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经典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运用探赜

2023-06-16 12:08杨双喜
成才之路 2023年16期
关键词:国学经典语文核心素养文化自信

杨双喜

摘要:在语文教学中,教师不仅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审美能力、思维能力,还应注重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国学经典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教学中合理运用国学经典,不仅符合语文新课标的要求,也对学生的全面发展有很大帮助。文章分析国学经典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运用面临的难题,明确语文课堂教学中运用国学经典的意义,并对国学经典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运用策略进行探究,以期提升学生语文核心素养,增强学生文化自信。

关键词:小学语文;国学经典;语文核心素养;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文化自信

中图分类号:G623.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8-3561(2023)16-0137-04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根”和“魂”,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既是时代要求,也是学生自身发展的内在需要。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年的悠久历史,在历史长河中形成了优秀的传统文化,这些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语文教学要帮助学生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引导学生从中华文化中汲取智慧,建立文化自信,还要带领学生感受多样的文化,使他们主动吸收优秀文化,承担起继承和弘扬我国优秀文化的重任。国学经典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有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和极大的育人价值,语文教学作为传承中华优秀文化的重要平台,有着得天独厚的国学经典运用优势。基于此,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应结合学科特点,将国学经典合理融入进来,以便在丰富语文教学资源的同时,让学生充分感受国学之美,增强学生的文化认同感和归属感,进而帮助学生逐渐树立文化自信。下面,笔者从国学经典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现状入手,对语文教学中运用国学经典的意义和具体途径进行探讨,以期给相关教师提供参考。

一、国学经典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运用面临的难题

1.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

让学生认识和理解多样化的文化,帮助学生建立文化自信虽然是《课程标准》的要求,但受“应试教育”观念影响,仍有部分语文教师不重視文化的传承教学,忽视对学生的文化引导。很多经典古诗文都蕴含着丰富的哲理及优秀的精神品质,能教给学生许多做人做事的道理。语文教师如果能充分认识国学经典的这些价值,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带领学生学习和领悟这些国学经典,那么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必然得到提升。然而,在实际教学中,部分语文教师将教学的关注点放在了学生学习成绩提高上,因此只强调语文基础知识,而对一些涉及国学经典的教学内容缺乏重视,没有深入挖掘古诗词、文言文等国学经典的深层含义,导致学生难以得到相应启发和提升。

2.课外教学活动有待丰富

语文教学运用国学经典,不能仅体现在课堂上的教学活动中,也不能仅围绕课本进行,语文教师还应多开展相关课外活动,以借助课外活动帮助学生真正体会国学经典的内涵,从而让国学经典真正走入学生的心中、脑中。例如,在课堂教学之余,语文教师可以不定期地组织学生开展朗诵国学经典的活动或者国学经典常识竞赛活动等,以激发学生对国学经典的学习动机,使国学经典真正走进学生的内心。然而,在当前的语文课堂教学中,部分语文教师并不注重开展语文课外教学活动,更不用说借助课外教学活动渗透国学经典,从而导致国学经典的渗透教学效果不理想。

二、语文课堂教学中运用国学经典的意义

1.有助于促进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

我国有着丰厚的优秀传统文化,这些优秀传统文化之所以能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经久不衰、生生不息,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我国有着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影响深远的国学文化。国学文化是推动中华文明不断发展、不断进步的动力源泉,而国学经典正是国学文化的重要载体。语文课堂教学融入国学经典可以让学生多接触和多学习国学文化知识,从而加深学生对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认识,促使学生从中受到启发和教育,进而逐渐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而且,学生在学习国学经典的过程中,会受到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和感染,进而不断提高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探究热情,并逐渐形成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责任感。由此可见,语文课堂教学运用国学经典能使学生受到积极影响,从而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创造良好条件。

