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社区公共体育服务治理模式的革新

2023-06-04 08:44朱振楠尚婉婷朱焱
新体育·运动与科技 2023年5期
关键词:智慧社区体育

文/朱振楠,尚婉婷,朱焱

◆ 新时期信息技术驱动下重塑智慧社区公共体育服务治理结构,其实践过程是“整体智治”转型升级的直接体现,其治理成果是实现体育服务效能精细化、智慧化、共享化、现代化的关键力量。该研究从智慧社区公共体育服务治理革新的价值阐释入手,从治理目标、治理动力、治理机制三大维度出发,构建治理革新的理论框架,通过比较分析国内外经典案例反思智慧社区公共体育服务实践管理与理论模式,在此基础上结合前文的理论框架,提出公共体育服务治理模式的批判继承和创新发展。

◆ 智慧社区;数字赋能;体育服务;治理模式

公共体育服务治理模式革新直接关乎新时期智慧社区公共体育服务的“提质增量”,是有效化解供需矛盾、构建更高水平公共体育服务智慧治理体系的刚性需求。《体育强国建设纲要》《关于构建更高水平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的意见》《全民健身计划(2021-2025年)》等相关政策文件体现了国家对发展智慧体育的高度重视与战略主动,为智慧社区公共体育服务的治理指明了智慧化发展方向。

随着新时期“物联网+智慧社区”服务模式的广泛普及,公共体育服务信息化、智能化程度不断加深。如今在数字赋能社区公共体育服务发展的趋势下,夯实群众体育基础、构建更高水平的公共体育服务治理体系已经引起学术界的强烈共鸣。目前学术界对于智慧社区公共体育服务治理模式的研究已基本形成以下几点共识:第一,治理主体方面。传统公共体育服务管理体制、运行机制及组织机制建设中的权责失衡问题已经成为影响现代化公共体育服务治理的一个根本性桎梏,亟需打破传统金字塔式管理体制壁垒,构建政府引导、多元主体参与的协同型智慧治理体制[1]宋雅馨,梁伟.智慧体育时代个人信息保护的挑战及其治理——以公共智慧体育设施为例[J].体育科学,2021,41(10):51-59.[2]胡婕婷,王新建,杨建设,朱元利.数字赋能与治理革新:智慧体育社区建设的生成逻辑、实践策略与优化路径[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22,56(02):50-56.[3]徐磊,王庆军,孟文涛.大数据时代学校体育场馆服务全民健身智慧治理的内在诉求与路径选择[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21,37(05):73-82.。第二,治理体制方面。传统单一主体集权、自上而下、回应性弱、强制性及人治为主的管理模式缺乏数据思维,易产生单一政府治理的“失灵”状况,无法有效建立“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综合分层治理体系[4]张洪柱,樊炳有.基层体育治理中数字技术赋能的实践创新研究——基于“运动家”智慧体育社区的实践[J].体育学刊,2022,29(05):62-68.[5]赵述强,高跃,祝良.科技赋能:我国城市公共体育服务迈向智慧化治理的审视与论绎[J].体育科学,2021,41(07):43-51.[6]曹垚,白光斌.我国城市社区体育治理的困境与超越[J].体育与科学,2021,42(01):56-60+66.。第三,治理效能方面。依托数字技术和智慧化的管理决策,有助于持续提升智慧社区公共体育服务治理效能,有助于优化公共体育服务的信息收集、公众沟通、公共决策等环节,从而凸显公共体育服务治理的民主性、公平性、系统性、善治性、创新性、安全性等[7]汪子文.公共体育服务社会治理体系下的信息化系统设计与开发——评《智慧城市视域下浙江城市公共体育信息服务平台的开发与设计研究》[J].中国科技论文,2020,15(07):855.[8]白杨,郇昌店,高跃,庞瑶瑶.大数据背景下群众体育智慧治理的路径研究[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19,36(01):53-56+87.[9]贾文彤,李寒冰,翟北辰,张亚男.智慧法治视域下体育法治现代化的必然性与实现路径[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22,46(02):81-87.[10]赵述强,刘卫军,潘祥.我国城市公共体育服务智慧治理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2020(10):59-65.。

