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花齐放:从文物所见战国时代艺术风貌

2023-06-07 14:24张明东
中华瑰宝 2023年6期
关键词:帛画战国时期战国

张明东

考古发掘出土的精美文物,使我们得窥战国艺术的风貌。战国时代不仅是中国艺术史的华彩篇章,也是中国艺术传统的阶段总结和崭新开端。

灿烂的战国文明

战国时期在中国文化史上是一个异彩纷呈、百花齐放的时代。至公元前5世纪中叶,仅具象征意义的周王室日渐衰微,列国割据一地,纷纷吞并或控制附近的小国,千方百计吸纳人才以互相竞争,形成了利于思想解放和知识增长的优良环境,在中国大地上发展出各具特色的区域文化,共同创造了灿烂的战国文明。

20世纪50年代前,在河南洛阳金村、山西浑源李峪村、安徽寿县及湖南长沙等地,偶然发现了保存较好的各类战国文物,吸引了国内外众多学者和艺术品爱好者的关注,战国艺术品的风格始为学界认知和了解。

新中国成立后,列国都城遗址的调查和发掘有序进行,考古工作取得巨大进展。但由于年代过于久远,已经无法窥见曾经辉煌无比的战国宫室建筑原貌。从屈原《天问》中“见楚有先王之庙及公卿祠堂,图画天地、山川、神灵,琦玮僪佹,及古贤圣怪物行事。周流罢倦,休息其下。仰见图画,因书其壁,何而问之,以渫愤懑,舒泻愁思”,可以想见楚国建筑之宏伟、壁画之精美,战国建筑艺术的成就可见一斑。

考古发掘出土的青铜器、金银器、玉器、漆器、丝织品、帛画等精美文物,使我们得窥战国艺术的风貌。战国时期北方地区特别重要的发现分布在河南洛阳、辉县,陕西咸阳,山东曲阜、淄博临淄等地。其中河北平山中山国城址和墓葬的发掘,尤其令人兴奋,其出土文物糅合了中原与北方长城地带的不同风格,勾勒出黄河流域多彩的文化面貌。在楚国及附近地域,如湖北江陵、随州,湖南长沙,河南淮阳,安徽寿县等地的考古发现,出土文物因埋藏环境有利而保存较好,使得楚文化成为战国时代艺术品数量丰富、特色鲜明的部分。南北艺术相映成辉,构成战国时代艺术的一大特色。

青铜器的全新面貌

战国时期的青铜器在继承和创新中展现出全新的风貌,这主要得益于铸造技术和装饰手法的多样。在传统的浑铸、分铸基础上,战国时期新发展了分铸焊接法和分铸销接法,湖北随州曾侯乙墓出土的联禁大壶的龙耳、建鼓铜座的龙形饰件等就是采用多次浇铸和拼接的工艺,这使得铜器能形成繁复生动的造型。失蜡法的应用也使得战国时代能够铸造出像曾侯乙尊、盘这样极其复杂的铜器。

战国时期,铜器的装饰工艺十分发达,嵌错、包金、鎏金、贴金银、刻纹等工艺往往集聚汇合。嵌错工艺的使用使得铜器表面的纹饰更加繁复,图案更加绚丽,玉石、漆、金、银、铜等镶嵌物较为常见。河南辉县固围村出土的错金银马首形青铜,长13.7厘米,高8.8厘米。为车饰,装饰在车辕的前端,马首头部和颈部以错金银工艺装饰云纹和鳞纹,富丽精美。河北平山中山国墓葬中出土的虎噬鹿器座、带翼神兽、龙凤方案等,都使用了错金银工艺。嵌错红铜的纹饰多表现社会生活或战争的内容,如宴乐、射礼、水陆攻战、狩猎、采桑等,四川成都百花潭出土的水陆攻战纹铜壶是这方面的杰作。河北唐山贾各庄战国墓葬出土的铜壶,高34.9厘米,在壶身腹部以绳络纹区分十二个小方格,其内以红铜嵌错出狩猎图像,表现猎人手持长矛与动物搏斗的场面。战国时期还有一种薄胎铜器,多为鉴、盘、匜之类的水器,其表面往往以坚硬的工具刻画建筑、宴乐等内容或神怪图像,是战国铜器中较为特别的一类。

