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学意境的美学特性研究

2023-06-12 19:23李逸凡
文学教育·中旬版 2023年3期
关键词:美学特征古代文学研究分析

李逸凡

内容摘要:中国古代文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非常宝贵的文化艺术瑰宝。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为我国的文化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通过研究大量的古代文学作品后发现,我国很多古代文学作品都包含着意境美,而想要深入研究古代文学作品意境的美学特征,又需要深入挖掘文学作品内涵,然后再通过总结和分析,才能将我国古代文学作品中所要表达的意境美学特点呈现出来。基于此,本文就针对中国古代文学意境的美学特性进行了研究。

关键词:古代文学 意境 美学特征 研究分析

意境是中国传统美学的重要范畴,是一种重要的审美形态。研究古代文学作品中的意境美不仅是对作品流露出的真实情感的关注,而且是对作品的画面和格调的关注,意境美里往往寄托着创作者的情感和憧憬。我国很多古代文学作品都非常讲究意境美,尤其是抒情类型的古文,意境美会表现的更加明显。很多文艺评判家都会将意境美作为衡量艺术美的一个标准,所以在这种背景下,意境美也成了很多创作者的追求目标。那么我国古代文学作品中意境美的美学特征又有哪些呢?研究这个问题也加大了相关人员对我国古代文学作品意境美学特征的深入探究。

一.意境的内涵

在我国众多的文学评论里,不同的文艺家对意境有着不一样的认识和理解,但总的来说,主要存在以下两种定义:第一,有部分文艺家认为,意境本身就存在于古代文学作品中。其中《辞海》对意境这一概念是这样解释的:“文学作品中所描绘的生活图景和表现的思想感情融合一致所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这种意境的界定,更加强调的是主观艺术境界,所以它是依存在文学作品当中的,当然也很容易被读者欣赏和接受。第二,还有部分文艺家认为,意境是人们在接触文学作品的时候,所产生的“心像”,就是在心里创造的境像。清代的美学家梁启超曾说过“心造之境”这句话,很完美的诠释了“意境”的概念;而当代的美学家朱立元认为,意境就是人们在参与审美活动过程中,用心的角度去观看外界的对象,并充分发挥出自己的想象,可以在自己的思想意识领域中创造出不一样的境界。结合以上不同文艺家对意境的定义分析来看,意境就是创作者将自己对外部世界的感受,通过艺术构思和加工,再融入一些艺术形象或者是符号,使读者在欣赏作品的时候,能够很准确的感受到作品的形象,并通过心灵的意想和创造,在欣赏者大脑中形成特有的“意境美”。

二.古代文学作品中情境交融的美学特征

审美的内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体现:第一,触景生情,就是在景物的刺激下产生的情感体验。在文学作品体现自然美和景物美的时候,这种审美形式是最常见的。刘勰的《文心雕龙》说“春秋代续,阴阳惨舒,物色之动,心亦摇焉”。也就是说文学作品的作者和读者在景象的不同变换下,会出现相应情感变化和思想活动,如作者在欣赏自然风光的时候,不仅仅会有情感上的联想,还会出现情感的迁移,形成多个不同层次的情绪。如陆游重游沈园后,在美好景物的刺激下,联想到自己和唐婉在这个地方相遇的场景,进而生出“伤心桥下春波绿,曾是惊鸿照影来”的情感感叹,这就是非常典型的自然景观推动情感变化的例子;第二,同情体验。是说在欣赏我国古代文学作品的时候,读者和作者有相似的经历或者是体验,很容易产生情感上的共鸣,并在作品描述人物的时候形成了互动,甚至有很多时候,读者会将作者的爱恨作为自己审美标准,带入感很强。如古典小说《红楼梦》中的经典情节“黛玉葬花”,很多读者在读到此处的时候,想象着当时的场景,把自己带入那个画面,感同身受,体会到黛玉悲伤的心情,不由自主地也潸然泪下,这就是情感共鸣的同情体验;第三,移情体验。是指在阅读古代文学作品的时候,读者会在感情促进作用下,引发一些联想,在联想中自然景物和人的情感融为一体,让人感到自然景物仿佛也有了人的感情。

