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民族地区乡村产业发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2023-06-08 06:18刘璐琳张蕾
民族学刊 2023年1期
关键词:民族地区高质量发展共同富裕

刘璐琳 张蕾

[摘要]

产业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引擎,也是促进民族地区共同富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基础支撑。研究发现,民族地区乡村产业振兴影响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内在的逻辑,当前民族地区乡村产业振兴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仍然存在基础设施瓶颈问题突出、产业融合深度不够、要素分配不协调、利益联结机制不紧密等诸多亟须解决的问题。下一步,应加快民族地区乡村产业发展,坚定走高质量发展、特色发展、融合发展、富民之路,推动乡村产业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在乡村产业振兴中促进各民族走向共同富裕、实现现代化,促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关键词]民族地区;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共同富裕

中图分类号:C95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391(2023)01-0068-07

作者简介:刘璐琳,

中央民族大学管理学院教授, 研究方向:民族经济、乡村产业;张蕾,中央民族大学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民族经济、乡村产业。北京 100081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纲”,所有工作要向此聚集。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扎实推动乡村产业振兴,发展乡村特色产业,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乡村产业源于传统种养业和手工业,主要包括现代种养业、乡土特色产业、农产品加工流通业、休闲旅游业、乡村服务业等,是提升农业、繁荣农村、富裕农民的产业,也是促进民族地区共同富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基础支撑。新征程上,要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加快民族地区乡村产业发展,促进农牧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牧民富裕富足,不断增强各族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促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近年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相关领域的研究进一步成为学界的热点之一,研究重点主要涉及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概念形成、历史渊源、实践要求、可行路径等方面,其中很多学者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视角进一步探讨如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比较有代表性的有,郝时远等认为,应增强中华文化自信、文化认同来促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1];李俊杰等认为,各民族只有切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现民心同向、民利同连、民情同融,做到政治建设“一条心”,经济和生态建设“一盘棋”,社会文化建设“一个调”,才能真正推进民族地区小康社会与现代化建设[2];李曦辉等认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必须重视地区的经济发展,两者之间的关系不是新时代的创新实践,而是历史发展的实践延续[3];部分学者开始研究如何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中促进各族群众交往交流交融,但从乡村产业振兴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影响方面的研究成果很少。本文在对民族地区乡村产业振兴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内在机理分析基础上,梳理探讨了民族地区乡村产业发展的现状、面临的问题和实现的路径,提出要立足民族地区资源禀赋、发展条件、比较优势等实际,坚定不移走高质量发展之路,加快推动乡村产业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促进各民族走向共同富裕、实现现代化,进一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一、民族地区乡村产业振兴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內在逻辑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就是要引导各族人民牢固树立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4]。在民族地区,推动乡村产业振兴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之间存在着深刻且不可分割的联结,是理论逻辑、历史逻辑和实践逻辑的辩证统一。

(一)理论逻辑: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经济基础,是指由社会一定发展阶段的生产力所决定的生产关系的总和;而上层建筑是建立在经济基础之上的意识形态以及与其相适应的制度、组织和设施,在阶级社会主要指政治法律制度和设施[5]。由此可见,上层建筑是以经济基础为根基发展起来的,表明了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上层建筑,归根到底受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其中,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水平是一个重要的制约因素。如果民族地区发展长期滞后,将影响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进而影响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铸牢。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离不开加快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而产业是经济发展的引擎和抓手,尤其是乡村产业的兴旺与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更是息息相关。比如,乡村旅游是以农村旅游资源、农牧产品和乡村休闲服务为基础的现代农业产业的升级版,具有拉动第一产业、联动第二产业和带动第三产业的“综合动力”,被认为是促进乡村振兴的“催化剂”[6],而多样性、差异化的少数民族显性文化作为稀缺的经济资源,如果合理开发利用可推进民族地区经济发展[7]。因此,要正确把握物质和精神的关系,紧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加快民族地区乡村产业振兴,支持各民族发展经济、改善民生,实现共同发展、共同富裕,使中华民族共同体牢不可破。

