益,而是为了社会利益,政府希望引进有实力的旅游企业进行投资开发。在当前乡村振兴政策的带动下,一些乡村精英创办小微旅游企业,积极参与乡村旅游开发,为乡村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其自身也面临着资金储备不足、市场信息闭塞、专业人才匮乏、管理水平较低等问题[10]。由于缺少规模大、产业化水平高的旅游龙头产品和有实力的旅游企业带动资源开发,地方政府需给予旅游企业一定的资金和政策支持。

1.3.3 旅游产品同质化,未能形成品牌效应 石泉县“水利+旅游”未能形成品牌效应背后呈现出的是旅游消费业态低级、旅游产业链不成熟、旅游宣传力度不足、多产业融合程度不足等问题。主要原因就是缺乏旅游特色,按照资源禀赋理论,乡村旅游最主要的是依赖乡村地区的资源禀赋[11],然而乡村旅游发展过程,会形成严重的资源禀赋依赖和强烈的发展惯性,缺乏独特性。千篇一律的商业古镇、农家乐采摘、特色住宿无法留住游客。清晰定位“水利+旅游”休闲生态旅游模式,提高游客体验,才能打响品牌。

2 石泉县“水利+旅游”发展路径探讨

2.1 把握“水利+旅游”发展生命周期

2.1.1 探索期:通过系统的规划与开发来提高吸引力 一般来说,旅游产品吸引力越大,其生命周期越长。石泉县“水利+旅游”对旅游者的吸引力一方面来自于景点本身的吸引力,另一方面还与石泉县的社会环境息息相关,如旅游地公共服务体系、城市安全、城市卫生、交通便利程度、当地居民性格等。全域旅游核心是全域、整体规划,从系统论的角度,对石泉县“一心一带三片区”旅游地进行了系统的统一的规划。通过把握旅游规划的整体性、层次性、相关性、动态性,石泉县“水利+旅游”规划需要从整体出发,避免景点规划的重复性。在重点发展某一景点时,要注意与其他景点的衔接,不能出现游客对该景点意犹未尽,对下一景点充满期待时,却产生由于交通不便或体验重复而产生的心理落差。如沿江的后柳镇的规划可将其作为汉江沿江旅游带的承接点,恢复古集镇风貌,架设水码头,开发后柳湾天然浴场,加强沿湖观光柑橘园的栽植,兴办独具特色的水上渔家餐厅,包装地方特色的旅游商品和食品,开发可参与的民俗活动,以此来吸引游客,使之成为过境游客的饮食、购物点之一。

2.1.2 参与期:丰富旅游产品结构,开发高质量旅游项目 石泉县旅游产业通过以汉江特色旅游带的形式在地域内的集中,整合每个风景区资源,可将每个风景区的旅游活动都划分为3 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水面旅游,如水面体育活动、水面观光、水上乐园等;第二个层次是水域观光或休闲养生旅游,如水岸绿带、湖滨公园等;第三个层次是水域附近更大范围内的综合旅游活动,如餐饮、茗茶、修养、观光、生态农庄等活动。旅游项目的改变既是对“水利+旅游”模式的创新,又增强了旅游业的生命力。

2.1.3 发展与巩固期:以顾客需求为中心,扩张客源市场 随着生活方式的改变,游客的需求变得多样化、个性化,新兴旅游目的地普遍受到市场的追捧。当石泉县“水利+旅游”处于起步阶段,游客大多是保持乐观态度,并且包容性很强,在这种情况下,游客的体验感尤为重要。旅游产品开发应该具有差异化,通过开发新的旅游项目、更新改善旅游设施、重新包装产品、完善配套服务,满足不同类型游客的多样性需求;增强差异化意识与思维,不能在传统模式上进行“加工改造”,而应该有实质性的创新[12]。为了填补石泉县瀑布旅游产品的空白,开发燕山瀑布,燕山瀑布紧邻541 国道,靠近后柳水乡、燕翔洞、熨斗古镇、莲花湖等景区。由于市场规模扩大,很多欠发达地区逐渐成为潜在的旅游市场,发展旅游产业的同时需重视潜在的客源市场。

2.1.4 停滞期:延伸产业链,扩展旅游发展空间 在“水利+旅游”发展的停滞阶段,“半日经济圈”的发展为石泉县“水利+旅游”打下良好的基础,石泉县不应该拘泥于本地市县级市场,应根据县域特色,通过整合本地资源、乡村旅游区域资源和城乡资源,着力推进旅游与工业化、城镇化、农业产业化的融合发展,加强水利旅游与文化、农业、工业、商业等产业结合,延伸并升级旅游产业链,扩展旅游发展空间,提升水利旅游大产业。