战国时期,日用青铜制品如铜镜、带钩、灯具、铜炉等造型多样,装饰华美,既实用又美观,每每令人叹为观止。战国时期是中国铜镜发展史的重要阶段,依照镜背的主题纹饰,分为素镜、彩绘镜、纯地纹镜、四叶纹镜、山字纹镜、菱纹镜、蟠螭纹镜、连弧纹镜、兽纹镜、透雕镜等类型。战国铜镜在铸造和装饰方面呈现出十分明显的地域特色。湖北云梦睡虎地秦墓出土的武士斗兽纹青铜镜,直径10.4厘米,镜背以细线勾连纹为地,铸造出两位武士手持剑盾分别与凶猛的金钱豹相斗的场景,是战国秦镜的精品。楚国铜镜中以山字纹最有特色,通常在方形钮座周围分布3到6个斜向的山字,以细密的羽状纹为地,间饰桃形花叶,有一种对称的美感。湖北江陵张家山楚墓出土的一面透雕蟠螭纹镜,直径20.5厘米,由镜面和镜背嵌合而成,环钮柿蒂纹钮座。镜背以一周重环纹和三角云纹带,将纹饰分为内外两区,内区透雕四组蟠螭纹,八条蟠螭两两相对,张口卷尾,似在吞吐,外区透雕几何云纹带,整体纹饰繁缛精美。类似的铜镜在河南洛阳金村也有发现。

青铜灯具的发达应该与战国时期的社会生活密切相关,出土所见的精美灯具,生动体现了艺术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如河北平山中山国墓葬中出土的银首人形灯,通高66.4厘米,由人俑、蟠螭灯杆、3个灯盘和方座组装而成。人俑头部银制,双目嵌黑宝石,梳整齐的发髻,头戴方巾,缨带结于颌下,面带笑容,身着宽袖长袍,双手各握蟠螭灯杆,立于方座之上。人俑右手所握蟠螭张口衔住竹节纹灯杆,上承灯盘。灯杆上装饰一条游龙,似在追逐其上回首的小猴。人俑左手所握的蟠螭,身体屈伸向上,张口托住灯盘。最下面的灯盘内盘曲一螭,伸颈张口咬住其上螭的腹部,构成高、中、低3个灯盘。研究人员曾做过实验:将烛插于灯盘扦上点燃,待微风摇曳烛光时,灯盘内之烛光映入人俑目内,此时人俑目反光闪烁,使人觉之似一位耍技者手托灯盘,正欲翩翩起舞。这件铜灯人物造型逼真,神态生动,表现出极高的艺术水准。山东淄博临淄商王村一号墓出土的鸟柄豆形铜灯,灯盘敞口,盘中央有锥形烛扦,柄部较粗,下部为喇叭形圈足。盘底一侧附弧曲形柄,柄上端铸有小鸟,小鸟全身刻画纤细的羽毛,神形兼备,鸟足用铜销固定在柄上。小鸟低首引颈,口衔盘沿,双翅并拢,尾部上翘,略呈扇形,适于手持,是齐国青铜器中的精品。

玉器、漆器和丝织品的独特魅力

战国时期的玉器除用作祭祀礼器,还广泛用作佩饰、装饰及丧葬用器。玉器常见的器型有璧、环、璜、琮及各种动物纹佩饰等。战国时期琢玉技术常见多工种结合的复合工艺,创造出大量的玉器精品。如河南辉县固围村出土的鎏金嵌玉龙首银带钩,长18.7厘米,主体银质,辅之以金、玉、琉璃等不同材料,荟萃鎏金、镶嵌、雕琢等不同工艺,复杂精致。湖北随州曾侯乙墓出土的十六节龙形玉佩,长48厘米,宽8.3厘米。这件玉佩是将5块白玉雕成16节,每节上以透雕、平雕、阴刻出龙凤等动物造型及谷紋、云纹等,再以3个活环和玉销钉将其连成一体,整体上为龙形,设计巧妙,雕刻精湛,是战国玉雕工艺的杰作。

