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高中物理教学中应用问题教学法的策略研究

2023-06-16 17:08李艳春
名师在线·下旬刊 2023年1期
关键词:问题教学法应用策略高中物理

摘 要:问题教学法是生本教育理念的实践体现。在高中物理教学中,教师应以生本教育理念为指导,以设置问题情境、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为抓手,有策略地应用问题教学法,引导学生探究学习,掌握物理知识,锻炼相关能力,提升物理学习效率。文章以问题情境、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为重点,详细阐述在高中物理教学中应用问题教学法的策略。

关键词:高中物理;问题教学法;应用策略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7-1737(2023)03-0046-04

引  言

《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以下简称《课程标准》)提倡生本教育理念,要求教师选用适宜的教学方法,变“教学”为“引导”,促使学生变“要我学”为“我要学”。问题教学法是生本教育理念的实践体现,是实现《课程标准》要求的重要“法宝”。所谓的问题教学法是教师以教学内容为基础,设置相关问题情境,或引导学生自主发问,或引导学生解决问题的教学方法[1]。实践证明,有效应用问题教学法实施物理教学,可以让学生在问题的驱动下发挥自主性,亲身经历物理知识的探究过程,由此由浅入深地理解物理知识,顺其自然地锻炼物理探究能力、问题解决能力等,从而增强物理学习欲望,自觉学习物理。基于此,在高中物理教学中,教师要以《课程标准》为指导,灵活应用问题教学法。综观问题教学法内涵,问题情境、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是该方法的重中之重。因此,在高中物理教学中,教师要紧扣问题情境、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有策略地引导学生探究物理。

一、创设问题情境,引发探究兴趣

(一)立足生活,创设问题情境

《课程标准》反复强调物理学科的生活性,指明了物理生活化教学方向。同时,建构主义者指出,知识源于生活,反映了生活,需要学习者体验生活,重新建构知识。所以,在物理课堂上,教师要探寻物理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以此为基础,创设问题情境,调动学生生活经验,使学生产生认知冲突,由此引发探究兴趣[2]。

以“摩擦力”的教学为例,现实生活中的摩擦现象无处不在,且学生对这些摩擦现象建构了认知。立足于此,在课堂导入环节,教师可以创设生活化的问题情境。例如,教师可利用课件呈现生活现象:航空母舰的甲板、轮胎的花纹、楼梯的防滑条等。结合这些内容,教师可提出问题:“观察这些事物,可以发现它们的接触面都很粗糙,这是为什么呢?”在问题的作用下,学生迁移生活经验和物理经验,轻松答出“摩擦”。基于学生的回答,教师可追问:“什么是摩擦?摩擦力是如何产生的?有几种摩擦力?”此时,不少学生产生探究兴趣,自主走进物理教材,探寻与摩擦力有关的内容。教师如此创设问题情境,在引发学生兴趣之余,还使学生走进了物理课堂,有利于推动课堂教学发展。

(二)根据旧知,创设問题情境

温故知新是重要的学习方式[3]。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有意义建构离不开学生的已有认知。在参与物理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学生受到教师的引导,建构了物理认知,为探究新知提供了方便。教师在物理教学中,要分析物理知识之间的关系,把握新旧知识联系,以此为基础,创设问题情境,为学生提供迁移旧知的机会,推动课堂教学发展。

以“向心力”的教学为例,在课堂上,教师可先利用PPT动画模拟匀速圆周运动,同时显示各个点的速度、方向。圆周运动是学生已学的物理内容,在观看模拟动画时,学生会自主建构动画与圆周运动的联系,调动已有的知识储备。教师可立足学生的课堂学习表现,提出系列问题,如“匀速圆周运动的速度会发生变化吗?”“匀速圆周运动中的‘匀速是什么意思?”“物体在做匀速圆周运动时,其合力大小是多少?合力方向如何?”在问题的作用下,学生有针对性地回忆匀速圆周运动的相关内容,对合力及合力方向建构认知,为探寻向心力奠定基础。由此可见,教师有效地应用旧知,不仅可以创设教学情境,调动学生兴趣,还可以使学生初步探究新知。

(三)依据实验,创设问题情境

实验既是物理学科的基础内容,又是创设教学情境的依据。在新课程改革深入开展之际,物理教师要端正态度,应用多样方式实施实验教学。教师可创设问题情境,引发学生兴趣,推动学生与实验现象互动,逐步建构物理认知。