现有研究成果为提升智慧社区公共体育服务建设手段、重塑新时期下治理格局提供了理论参考,但这些研究均是从宏观角度去阐述理论层面的智慧社区公共体育服务治理体系,缺乏对微观层面典型国外案例的现实分析。基于此,本研究根据数字赋能体育服务的发展趋势,通过模型构建、案例分析与比较研究,探讨如何从智慧社区视角加强创新社区公共体育服务治理,为推进新时期公共体育服务治理变革、构建智慧社区公共体育服务治理新格局提供借鉴和参考。

1 智慧社区公共体育服务治理模式革新的价值阐释

1.1 智慧社区公共体育服务治理模式革新的内涵

数字赋能的进程是创新发展的进程,利用数字化知识摆脱传统治理,深度挖掘大众需求,探索多元信息化生活场景。智慧社区作为引入数字技术的“先行者”,在数字技术属性不断加持下公共体育服务管理融入新的治理思想,逐渐呈现出新的治理动态,其治理体系也面临数字化的转型升级。

在此过程中,数字技术的赋能就不能仅仅从数字技术的技术属性来思考问题,而需要从战略和管理这些更大的视角来进行分析和理解[11]王超,杜唯,杜春华.数字技术赋能冰雪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理论内涵、现实困境与实践路径[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22,41(05):21-27+95.。智慧社区公共体育服务治理模式革新的内涵,可以进一步理解为三个方面:一是“数字治理”革新。智慧社区、数字技术、公共体育服务治理的融合渗透,通过大数据将健身设施、组织服务、科学指导、体育赛事、健身活动、体育文化、场馆开放、智慧平台等资源融为一体,实现服务内容与服务需求的精准动态管理,促进传统治理迈向现代数字治理[12]王宁宁,程文广.全民健身公共服务智慧化实践困境及行动路向[J].体育文化导刊,2022(10):65-72.。二是“多元治理”革新。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应用重构智慧社区公共体育服务治理主体的机制,利用科技元素在治理主体间协同与决策,以提升智慧社区公共体育治理效能为重点,正反馈式地提升公共体育服务供给的多样性和可变性,从而形成纵横交错的多元主体互动互治格局[13]王伟,刘博雅,宋瑞珏,单峰.技术·制度·人:人民中心视角下智慧社区建设困境与路径创新[J].未来城市设计与运营,2022(05):15-21.。三是“智慧治理”革新。面对复杂性时代变迁过程中智慧社区体育治理的新挑战,数字技术的引入改变了传统形式上公共体育服务的供给内容、方式、主体等,通过数字化场景与治理模式的关联,丰富智慧社区公共体育服务的内涵,为智慧化体育服务治理提供了无限可能[14]吴志强,甘惟,刘朝晖,李舒然,周咪咪,赵刚,张修宁.AI城市:理论与模型架构[J].城市规划学刊,2022(05):17-23.。