三.古代文学作品中“和”的美学特点

“和”是我国古代文学作品的审美標准之一。迄今为止,我国文学作品的研究者也一直在主张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和谐发展,这种观念在我国古代的《诗经》和唐宋时期的很多经典作品中都有所体现。如在《周南·关雎》中,就将水鸟和鸣与男女相恋进行了对比,读者在仔细阅读以后,能够很真实的感受到人与自然和谐的意境美。在很多唐诗宋词中,都会出现田园、爱情以及战争等主题,但无论是那一种文学主题,都将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体现了出来,而这也是我国古代文学中的思想意境美。再如《小雅·采薇》中,描述了战士战争后归来的心情,所使用的语言含有很伤感的情绪。但是在给读者带来伤感意境的同时,也让读者体会到人与自然生命是统一的,将我国古代人民的自然和谐思想体现了出来。在我国先秦时期,很多文学都主张“和”,并将“和”作为文学创作的核心和主题。我国著名的文学家孔子就非常主张“中和”,更是将我国古代文学创作者对亲情和睦的重视体现了出来,若非如此,孔子也不会在“中和”思想的基础上来对《关雎》进行评价。“和”的美学思想和特点并没有在古代文学作品中去深入挖掘和探究,再加上本身的理论知识就具有抽象性特点,所以是很难给人们带来亲切和谐情感体验的。

四.古代文学作品中悲壮的忧患意识之美

在我国古代的文学作品中,悲壮忧患意识的美学特点主要集中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孟子《尽心》篇中,提出广大人民群众最基本的需求就是温饱问题,主要主张的就是反压迫、反统治者的现象,很明显的体现了对民众的忧患。第二,“孤臣孽子”类型的忧患思想。通过对历史知识以及文学作品的学习可以发现,周文王是以德治人的典范;而在近代史中,人们正处于乱世时期,所以也会有对国家政治和生命的忧患,而这种忧患意识也是属于悲壮忧患意识之美范畴的。但是总的来说,无论是哪一种忧患类型,都不是从个人层面上去思考的,是和国家、民族大义紧密联系起来的。此外,与忧患意识处于同等层面的“美刺”,在古代文学作品中也是出现率比较高的,同样属于美学范畴行列,朱自清也认为美刺之称源自《春秋》。将忧患意识和美刺精神结合起来,能够将我国古代文学中的崇高、悲壮和优美、沉郁体现出来,让人们体会到不一样的美感力量。

五.古代文学作品中独特的审美风尚

在古代文学作品中,无论是对何种事物的描述,都是需要围绕一个固定主题来实现和展开的,当然也会有部分的文学作品是在特定情境的要求下去完成的,但是大部分的文学作品都是采用虚实结合的方式来实现审美意境的,以此来提高和加深古诗文所表达的思想内涵。通过采用虚实结合的方式,是可以将古代作品中意境审美特征体现出来的,当然,创作者的思想和艺术造诣也能在作品中呈现出来。

例如,《古画品录》谈论了绘画六法,首先强调的是具有灵动的气韵,将作品中人物的性格和精神状态以灵活、生动的方式呈现出来。文学作品中的“韵味”是可以作为艺术作品的评价标准和依据的。而在晚唐时期,就有文学家将“韵味”作为了鉴赏和品评文学作品的标准;在清朝时期,又有文学家在“韵”的基础上,加入了人的不同体会,而这也给后人对文学作品的创作带来了很大的影响。对于“韵”的审美特点来说,它在文学创作领域当中,是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认可的,所以也被一直延续到现代。迄今为止,将“韵味”作为审美标准仍然是很多人所推崇的。能够让文学作品达到比较高的韵味,是所有文学作品的创作巅峰,也是创作的最高追求,将古代和现代人的审美标准完美的体现了出来。其实对于“韵味”本身来说,它就具有耐人寻味特点的。但是对于“韵味”的揣摩和感受来说,它只能通过人的感受和体验来实现,想要通过语言将其表达出来还是有一定难度的。它在文学作品中的出现方式,一般是在作者想要表达,但是又没有可以描述内容的时候,就可以通过韵味来实现。但是需要注意的是,韵味主要是从文学作品的细节之处感受和总结的,目的是对作者的创作思想进行推断,体会到作品不同的情感和内涵。

六.意境的美学特征分析

1.真实感和自然感

一般情况下,文学作品的意境都是非常自然、也很真实的,也正是因为有这样的美学特征,所以才能将读者的情感体验激发出来,引发读者的共鸣,并给读者的思想和心灵带来更加丰富的想象。在上文的简要讲解中,我们对意境有了初步的认识和了解。王国维也曾对意境进行过阐述,意境就是对真实景物的描述、真实情感的抒发。这种真实并且具有自然性的美学特征是可以体现在不同意境当中的。

