芒针透刺躯干肌联合穴位敷贴治疗中风后平衡障碍

2023-06-12 08:30李佩芳
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 2023年6期
关键词:芒针躯干质心

浦 芳,李佩芳,刘 睿

(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脑二科,合肥 230061)

脑卒中是全球范围内第三大致残原因,中风后平衡障碍增加了患者跌倒风险,降低其活动量和活动参与度,严重影响患者日常生活[1]。中风后平衡障碍在中医并无对应病名,可归为“偏风”“筋病”等范畴,《灵枢·经筋》中:“足太阳之筋,……,不可左右摇”[2],表明筋是平衡障碍的病位。西医主要通过运动康复训练逐渐恢复患者平衡功能,但临床效果仍有待提高。针刺治疗是中医特色疗法,不仅能平衡阴阳,通利经脉,也能改善平衡功能障碍[3-4]。芒针透刺法是在普通透刺法的基础上改用芒针,可同时到达2 个甚至多个穴位,扩大了针刺得气的范围和强度,对中风后中枢神经痛、肢体痉挛、肌张力障碍等多种中风后遗症具有不错的疗效[5-7],但关于芒针透刺法应用在中风后平衡障碍的相关报道较少,因此本次以中风后平衡障碍患者为研究对象,观察芒针透刺躯干肌联合穴位敷贴的治疗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以我院2020年1月-2021年12月收治的中风后平衡障碍患者60 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 例。观察组,男17 例,女13 例,平均年龄(58.42±4.98)岁,平均病程(41.08±5.41)d,入院NIHSS 评分(18.76±3.49)分,缺血性卒中患者20 例,出血性卒中患者10 例;对照组,男18 例,女12 例,平均年龄(59.15±4.42)岁,平均病程(40.89±4.62)d,入院NIHSS 评分(18.86±4.51)分,缺血性卒中患者21 例,出血性卒中患者9 例,2 组患者一般情况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符合赫尔辛基宣言。

1.2 诊断、纳入及排除标准

脑卒中诊断标准参考《中西医结合脑卒中循证实践指南(2019)》[8]中相关诊断标准。纳入标准:1)符合脑卒中诊断标准,经影像学检查证实;2)存在卒中后平衡障碍,治疗前Berg 评分(Berg Balance Scale,BBS)≤40,Fugl-Meyer 评分<14[9];3)三级肌力以上;4)患者知情同意。排除标准:1)合并脑外伤、帕金森病、脑肿瘤等其他可能造成平衡障碍的疾病;2)患者出现认知功能障碍;3)合并其他脏器严重原发病。

1.3 治疗方法

2 组均予以常规西医营养神经治疗,并积极控制高血压病、高血脂症等卒中危险因素。对照组予以穴位贴敷治疗,采用穴位贴(山东煜和堂药业有限公司,鲁械注准20152090312,规格:70 mm×100 mm)敷贴患侧肩髃、外关、曲池、阳陵泉、足三里、合谷,每日更换敷贴,睡前撕去穴位贴。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以芒针透刺躯干肌治疗,患者取坐位,常规局部消毒后,选用天协5~11 寸针灸针,双手持针斜刺快速透皮,并向目标穴位透刺,透刺选穴为大杼透肝俞,肾俞透关元俞,梁门透天枢,府舍透腹哀,平补平泻法得气后留针30 min,每周6 次。2 组均治疗4 w。