1.2 智慧社区公共体育服务治理模式革新的价值

数字技术赋能为智慧社区公共体育服务治理注入了活力源泉,以数据和信息作为关键要素为公共体育服务高效治理提供了可能,通过对体育治理信息的收集、整合、传递和分析实现各级政府、社会力量、民众间大数据共享,融合共生创新治理模式,促进其对基层体育服务需求作出智慧化、精准化和信息化的正确反应。在数字化转型发展新要求的背景下,智慧社区公共体育服务治理价值再造:第一,治理新范式的多元化价值。智慧社区统筹推进现代科技与公共体育服务治理深度融合,用科技为公共体育服务治理引入新范式,打破了“信息孤岛”,借助大数据媒介形成主客体间互动交流的共同体,提高新时期公共体育服务治理决策能力。如2020年初浙江省嘉兴以“运动嘉”智慧体育平台打造“互联网+社会治理”新模式,从而搭建政府与居民的信息交互桥梁,提高居民参与智慧社区公共体育服务治理的积极性,形成官民良性协同共治型的体育服务治理模式。第二,治理新技术的智慧化价值。随着智慧社区建设范围和技术深度的拓展,逐渐实现对区域内人、地、事、物、情、组织等信息的直观管理,智慧化服务得到广泛应用。加强基层公共体育服务智慧治理能力可以有效为居民服务减负增能。利用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实现数据归集和信息共享,有效为居民提供体育场地、体育社群、体育活动、体育指导、体质测试等多元化运动健身服务。第三,治理新成果的大众化价值。从良好的治理视角看,共享性是智慧社区公共体育服务善治的核心价值。智慧社区公共体育服务的治理符合新时期人民日益增长的对公共体育服务治理现代化的需求愿景,在智慧化治理的过程中精准对接社区体育参与的全龄居民,特别是借助“互联网+”云端物联的精准反馈实现智能化治理,根据“育龄妇女、高龄老人”等内嵌标签提供相关的康健服务,体现全龄友好、全民 共享的治理理念,凸显居民公共体育服务利益分配的公平性与共享性。

2 智慧社区公共体育服务治理模式革新的理论框架

智慧社区作为公共体育服务治理革新的载体,主要借助云计算、物联网信息技术,通过可知、互联、智能化的方式,变革和创新智慧社区中公共体育服务的治理体系,以此实现更高效更精细的服务治理理念。一个清晰完整的公共体育服务治理框架应包括治理目标、治理动力和治理机制,因此本研究根据“治理目标-治理动力-治理机制”的逻辑建构智慧社区公共体育服务治理模式革新的理论框架。

2.1 治理目标维度:智能化技术、智能化平台、智能化空间

基于对社会智慧化发展趋势以及体育个性化需求的理性认知,智慧社区公共体育服务治理价值的最终体现应该是提高服务终端的使用效率,保障智慧社区内公共体育服务的全龄覆盖和精准供给。其中,智慧社区中互联网、传感器与通信技术使得体育服务真正实现便民化。不断融入更多的现代技术创新体育环境,包括智慧化的设施、大数据监测、线上运动APP等,通过构建智慧体育平台能够最大限度的了解大众的实际需求,以需求带动供给。大数据和智能化技术不断升级也可推动智慧社区公共体育服务治理架构的深度延伸,使传统的运营管理系统向智能化、无人化方向迈进。同时凭借大数据和智能化技术的不断升级整合智慧社区内资源,有利于打造“智慧体育”公共健身空间,其智能性、科学性、专业性必将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实现 公共体育服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2.2 治理动力维度:内生动力、外部压力

智慧社区下的公共体育是新时期的智慧体育,是推动人民生活幸福美满的发展动力。更多的现代技术进入大众视野,既促进了全民健身的开展,也推动了“最多跑一次”改革,为智慧社区公共体育服务注入了更加高效、可持续的发展动力。同时新冠疫情的影响给公共体育服务工作造成暂时的影响与困难,却也催生了新的机遇。深究背后的动力原因,无外乎内生动力与外部压力。其中内生动力多源自信息化发展的大趋势下人民日益增长的运动需求与供给之间的不平衡矛盾,是新时期需求的变化倒逼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因此提升体育治理水平成了当务之急。而外部压力多源自智慧社区下其他领域的影响,智慧社区是整合社区内的各类服务资源于一体的新的管理形态社区,智慧社区内公共体育服务供给的“短板”必然给传统的治理结构变革带来挑战。同时国外体育服务智慧化建设和治理均相对成熟,无形中也会对我国智慧社区体育服务治理产生竞争压力。

