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信息技术的高中地理课程精准教学模式探析

2023-06-06 17:36杨万塘
求知导刊 2023年5期
关键词:精准教学高中地理探析

摘 要:地理是高中阶段的主要科目之一,教师应紧跟时代发展的脚步,将信息技术融入地理课堂教学中的各个环节,发挥其重要价值。由于地理学科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和复杂性,学生的学习情况也存在差异,教师可以将学生的基本学情与信息技术结合起来,设计出具有针对性的课堂活动,丰富学生的认知方式,培养其自主探究意识和创新精神,以提高地理教学的实效性。因此,文章分析了信息技术在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中的优势,并对基于信息技术的高中地理课程精准教学模式进行探析,以供参考。

关键词:信息技术;高中地理;精准教学;模式;探析

作者简介:杨万塘(1983—),男,广西壮族自治区岑溪市第一中学。

地理学科主要研究人文活动与自然环境的关系,知识点涉及的范围非常广泛,且整体内容也比较抽象,高中生仅通过文字叙述很难理解其中的内涵。为了保证教学质量,教师应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将教材中枯燥的内容以图片、动画或视频的方式呈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活跃的课堂氛围,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促进学生地理综合素养的发展。

一、信息技术在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中的优势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信息技术的出现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方式,多媒体设备逐渐被应用于高中地理教学中,其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将课本中的文字信息以生动的形式呈现,创设出真实的教学情境,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将学生的目光聚集在大屏幕上。生动的图片、有趣的动画等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集中注意力学习,加深对教材内容的理解,提高学习效率。尤其是在讲解与地形有关的内容时,仅凭借教师的语言描述,学生难以想象千沟万壑的景观图,而真实的图片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还能将课程内容生动地呈现出来,引导学生在观察中发现并顺利解决问题,促进其思维意识的发展,为其地理综合水平的提高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在信息技术没有得到普及之前,教材是学生学习知识的重要途径,学生对课外拓展内容了解得比较少,对地理学科的认知存在局限性,加上传统的授课方式使他们感受不到地理学科的乐趣,导致课堂氛围较为沉闷。多媒体设备的出现有效弥补了这一不足,学生可以接触到更多的地理知识,有助于提高其感知、获取和总结信息的能力。通过多媒体上的拓展资料,学生独立思考,表达了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并与其他同学合作探究,在交流与互动中学会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树立团结协作的意识,营造出了良好的合作学习氛围,让原本性格内向的学生也能主动加入讨论中,实现共同进步。

(三)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

地理学科的任务之一是研究我国的地势地貌,单凭教材中的插图或区域地图很难调动学生的研究兴趣,学生无法直观地感受到祖国的大好河山。多媒体设备的出现有效弥补了这一不足,教师可以利用动听的歌曲或真实的视频激活学生的学习热情,在视觉和听觉的双重刺激下,塑造他们的思维意识,使其形成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高尚情操。特别是在讲解到某个区域的地形特点时,微课教学是行之有效的授课方式,教师通过播放视频让学生对该地区形成全新的认知,对教材内容进行拓展延伸,能起到开阔学生眼界的作用。在直观的学习中,学生进一步感受到了祖国山河的秀美与壮丽,激发出了强烈的自豪感,有利于学生爱国情感的培养。

二、基于信息技术的高中地理课程精准教学模式探析

(一)运用网络备课,实现资源整合

课前准备是教学的关键环节,教师应提高对它的重视程度,为学生构建高质量的地理课堂[1]。一些新入职的教师由于缺少教学经验,在备课时无法精准提炼出教学重难点,使得备课效果达不到预期。对此,若想更好地发挥备课的作用,教师可以借助信息技术丰富教学资源,参考网络中的优秀教案或精彩的讲课视频对教材进行细致的分析,并根据班级学生的基本学情设计出具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案,实现课内外资源的整合,给学生提供更加广阔的学习空间,为深度学习理念的落实奠定基础。网络备课的方式有助于发挥信息技术的最大价值,提升高中地理课堂的教学质量。

以人教版高中地理教材必修第一册第一章第一节“地球的宇宙环境”为例,教师在备课之前应先充分了解班级学生的基本情况,利用校园网络进行数据分析,结合学生的课后作业完成情况以及考试成绩从整体上掌握学生的学习状况。而后在网络中搜索与地球相关的内容,结合教材内容明确本课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了解天体的主要类型和天体系统的层次,学会描述地球的宇宙环境,并说明地球上存在生命的原因。教师通过课前调查以及资料的收集形成完整版教案,设计出相应的课堂活动,预设可能会发生的各种情况,做好全面的课前准备,有助于实现地理课程的精准教学。

