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劳动教育的问题与效果提升路径探析

2023-06-13 19:36袁义邦
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3年2期
关键词:提升路径劳动教育存在问题

袁义邦

摘  要: 高职劳动教育是落实党教育方针的基本要求,也是实现立德树人目标的重要环节。由于当前高职院校对劳动教育的目标认识不清晰,原则把握不准确,致使劳动教育实施存在内涵认识不充分、教学体系不完善、师资队伍不专业、评价机制不科学等问题。需明确高职劳动教育目标,遵循系统性、实践性、求实性、主体性、时代性五大原则,通过完善劳动教育课程体系,创新劳动教育形式内容,加强劳动教育师资建设,革新劳动教育评价制度,促进劳动教育“三方”联动,打造劳动氛围校园文化等路径,全面提升高职劳动教育实施效果。

关键词: 高职院校; 劳动教育; 存在问题; 提升路径

中图分类号: G71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671-2153(2023)02-0062-05

近年来,国家高度重视勞动教育,习近平总书记于2018年9月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提出,“要努力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在学生中弘扬劳动精神,教育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1]2020年3月,国务院发布《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从指导思想、基本原则、体系构建、支撑保障、组织实施等方面对各级各类学校的劳动教育做了全面规划和部署,在顶层设计上将劳动教育提升到新高度[2]。2020年7月教育部发布《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对不同学段的劳动教育提出了更加细化的要求,为劳动教育的实施提供了行动指南[3]。2021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职业教育大会上再次强调“培养学生的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引导学生全面发展。”[4]

劳动教育是新时代素质教育的关键一环,与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相互补充、相互促进。高职劳动教育是贯彻党教育方针的根本要求,是高职院校落实立德树人任务的重要环节,也是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阵地,对提高高职人才培育质量具有重要意义。在劳动教育有关政策文件的指导下,各高职院校广泛开展劳动教育,初步取得了一定成绩。但就目前而言,由于高职院校开展劳动教育的时间较短,对劳动教育的目标认识不清晰,对劳动教育的原则把握不准确,劳动教育的开展普遍还存在一系列问题,导致实施效果并不理想。因此,在明确劳动教育的目标及实施原则的基础上,采取有效路径提升劳动教育效果,确保劳动教育的成效,是当前高职院校面对的重大课题。

一、当前高职院校劳动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对劳动教育的理解认识不充分

多数高职院校对劳动教育的重视度不够高,投入力度不足,虽然已将劳动教育纳入了人才培养体系,但对其人才培养的目标、方案计划、实施细则等方面缺少详细的要求和系统性设计。虽然高职院校普遍已开设了劳动教育必修课,但课程性质依然属于辅修类课程,设置的课时也较少,其地位远低于专业课及一般通识课,使劳动教育的作用和地位被弱化,一直处在教学的边缘。教师及教学管理者对劳动教育的理解不充分,没有正确把握劳动教育的目标及其实施原则,将劳动教育等同于劳动实践锻炼,忽视了劳动精神及价值内涵的培育。学生普遍从小不需参与家庭劳动,劳动意识和观念严重缺失,对劳动教育缺乏严肃认真的态度,认为劳动就是“干体力活”,对个人发展没有帮助,往往为了完成任务获得学分而应付了事。

(二)劳动教育的课程体系不健全

课程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要载体,劳动教育的有效落实首先在于课程的规划和设计,当前高职院校由于缺乏劳动教育的顶层设计和整体规划,导致各阶段的劳育目标不清晰,各年级的劳育衔接不紧密。劳育课程以理论知识学习为主,以课本为中心进行理论灌输难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对大学生劳动素质的提升效果甚微。劳动实践少且形式单一,仍以简单重复的体力劳动作为实践的主要内容,缺少广度和深度,无法有效培育学生多样化的劳动技能。同时由于对劳动实践缺少规范的引导和监督,导致形式主义严重,无法发挥劳动实践的育人功效。高职院校的劳动教育多靠劳育课“孤军作战”,其他课程的教学环节缺少对劳动精神和价值观的融入,没有形成全员育人的大劳育格局。