2.3 治理机制维度:参与机制、激励机制、监督机制

智慧社区公共体育服务治理机制包括参与、激励、监督三个维度。如今智慧社区公共体育服务治理需求与传统治理模式不相适应,因此,协调运行智慧社区公共体育服务治理机制是确保服务持续发展的前提。其一,智慧社区公共体育服务治理强调发挥新型举国体制,政府主导的供给方式、供给方向极大的影响供给效果,而拓宽市场参与渠道,让位于市场主体,更有利于引入市场资金,促进体育资源的有效配置。其二,智慧社区公共体育服务激励机制是对参与主体的正向激励,有助于不断强化参与主体的数字认知和创新思维,不断对智慧社区公共体育服务的硬件设施进行创新建设,同时对治理机制等软件资源进行更新完善,提高服务品质和配置效率。其三,监督机制是纵深推进智慧社区公共体育服务智慧化改革的根本保障,突出监督治理效能,有助于强化主体责任落实,及时整改建设过程中的问题,形成运转顺畅高效的系统监督机制,从而推动智慧社区公共体育服务治理整体效能的全面提升。

3 智慧社区公共体育服务治理模式的典型案例分析

3.1 爱尔兰:克罗克体育公园

应用智能数字技术是提高体育治理的世界性现象。克罗克公园的目标是借助智能技术和新兴物联网(IoT)成为一个“绿色”体育场,从根本上改变人们参与体育的方式。首先,体育场引入传感器技术更有效地整合场内资源,如智能体育场的能源优化技术收集和整理有关能源消耗和浪费、噪音污染、排放等方面的数据,从而确定如何更有效的管理能源消耗方式以及减少噪音排放,测量体育场接收到的太阳能和风量,并计算其中有多少可以转化成为体育场供电的能量。其次,将智能技术用于体育场个性化亮点的开发,例如,在太阳魔鬼体育场中开发出“胜利欢呼”这一应用程序,该应用程序将鼓励更多的人群参与到比赛中,提高他们的娱乐价值,并且可以在前往体育场的途中购买球衣或旗帜,还可以订购饮料或食物到他们的座位。最后,智能体育场中使用物联网技术提高人们安全和卫生服务保障,传感器技术将能够 确定人群是否表现异常,人们是否出于任何原因奔跑或恐慌,并能够快速地做出反应在需要时打开紧急出口。

3.2 荷兰:阿姆斯特丹约翰克鲁伊夫体育场馆

随着体育场馆商业价值和社会价值的不断升级,物联网技术创新被纳入体育场馆的设计和管理中,其智慧化发展的主要目的是能够向场内用户提供“实时”的信息数据从而满足用户的安全安保、赛事体验、休闲娱乐、医疗救助等各项个性化需求。荷兰的阿姆斯特丹约翰克鲁伊夫体育场可谓是最具创新性的“智能体育场”的典型代表。在体育场馆,高质量流媒体服务技术的发展进一步打通了体育场馆与网络联通渠道,以“互联网+传统媒体”的创新思维让所谓的“在家体验”得到实现,并且球迷能够从球场侧面或守门员的角度观看足球比赛,或者体验在球场上行走的感觉。体育场内收银机、清洁、人群控制、能源消耗、移动门户、智能草坪监控系统、人员配备、人脸识别、技术维护和票务登记等智能工具的应用提高了体育场运营的有效性、智能性和可达性。如智能草坪工具测量体育场球场上的草坪质量,以确定何时需要更换;再者移动门户测量通往体育场路线上的游客流量,根据实时信息引导游客从而节省时间,优化员工成本并改善访客体验。

3.3 意大利:卡利亚里智慧体育俱乐部

卡利亚里体育俱乐部基于物联网技术的渗透影响强调环境智能,建立一种新的健身房环境智能系统参与式规划的战略手段,采取智慧信息技术,改善体育、健康和社会包容之间相关性。其中,物联网和虚拟现实可以有效为用户提供身临其境的交互式健身房体验。通过小型物联网传感器,轻松连接到锻炼机并从中实时跟踪大量信息,包括锻炼类型、重复次数和每次重复中的进度。基于跟踪的运动信息,通过Android应用程序提供错误姿势运动的警报,并根据传感器值向用户展示在虚拟运动环境中进行锻炼的正确方式,从而帮助用户更好地专注于目标肌肉群。此外,可穿戴传感器也是一大亮点,智能化的监测信息均来自可穿戴传感器,将硬件与惯性测量单元(IMU)传感器相结合,用于健身跟踪和脉搏测量。例如,大量的消费者使用带有计步器(IMU)和GPS区域跟随的跑步追踪器;一些举重运动员还利用基于智能手机的训练日志来监控他们的锻炼。