(二)历史逻辑:经济纽带始终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形成的重要纽带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部中国史,就是一部各民族交融汇聚成多元一体中华民族的历史,就是各民族共同缔造、发展、巩固统一的伟大祖国的历史。”“增强民族团结的核心问题,就是要积极创造条件,千方百计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联系我国各民族的纽带众多,其中我国各区域之间互补共生的经济关系是经济纽带。我国的地理环境具有显著的特点:东部和南部濒临大海,西部和西南部多高山峡谷,北部和西北部遍布大漠、草原和林海,这样的自然地理环境必然孕育出不同的经济作物[8]。中华民族的主流是许许多多分散独立的民族单位,经过接触、混杂、联结和融合[9],同时也有分裂和消亡,形成一个你来我去、我来你去、我中有你、你中有我而又各具个性的多元一体[10]。从历史上看,历朝历代,无论政治上处于“分”还是“合”的状态,各民族在经济层面从未中断过联系,始终保持交往、渗透和共存的状态[8]。近代以来,在中国各民族团结一致、反帝反封建的过程中,中华民族的整体性更加突出,逐渐由一个自在的民族实体升华为一个自觉的民族实体[11]。从现实国情来看,统一多民族国家,既是我国的一大特色,也是我国发展的一大有利因素。在当代中国发展进步中,各民族携手走过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各个历史时期,迎来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新纪元,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不断强化巩固。特别是改革开放,不仅推动了我国生产力的大发展,显著提高了民族地区的经济实力和各族群众的生活水平,更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开辟了广阔空间,各民族在经济社会生活中联系的广度和深度前所未有,这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夯实了坚实的经济社会基础。历史反复证明,没有中华民族的大团结,就没有中华民族的大发展;没有中华民族的大发展,就没有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牢固纽带。

(三)实践逻辑:各民族都要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力量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高举各民族大团结的旗帜,在各民族牢固树立国家意识、公民意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最大限度团结依靠各族群众,使每个民族、每个公民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共享祖国繁荣发展的成果”[12]。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中华民族实现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飞跃,各族人民亲如一家、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前所未有地增强,中华民族的自豪感、自信心、凝聚力前所未有地增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前所未有地增强。踏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就是要紧紧抓住解决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问题,着力在补短板、强弱项、固底板、扬优势上下功夫,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发展,不断满足各族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确保现代化道路上一个民族也不能少。当前,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取得了长足进步,然而与发达地区相比,仍然存在较大差距。如图1所示,从上到下四条折线依次代表东部地区、西部地区、中部地区和民族八省区GDP。近年来,各个地区的GDP呈逐步上升趋势。GDP值最高的是东部地区,依次是西部地区、中部地区,最后是民族八省区。虽然民族八省区的GDP呈上升趋势,但是民族八省区GDP总额仅为西部地区的一半,与排名第一的东部地区相差较远。因此,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加快推进民族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推动各民族加快实现现代化。事实证明,无论遇到什么样的艰难险阻,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中,决不会让任何一个民族掉队。

二、当前民族地区乡村产业振兴面临的主要问题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农业兴、百业兴;农业衰、百业衰;农业萎缩、全局动摇。”[13]全面推进乡村产业振兴,是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必然选择。当前,民族地区乡村产业振兴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仍然存在基础设施瓶颈问题突出、产业融合深度不够、要素分配不协调、利益联结机制不紧密等诸多亟需解决的问题。