(二)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情境教学是一种新型的授课方式,其利用信息技术最大限度地还原教材内容,为学生呈现真实的场景,使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从而主动加入课堂学习活动,深化对课程内容的理解,切实提高自身的学习效率。在多媒体设备的辅助下,教师为学生创设与本课内容相关的情境,將原本复杂的理论知识变得生动形象,能够缓解学生的学习压力,使其充分感受到地理学科的乐趣所在,全身心地投入课堂中,形成活跃的课堂气氛。创设教学情境打破了传统授课模式的束缚,教师利用信息技术丰富学生的课堂体验,有效提升了学生的学习效率。

以“气象灾害”为例,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了解台风、暴雨、寒潮和干旱等气象灾害的危害,认识监测、防御灾害的重要性。教师利用多媒体设备播放2016年武汉因暴雨发生洪涝灾害的视频,并提出问题:“这次灾害造成了怎样的影响?为什么洪涝灾害这么严重?大家能根据视频说说什么是自然灾害吗?”教师通过视频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他们将目光集中在大屏幕上,并根据问题进行独立思考,知道洪涝灾害是强降水导致的。而后,教师继续出示世界洪涝灾害多发地分布图,带领学生分析主要分布地以及这些地区的主要气候类型和地形类型。在真实的情境中总结出世界洪涝灾害主要分布在亚热带和温带季风气候区、温带海洋气候区以及亚热带湿润气候区等;从地形的角度考虑,则多分布在沿海地势低洼的地区。在图片和视频的辅助下,学生对洪涝灾害有了深刻的了解,顺利实现了教学目标。

(三)利用网络资源,增强学生的感官体验

高中生虽然已经具备一定的地理基础,但是部分学生思考问题的方式仍旧停留在形象思维层面,对抽象的学科知识理解起来有一定的困难。而且随着年级的增长,课程内容难度越来越大。为了保证学习效果,教师可以利用网络资源等丰富学生的感官体验,在课件上插入动画设计,让学生能够直观地观察到不同的地理现象,对所学内容产生新的了解,这有利于提高他们对地理学科的接受程度。此外,动态的内容可以调动学生的探究热情,使学生被大屏幕上的内容所吸引,这样的教学方式符合他们的认知规律,能够使其全身心投入课堂,增强感官体验,同时有助于打造高效的地理课堂[2]。

以“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为例,本节课要求学生识记大气的主要成分和大气垂直分层的各层名称,了解干洁空气、水汽和尘埃在大气中的作用,理解各层的气温变化、气流运动、天气状况等主要特征以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首先,教师在屏幕上展示“地球圈层示意图”,使学生对大气圈相关内容形成初步的了解,在视觉的刺激下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同时提高其读图分析的能力。其次,将高层大气、平流层和对流层的高度、气温的垂直变化特点、与人的关系这四个方面以表格的形式呈现,帮助学生厘清各个知识点间的关系,增强课程的视觉效果。最后,利用动态的折线统计图论证“不同纬度,对流层高度不一样”这一观点,对流层气温随高度升高而递减,平流层气温随高度升高而递增,这是两层的热源不同造成的。教师利用网络资源为学生呈现多元化的课堂,能够促进学生读图能力的提升。

(四)组织实践活动,强化学生的探究意识

自主探究能力是每一名高中生应具备的基本素养,尤其是对于地理学科而言,其涉及的知识点范围比较广泛,而且课程学习难度较高,需要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进而保证课堂效率。因此,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组织课堂活动,在激活学生学习动机的同时,培养学生收集、整理知识点的能力,并使其将所学内容应用于实际中解决问题,这个过程能够有效培养他们的自主探究意识,促进其实践能力的提高。同时,教师还要在活动中融入与现实生活相关的案例,让学生感受到地理与生活的关联性,愿意主动投入对问题的研究中,充分体现自身的学习主体地位[3]。