2.2 充分发挥“水利+旅游”模式的乘数效应

旅游产业是一个具有极强的关联带动功能的产业,能够拉动区域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优化区域的产业结构,有利于区域经济健康可持续的发展[13,14]。旅游乘数效应是指因旅游目的地对旅游行业的投入而产生的各部门经济增长的连锁反应,可以带来该地区经济总量成倍增加[15]。发展“水利+旅游”模式(图3),物质载体体现在兴建水利水电工程、农田灌溉设施及加强水库的运行管理和维护上。对于有待开发或有开发潜力的地区,兴建水利事业为农牧民的就业提供了机遇,为其家庭增加收入来源。完善健全的水利基础设施可以为农牧业发展提供良好基础,为当地群众生产生活提供保障,使其开发旅游业成为可能。水利事业从工程建设向景观塑造方向发展,以水域(水体)或水利工程为依托,设计水利景观,建成水利风景区,开展观光娱乐、休闲度假或科学、文化、教育活动,涉及区域社会经济生产、生活的各方面,同时也为社会提供和实现更多的就业岗位、更好的基础设施、更强的文化认同和更优的制度环境[16],能够直接影响或间接影响到衣、食、住、行、购、游、娱等其他经济部门。

图3 石泉县“水利+旅游”发展模式

为充分发挥“水利+旅游”模式的乘数效应,政府应着力延伸旅游产业链,推动水利旅游事业与其他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提升全域旅游的经济带动效应。另外,政府可以推出各种人才政策,从吸引旅游投资资金和项目转变为吸引旅游人才,人才的引进可以给当地带来新的管理理念与新技术。

2.3 以“旅游+”战略为基础建设旅游地品牌

旅游地区核心竞争力表现在旅游品牌上,提高旅游的品质、完善旅游地的形象、做好旅游服务,打响旅游品牌至关重要。石泉县“水利+旅游”最具竞争力的发展方向是休闲度假方向,“旅游+传媒”“旅游+文化”与水利旅游相结合发展能够有效提高休闲度假游这一品牌建设能力。

2.3.1 “旅游+传媒”“旅游+传媒”主要通过媒体、网络等手段宣传旅游地形象,在旅游者心中留下对石泉县旅游景区的美好向往。以游客年龄为基础,进行市场细分、市场定位,针对不同的目标市场,进行差异化宣传。发挥媒体营销效应,不断提高相关旅游产品的市场率。同时通过宣传释放旅游地品牌核心情感能量,以及旅游产品的功能性及概念需求,打动旅游者。针对儿童客户,“水利+旅游”休闲生态游可以将孩子们暂时拉出繁重的课业,了解水利文化,体验乡村生活;针对青年人,可以享受工作外的休闲时光,既能选择刺激的水上运动,释放天性,又能选择观光休闲,在大自然中放松紧张的神经;针对中老年人,休闲旅游可以修身养性,感受大自然的美好。激发旅游者对乡村旅游地品牌的情感。

2.3.2 “旅游+文化”“旅游+文化”与水利旅游结合的重点是景区建设不能忽略水利文化和科普教育文化。水利旅游开发与水利文化、民俗文化是无法割裂的。汉水文化积淀深厚、独具特色。石泉县目前水利旅游还停留在对水利建筑的修缮加工、展览和介绍等表面形式,没有深入人文历史的内在,水利文化领域的优势有待进一步放大。游客的旅游需求层次已经提升,通过深挖水利文化内涵,弘扬水文化,以科普教育为导向,加强生态文明教育,促进“旅游+水利”“旅游+文化”发展合力,游客与旅游地形成强烈的情感联结,游客获得情感价值[17]。

3 小结

以“水利+旅游”模式推动全域旅游创新发展过程中,石泉县应以怎样的发展路径融入全域旅游发展格局值得认真思考。首先石泉县在水利旅游开发中存在着较大的政策优势,石泉县正处于大有可为的战略机遇期。一是国家战略的大力支持,国家“一带一路”战略实施,为石泉县发展提供了难得的历史发展机遇;二是陕西省将发展旅游业摆到了战略性重要地位,为石泉县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政策支持;三是《安康市旅游发展整合提升规划(2010—2030)》和安康市旅游产业发展规划将安康市建设成为西部一流、全国知名的休闲度假胜地和健康养生旅游目的地,规划引导石泉县发展“金蚕之乡山水游”,目标建设“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中国汉江最美印象地”。其次石泉县“水利+旅游”模式发展条件优越,尤其是自然条件,石泉县依汉江而建,“陕南水乡”城市形象深入人心。在全域旅游发展的背景下,石泉县“水利+旅游”模式的发展需要通过政府的科学决策与引领,合理系统地规划空间布局,开发新的旅游产品,增加旅游吸引力,延长旅游地生命周期,打响生态休闲游品牌,以“旅游扶贫”为目标,推动乡村振兴。

猜你喜欢
石泉县全域水利
服务石泉县域经济发展,推动蚕桑产业迈人新时代
用一粒米撬动全域旅游
108个村子显露全新景象——石泉县“镇村工作一体化”产生多重效应
564名镇干部常年“钉”在村里——石泉县开启“镇村工作一体化”模式
为夺取双胜利提供坚实水利保障(Ⅱ)
为夺取双胜利提供坚实水利保障(Ⅰ)
水利工会
法律服务不再“靠爱发电”——石泉县村级法律顾问全覆盖之后
“全域人人游”火爆周宁
谋全域 图四时 大连金普新区的全域“旅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