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语文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实践与思考

2023-06-12 23:06田慧胡丽娜
文学教育·中旬版 2023年3期
关键词:大学语文教学实践课程思政

田慧 胡丽娜

内容摘要:本文通过将大学语文课程中的思政育人元素融入课堂教学,打造“实体课堂”;通过组织形式丰富多样、具有思政教育内涵的实践活动,打造“情境课堂”;通过利用媒体手段和资源,打造“数字课堂”。通过“三个课堂”更好地实现了高职大学语文课程思政。

关键词:高职院校 大学语文 课程思政 教学实践

课程思政是高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将课程思政理念融入高职大学语文教学改革对于课程思政的研究、大学语文课程体系的丰富以及大学语文育人效应的提高都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一.课程思政理念融入高职大学语文教学改革的要点

高职大学语文课程本身蕴含着丰富的思政育人元素,要在该课程的教学改革中融入课程思政理念,应深入挖掘课程中的思政育人元素,挖掘其中的隐性思政内涵,并在教学实践中寻找合适的切入点来进行“课程+思政”的有机对接与融合,以达到“润物细无声”的育人效果。

高职大学语文课程改革的要点,就是要结合课程性质、专业特点以及学情等具体情况,探索课程中人文底蕴、道德情感及思政元素的契合点并进行适当转化,在经典作家作品及应用文写作的讲解过程中,从思政、文学、文化等角度进行多维度挖掘与时代同频共振的元素,联系实际,帮助学生理解其中的内涵与意蕴、传统文化精神及时代價值,并进行精神指引及价值引领,不断增强大学生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认同和爱国情怀。

二.课程思政理念融入高职大学语文教学改革的实践探索

(一)将思政元素融入高职大学语文课程体系,打造“实体课堂”

高职大学语文教学主要包括诗歌、散文、小说、戏剧文学等文学作品鉴赏和应用文写作两大板块,旨在教会学生语言文学知识,培养他们各种文体应用的能力,能使用语言文字表达正确的价值取向,同时促进学生将学习与思考、修身相结合,以此来提高其人文素养、思想修养等能力。高职大学语文课程改革,可以将马克思主义和经典文学作品中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有机结合,将辩证主义和中庸之道,群众路线和民贵君轻,唯物史观和心本观念等理念进行有机契合,挖掘课程中传统文化、职业精神和爱国情怀所蕴含的尚贤文化、爱岗敬业、忠孝仁义等中国精神,打造“实体课堂”,延展大学语文课的广度。

1.在教学设计中融入课程思政

从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思政元素三个层面进行教学设计,三者有机结合,思政元素有机融入经典文本阅读,达到使学生通过课程同时接受知识、能力和价值观教育的效果。以文言散文《孔子论孝》的教学为例(表附后):

在应用文写作教学加入相关情景模拟设计,根据高职学生的知识情况和专业特点设计情境,让学生通过情景任务,并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写作训练,锻炼学生技能的同时使学生感悟职业精神。

2.在教学内容中融入课程思政

以文言散文《论语·孔子论孝》的教学为例。通过作者与时代背景的分析、内容分析、现实意义分析等层面系统深入地优化教学活动设计,以实现课程思政的目标。首先是结合作者与时代背景分析,引导学生了解孔子提倡“孝”的原因。春秋战国时期,随着宗法奴隶制的日趋瓦解,“礼崩乐坏”。于是,孔子认为要稳定当时的社会秩序,必先稳定家庭。所以,极力提倡“孝”。其次是内容分析上,通过文本分析探讨孔子论孝的基本内涵。《孔子论孝》总共十章内容,通过这十章内容融会贯通分析出“孝”的内涵:强调“孝”要建立在“敬”的基础上;要把行孝与守礼结合在一起;要把“孝”与“悌”结合起来;需遵循“几谏”的原则;孝道存在的哲学前提是仁;“孝”是“忠”的基础,“忠”是“孝”的扩大,是“孝”的最高表现。并以此来推动学生进行更深层次的思考,即进行第三层面的教学——分析孔子孝思想对个人的启示:学会感恩(感恩国家、社会、父母、老师、朋友),培养善良的道德品质;赡养父母,培养人文关爱;珍爱生命、培养责任意识。结合当下的时代背景,分析孔子孝思想对于稳定社会家庭、维护社会基础稳定、营造和谐友善的社会氛围、增强民族凝聚力和认同感具有重要意义。

