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褐斑发病机制与中医治疗研究进展

2023-06-07 07:17刘青梅
医学美学美容 2023年8期
关键词:中医药疗法黄褐斑针灸

刘青梅

【摘 要】黄褐斑是一种色素沉着性损容性皮肤病,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造成患者心理创伤。中医治疗黄褐斑的方法有中药外用、中药内服、针刺、艾灸、穴位埋线等,在整体观念辨证施治理论指导下,取得较好的临床疗效。本文就近年中医治疗黄褐斑的研究进行梳理,主要从单纯疗法、联合疗法两方面进行分类总结,以期为黄褐斑的中医临床研究提供更多的参考依据。

【关键词】黄褐斑;中医药疗法;针灸

中图分类号:R758.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49(2023)08-0180-04

Research Progress on Pathogenesis and TCM Treatment of Chloasma

LIU Qing-mei

(Department of Dermatology, Hospital of Chengdu University of TCM, Chengdu 610000, Sichuan, China)

【Abstract】 Chloasma is a pigmented skin disease, which seriously affects the quality of life of patients and causes psychological trauma. The method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for the treatment of chloasma include external use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oral administration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acupuncture, moxa-wool moxibustion, acupoint catgut embedding, etc. Under the guidance of the overall concept of syndrome differentiation and treatment theory, good clinical efficacy has been achieved. This article reviews the research on the treatment of chloasma by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in recent years, mainly from the two aspects of simple therapy and combined therapy, in order to provide more reference for the clinical research of chloasma by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Key words】Chloasma;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herapy; Acupuncture and moxibustion

黃褐斑(chloasma)是一种比较常见的皮肤色素沉着性皮肤病,主要发生于颜面部,反复发作,会导致患者的生活质量下降,还会导致精神抑郁、焦虑等。目前,人们普遍认为,黄褐斑是多种原因所致,其发病机理尚不清楚,有研究指出[1,2],黄褐斑的病因可能与紫外线暴露、内分泌、炎症反应、遗传因素等有关。尽管现代医学不断发展新的理论,但还没有得到充分的解释。在治疗上,药物的结合与综合疗法是其发展方向。一方面,黄褐斑本身发生于颜面,会对患者的日常生活造成一定的困扰以及心理压力[3],另一方面,本病治疗周期相对较长,患者对于短期疗效的需求对患者的心理及情绪也造成了很大的影响。虽然诊断黄褐斑较为容易,但其难于治疗,且容易复发,是皮肤科难治之症之一。在治疗黄褐斑方面,中医有很好的效果,可以减少副作用,减少复发,减轻患者的沮丧和焦虑。但其尚有许多缺陷,如证型的多样性,缺乏统一的规范;临床上没有统一的客观标准,治疗效果不能比较;治疗方法多种多样,没有一定的规律;内治法和外治法均有较好的临床效果。自古以来,中医学文献中就有大量的有关黄褐斑的研究,虽然有不少的古书记载,但由于时代的流逝、变化,历史上的文字有很大的不同,再加上当时经济、社会等条件的制约,医者对该病的认识、治疗方法等方面的问题,影响了目前对该病的认识和处理方法。本文从中医的角度,对黄褐斑的病因及辨证治疗进行了论述,以期为黄褐斑的中医治疗提供一定参考。