1.4 观察指标

1)BBS 评分:分别在治疗前、治疗后2 w 和治疗后4 w 时评价患者BBS,该评分量表考察了患者站起、坐下、上下肢运动等14 个动作,每个动作分为5 个评价等级,分别对应0~4 分,总分56 分,分数越高表明平衡能力越强。2)Fugl-Meyer 评分:分别在治疗前、治疗后2 w 和治疗后4 w 时评价患者Fugl-Meyer,该评分分别考察了患者健侧和患侧的平衡能力,共7 项,每项分为3 个评价等级,分别对应0~2 分,总分14 分,若评分<14 分表明存在平衡障碍。3)Barthel 指数:分别在治疗前、治疗后2 w 和治疗后4 w 时评价患者Barthel 指数,该指数考察了患者日常活动自理能力,共10 项100分,100 分为正常人,60~99 分为日常生活轻度依赖他人,41~60 分为中度依赖,0~40 为重度依赖。4)质心轨迹面积和长度:分别在治疗前、治疗后2 w 和治疗后4 w 时使用平衡仪检测患者质心轨迹面积和长度,评估患者平衡能力。5)临床疗效:以BBS 评分为基础,按照尼莫地平法计算疗效指数,疗效指数=(BBS 治疗前-BBS 治疗后)/BBS 治疗前×100%,参考文献[8]制定评价标准,疗效指数85%~100%为痊愈,疗效指数50%~84%为显效,疗效指数20%~49%为有效,疗效指数0%~19%为无效。

1.5 统计学方法

数据采用SPSS 24.0 进行统计学分析,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用(±s)表示,组内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事后比较采用LSD-t 检验,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不符合正态分布采用秩和检验。计数资料、等级资料用n(%)表示,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等级资料采用秩和检验,以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2 组患者BBS 评分比较

见表1。

表1 2 组患者BBS 评分比较(± s ,n = 30) 分

表1 2 组患者BBS 评分比较(± s ,n = 30) 分

注:与治疗前比较,# P <0.05;与治疗后2 w 比较,△P <0.05;与对照组比较,▲P <0.05

分组时间BBS对照组治疗前17.44±1.29治疗后2 w24.26±1.28#治疗后4 w35.42±2.90#△观察组治疗前18.12±1.36治疗后2 w28.48±1.83#▲治疗后4 w42.09±3.12#△▲

2.2 2 组患者Fugl-Meyer 评分比较

见表2。

表2 2 组患者Fugl-Meyer 评分比较(± s ,n = 30) 分

表2 2 组患者Fugl-Meyer 评分比较(± s ,n = 30) 分

注:与治疗前比较,# P <0.05;与治疗后2 w 比较,△P <0.05;与对照组比较,▲P <0.05

分组时间Fugl-Meyer 评分对照组治疗前45.29±1.53治疗后2 w62.36±2.79#治疗后4 w74.95±4.24#△观察组治疗前46.07±1.69治疗后2 w73.13±3.05#▲治疗后4 w84.54±4.47#△▲

2.3 2 组患者Barthel 指数比较

见表3。

表3 2 组患者Barthel 指数比较(± s ,n = 30) 分

表3 2 组患者Barthel 指数比较(± s ,n = 30) 分

注:与治疗前比较,# P <0.05;与治疗后2 w 比较,△P <0.05;与对照组比较,▲P <0.05

分组时间Barthel 指数对照组治疗前34.38±4.52治疗后2 w45.71±5.07#治疗后4 w57.46±6.83#△观察组治疗前35.84±3.94治疗后2 w56.84±5.31#▲治疗后4 w64.76±7.53#△▲

2.4 2 组患者质心轨迹面积和长度比较

见表4。

表4 2 组患者质心轨迹面积和长度比较(± s ,n= 30)

表4 2 组患者质心轨迹面积和长度比较(± s ,n= 30)

注:与治疗前比较,# P <0.05;与治疗后2 w 比较,△P <0.05;与对照组比较,▲P <0.05

分组时间质心轨迹面积/cm2 质心轨迹长度/cm对照组治疗前17.50±0.97126.12±1.81治疗后2 w10.99±0.71#117.92±1.89#治疗后4 w 6.52±0.43#△100.64±1.36#△观察组治疗前17.31±0.64125.46±1.67治疗后2 w 6.19±0.63#▲ 92.84±1.95#▲治疗后4 w 2.63±0.20#△▲ 75.82±1.21#△▲