3.4 中国:“运动家”智慧体育社区

为了积极打造智慧体育社区,优化体育服务建设内容,浙江省利用智慧信息技术建立了各类智慧体育平台,较为典型的“运动家”、“浙里办”、“浙里健身”等服务平台,以数字技术赋能让“一站式”体育服务取得良好的治理效能。一是体育设施资源的一体化,该类智慧化体育服务平台主要集线上场馆预定、赛事服务、体质检测、培训指导等服务于一体,是三维智治的社区“微基建”,更是践行“10分钟体育生活圈”美好愿景的实际举措。二是体育设施资源的智慧化,如“以互联网体育服务”为支撑,沿途建设智能健身步道和交互大屏,配置相应的照明、摄像头等安全设施及网络设施,保障居民的安全健身体验。同时手机APP与平台数据互联互通,使得整个预约、查询、报修、管理的全过程更高效便捷。三是体育设施资源的共享化,项目的开发覆盖全龄人群,特别推出“老年体育服务”,根据老年人健身需求加强智慧社区公共体育服务的“适老化”,整合体育资讯、老年人体育交流活动、健身指导视频、体育场地设施等内容,优选适合老年人的运动项目,进一步优化交互界面、减少操作频率,让老年人容易用、方便用。

同一次监测中同一点位不同项目的监测结果之间应符合其理论上的逻辑相关性。熟知掌握这些关系,对于审核大量监测数据可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CODcr和BOD5之间,BOD5是在已测得CODcr含量基础上,围绕BOD5预期值进行稀释的,所以CODcr含量大于BOD5含量;由于环境中的氮循环,一般DO含量高的水体,NO3-N高于NH3-N,硝氮、氨氮、亚硝氮之和不应大于总氮浓度;Cr6+不能大于总铬浓度;一般情况下,水中DO不应大于相应水温下饱和DO值,CODcr高,则DO必低。这些关系在审核中要格外留意。

4 智慧社区公共体育服务治理典型案例的比较启示

智慧体育助力智慧社区公共体育服务水平提升,更能够在各方主体的统筹协调推动下迈向更高水平、高质量的智慧化治理路径。综合前文的四个案例进行比较分析,并结合本研究中构建的智慧社区公共体育服务治理模式革新的理论框架,作出进一步的反思解读。

第一,从治理类型来看,上述案例分别代表了智慧社区公共体育服务的体育公园、体育场馆、体育俱乐部、体育社区等治理场景。同时案例涵盖了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且案例均具有典型性特征。从案例中梳理发现,数字赋能是全球公共体育服务治理改革的重要进展,以应用为核心,将5G、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融入体育器械设施、体育产品和场馆系统中,为大众带来良好的运动体验和信息服务,从而提升智慧体育治理效能。

第二,从治理技术来看,上述案例在智慧社区公共体育服务智慧化治理过程中都融合了人工智能、物联网、移动互联网等高新技术。爱尔兰克罗克体育公园主要引入传感器技术有效地整合场内资源,从而实现可持续发展。阿姆斯特丹约翰克鲁伊夫体育场馆主要利用物联网技术创新体育场馆的设计和管理,向场内用户提供“实时”的运动信息数据。卡利亚里智慧体育俱乐部借助物联网和虚拟现实为用户提供身临其境的交互式健身房体验。浙江“运动家”智慧体育社区以数字技术赋能体育服务平台,让“一站式”体育服务取得良好的治理效能。

第三,从治理目标来看,上述案例都是基于社会智慧化与信息化发展时代背景下的顺势而为,不论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强调利用互联网、传感器与通信技术使得体育服务真正实现便民化。同时,更多现代技术的融入不断创新着整体环境治理的智慧化水平,对体育资源进行精准激活和整合调动,减少资源的损耗和浪费,实现公共体育服务治理的精准和有效。总而言之,智慧体育服务体验的终极目标是全面精准的提高体育服务能力与水平,满足公众日益增长的多元个性化的体育消费需求,呈现出巨大的发展潜力与蓬勃的生命力。