在古代的中医文献中,对“黄褐斑”的名称早已有了较多的记载,包括“颜黑”“肝斑”“黧黑斑”,后来还有“蝴蝶斑”和“肝斑”的名称。关于黄褐斑的描述最早可追溯至马王堆出土的帛书《阴阳十一脉灸经》:“厥阴脉:甚则嗌干,面疵”。《诸病源侯论?面黑侯》中记载:“面色黝黑,或有痰湿于脏腑,或因皮肤为风寒,而使气血不畅,故为黑色。人的血,都是由内而生,人或痰饮于脏,或因腠理受风,导致气血不畅,或涩或浊,不能在肌肤上生长,所以生出黑色;如果是风寒,外用为病,内用内服,则可痊愈。《外科大成》:“黑点多见于女性,是因为气血虚弱,心烦,所以才会出现这种情况,建议服用肾气丹,润泽元气,洗净容颜,戒除忧愁,一言为:风寒侵入肌肤,痰饮肺腑,应根据病因来调整。一是以密陀僧为粉,与牛奶混合,以鹿角尖蘸酒。”《外科正宗》:“有黑斑的人,水火不足,气血不足,皮肤黝黑,皮肤干瘪,用肾气丹滋化源,早晚用玉容丹洗脸,日久,便会消退。同时戒思,动火,劳损等,日久而愈。黄褐斑的发病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1 肝肾阴虚证 《灵枢》中有云:“肾病者,颧与颜黑”,肾气亏虚,或房事劳累,阴精受损,肾阴不足,虚火上炎,皮肤不能滋养;或者是肾虚,阴气外泄,肾的颜色就会出现在脸上。嗜酒、烈性、辛辣、辛辣、燥热、灼伤阴液、损耗肾精、损耗肾精;或者是妊娠异常,长期患病,造成肾精、肝血损耗,虚火蒸腾,上炎则为斑。

1.2 肾阳虚证 肾精不足,阴伤阳,导致肾阴阳两虚,或者是肾阳虚;由于劳倦内伤或是长期患病,以致肾脏中阳气不足,机体正气下降,使得外邪趁机而入,内外合邪,以致面部失养,发而为斑。

1.3 肝气郁结证 《医宗金鉴》曰:“黧黑,由忧思抑郁”,由于日常生活及工作各方面的压力,现代女性的情绪往往会受到影响,以致肝失疏泄,肝气郁结于内,“气为血之帅”,气机不畅,血脉瘀阻,滞涩不通,使得气血无以濡养面部,发而为斑。1.4 脾虚湿蕴证 饮食不节,过食肥甘,重则伤脾,脾失健运,脾虚湿滞,水湿上积,气血不畅,所以脸色灰白,黯淡无光。或湿邪停留日久,郁而化热,湿热之邪熏灼于内,循经上蒸于面,以致斑成。

中医治疗黄褐斑的方法有两种,一种是内治法,一种是外治法。根据历代医家对黄褐斑的认识,中医辨证论治以肝脾肾瘀血为主;治疗方法主要有普通针灸、面部刮痧、穴位注射、穴位埋线、中药熏蒸、耳穴、中药面膜等。

2.1 内治法 在关于黄褐斑的治疗方面,由于各医家辨证思维各不相同,总结的经验也不尽相同,根据目前的专家共识[4],本病可从以下四个方面论治。

2.1.1从肝论治 有学者用自制的中药当归、桃仁、红花、炒枳壳、柴胡、川芎、枳实、青皮、香附各10 g,生地黄、郁金各15 g,赤芍、牛膝12 g,炒莱菔子、白术20 g治疗黄褐斑[5]。此外,还提出了当归、赤芍、牛膝、桃仁、红花等对酪氨酸酶有一定的抑制作用,柴胡则能清除自由基,降低黑色素生成,减轻斑点。王文达等[6]对105例肝气郁滞性黄褐斑患者采用加味逍遥散治疗,有效率为90.5%。吕曹华[7]用“祛郁祛斑”(配方:柴胡15 g、郁金15 g、白芍药15 g、白术10 g、云茯苓10 g、制当归10 g、川芎10 g、白芷15 g、白蒺藜15 g、桃仁6 g、红花6 g、制香附6 g、益母草20 g、生甘草10 g)。王晓红等[8]用疏肝化斑汤与八白散(成分:柴胡、香附、熟地、当归、白芍、赤芍、川芎、枳壳、牛膝等),治疗肝气郁滞性黄褐斑44例,有效率为84.09%。肝主疏泄,调畅全身气机,现代生活节奏较快,加之生活以及工作方面的压力较大,易引起女性肝气郁结而不通,情志不畅,使得肝调畅气机功能失调,由此可知,在治疗黄褐斑的过程中,疏肝解郁以及对情绪的调控必不可少。