(一)基础设施薄弱问题仍然突出

近年来,国家通过大规模的开发建设,实现了具备条件的乡镇和建制村全部通硬化路、通客车、通邮路。脱贫地区农网供电可靠率达到99%,大电网覆盖范围内脱贫村通动力电比例达到100%,脱贫村通光纤和4G比例均超过98%。我国民族地区的交通、通信、能源等基础设施条件得到显著改善,民族地区村村通基本实现,水网、电网、信息网覆盖面不断提升。但一些地区由于地域广阔、自然条件恶劣、资源要素保障不足等原因,基础设施发展仍然相对滞后,目前仅仅是“用得了”,离“用得好”还有不少差距,成为制约乡村产业振兴的首要因素。一方面,从交通运输来看,乡村振兴,交通先行,农村公路是支撑农业和农村发展的重要基础设施,尽管民族地区农村公路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但总体上看,仍面临路网通达深度不足、技术等级水平总体偏低、安全防护配套设施建设不足、客货运输服务水平不高等主要问题,特别是在产业路、旅游路、资源路建设方面还需要下更大的功夫,以进一步发挥农村公路服务于当地特色资源开发和乡村产业发展的需要。另一方面,从物流服务设施来看,民族地区农村物流网络覆盖率和整体服务水平相对偏低,难以满足现代物流发展的要求。主要表现为:基础设施不完善、网络分布不均衡、货运承载能力不足、物流园区体系尚未建立,应急和冷链物流服务比较薄弱。比如,民族地区特色生鲜农产品丰富,但市场主要在东中部大中城市,农村电商和快递物流配送相对滞后,特别是缺乏生鲜农产品从产地直达消费市场的经济、便捷的通道,生鲜农产品流通费用占比很高,有的甚至占到产品价值的30%-40%。虽然现代物流服务范围已经覆盖到民族地区乡村,但是流通服务收取费用仍然普遍高于其他地区,如寄往新疆、西藏等地的包裹通常需要增加额外费用,等等。

(二)乡村产业融合发展程度偏低

当前,农村一二三产业加快融合,发展势头较好,农业全产业链加快发展,成為乡村产业振兴的重要抓手,也成为农民就业增收和乡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从民族地区来看,乡村产业融合总体上还处于起步阶段,融合层次和规模相对较低,融合支撑要素不足,融合主体带动相对较弱。一方面,民族地区乡村产业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是规模小、布局分散,产业链条较短、附加值低,基本还是“原料在乡村、加工在城市”的状况,一些地方产业同质化还比较突出,农产品市场化、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水平较低。比如,四川甘孜、阿坝地区,所产的高原特色水果品质较好,但由于产业规模化、集约化不够,产销量不大,供给仍以大路货为主,缺乏小众类、精准化、中高端产品和服务,品牌溢价有限,农产品电商经营主体规模小、分布散,面临“有品质但没有品牌”的问题,好产品没有好“身价”。另一方面,民族地区在推进农业与工业、服务业融合发展方面仍然比较薄弱,乡村价值功能开发不充分,乡村特色产业、休闲农业、乡村旅游、文化体验、健康养老、农村电商等新产业新业态发展水平不高。如何适应城乡居民消费需求和产业发展规律,立足当地特色资源,向广度深度进军,推动乡村产业融合发展、加快发展,是民族地区乡村产业振兴面临的一个突出问题。

(三)产业经营主体带动能力弱

近年来,乡村产业经营主体尤其是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发展得到了各地的重视和培育,成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力量。从民族地区来看,乡村产业经营主体多元化程度低、自身能力薄弱的问题还比较明显,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仍然相对滞后。当前,民族地区乡村产业的主要经营主体为个体散户、专业大户以及数量不多的龙头企业,其中大部分是个体散户。以龙头企业为例,在全国9万家县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中,国家重点龙头企业只有1959家(含2022年公布的第七批412家),其中民族地区总体又偏少,比如云南省有58家、新疆有57家、广西有49家、宁夏有28家。与传统的个体散户相比较,虽然专业大户拥有相对较大的经营规模,但是信息化、组织化程度不高,促进民族地区产业发展的能力有限。龙头企业虽有较强的带动能力,但是数量少,其带动能力也有限。其他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比如农村合作社、家庭农场、农业公司等,规模偏小、层次不高,在民族地区产业振兴的过程中作用还有待进一步提升。