2.有助于学生良好人格的塑造

小学阶段是学生形成正确价值观、道德观的起始阶段,是学生终身发展的奠基阶段。学生生活在物质丰富的现代社会,从小受到家人的宠爱甚至溺爱,因此他们中的一部分养成了一些不太好的思想行为习惯。国学经典,不论是历史人物、文化习俗、仪态礼仪,还是诗词歌赋、琴棋书画中通常都包含着丰富的精神教育、人格教育、品德教育内容,另外在尊老爱幼、勤俭节约、乐善好施、自强不息、推己及人、和睦相处、刚正不阿、精忠报国、仁爱孝悌、见义勇为、天下为公、克己奉公、尊敬师长等传统美德内容上也有所体现。因此,语文课堂教学中开展国学经典教育不但能帮助学生积累丰富的传统文化知识,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强化学生的道德意识,还能引导学生改变不良思想和行为习惯,帮助学生塑造良好人格。

3.有助于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国学经典不仅包括唐诗、宋词、古代寓言故事,还包括《三字经》《弟子规》等传统学读物,以及《论语》《孟子》《大学》等古代经典作品。学生诵读这些国学经典,不仅能学到很多文学知识,掌握很多道理,还可以实现对语文课堂学习内容的补充和拓展,从而有效使自身的文字理解、语言运用、写作表达等多方面能力得到提升。例如,《弟子规》中的“出必告,反必面”一句中,“反”字是通假字,是返回的意思,“面”则是名词用作动词,词性发生了变化,意思是“照面”。学生学习了这些国学经典内容后,语言能力、理解能力等必然得到显著提高。另外,学生通过诵读《弟子规》《三字经》等启蒙类的国学经典,可以积累文言文语感,提高对文言文的敏感度和理解力,从而在日积月累中逐渐提升语文素养。

三、国学经典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运用策略

1.结合学生学情,合理选择国学经典

国学经典是古人智慧的结晶,在文体上属于文言文,加之其通常蕴含着深刻的思想和哲理,因此学生学习起来会感到较为困难。尤其是小学阶段的学生,他们的认知能力、理解能力、分析能力等都十分有限,因此在面对晦涩难懂的国学经典时,常常会感到不知所云。要想有效解决这一问题,语文教师就必须做好国学经典的选择工作,保证自己选择的国学经典既适合学生此阶段的阅读需求,又能丰富学生的阅读体验,从而使国学经典的价值和作用得到最大化发挥。语文教师可以从以下两方面入手进行国学经典的选择。第一,以教材中的国学内容为主。现行语文教材中编入了大量的国学内容,能够入选语文教材的国学经典内容都是专家学者们结合此阶段学生的认知、理解能力等精挑细选出来的,其更容易为学生所理解,也更容易给学生带来有益启发。因此,语文教师在选择国学经典时,应以教材中的国学内容为主。第二,合理引入课外的国学经典内容。虽然语文教材选编了一些国学经典内容,但毕竟是有限的,语文教师如果仅围绕教材中的国学内容开展教学活动,就会限制学生的知识面。基于此,语文教师可结合学生的年龄特征、興趣爱好及能力水平等为学生选择一些国学经典作品,以此丰富教学资源,拓宽学生的学习范围和视野,提升学生的语文能力。具体来说,语文教师可以为低年级的学生选择《弟子规》《三字经》等启蒙性的国学经典,以此引导学生懂礼仪、尊敬师长,学会关心他人,孝敬父母等。可以为中高年级学生选择《论语》《诗经》《幼学琼林》等经典著作,对学生进行哲理教育,教会学生一些人生道理,促使学生掌握一些为人处世的方法。