2.1.2从脾论治 有学者用参苓白术丸和血府逐瘀口服液对60例脾虚湿瘀型患者进行了治疗,总有效率为90.0%[9]。并且以药丸、口服液取代传统的中药汤剂,能有效地提高患者的依从性,并能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陈文辉[10]对36例肝郁脾虚的女性黄褐斑患者采用当归芍药散加味治疗,疗程结束后所有患者都获得了良好的疗效。脾主运化,脾虚则无以运化水湿,水湿停聚于内,久而化瘀,因此健脾除湿以及合理的饮食对于治疗脾虚型黄褐斑有很大的意义。2.1.3从肾论治 “面上黧黑斑,水虚也”,肾阴亏虚,无以制火,虚火上炎,肝肾不足,肌肤失养而为斑。因此从肾论治黄褐斑,重视肾阴肾阳,从滋补肝肾着手治疗肝肾不足型黄褐斑疗效显著[11,12]。

2.1.4从瘀论治 《普济方》有云:“面上黯,此由凝血在脏”,不论是脏腑功能不足导致的病理产物堆积,亦或是饮食等外因所致的实邪阻滞,最终均会导致瘀血内停,因此,临床上针对气滞血瘀型黄褐斑患者,以疏肝解郁,化瘀消斑为治法可达疗效[13-16]。中医的中心思想是整体性的、辨证的。对患者进行个体化的治疗,应以整体观念为导向。在改善患者的焦虑、抑郁情绪和改善生活质量方面具有显著的效果。在临床上,以汤剂为主,治疗效果好,副反应少。但也存在着辨证类型多样、辨证标准不统一、不同治法难以比较、患者依从度低等问题。在患者遵从性方面,虽然有学者[17]认为颗粒替代汤剂具有标准化、规范化的优势,但颗粒制剂的作用与汤剂的功效是否一致、使用的规范化、规范化等问题仍有待进一步探讨。

2.2 外治法

2.2.1普通针刺 有研究以三焦针刺法与围刺法结合[18],对30例女性黄褐斑进行了治疗。主穴为膻中、中脘、天枢、气海、关元、水道、回脉;配合局部围刺1~2周,每周3次;治疗效果明显,总有效率为93.3%;针刺疗法以阿是穴、合谷、曲池、梁丘、血海、足三里、三阴交、太冲为主要穴位,配合辨证论治,1日1次,5次一疗程,针灸治疗的总有效率达92.85%。针灸作为中医外治的常用方法之一,同样被应用于黄褐斑的治疗。采用针刺的方法可以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加速新陈代谢,从而缓解患者面部色素沉淀症状。根据黄褐斑发病机制,可取膻中、中脘、天枢、气海、关元、水道、回脉等穴位配合局部围刺,治疗效果确切[19]。另外针对肝郁气滯型黄褐斑,可以选取面部色斑区以及外关、合谷、血海、阳陵泉、三阴交、太冲、膻中、四神聪等穴位进行治疗[20]。

2.2.2针刺联合艾灸 有研究显示[21],39例妇女用针灸加雷火灸治疗的总有效率为82.1%。在治疗上,采用了整体的思想和辨证的方法,选择了阿是穴与合谷、太冲穴相结合的穴位,进行疏经通络,再加上雷火灸,可以起到更好的疏通作用。

2.2.3针刺联合耳穴 有学者对34名妇女用针灸和耳穴贴敷磁珠治疗黄褐斑,总有效率为88.23%[22]。本研究以五脏俞、膈俞为基础,在调整脏腑机能的同时,将磁珠贴于五脏、内分泌、内生殖器等部位,运用磁场作用对肝脾肾三脏进行调理,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2.2.4针刺联合刮痧 王洁华[23] 对80例黄褐斑患者采用针灸、刮痧、刮痧等方法进行针灸治疗,选择背部膀胱经、督脉等穴位,以调节内脏功能;治疗效果达到93.0%。

2.2.5针刺联合穴位注射 有研究对186例患者,经皮肤划线、分段针灸、背俞穴注射治疗,总有效率为100%[24]。说明在针刺改善面部局部皮损的同时,重视通过穴位注射背俞穴以调节脏腑功能之不足,标本同治,对治疗黄褐斑有十分积极的意义。