(四)乡村产业发展要素配置相对不足

乡村产业振兴实施路径的核心是把发展要素从农村向城市相对单向流动转变为在城乡之间双向流动,尤其是促进市场、资金、人才、管理等要素资源从城市向乡村流动,这需要发挥政府、社会、市场三者的协同作用。2019年5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的意见》提出,以完善产权制度和要素市场化配置为重点,坚决破除体制机制弊端,促进城乡要素自由流动、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合理配置。从民族地区来看,推进乡村产业振兴面临的要素配置主要有以下问题。一是资金投入不足。民族地区乡村产业投资往往回报周期较长、风险较高,且易受政策导向的影响,而政府财力往往投入有限,因此社会资本参与动力不足。由于农村金融市场具有低收益、高风险的特征,很多金融机构不会主动向农村地区投放大规模的信贷资源,导致乡村产业发展难以获得所需金融的支持。二是土地资源开发利用成本较高。土地是乡村产业发展的空间载体。我国民族地区地大物博,民族自治地方面积占全国总面积约64%,但由于受地理、历史等因素制约,民族地区土地资源开发利用的成本高。比如,云、贵、川等西南民族地区,很多地方是高山峡谷,山高坡陡,沟谷深切,土层浅薄,荒山荒坡较多,宜耕地少且已基本开发殆尽。所以,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这些地方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受到一定的限制,产业发展较难形成规模。三是缺乏技术支撑。任何经营活动的升级发展、效率提高都离不开技术的支持。民族地区乡村产业发展的经营主体受教育程度等限制,对于当前的互联网技术、数字信息资源的使用接受程度低,没有充分地利用好现代技术发展经济。四是人才短缺。内生增长模型强调了人力资本是影响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人作为生产要素中的第一要素,對于推动乡村产业振兴至关重要。然而,新时期北上广深等大城市对人才的虹吸效应明显,民族地区对于青年人吸引力不足,人才流失成为常态。因此,人才、土地、资金和技术是乡村产业振兴的重要资源,只有保证充足的投入,才能不断推动民族地区乡村产业做大做强。

(五)乡村产业利益联结方式相对单一

民族地区乡村产业之间的各利益主体联结程度低,并没有形成互相承担风险、价值增值共享的利益联结体系。一方面,民族地区乡村产业之间利益联结形式单一。乡村产业涉及到的利益主体是多元的,主要有政府部门、新型经营主体、农业企业、小农户等。近年来,随着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迅猛发展,乡村产业利益联结方式在一定程度上有所创新,“公司+平台+农户”“入股分红”“合作社+农户+基地”等新方式不断涌现,阮荣平等发现,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与小农户建立了利益联结机制,在农户带动等方面发挥了一定的作用[14]。但是,不少民族地区受地域条件、经济活跃程度等影响,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速度还是要低于其他地区。以农民合作社的发展为例,这是顺应农业农村发展形势,积极参与现代农业产业链供应链发展、与农民利益联结紧密的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据统计,在农民日报评选出的2021年中国农民合作社500强中,东部地区有191家,占比达38.2%;中部地区172家,占比为34.4%;西部地区137家,占比为27.4%。从营业收入和资产总额来看,东部地区191家合作社平均营业收入为2726.0万元,而西部地区137家合作社为1877.8万元,不到东部地区合作社的70%;东部地区合作社平均资产总额为2272.3万元,比西部地区高出33.7%[15]。

三、加快民族地区乡村产业发展,进一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在民族地区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应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将其根植于各族群众内心深处,积极探索融入民族文化、促进民族团结的乡村产业加快发展的路径,在乡村产业振兴中推动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实现共同富裕。