漆器的历史虽然可以追溯到史前时期,但漆器的普及是在战国时代。由于地下埋藏环境的不同,北方地区的漆器虽有发现但多保存不佳,南方楚文化分布范围内则出土了数量较多且保存完好的漆器,是研究战国漆器艺术的重要资料。从漆器类型来看,有家具、食器、乐器、兵器、丧葬用器等,几乎涵盖生活用器的各个方面。漆器髹饰多以黑、朱两色为主,外壁往往彩绘图案,出土时有如制作初成,鲜艳如新。

曾侯乙墓出土的一件鸳鸯形盒,长20.1厘米,宽12.5厘米,高16.5厘米。此盒鸳鸯形态逼真,造型生动,颈部有榫头,可插入身体,并能自由转动。器身由两半胶合而成,内部剜空,背部长方形口,带盖,可知是一件日常实用器皿。其全身以黑漆为地,施以鲜艳的彩绘。腹部两侧分别绘有漆画,一侧绘击鼓图,一侧绘撞钟图。湖北江陵天星观楚墓出土的镇墓兽,高170厘米,由方形底座、兽首和鹿角三部分榫接而成。兽首双头,身首相背,头上插有双鹿角,兽首两侧和方座四侧各饰一衔环铺首。镇墓兽通体髹黑漆,以红、黄、金三色绘兽面纹,颈部饰夔纹、勾连云纹,方座饰菱形纹、云纹、兽面纹。日本考古学家水野清一考证其为山神,称其为镇墓兽,放在墓中镇妖辟邪;北京大学高崇文教授认为其应为祖重,是祖先之神所凭依的象征;清华大学赵平安教授考证其为宛奇,即文献中的穷奇,是食鬼之神,用作镇墓兽保护坟墓和死者。类似造型奇特、带有神秘色彩的器物在楚墓中较为常见,与丧葬礼制密切相关。楚漆器艺术就是如此完美地将实用、礼制和审美结合起来,串起了文献、神话、传说的不同空间,构拟了一个神秘瑰奇的艺术世界。

战国时期,各国都生产丝织品,其中“齐纨鲁缟”更是名闻天下,但考古发现的丝织品实物则多出于楚国。楚地的丝织品种类繁多,色彩丰富,有锦、绢、罗、纱、绮等,多制作成衣衾、棉袍、夹衣、裙、带、鞋,以及帛书、帛画等,衣物上的花纹除了各种几何纹,常见有龙凤、走兽纹饰,与铜器、漆器的纹饰相类似,可见不同艺术品之间的互相影响。1982年在湖北江陵马山一号楚墓出土了35件保存完好的丝织衣物,号称战国时期的“丝绸宝库”。

在丝织品上书写或作画,目前最早见于出土的战国楚墓丝织品。其中最重要的是在湖南长沙发现的两幅人物帛画。一幅是1949年从长沙东郊陈家大山楚墓中盗掘出土的人物龙凤帛画,长31厘米,宽22.5厘米。画面的重点是一位侧身站立的女子,头梳发髻结于脑后,细眉秀目,眼望前方,博袖束腰,长裙曳地,立于一弯如舟的新月之上。在女子的上方和前方,分别绘有展翅腾飞的凤鸟和向上浮游的龙,仿佛正在引导画中的女子飞翔升腾。另一幅帛画是在长沙子弹库楚墓出土,帛画长37.5厘米,宽28厘米,出土时平放在椁盖板与外棺之间的隔板上,在帛画的最上缘裹有一根细竹条,其上系棕色丝绳。画面的中心绘有侧身站立的男子,束发高冠,宽袖长衣,腰侧佩剑。男子立于巨龙之上,御龙前行。龙似舟船,下游游鱼,龙尾立鹤。据研究,这种帛画是在丧葬仪式中使用的铭旌,画面中的人物正是墓主的画像,帛画的主题是引导死者的灵魂升天。画师以准确流畅的线条勾勒出生动的人物造型和自然灵动的龙凤禽鱼,创造出一个空灵神幻的艺术空间,展现出战国时代楚国艺术的独特魅力。

張明东,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讲师。

猜你喜欢
帛画战国时期战国
试论战国时期的楚墓人殉
战国讨债传奇——围魏救赵
战国少年孟轲
战国少年孟轲
战国少年孟轲
浅谈中国古代帛画艺术
浅谈中国古代帛画艺术
穆益林情系西部慈善公益显爱心
三十载不闻窗外事 三千年帛画得复兴
——访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帛画”代表性传承人穆益林
孟子说仁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