2.采用适宜方法,激发学生国学兴趣

我国古代著名教育家孔子曾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由此可见,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主动学习的原动力,在兴趣的引导下,学习将不再是负担,而是乐事。因此,要想让学生饶有兴趣地学习国学经典,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是非常关键的一步。那么如何培养学生学习国学经典的兴趣呢?语文教师可以从以下三方面入手展开教学设计。第一,引导学生全面认识国学经典的多样化表现形式。国学经典的内容非常丰富,不仅包括古诗词、经典著作,还涉及神话传说、民间故事、历史人物传记等,它们以不同的形式展示了中华民族璀璨的传统文化和精神风貌。语文教师要引导学生全面认识国学经典的多样化表现形式,从而让学生对国学文化的博大精深和精彩纷呈形成正确认知,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国学经典的兴趣。第二,语文教师可以通过讲故事、猜谜语的方式,使国学经典的教学内容变得充满趣味性。例如,在教学《三字经》中的“香九龄,能温席”一句时,教师可以给学生讲述黄香的故事:东汉时期,9岁的黄香为让父亲少挨冷受冻,读完书后悄悄走进父亲的房间,给他铺好被子,然后脱了衣服,钻进父亲的被窝里,等冰冷的被窝被他暖热后,才招呼父亲睡下。教师将国学经典内容进行这样具体化、故事化转换后,学生对国学经典的内容会更容易理解,对其中蕴含的道理也能产生更深刻的感悟,学习兴趣也会被充分激发。第三,语文教材中选编了一些以成语命名的文章,如《守株待兔》《狐假虎威》《滥竽充数》《揠苗助长》等,教师可以鼓励学生以这些成语故事为基础开展课本剧表演活动,从而使学生在角色扮演中理解成语故事内容及其所蕴含的道理,进而产生学习兴趣。以《狐假虎威》这篇课文为例,这是一则成语故事,出自《战国策》,主要讲述了一只狡猾的狐狸凭借老虎的威风吓跑了森林中其他动物的故事,以此告诫人们:生活中那些像狐狸一样,借助他人的力量来吓唬人的人,其实并没有什么真本事。在教学这篇课文时,语文教师就可以带领学生开展课本剧表演活动。具体来说,教师可以先将学生分成不同的小组,然后让各组学生自主分配角色,并结合课文内容进行表演。在学生表演完后,教师再对课文内容进行解读。这既可以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又可以让学生认识到在日常生活中不能“狐假虎威”,要有真本事,从而促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3.立足教学内容,创设国学教学情境

国学经典距离现在年代久远,而且其语言表达方式与现代汉语也有着较大差别,加之小学阶段学生的知识积累有限、理解能力不高,因此在学习国学经典时往往存在较大困难。为了减少学生的学习困难,语文教师可以通过创设教学情境的方式开展国学经典教学。在实际教学中,语文教师可以借助图片、视频、音乐等多种手段来创设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情境,从而帮助学生走进国学经典,并深入体会其背后蕴含的思想内涵。例如,在教学《孔融让梨》一课时,教师可以借助生活中两个人因某句话或某件事而互不相让,最后产生口角甚至大打出手的实例,引导学生反思不懂得谦让可能会引起的后果。然后,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分享日常生活中自己谦让他人或者他人谦让自己的事例,借此为学生创设与课文内容贴近的情境,促使学生可以快速进入学习状态,并深刻理解学习内容。语文教师为学生创设具体的学习情境,让学生在特定的场景中学习国学经典,能够使抽象的知识变得形象具体,从而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使学生能够深入理解国学经典的内涵,有效提升学习效果。

4.开展诵读活动,增强学生感知能力

国学经典虽然对学生来说具有较大的学习难度,学生难以在短时间实现对所学内容的深入理解,也难以全面掌握其中的思想内涵。但是,长期的诵读活动能够在潜移默化中对学生进行熏陶,促使学生有效掌握国学经典中的常见词汇、句式和语法等,并逐渐学会感知作品中人物魅力,感悟作者表达思想情感的方法,同时提升阅读能力、鉴赏能力等。因此,语文教师应积极开展国学经典诵读活动,以增强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感知能力,有效达成陶冶学生情操、熏陶学生思想的教学目标。以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下册《古诗三首》一课的教学为例,课文中的三首诗———杜甫的《绝句》、苏轼的《惠崇春江晚景》及曾几的《三衢道中》,都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美景的喜爱之情。为了帮助学生准确把握这三首古诗的内涵,首先,教师可以让学生诵读古诗,初步感知古诗的主要内容。其次,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课件帮助学生准确理解各个诗句的含义,以及诗人借助这些诗句所表达的思想情感。最后,教师可以教给学生一些诵读古诗的技巧,如划分音步、找出重音、判断停连等,引导学生在诵读时做到抑扬顿挫、富有情感。这样,学生就能将自己的理解和感知到的情感融入古诗诵读中,进而能充分体会古诗的韵律美、语言美和情感美。