(一)坚持走高质量发展之路,以产业发展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要往实里抓、往细里做,要有形、有感、有效。加快民族地区乡村产业发展,要坚定不移走高质量发展之路,充分考虑不同民族、不同地区的实际,统筹城乡产业布局和公共服务资源配置,完善政策举措,着力推动乡村产业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以产业发展带动各族群众广泛交往交流交融,让各族群众共享产业发展带来的成果,逐步实现各民族在空间、文化、经济、社会、心理等方面的全方位嵌入。一方面,要持续改善乡村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和现代物流体系,为高质量发展创造条件。民族地区大多位于中西部地区,地理上较为偏远,自然条件较差,基础设施相对落后,市场化程度低,产业发展成本偏高。要结合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丽乡村,以满足各族群众美好生活需要为引领,加大投入力度,创新投入方式,健全多元投入机制,加快补齐民族地区乡村基础设施的短板。围绕优化乡村生产生活生态空间,重点抓好乡村水、电、路、物流等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提升公共服务水平,增强各族群众的获得感。针对农村物流需求分布分散、季节性强、配送成本高等问题,统筹推进民族地区县乡村三级物流体系建设,深入实施“快递进村”工程,统筹利用交通运输与邮政快递、商务、供销、农业等资源,探索建立“基地+生产加工+商贸流通+物流运输+邮政金融”一体化的供应链服务模式,实现产、运、销一体化的农村物流服务,提高物流配送效率、降低物流成本。要结合冷链下乡和产业扶贫,着力推进农产品存储保鲜冷链物流设施建设,集中建设一批果蔬茶、肉蛋奶等特色产业生产存储、中转冷藏保鲜设施,补齐城乡冷链物流基础设施短板。另一方面,要推动乡村产业进一步融入全国统一大市场,以市场化推动产业提档升级。发挥市场在促进竞争、深化分工等方面的优势,进一步破除民族地区乡村产业发展中各种封闭小市场、自我小循环,不断提升市场效率,壮大市场主体,扩大市场规模容量,增强对各类企业、资源的吸引力,为产业发展壮大和提档升级创造条件。围绕打造统一的要素和资源市场,加强资金、土地、技术、人才等要素支撑,盘活、激活、放活乡村各类资产资源,推动各类要素向乡村产业集聚,进一步增强产业发展活力和市场竞争力,促进民族地区各族群众更好地融入市场经济发展,以经济纽带增进交往交流交融,共建美好家园。

(二)坚持走特色发展之路,以产业发展带动民族地区特色资源开发

民族地区自然生态资源丰富、民族文化浓厚,在乡村产业发展中具有独特的优势和潜力。加快民族地区乡村产业发展,要坚持走特色发展之路,大力发展地域特征鲜明、乡土气息浓厚的小众类、多样性的乡村特色产业,包括特色种养、特色食品、特色手工业等方面,以产业发展带动当地特色资源开发,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进步。要瞄准市场需求,重点发展农产品加工、乡村休闲旅游、农村电商等特色产业,着力在品种培优、品质提升、品牌打造、规模扩大、标准化生产等方面下功夫,实现乡村产业做优做强、提档升级,打造民族地区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的乡村产业群。要健全生产、加工、仓储保鲜、冷链物流等全产业链,健全质量标准体系,创响一批安全放心的“乡字号”“土字号”乡土品牌,推动民族地区乡村产业由卖“原字号”农产品更多向卖制成品转变,提升产业价值链。民族地区乡村产业要进一步擦亮绿色、生态的底色,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进一步盘活山水林田湖草沙生态资源,坚定不移推动走绿色发展之路,打造一批有影响、可推广、带动强的乡村生态经济发展的样板,让民族的、生态的资源在乡村产业发展中进一步大展身手。应紧扣“多民族特色资源”,依据自然风貌、人文环境、乡土文化等资源禀赋,因地制宜发展乡村旅游、休闲农业、文化体验、健康养老、电子商务等现代服务业,既要有速度,更要高质量,进一步丰富乡村经济业态,培育乡村发展新动能,让各族群众在乡村产业发展有劲头、有奔头。

(三)坚持走融合发展之路,以产业融合支撑民族地区城乡融合发展

当前,要通过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开启城乡融合发展和现代化建设新局面。民族地区乡村产业发展,要畅通城乡要素流动,以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为路径,纵向延长产业链、提升价值链,横向拓展产业形态,形成地域特色鲜明、创新创业活跃、业态类型丰富的产业体系,增强乡村产业聚合力,以产业融合发展支撑城乡融合发展。要因地制宜发展全产业链模式,拓展农业多种功能,挖掘乡村多元价值,推进一产往后延、二产两头连、三产走高端,加快农业与现代产业要素跨界配置,通过产业融合加快发展现代乡村产业体系。要积极培育多元化農村产业融合主体,支持民族地区龙头企业发挥引领示范作用,强化农民合作社和家庭农场基础作用,支持发展县域范围内产业关联度高、辐射带动力强、多种主体参与的融合模式,实现优势互补、风险共担、利益共享。要发展多类型融合业态,推进民族地区农业与文化、旅游、教育、康养、信息等产业融合,发展创意农业、功能农业、数字农业、智慧农业等,形成“农业+”多业态发展态势。要立足县域资源禀赋,突出主导产业和一二三产融合,推进乡村产业聚集发展;要建设一批基础条件好、带动效果显著的现代农业产业园和农业产业强镇,创建一批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提升民族地区乡村产业发展规模和层次,培育乡村产业“增长极”。