例如,古典文学《红楼梦》,林黛玉非常的喜欢竹子,自己所住的地方也被竹子围绕,而在这部作品中,也有多个地方一直在描写竹子,如“满地下竹影参差”“窗外竹影映入纱来,满屋内阴阴翠润,几簟生凉”等,在这些诗句的描述中,呈现出了一种住所凄凉、冷清的意境,给人们的感受是非常的真实和自然的。其实对于真实、自然的意境美,还可以在美丽奇特的意境中体现出来,如《葬花吟》虽然描述的是落花,但是实际上却是在描述林黛玉的处境。此外,对于《红楼梦》这部文学作品来说,它之所以会被称之为我国的经典之作,是无法离开它真实、自然的意境的。林黛玉虽然很美很有才华,但是却体弱多病,作者所用词语非常恰到好处,因为林黛玉很美,花也很美,所以用花来比喻林黛玉的美,给人们带来遐想的空间。同时,林黛玉寄人篱下,身体又不好,又非常的孤独和忧伤,所以用“落花”来比喻也是很贴切的。整体让读者阅读起来感觉非常自然和贴近现实,所以说,真实感和自然感是意境的美学特征之一。

2.动态的美

意境是文学创作者对生活的提炼和加工,然后以艺术形式呈现出来。意境在我们的生活中是一直存在的,也是一直在变化中出现的,所以说意境还有一种动态美的特点。

例如,王维的《山居秋暝》,这首诗的意境是非常唯美的,如“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这句,明亮的月光透过松树的枝叶散落下来,清澈的泉水在砂石上缓缓流过。整首诗的意境都是动态化下的呈现,使读者在阅读的时候,构思出一幅流动的画面,犹如身临其境。

3.虚实结合之美

虚实结合的意境美学特点在上文的阐述中也有提及,我国古代文学作品很多也都采用了虚实结合的表现手法。对于一篇好的古文作品来说,即使创作者多么有才华,毕竟也只能绘景于万一,更多时候仍是需要读者去想象的。而且如果古代文学作品失去了虚实结合之美,就会使整部作品非常的古板和单调,失去了应该有的意境之美。虚实结合的创作手法能够给人带来一种意犹未尽的意境美。

例如,屈原的《离骚》,这部作品整篇都采用的是比喻、擬人的手法,都在用花来比喻人,用兰、蕙、方芷比喻有贤能的臣子,众方比喻的是奸佞小人,这种虚实结合的方式,将作品的含蓄意境美进行了体现。

4.境生象外和图画美

在古代文学作品意境美中,有一个非常重要的特点就是“境生于象外”,就是说文学作品带来的意境美是由所描述的事物来实现的,但是又在事物外产生。图画美是只能远远的去观看,但是却无法细细把玩,也就是我们现代语言常说的“可望而不可及”,可以理解为古代文学作品的朦胧之美,创作者在创作作品的时候,不能把所有的事物都描述出来。

例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就是在给读者带来意境美的同时,再结合读者的想象而勾勒出来的一种完美图画。其实这篇古文作品从立意上来讲,并没有特别新鲜的地方,主要想表达在外游子缅怀故乡的感情,它之所以能够成为优秀的文学作品,最主要的就是展示出了一种意境图画美。

总而言之,对于我国古代的文学艺术作品来说,意境所包含的美学特征是多方面的,除了上述所说的美学特征,还有很多美学特征是需要我们继续去研究和挖掘的,同时还要结合具体的文学作品去不断提高自己的学习和研究能力,只有对意境产生的原理正确掌握,才能真正的发现和认识意境的美学特征。

参考文献

[1]李佳雯.时空维度的审美距离在中国古代文学中的应用[J].戏剧之家,2021,(25):186-187.

[2]郭文睿.中国古代文学中诗与酒交融现象的美学研究[J].江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1,34(6):138-139.

[3]程波.分析中国古代文学《诗经》中的女性美学[J].青年文学家,2021,(12):49-50.

[4]于小飞.中国古代文学意境的美学特性研究[J].北方文学,2020,(23):58-59.

[5]李潇云,娄鹏宇.中国古代文学艺术中的审美惊奇何以可能[J].玉溪师范学院学报,2020,36(4):75-80.

[6]吴小利.试论中国古代文学《诗经》中的女性美学[J].普洱学院学报,2020,36(1):78-79.

[7]赵红.中国古代文学研究与当代价值使命的双向思索[J].今古文创,2021(4):2.

(作者单位:陇南开放大学)

猜你喜欢
美学特征古代文学研究分析
古代文学圈中的“鄙视链”
韩国古代文学课堂教学模式的创新与实践探析
摄影艺术的美学特征与现代审美变迁浅论
现代化进程中的城市美学规划探析
浅谈广电光纤通信接入技术
关于变压器高压试验技术的研究分析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的意境特征分析
在文化语境中阐释中国古代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