2.2.6针刺联合穴位埋线 王凌鸿等[25]采用穴位埋线结合针灸疗法治疗黄褐斑82例,采用针灸埋线法,加上局部的色斑围刺。针灸埋线是辨证选择穴位,结合针灸、刺血等优点,其治疗效果持久,有效率为89.02%。

2.2.7针刺联合刺络拔罐 刺络拔罐可疏通血络,多为针灸治疗中用以辅助的疗法,有研究对35例患者采用针灸加刺络法拔罐治疗[26],治疗组的有效率为91.5%,与对照组相比,疗效显著。王少茹等[27]采用针灸加背俞穴的方法对黄褐斑进行了针灸,治疗总有效率达83.3%。

2.2.8针刺联合中药面膜相对于其他治法来说,中药面膜本身治疗痛苦较小,易于被患者接受,有研究采用针灸加中药敷贴治疗32例黄褐斑,试验组采用针灸加敷中药面膜(用当归、黄芪、白芷、白附子),以中药面膜为对照,试验组和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为81.7%和53.1%[28]。因此,可以认为针灸与外用中药药物联合治疗是有效的。

2.2.9针刺联合膏方 有研究选取40例黄褐斑患者以针灸加膏方治疗,结果显示:针灸加膏方效果显著,有效率达97.5%[29]。膏方具有浓度高、体积小、便于携带、使用方法简便等优点,多以蜂蜜为主要成分,但对于高血压、糖尿病患者存在一定的危险性。除此之外,在普通针刺的基础上,长圆针、梅花针、火针等中医特色治法对黄褐斑的治疗也有显著疗效[30]。

中医治疗黄褐斑的方法有很多,因此,在临床诊疗中,中医的特色治疗方法可以为黄褐斑患者提供很多的选择。但在临床上的应用研究仍有以下问题:①对中药治疗黄褐斑的疗效,着重于黄褐斑的斑块和荷尔蒙的改善,而忽略了中医整体的临床表现,例如舌、脉等方面的改善,需要将整体和局部的皮疹结合起来,即“见皮而不治皮”,强调整体辨证论治;②相同的辨证、针灸、埋线、点穴量化后,再加减、加穴,很难判断临床效果的来源;③中医辨证治疗黄褐斑的临床效果主要是方剂配伍,单一的药物组分对黄褐斑的治疗效果不能与方剂配伍的效果相同,方剂配伍的最佳配方和最佳比例是一个很大的问题,也是未来的研究重点。

[1] 洪文茜,吴一菲.黄褐斑病因及发病机制研究进展[J].皮肤病与性病,2021,43(2):175-176,235.

[2] 林敏,路永红,伍瑶.黄褐斑病因及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J].皮肤性病诊疗学杂志,2019,26(6):390-392.

[3] 杨苑.脐针联合中药面膜治疗肝郁血瘀型黄褐斑的临床疗效观察[D].成都:成都中医药大学,2018.

[4] 中华中医药学会皮肤科分会,中国医师协会皮肤科医师分会中西医结合专业委员会.黄褐斑中医治疗专家共识[J].中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杂志,2019,18(4):372-374.

[5] 张方毅.退斑方治疗肝郁肾虚兼血瘀型黄褐斑70例疗效观察[J].国医论坛,2020,35(5):36-37.

[6] 王文达,程祖耀.加味逍遥散治疗黄褐斑105例[J].陕西中医,2009,30(7):870.

[7] 吕曹华,陈再明.解郁消斑汤治疗肝郁气滞型女性黄褐斑30例[J].上海中医药杂志,2010,44(9):37-39.

[8] 王晓红,胡二为.疏肝化斑汤联合八白散治疗黄褐斑临床疗效观察[J].中国医疗美容,2015,5(1):125-126.

[9] 刘彩云,张传弘.参苓白术丸合血府逐瘀口服液治疗脾虚湿瘀型黄褐斑60例[J].云南中医中药杂志,2010,31(2):38-39.