5.组织群文阅读,丰富国学教学形式

新课标对小学语文教学提出的目标要求之一就是:拓展教学内容、丰富教学形式,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语文学科的教学中。国学经典的内容相对晦涩难懂,对于部分学生来说具有较大的学习难度。因此,要想让国学经典高效运用于语文课堂教学中,语文教师就要在教学形式方面进行积极探索,摆脱原有的单一教学方式,使国学经典教育向着多元化的方向发展。群文阅读是近年来在我国悄然兴起的一种新型阅读教学模式,是师生围绕某个议题选择一组文章,然后进行阅读和集体建构,最终达成共识的阅读学习方法。开展群文阅读,能够丰富教学内容,增加学生的阅读积累,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因此,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开展关于国学经典的群文阅读活动,并通过共读、共享、共鸣等促进学生的认知发展和能力提升。例如,在学生学习完《咏柳》《春夜喜雨》《春晓》《春日》等描写春天的古诗后,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合作学习的方式整理和总结描写各个季节的古诗,并结合学生的整理结果,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开展四季古诗群文阅读活动。具体来说,首先,教师可鼓励学生以默读、朗读、集体诵读等方式感知古诗的内容。其次,教师可指导各组学生深刻感知詩人所描写的四季美景,感知诗人在景物描写中所寄托的个人情感。再次,教师可鼓励各小组学生积极在小组内进行交流与分享,从而以集体智慧提升学生的个人认知,实现对学生文学修养的提升和思想品质的塑造。最后,教师可请学生将自己对某一首诗、某一个季节的故事进行分析之后的心得以文字的形式表达出来,可以是自己独立完成表达,也可以是小组合作完成。需要注意的是,学生在表达之前要与本组的其他成员进行交流讨论,写完后也要与本组伙伴及教师进行交流分享,以此确保每个学生的认知都可以得到锻炼和提升。

四、结语

综上所述,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而国学经典正是这些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精华,将国学经典渗透到语文教学中,不仅是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也能充分发挥语文学科的独特优势,同时对学生知识领域的拓展、良好人格的塑造、道德品质的培养、人文素养的提升也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广大语文教师应积极探索将国学经典运用于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策略。在实际教学中,语文教师要结合学生的心理年龄特点及认知水平等合理选择国学经典,采用适宜方法激发学生国学学习兴趣,立足教学内容合理创设国学教学情境,并积极组织学生开展诵读活动、群文阅读活动,使学生充分感受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并在学习中明白做人做事的道理,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曾玉玲,谭兴会,罗丹.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国学教育理性认知与路径探索[J].绵阳师范学院学报,2020(04).

[2]王秀山.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国学教育融合[J].中国教师,2020(S1).

[3]王萍.让经典引领课堂: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进行国学经典教育[J].考试与评价,2019(10).

[4]覃丝,肖福流.国学教育与小学语文教学融合的研究[J].广西教育, 2021(33).

[5]杨玉霞.“国学经典进课堂”的意义与作用[J].基础教育论坛,2021(27).

Exploration of the Application of Chinese Classics in Chinese Classroom Teaching

Yang Shuangxi

(Tongwei County Tonghe Primary School, Dingxi City, Gansu Province, Tongwei 743300, China)

Abstract: In Chinese language teaching, teachers should not only focus on cultivating students language proficiency, aesthetic ability, and thinking ability, but also on cultivating students cultural confidence. Chinese classics are an important component of the excellent traditional culture of the Chinese nation. The rational use of Chinese classics in Chinese language teaching not only meets the requirements of the new Chinese curriculum standards, but also greatly promotes and helps students comprehensive development. The article analyzes the difficulties faced by the application of Chinese classics in Chinese classroom teaching, clarifies the significance of using Chinese classics in Chinese classroom teaching, and explores the application strategies of Chinese classics in Chinese classroom teaching, with the aim of improving students core Chinese competence and enhancing their cultural confidence.

Key words: primary school Chinese; classical Chinese studies; core Chinese competence; excellent traditional culture of the Chinesenation;culturalconfidence

猜你喜欢
国学经典语文核心素养文化自信
基于期待视域理论确定诗歌教学内容的研究
如何让西方文化帝国主义“退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