(三)劳动教育的师资队伍不专业

专业化的师资力量是劳动教育有效实施的基础。当前高职劳动教育由于起步较晚,在整个教学体系中地位较低,加上学校对劳动教育的支持力度不足,导致专门从事劳动教育的师资非常稀缺。学生的劳动教育导师普遍由辅导员或专职教师兼任,而由于受日常教学工作及考核压力的影响,多数兼任教师无法在劳动教育上投入足够的精力,只能照本宣科完成任务。由于缺少完善的劳育导师培训制度,教师没有深刻理解劳动教育的内涵本质、价值意蕴和时代特征,劳育知识和技能水平也严重不足,无法有效发挥劳动教育课的作用。高职劳动教育亟需掌握劳动教育专业知识、具有较高文化素养和扎实实践技巧的高水平专业化师资队伍。

(四)劳动教育的评价机制不科学

考核评价是教学管理过程中的关键环节,具有诊断、激励与调节作用,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然而,目前多数高职院校的劳动教育缺乏完善的考核评价机制。在考核主体方面,多由授课教师进行劳育课的成绩认定,评价主体单一。考核方式上,主要依靠出勤率、卷面分、劳动总结、实践报告等纸面材料作为考核依据进行综合评价,这样的评价方式主观性较强,并且以静态指标进行终结性评价难以形成有效激励,容易使学生舍本逐末,抱着应付考核的心理,忽视自身劳动价值观与职业素养的提升,导致劳动教育形式化严重。同时在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指标中没有体现劳动素养的重要性,学生缺乏自我劳动提升的主动性。评价机制的不科学、不完善,制约了劳动教育实施的效果[5]。

二、高职院校劳动教育的目标与原则

教育目标是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也是人才培养的总方向,对教学过程具有导向与激励作用,正确认识劳动教育的目标是顺利开展劳动教育的基本前提。教育原则是教育工作的基本准则和理路遵循,对教学活动起着指导和调控作用,坚持劳动教育的实施原则是提高劳动教育实施效果的重要保障。

(一)高职院校劳动教育的目标

根据《纲要》中的指导意见,结合高职院校的办学方向,明确新时代高职劳动教育的目标。即通过实施劳动教育,使学生充分认识劳动的重要意义和根本内涵,以劳为荣、以劳为美,形成尊重和崇尚劳动的正确价值观;掌握必备的劳动知识和技能,提升动手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增强职业荣誉感和自豪感;培育和传承淡泊名利、敬业奉献的劳模精神,严谨认真、追求极致的工匠精神,弘扬艰苦奋斗、开拓进取、求实创新的时代精神;培养乐观朴实的劳动心态,能够主动自觉、踏实诚信地劳动,爱岗敬业,形成良好的就业观和职业发展观;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勤俭节约、杜绝浪费,在实践中磨炼意志,铸成不怕吃苦、诚实守信的劳动品质。从而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协调发展,培养新时代社会需要的高素质高水平技能型劳动人才。

(二)高职院校实施劳动教育的原则

1. 系统性原则

五育并举是新时代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基本路径,劳动教育虽然是一门独立的学科,但并不是一项单一的教学活动,而是具有较强的综合性与协同性,单一形式的劳动教育已无法承载新时期劳动教育综合育人功能的实现。因此,当代高职劳动教育必须坚持系统性原则,将劳动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并与思想政治课为主的德育,专业课程为主的智育,军训、实训及体育课为主的体育,音乐、艺术及公共文化课为主的美育,以及创新创业和职业发展教育相融合。劳动教育与各类教育相互促进、协同发展,从而实现五育并举,三全育人[6]。

2. 实践性原则

高职院校的育人目标是培养实用型、应用型的高素质高技能劳动人才,使其主要从事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等一线岗位,为地方经济发展所服务,其培养目标决定了高职教育具有较强的实践性。而劳动教育同样具有鲜明的实践特征,这一特征与高职教育的目标具有同一性。劳动教育的开展离不开实践支撑,劳动技能和习惯的培养、劳动精神和文化的传承都需要通过实践活动来实现。因此,高职院校要充分把握劳动教育的实施重点,在理论知识教学之外,有计划性、目的性地组织学生参加日常生活、生产或服务性劳动,通过丰富的实践来磨炼意志、涵養素质,由外而内实现自我提升。