(四)坚持走富民之路,以产业发展促进民族地区实现共同富裕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发展乡村产业,一定要突出农民主体地位,始终把保障农民利益放在第一位,不能剥夺或者削弱农民的发展能力。对民族地区而言,乡村产业发展要充分发挥富民效应,决不能“富了老板、亏了老乡”,要在产业发展中让当地农户腰包“鼓起来”,在做大做强产业的基础上促进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要围绕小农户与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问题,构建生产联动、利益共享的联农带农机制,通过“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尽可能让农民参与进来,让农民分享乡村产业发展的市场红利和政策红利。积极发挥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在联农带农方面的方面,引导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与小农户建立多种类型的合作方式,加快推广“订单收购+分红”“农民入股+保底收益+按股分红”“土地流转+优先雇用+社会保障”等多种利益联结方式,让农户分享加工、销售等环节收益[16]。尤其要重视农业产业化联合体的发展,在民族地区扶持培育一批龙头企业牵头、农民合作社和家庭农场跟进、广大小农户参与的农业产业化联合体,带动农民增收致富。要形成企业和农户产业链上优势互补、分工合作的格局,农户能干的尽量让农户干,把农业产业链的增值收益、就业岗位更多地留给农民,夯实民族地区共同富裕基础。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新征程上,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锚定建设农业强国目标,加快民族地区乡村产业发展,促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促进各民族走向共同富裕、实现现代化。当前,民族地区乡村产业振兴过程中还存在一些亟需解决的问题,我们要坚持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坚定不移走特色发展、融合发展和富民之路,不断增进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促进各民族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共同建设伟大祖国,共同创造美好生活。

参考文献:

[1]郝时远.文化自信、文化认同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0,40(06):1-10.

[2]李俊杰,王平.民族地区应在小康社会与现代化建设中同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1,41(08):20-28.

[3]李曦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经济维度研究[J].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1(04):11.

[4]杨须爱.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形成与铸牢[J].人民论坛,2022(10):120-122.

[5]李亮.全面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经济实践[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22,42(05):29-36.

[6]Dann G.Anomie, Ego-Enhancement and Tourism[J].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 1977,4(04):184-194.

[7]郭景福, 黄江.乡村振兴视阈下民族地区构建现代乡村产业体系的机制与路径探析[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2,39(03):110-117.

[8]陈纪, 曾泓凯.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历史基础与实践目标[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21,42(10):9-17.

[9]徐杰舜.“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理论的内涵与学术支撑[J].湖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0,38(04):77-86.

[10]费孝通, 麻国庆.美好社会与美美与共:费孝通对现时代的思考[M].北京:三联书店, 2019:352.

[11]费孝通.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M].北京: 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18:17.

[12]王延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建设中华民族共同体[J].民族研究, 2018(01):1-8.

[13]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 福建省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习近平总书记“三农”思想在福建的探索与实践[J].2018.

[14]阮荣平,曹冰雪,周佩,郑风田.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辐射带动能力及影响因素分析——基于全国2615家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调查数据[J].中国农村经济,2017(11):17-32.

[15]高杨,王军,魏广成,孙艺荧.2021年中国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分析报告(一)——基于中国农民合作社的调查[N].农民日报,2021-12-17.

[16]刘璐琳.多措并举促进乡村产业振兴[N].人民日报, 2019-08-13.

收稿日期:2022-11-02 责任编辑:王 珏

猜你喜欢
民族地区高质量发展共同富裕
论中国式共同富裕的基本特征
Palabras claves de China
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
金湖:美丽生金,让共同富裕看得见摸得着
中国经济改革“高质量发展”是关键词
开启新时代民航强国建设新征程
我国经济怎样实现“高质量发展”
云南省民族地区农村小学体育教师现状调查研究
如何提高民族地区“一类模式”小学汉语文教学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