以“防灾减灾”为例,本课要求学生掌握主要的防灾减灾手段,知道具体的实践措施,学会在灾害中自救和互救的基本方法。教师讲述完理论知识后,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将本课重点内容整合在一起,以课件的形式呈现,并派出一名代表做总结性发言,详细讲述当自己遇到灾害时应怎样应对。学生还要利用课余时间将本课涉及的知识点制作成PPT,并利用互联网中的教学资源进行适当的拓展延伸,对防灾减灾相关内容形成全面的了解,从非工程防御和工程防御两个方面进行解释,保证课件内容的完整性。教师通过实践活动帮助学生夯实基础知识,在合作中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使其对所学内容进行深度探究,切实保证学习的实效性,进而起到提升学生地理综合素养的作用。

(五)注重导入环节,提高学生的听课效率

在传统的高中地理教学中,部分教师为了追赶教学进度常常忽略导入环节,开门见山地给学生介绍本课知识点,采用灌输式教学让他们在死记硬背中巩固记忆,导致学生的学习兴趣不高,听课效率得不到保障[4]。对此,教师要及时转变授课模式,提高对导入环节的重视程度,不断优化课堂设计,利用信息技术将枯燥的教材知识转变为动态的内容,促使更多学生主动学习,以提高听课效率。

以“海水的性质”为例,本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理解温度、盐度和密度是海水重要的理化性质,能够运用图表等资料说出海水温度、盐度、密度的分布特点和影响因素,以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在课前导入环节,教师在大屏幕上播放美国“长尾鲨”号核潜艇遇难事件的有关视频,引导学生一边观察一边思考这一事件是什么原因导致的,以及这一现象涉及海水的什么理化性质。教师借助视频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在潜移默化中渗透本课主题,使学生知道本节课学习的内容可能与海水有关,并主动思考相关问题。而后随机抽取学生回答问题,借此机会拓宽他们的知识面,培养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使其对海水有初步的了解,为后续的深度学习做好铺垫。

(六)利用微课教学,促进学生自主学习

教师应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使其结合现有的知识基础对所学内容形成全新的理解,在这个过程中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促进自身学习能力的提高[5]。要想实现这一教学目标,必须保证有充足的资源供学生学习研究。微课教学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应运而生,其将课程内容以视频的方式呈现。微课的整体时长控制在五分钟左右,可以是教师亲自录制,也可以是截取网络中的优秀资源,将其插入课件中。微课一经推出便被教师们广泛地应用于各个年级的各门学科教学之中,其可以弥补传统课堂的不足,为学生提供多元化的学习资源,推动高效课堂的构建。地理教师的主要任务是筛选有价值的信息,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总结出本课的重难点,并将这些内容录制成视频,加入合适的背景音乐和文字,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促进其地理综合水平的提高。

以“常见的地貌类型”为例,本课要求学生了解喀斯特地貌的概念、次级地貌类型、分布区,以及它形成的主要原因,并学会合理描述和解释特定区域的地貌,将理论应用于生活实际。教师可以将以上内容以视频的方式录制下来,在对应的地方配上解释的文字,方便学生理解,并在课后将微课视频发送到学习助手中。学生可以利用课余时间反复查看,及时发现自己存在问题的地方,并与教师在线上沟通,及时解决问题。这样的教学方式打破了课堂的局限性,将学习的范围延伸到课后,学生可以随时随地复习,有助于強化地理学习效果。此外,微课教学还在一定程度上拓展了教学资源,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课程内容,促使他们主动加入课堂活动中,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结语

综上所述,现代化教学手段已经成为地理课堂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应基于学科特点,将二者紧密结合在一起,展示地理知识的社会性和独特性,将多媒体设备当作传授知识的载体,使学生在个性化活动中感受地理的魅力,并将所学内容应用于实际中解决问题,促进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

[参考文献]

罗兰.信息技术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分析[J].新课程导学,2020(S1):77-78.

刘晶.地理信息技术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探讨[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20(24):63-64.

孔德宇.浅谈信息技术与高中地理教学融合的类型[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20(24):71.

宋成唐.现代信息技术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C]//2020科教创新学术研讨会论文集(第七辑).[出版者不详],2020:141-142.

张聪聪.多媒体技术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对策研究[J].课程教育研究,2020(49):42-43.

猜你喜欢
精准教学高中地理探析
烹饪与食品安全的实践探析
VR阅读探析
以精准教学提升学生核心素养
敢问路在何方
浅谈初中思想品德课中的精准教学
基于VBA控件技术与精准教学理念的授课课件设计实践研究
回归生活实际的高中地理教学研究
关于高中地理课堂教学效果提升的具体分析
实例研究高中地理微课制作的相关策略
探讨如何构建高中地理双动两岸的教学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