3. 求实性原则

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观点,也是教学应遵循的重要原则,是保证劳动育人实效的前提。高职劳动教育要严格遵循求实、求真、求是的原则,在劳动教育的标准制定、体系构建、教学组织、师资建设、行为评价、资源保障等方面落实落细,求真务实,讲求实效,既要避免形式主义的表面性,也要避免主观主义的片面性。在劳动教育的开展过程中,要创设真情实境,杜绝表面劳动和纸上劳动,鼓励学生真实参与,手脑并用,提升劳动技能,探索劳动真理,实现劳动教育的应有之义。

4. 主体性原则

传统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中,学生被动地配合教师完成教学任务目标,抑制了学生创新思维与能力的养成,不利于个性化人才的培育。新时代高职开展劳动教育要以学生为中心,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和作用,赋予学生自主选择权利,结合高职大学生的实际情况和专业特点,合理制定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情境。同时充分考虑学生在个性、文化、认知、习惯等方面的差异,丰富多元化的教学内容,采用针对性的教学形式,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让学生感受到劳育课带来的快乐和价值反馈,提高积极劳动的主观能动性,调动积极劳动的内在驱动力。

5. 时代性原则

劳动是一个动态化的概念,具有鲜明的历史属性和时代特点,不同时期的劳动具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和价值内涵。因此新时代高职劳动教育要紧跟社会发展,在理念、内容、方式上保持一定的先进性。随着互联网科技和新兴产业快速发展,在人工智能、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先进技术的影响下,人们的劳动形态和方式发生了巨大变化,很多简单劳动可以交给机器来完成,综合性和创造性劳动人才成为社会需求的方向。因此,高职劳动教育不能只单纯地进行某些生活技能训练,而要更加注重思考力和创新能力的培育,让学生学会多角度思考问题,提出创造性的解决方案,实现创造性劳动的价值。

三、高职院校劳动教育效果提升路径探析

(一)坚持系统推进,完善劳动教育课程体系

首先,需结合高职学生的成长规律,及不同年级人才培养要求和侧重点,构建分层递进式的劳育课程体系。在大一年级开设“劳动教育”必修课,以马克思主义劳动理论为基础,渗透新时代社会主义劳动观,着重培养学生的劳动价值观和劳动意识。大二年级,结合相关专业特点,设置与专业相关性较高的劳动实践,以实践为主导,提升学生的劳动技能和习惯。大三年级,以校企合作为依托,进行企业顶岗实习,侧重职业劳动技能的培育,强化学生的职业能力和素养。通过分层分段施教,把劳动教育融入每个年级的教学任务目标,使劳动教育前后衔接,达到持续性育人的效果。其次,要构建全员化的劳动教育体系,打破学科之间的壁垒,将劳动教育纳入思政课及各类专业课的教学任务中,以充分发挥课程思政的带动作用。利用思政课独特的德育本位,引导学生深刻理解劳动的“四最”内涵和价值观,利用专业课的职业性和实践性特点,促进学生劳动精神、劳动技能、劳动习惯和劳动品质的养成[7]。

(二)强化实践体验,创新劳动教育形式和内容

随着新兴产业的崛起,网络化、智能化、共享化成为各行业的新业态。在智能化时代,高职大学生的思维和观念也受到了冲击,传统的劳动教育形式和内容已不能满足新时代高职学生的发展需求,因此,高职劳动教育也要与时俱进,结合新产业、新技术、新方向,创新教学形式和内容。

首先,理论教学的方式要新颖化。采用情景式教学、项目式教学、翻转课堂等新方法,课堂上增加知识竞答、话剧表演等趣味活动环节,提升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中培养劳动理念和价值观。通过设置多样化的劳动选修课如烹饪、养殖、护理、家电维修等让学生培养特长爱好,提升劳动技能。还可以开发劳动教育网络课堂,设置丰富的线上学习资源,如增加日常生活技巧、电脑操作技能等实用知识,利用线上课堂传播中国劳动文化,讲好中国故事。