经过系统化的教学设计,我们将中华精神中的正能量与教学育人的目标相融合,既突出大学语文课程的特色,又将思政育人元素有效融入,实现知识传授、文化传承、价值引领的叠加效果。

3.在课堂教学方法中融入课程思政

运用“团队—共享”、文学圈合作学习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与合作精神,促进深入阅读,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阅读习惯及思维习惯。以散文教学专题为例,主要教学内容为:散文的概念、发展、分类、特征、赏析方法、例文赏析等。在进行课堂教学前,任课教师将学生分成6-8人的合作小组,先给出详细的学习任务:一是基础知识类的任务;二是散文鉴赏类任务;三是以小组分享阅读形式进行文学阅读任务。第一个任务,合作小组成员分工查找资料并整合;第二个任务,合作小组成员结合指定作品按照赏析散文的步骤和方法进行交流与讨论;第三个任务,教师围绕某一主题,组织开展文学圈活动——教师规定选择范围,团队成员商量选择想要阅读的散文,学生自发地进行任务分配、分工合作,约定交流时间进行交流讨论。所有任务完成后,通过学习汇报等形式在课堂上进行学习阅读结果汇报,教师进行最后的总结点评。

(二)将思政元素融入大学语文实践教学体系,打造“情景课堂”

大学语文和思政教育应当不仅仅局限于课堂,优良的校园人文环境可以起到全方位覆盖,润物无声的效果,开展多种形式的校园文化活动是课外的重要补充。而且对于高职院校的学生而言,实践类学习较为有吸引力。针对这一学习特点,组织形式丰富多样并具有思政教育内涵的实践活动,打造“情境课堂”,伸展大学语文课程的深度,可达到思政教育的作用。

1.将思政教育融入大学生社团活动

结合高职学生学习基础和兴趣,创办更多与大学语文相关的社团,如:文学社、讲演社、戏剧社、民俗社等,并在日常社团活动中融入思政教育。学生在社团活动中能够将个人思维与他人思维产生碰撞,从而产生更加具有创新性的思维理念,对于学生的人文和审美观都会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而大学语文教师需成为该类社团的主要推动者,在社团活动中引导培养学生良好的三观和情感。大学语文教师可指导学生在社团中开展优秀文化展演、红色诗歌朗诵大赛、传统节日民俗活动竞赛等校园人文主题竞赛,促使学生更加真实地展现自我,从而进一步提升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识、感受其魅力,增强民族认同感和文化自信。

如结合党史学习教育,我校开展了“学党史,颂党恩,跟党走”主题书法大赛,既让学生在比赛中感受到了汉字的魅力,也很好地调动了大家党史学习的热情;同时开展了“颂扬百年伟业,凝聚奋进力量”诵读活动,庆祝党的百年华诞,礼赞党的奋斗历程,讴歌党的丰功伟绩,弘扬党的优良传统,不仅强化了学生的诵读规范意识,还对引导学生从百年党史中汲取奋进新征程的精神力量起到了重要作用。

2.借助红色实践教育基地,探索其中蕴含的思政元素

借助红色实践教育基地开展实地实践调查、参观展览等活动,将情理交融的红色基地现场讲解内容融入大学语文课程教学。如在学习《革命烈士诗抄》时,我校通过实地参观考察南昌八一起义纪念馆,了解南昌起义革命历史事件与八一背后的故事,了解更多的革命烈士,更好地理解个人命运与国家命运的联系,从而起到爱国主义教育的作用。

此外,借助红色实践教育基地可以开展红色实践教学活动,以进一步达到将课程思政理念融入高职大学语文教学的目的。如我校组织开展了“重走成功路、重温革命史,感悟跨越时空的井冈山精神”红色教育实践活动,采用了“追寻足迹、情景体验、专题学习、知识竞答、颂唱经典”的教学形式,带领学生深度了解井冈山革命斗争史。从三湾改编纪念馆到古城会议、大仓会见、柏露会议旧址,学生们以贴近红军征程的步履,多元化地了解了井冈山革命精神。通过“诵读红色家书与红军后代讲家风、话初心”互动式、沉浸式教学,学生们在一封封红色家书背后充分感受了革命先辈舍“小家”为“大家”的家国情怀;从井冈山革命博物馆到井冈山烈士纪念馆,学生们深切体会到无数革命先烈为革命理想不畏牺牲、艰苦奋斗的英勇精神。此次实践教学活动亦是一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定理想信念的实地锻炼,可以很好地实现思政教育的目的。