[10] 陈文辉.当归芍药散加味治疗肝郁脾虚型女性黄褐斑的临床观察[J].内蒙古中医药,2015,34(11):60.

[11] 陈敏.加味六味地黄汤联合八白散治疗肝肾不足型黄褐斑的临床观察[J].天津中医药,2017,34(3):170-172.

[12] 王俊志,石洪瑞.美妍靓肤汤治疗肝肾不足型黄褐斑100例[J].中医药学报,2013,41(1):104-105.

[13] 查旭山,刘旖旎,李勇.补肾化瘀胶囊治疗黄褐斑的疗效观察及其含药血清对黑素含量的影响[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08(8):753-754.

[14] 侯慧先,王肃杰,王玉杰.活血解郁祛斑汤治疗气滞血瘀型黄褐斑的临床观察[J].中医药学报,2012,40(6):113-114.

[15] 赵莉萍,吴厚琴.补肾袪瘀法治疗乳腺增生病伴黄褐斑43例[J].河南中医,2013,33(11):1940-1941.

[16] 廖燕.柴附冲剂治疗气滞血瘀型黄褐斑及对MDA、LPO和SOD水平的影响[J].中药药理与临床,2013,29(1):152-154.

[17] 刘久利,李冠汝,何静岩.基于数据挖掘探析中药内治黄褐斑的规律[J].中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杂志,2022,21(6):512-514.

[18] 刘欢欢,倪光夏.“通调三焦针刺法”配合围刺治疗女性黄褐斑30例[J].中国针灸,2018,38(7):721-722.

[19] 蔡俊安.针刺治疗黄褐斑临床研究[J]. 亚太传统医药,2018,14(9):198-199.

[20] 孙嘉宝.面部雀啄刺法结合体针治疗黄褐斑(肝郁气滞型)的临床研究[D].长春:长春中医药大学,2019.

[21] 殷麟,郭慧,李文林,等.针刺结合雷火灸治疗女性黄褐斑的临床研究[J].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17,33(3):248-251.

[22] 馬娜,梁雪松,张群.针刺结合耳穴贴压磁珠治疗女性黄褐斑的临床观察[J].世界中医药,2017,12(1):161-163.

[23] 王洁华.针刺背部腧穴配合刮痧疗法治疗黄褐斑80例[J].中国美容医学,2011,20(7):1158-1159.

[24] 李丽红,尚蓉.面部划线分区针刺结合背俞穴位注射治疗黄褐斑186例[J].中国针灸,2011,31(6):547-548.

[25] 王凌鸿,郎伯旭.穴位埋线联合针刺治疗黄褐斑82例[J].辽宁中医杂志,2013,40(10):2107-2108.

[26] 王婧,安平,杨千帆.针刺结合刺络拔罐治疗黄褐斑35例[J].河南中医,2015,35(12):3173-3174.

[27] 王少茹,马凤君,韩金玲,等.面部挂刺配合背俞穴放血拔罐治疗女性黄褐斑12例[J].实用中医药杂志,2017,33(7):831-832.

[28] 陈春丽.针灸治疗黄褐斑的临床研究[D].南京:南京中医药大学,2008.

[29] 赵玉广,罗双喜,石艳芬,等.针刺配合膏方治疗黄褐斑40例[J].中医研究,2008(9):62-63.

[30] 董宝强,李江舟,张书剑,等.长圆针治疗黄褐斑的临床疗效观察[J].中国美容医学,2011,20(4):667-668.

编辑 柴泛宇

猜你喜欢
中医药疗法黄褐斑针灸
Las nueve agujas de Fuxi Cómo surgieron estos implementos para practicar la acupuntura
中药方剂在治疗黄褐斑中的应用
82例女性黄褐斑的疗效观察
Efficacy of acupuncture on treating obesity and adipose-incurred illnesses
中医针灸的发展与传承
柴枳理中汤治疗脾胃气虚型功能性消化不良33例疗效观察
中医外治法治疗膝骨关节炎现状
方邦江治疗疑难杂症验案举隅
光子嫩肤在黄褐斑中的应用
针灸配合中药治疗黄褐斑65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