2.5 2 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见表5。

表5 2 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n= 30) 例

2.6 安全性评价

治疗期间,观察组1 例患者出现晕针,1 例出现皮下血肿,均给予相应处理,对照组无不良事件发生,观察组不良事件发生率为6.67%,与对照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中风后平衡障碍一方面是由于瘀滞脑络,髓海失养,另一方面是由于中风后气血亏虚,全身之筋无以充养,二者共同导致机体无法保持正常体位和行动协调。芒针透刺法发挥了芒针的独特优势,能够直透多穴,减少针刺数量,加强对穴位的刺激,配合补泻手法可达到补益气血,散瘀排浊,调畅气血的作用,因此芒针透刺躯干肌能在减少针刺数量的同时改善气血运行,使筋有所养,恢复协调平衡的功能。穴位敷贴以经络学说为指导思想,无创无痛,操作简便,对中风及其后遗症有一定的辅助治疗效果[10]。

本研究发现观察组在治疗4 w 中,BBS 评分、Fugl-Meyer 评分Barthel 指数和临床总有效率均高于对照组,平衡仪检测质心轨迹面积和长度均低于对照组,这与过去的研究结果类似[11-12],表明芒针透刺躯干肌联合穴位敷贴对中风后平衡障碍具有较好疗效。分析原因,穴位敷贴的选穴中肩髃、曲池、合谷为手阳明大肠经穴位,外关为手少阳三焦经穴位,部位均在上肢,为局部取穴,具有通利上肢经脉气血之效,阳陵泉为足少阳胆经穴位,是八会穴中的筋会,是筋之精气汇聚之所,具有舒筋功效,研究表明阳陵泉具有促进中风偏瘫患者脑区重塑的功能[13],足三里为足阳明胃经,可促进中焦脾胃运化,化生气血以充养筋经,此二穴均为下肢穴位,亦可改善下肢平衡,上述配穴多为中风后平衡障碍的常用选穴[14],可刺激相应经脉功能,促进上下肢平衡协调。芒针透刺躯干肌的选穴中,大杼、肝俞、肾俞、关元俞属足太阳膀胱经,芒针透刺贯穿竖脊肌,可辅助进行躯体伸展、头部仰收以及躯干整体动作,维持脊柱平衡,梁门、天枢属足阳明胃经,府舍、腹哀属足太阴脾经,此四穴位于腹部,经脉间互为表里,化生气血,涉及腹直肌、腹内斜肌、腹外斜肌以及腹横肌等多个躯干部位重要肌肉。躯干肌通过相互协调作用控制机体姿势和稳定[15],因此诸穴配合调控从胸腹、背部协同合作,且芒针透刺方向与经络循行方向一致,多因素共同维持机体平衡,因此芒针透刺躯干肌联合穴位敷贴才能对中风后平衡障碍产生确切疗效。

从安全性上看,芒针透刺由于针具长且操作较难,治疗期间出现了晕针、皮下出血的不良事件,但2 组不良事件发生率无统计学意义,表明芒针透刺躯干肌联合穴位敷贴是一种安全性较高的治疗方法,也提示未来治疗时需更加规范操作以避免针刺意外情况发生。

综上所述,芒针透刺躯干肌联合穴位敷贴可改善患者中风后平衡障碍,增强患者运动能力,效果优于单独使用穴位敷贴,且具有安全性高的优点。

猜你喜欢
芒针躯干质心
重型半挂汽车质量与质心位置估计
基于GNSS测量的天宫二号质心确定
基于数据挖掘的芒针疗法临床应用特点研究❋
芒针夹脊穴治疗跟痛症的作用机理探析
树与人
芒针配合推拿整脊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观察
角度法评价躯干冠状面失平衡
正常成人躯干皮肤温度觉阈值测定
芒针合刺络拔罐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疗效观察
一种海洋测高卫星质心在轨估计算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