(三)建立“互联网+”高职大学语文课程教学模式,打造“数字课堂”

“互联网+”教学模式,是在技术重构人类生活图景的背景下,发挥互联网的技术优势,将信息化技术与教育教学不断融合,赋能课堂教学。现代信息化技术的发展为教学提供了强大的辅助手段和资源,灵活应用现代信息化技术进行多媒体教学不仅能使大学语文课程内容更加丰富,还能为大学语文课程教学提供新的思路和思政形式。多媒体教学对高职学生来说有一种天然的亲近感,充分利用媒体手段和资源,打造“数字课堂”,扩展大学语文课程的维度,可以更好地做到将课程思政理念融入大学语文教学,也可避免疫情带来的不利影响。

1.利用多媒体创设课堂教学情境

通过多媒体呈现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图片、音乐、视频等教学素材(包括歌曲、影视剧作品、道德模范故事等),实现课程资源由文字形式向图片、音乐、短视频转化,创设兼具人文性、艺术性与教育性的教学情境,这样既可满足学生个性化的学习需求,也可使学生在视听环境中直观感知仅靠语言文字阅读难以理解的细节描写,从而深入了解人物形象、理解文章主旨。例如,以同名改编歌曲导入《春江花月夜》教学,再自然而然地转入朗读和内容讲解,在进行内容讲解时根据每句诗的大意配以图片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句内容,迎合学生关注碎片化的特点;以影视剧选段介绍《西厢记·长亭送别》,将荧幕作品与原著进行比较分析,使学生從不同角度来了解作品,满足学生差异化的认知需求。同时鼓励学生以文学作品为“底本”,结合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及相关参考进行文学、音乐、影视的再创作。这样就更能使学生和作品之间产生心灵的契合,从而产生共鸣和认同,以达到更好地思政教育效果。同时也可以抖音、网络小视频的形式进行传播,扩大人文教育的受众,做好经典文学作品在新形势下的继承和传播。

2.创建多媒体教学平台

借助学习通和QQ、微信等新兴媒体等其他互联网平台作为辅助教学,强化思政教育资源建设,在课外让学生进行更多拓展学习,同时在学生中间开展贴近学生的线上交流,也可以借助平台发布相关信息、教学内容和测试题目,实现高效互动,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如我校利用学习通平台发布了大学语文网络课程视频资源及考试任务,这不仅是对疫情期间所落下课程的补充,也是学生进行课外拓展学习的补充。此外,还可利用互联网的优势,为学生搜寻提供优质的教学平台,如共享精品课程的MOOC平台、学习强国慕课平台、超星书库、推送优质文章的微信公众平台等,并在学生中推广,以实现高质量的语文学习资源供给,同时引导学生加强课外拓展学习,在高质量的课外拓展学习中得到思想的启迪启发,从而实现课程思政的效果。

在大学语文教学实践时融入课程思政理念,有助于在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同时,培养其丰富情怀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一步增强民族认同感、自豪感及道路自信、文化自信。而要将课程思政理念真正融入大学语文教学,就需在大学语文课程的整体教学设计到教学过程、教学方法中的每一个环节融入课程思政,创新和改革大学语文的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的优势,开展和实施多元思政,才能收到令人满意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孙静.大学语文课程思政的教学实践与思考[J].才智,2019(03).

[2]姜云霞.基于课程思政的大学语文教学“一强一优三创新”策略探析[J].黑龙江教师发展学院学报,2021(9:):43-45.

[3]王燕萍.大学语文课程思政设计与实施——以《种树郭橐驼传》为例[J].济南职业学院学报,2021(5:):48-49.

基金项目:江西省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1年度立项一般课题“课程思政理念融入高职大学语文教学改革效果的实证研究”(课题编号:21YB329,主持人:胡丽娜)

(作者单位:江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

猜你喜欢
大学语文教学实践课程思政
大学语文创新教学初探
山西省2018年专升本选拔考试 大学语文
大学语文教学模式探析
浅论高中化学生活化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浅谈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测量平差课程教学改革探讨与实践
大学语文教学的人文性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