其次,劳动实践的形式要多样化。校内劳动实践以日常生活劳动为主,如在教学楼、图书馆、食堂、宿舍等区域开展卫生清洁、秩序维护、设施保养、绿化整治、废品回收等劳动项目,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的品质,锻炼其基本的劳动技能。校外劳动实践除了企业实习等生产性劳动之外,还要鼓励学生参加各种社会公益性劳动,如三支一扶、三下乡、敬老爱幼、爱心捐助、农产品助销等志愿活动,让学生感受生活,关注民生,培育奉献精神,将个人理想信念与服务社会联系起来。家庭劳动以家庭卫生整理、家具家电维护、个人物品收纳为主,培养劳动意识和家庭责任感,锻炼独立生活能力。

(三)提升教师素养,加强劳动教育师资建设

教师在劳育课程的组织和实施中具有关键性作用,教师的劳动素养和劳育水平决定了劳动教育实施的成效,因此,建设一支专业、高水平的劳育教师队伍至关重要。一是要提高教师的劳动意识和价值认同,引导教师深刻理解劳动教育的科学内涵,明确其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价值意蕴,不断提升自身的责任意识,将价值培育融入劳动教育的各个环节。二是要提升教师的劳育能力,制定科学规范的劳育教师培训与交流制度,形成长效机制,提升劳育理论知识和技能,提高现代化教学设备和平台的应用能力。还要鼓励教师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到企业进行挂职生产锻炼,提升劳动实践能力。三是要提高兼职教师比例,聘请当地知名的劳动模范、技能精英、高级技师等先进个人担任劳育课程的兼职教师,充实师资力量,形成专兼结合的教师队伍。四是要建立完善的劳育教师考核评价与激励制度,将个人的劳育成果纳入评优评先、绩效考核中,提高教师从事劳动教育的积极性。

(四)讲求科学真实,革新劳动教育评价机制

科学有效的评价制度是提升劳育教学质量的重要保障,高职院校要以全新的发展理念为引导,建立科学合理的劳育评价体系。首先,要强化劳育评价重要性,充分发挥教育评价的“指挥棒”作用,将劳育成绩作为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重要指标,作为毕业基本条件及评奖评优的重要依据。其次,在评价方式上,综合采用“过程与结果结合”“显性与隐性结合”“定性与定量结合”“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方式,将劳育评价覆盖理论与实践教学全过程,贯穿学生高职生涯始终。通过劳动手册、劳动日志等形式对学生的劳动态度和习惯、劳动技能和价值觀、创新能力等进行实时记录和阶段性总结,利用网络化、平台化管理形成动态化劳动素质档案。再次,要确立多元化的评价主体,增加自我评价、同学互评、社会评价及家长评价环节,以充分记录学生在课上与课下、校内与校外的劳动表现,全面准确反映每个学生的综合劳动素质。最后,建立劳动评比奖励机制,设置“校园劳动标兵”“劳动能手”等荣誉称号,并给予一定奖励,发挥榜样的引导、激励与带动作用。

(五)围绕学生主体,促进劳动教育“三方”联动

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是教育体系的三个基本组成部分。其中,家庭教育是基础,学校教育是中心,社会教育是延伸,三种教育相辅相成、互相促进,在教育要求上一致,在教育过程上互补。三育联合是学校实现教育目标的有效途径,因此高职劳动教育应紧密联合家庭及多种社会资源,把握各自的优势,形成教育合力。通过建立科学持续的家校合作劳育机制,促进家校共识,引导家长摒弃“重学习轻实践”的错误观念,认识家庭才是学生的第一所学校,提高对家庭劳动教育的重视度,有意识地让孩子接受家务实践锻炼,培养良好的劳动习惯,发挥家庭在教育中的主体作用。积极联合企业、机构、社区等共同创建校外劳育培训基地,加强社会各方面主体对学校的支持力度,为劳动教育提供有力的资源保障,在社会中营造尊重劳动的整体氛围,共同形成家、校、社协同的三方联动劳育格局,以实现 1+1+1>3的育人效果。