第四,从治理动力来看,上述案例中各类型的公共体育服务治理场景全面开启数字化赋能进程。互联网时代催生着公共体育服务治理的智能化,如阿姆斯特丹约翰克鲁伊夫体育场馆基于网络基础实现了人与场馆内物的有机融合,形成一个智能整体。综合来看,不论国外发达国家还是国内在智慧化公共体育服务治理中都是基于人们对美好生活和健康生活的心理需求而进行的革新。推动公共体育服务治理走向“智慧化”,是加速行业转型的必然产物,也是人们最追求质量服务的最终选择,所以公共体育服务“智慧化”治理的革新是一种必然的趋势。

第五,从治理机制来看,上述案例中虽未直接体现智慧社区公共体育服务治理机制中参与、激励、监督三个维度的内容,但细细考量就可得知,与传统社区公共体育服务治理机制相比,新时期智慧社区公共体育服务智慧化治理的革新更多强调是以数字化的平台作为支撑,整合社区内信息资源要素,实现数字化基层治理。而智慧化治理仅凭借政府主体的能力难以满足大众的多元化需求,更需要提供优质便捷的智能化产品。因此,引入“运营”思维,研判出智慧社区公共体育服务治理环节必须要依靠市场化的机制,以市场化手段服务社会需求,引导企业和市民参与公共体育服务治理的革新,提升数字化治理能力。而市民通过大数据、云计算等信息化手段,利用监督系统实现可查询、可评价、可举报,突破了传统监督局限,推动智慧社区公共体育服务治理运行规范化、透明化。

5 智慧社区公共体育服务治理革新的未来展望

第一,就“创新-治理”而言,要破除理念惯性,将智慧社区公共体育服务智慧化发展提升到战略高度,各级政府要把推进“新型智慧社区公共体育服务”建设成为一项重要而紧迫的政治任务。明确新型智慧社区公共体育服务的发展目标,形成全方位、多层级的精细治理体系。此外,一些发达国家较早实践数字化转型,对我国新时期公共体育服务治理有着借鉴意义,如无处不在的惠民服务、透明高效的在线政府、融合创新的信息资源、精准精细的设施供给等方面。

第二,就“协同-共治”而言,将新举国体制作为智慧社区公共体育服务智慧化治理变革的重要路径。在协同共治理念引领下,政府要做好服务型角色,制定监督与评价机制保障智慧社区公共体育服务治理转型。同时保护市场竞争机制,牵头搭建相互支撑的共同体服务平台,汇聚众智,激发市场潜力来建设群众满意的新型智慧社区公共体育服务。此外,引导社区组织居民等多主体参与治理,理性反馈,构建真正的民主服务型的新时期公共体育服务质量体系。

第三,就“差异-不足”而言,大数据、智能化技术在智慧社区的跨界应用重塑了公共体育服务治理格局,同时在治理革新过程中因治理主体的认知观念偏差也会制约智慧社区公共体育服务治理效能。治理主体在建设过程中通常秉承着“自上而下”的衔接思路,“因智而治”导致情感治理的缺位,因此在新时期开展智慧社区公共体育服务建设中要积攒情感资源,以情感需要的视角而非指标考核视角来思考新的治理举措。如积极开展系列活动,助力部分群体跨越“数字鸿沟”;新的智慧社区场域中调整配置智慧化的体育资源,让服务更加亲民。将治理回归“人”的本体需求和价值,促进治理效能的最大化。

猜你喜欢
智慧社区体育
社区大作战
提倡体育100分 也需未雨绸缪
3D打印社区
在社区推行“互助式”治理
2016体育年
我们的“体育梦”
有智慧的羊
智慧派
如何积极应对社区老年抑郁症
谈体育实践课中知识的扩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