(六)彰显时代特征,打造劳动氛围校园文化

校园文化体现着一所学校的办学理念和精神风貌,对学生思想品格的提升、价值观的形成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高职院校要充分利用校园文化附加的育人作用,将劳动精神和文化彰显在校园文化中,从校园精神、校园环境、校园宣传和校园活动几个方面入手,形成浓厚的劳动文化氛围。在校风、校训、校史中融入劳动价值观,传承劳动精神。将劳动思想、文化、理念、习惯等元素融入到文化墙、文化长廊、浮雕等景观建设中,让这些环境背景都能“说话”,展现劳动文化风采,传递劳动正能量[8]。将全国劳模和工匠人物的先进事迹通过宣传栏、公众号、微博等媒介进行宣传,让学生耳濡目染,践行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定期邀请当地劳动标兵、技术能手等先进模范进校园开展讲座,让师生感受劳动的伟大和光荣。在劳动月、校园文化节、五一劳动节等特殊日期组织劳动作品展、技能大比武、文明宿舍评比等活动, 鼓励学生投入热情,积极参与,营造充满劳动氛围的校园文化环境。

新时代高职院校要充分认识和理解劳动教育的科学内涵,发挥劳动教育对高职大学生的思想播种和价值引领作用,加强顶层设计和制度保障,开发符合高职人才发展的劳育课程体系,创新劳育课程教学内容和方法,传播优秀文化,厚植劳动情怀。坚持“五育”并举、知行合一、系统构建、全面推进,全力提升劳动教育的实施成效,为社会培育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水平技能人才。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 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N]. 人民日报,2018-09-11(1).

[2] 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EB/OL].(2020-03-20) [2022-04-28]. http://www .gov.cn/zhengce/202003/26/content_5495977.htm.

[3] 教育部. 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EB/OL].(2020-07-09)[2022-04-28]. http//www.moe.gov.cn/srcsite/A26/jcj_kcjcgh/202007/t20200715_472808.html.

[4] 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和全国职业教育大会精神的通知[EB/OL]. (2021-04-27) [2022-04-28]. http://w ww.moe.g ov.cn/srcsite/A07/s7055/202104/t20210429_529235.html.

[5] 杨志鹏,刘雪雪. 高职学生劳动教育体系研究与实践[J]. 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21(6):12-15.

[6] 尤丽佳,张永翊. 高校提升劳动教育实效性的原则及方法[J]. 廊坊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4):125-128.

[7] 王霞. 高职院校劳动教育课程实施创新研究[J]. 济南职业学院学报,2022(1):16-19.

[8] 王丽娜. 高职院校劳动教育的内涵、价值优势及实效性路径研究[J]. 九江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1(4):57-59.

Analysis of Problems and Effect Improvement Paths of Labor Education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YUAN Yibang

(Jiangxi V&T College of Communications,Nanchang 330013, China)

Abstract: Labor education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is the basic requirement for implementing the Party's education policy, and also an important link to achieve the goal of morality and talent cultivation. Due to the unclear understanding of the goals of labor education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and the inaccurate grasp of its principles, the development of labor education has problems such as insufficient understanding of connotation, imperfect teaching system, unprofessional teaching staff, and unscientific evaluation mechanism. It is necessary to clarify the goals of higher vocational labor education, follow the five principles of systematization, practice, truth-seeking, subjectivity and the times. And then we will comprehensively improve the effectiveness of higher vocational labor education by improving the curriculum system of labor education, innovating its form and content, strengthening the construction of labor education teachers, innovating the evaluation system of labor education, promoting the “triple” linkage, and creating a campus culture full of labor atmosphere.

Keywords: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labor education; problems; improvement paths

(責任编辑:程勇)

猜你喜欢
提升路径劳动教育存在问题
探讨农村小学学生的管理工作
马卡连柯劳动教育思想对儿童劳动教育的启示
民办高校大学生学习胜任力提升路径研究
我国信用评级业存在的问题及应对策略
瞬变电磁在矿井水文地质工作中的应用
苏霍姆林斯基的劳动教育思想的原则
初中数学高效课堂的创建策略
浅谈高校生物学专业遗传学课程的教学现状与改进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