以“牛顿第一定律”为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利用微课呈现物理实验。在观看微课的过程中,学生发现:对称斜面,无摩擦,小球滚到等高;减小另一些面倾角,小球滚到等高,滚动距离更远……立足于此,教师可提出问题:“能否用物理语言描述这一实验现象?”在问题的驱动下,学生迁移物理认知,组建语言。此过程正是学生探究牛顿第一定律的过程。在学生自主探究后,教师可鼓励他们毛遂自荐,展现探究成果。同时,教师要评价探究成果,总结牛顿第一定律。接着,教师提问:“牛顿第一定律描述了怎样的规律?”在实验现象的支撑下,大部分学生能够联想到力和运动的关系,描述物体不受外力时的运动状态。由此,教师追问:“是否存在不受外力的物体?牛顿第一定律有何意义?……”实践证明,学生体验问题情境,有利于增强课堂学习效果。

二、提出物理问题,驱动学生探究

学生探究是问题教学的重头戏。提出问题是学生探究物理知识的过程。在应用问题教学法进行物理教学时,教师要发挥教学机制,把握课堂教学时机,如课堂氛围沉闷时机、学生深思时机等,有针对性地提出问题,驱动学生逐步探究,推动课堂教学发展。

(一)把握课堂沉闷时机,提出问题

传统教学实践证明,沉闷枯燥的课堂氛围会影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有效性[4]。当物理课堂陷入沉闷枯燥状态时,教师可及时提问。此时,问题犹如抛进平静水面的石头一般,起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能切实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转变状态,高度集中注意力,并认真思考、探究问题。因此,在应用问题教学法时,教师要把握课堂沉闷时机,提出问题。

以“光的折射”教学为例,在课堂上,教师可结合教材内容,讲述光的折射定律。因为教师的课堂用语问题,大部分学生课堂学习积极性不高,课堂氛围变得沉闷枯燥。对此,教师要转变教学方法,利用课件向学生展示生活中常见的物品及其折射率。熟悉的生活事物很容易吸引学生的眼球。在学生观察时,教师可提出问题:“入射角和折射角正弦之比和什么因素有关?”此问题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学生能够自觉观察课件内容,迁移物理所学,对比发现入射角与折射角正弦之比和介质有关。教师要及时评价学生的发现,并就此介绍折射率。在介绍的同时,教师可继续提问:“为什么光在进入不同的介质时,其直射率不一样?”如此教学不仅扭转了课堂教学的不良状态,增强了课堂活力,还使学生“摆脱”了教师的讲述,积极探究,有效理解所学。

(二)把握学生深思时机,提出问题

连续提问是追问的具体表现,是学生逐步探究物理的途径[5]。《课程标准》点明了教师的引导作用。在传统的物理课堂上,部分教师虽然引导学生解决了问题。但是,在学生给出问题后,教师未能继续引导,致使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浮于表层。而追问可以使学生突破表层知识的限制,走到知识深处,加深对所学的理解。因此,在物理课堂上,教师要根据学生的课堂表现,提出问题,依据其问题解决情况,连续提问,引导学生走向知识深处。

以“电源和电流”教学为例,在讲解“电源”内容时,教师可展现课件,如图1所示。

结合课件内容,教师可向学生提问:“课件中的A和B分别是带有正、负电荷的导体球。A和B的周围存在电场。现在用一根导线(H)连接A和B,它们之间的电势差会发生怎样的变化?”在此问题的作用下,学生积极思考,迁移所学,分析不同情况下的电场情况,认真探寻导体球间的电势差的变化情况,并就此作答。教师应用即时性评价,肯定学生的积极思考行为,并出示问题答案,帮助学生完善认知。立足于此,教师可继续提问:“这两个导体球最终会达成怎样的状态?”大部分学生再次思考,给出回答。为了使学生探究电源概念,教师可结合学生此次作答情况,追问:“假如在两个导体球之间装上P装置。P装置将经过H流到A的电子取走,补充给B,确保A和B之间始终保持一定数量的正、负电荷(如图2)。这时会有怎样的情况呢?”

部分学生遇到问题,会主动与小组成员交流。在小组成员的帮助下,学生分析具体情况,透过物理现象了解电源。教师要尊重学生的探究所得,结合问题,详细介绍电源的定义和作用,帮助学生了解电源。为了使学生增强认知,教师可追问:“从上述问题和电源的定义、作用可以看出,形成电流的条件有哪些?”此时,学生自觉回顾上述问题,继续剖析电源的相关内容,从而发现问题答案。通过这样的提问,学生能够始终保持积极的思维状态,逐步探究、解决物理问题,由浅入深地建构物理认知。在此过程中,学生还切实锻炼了思维能力、探究能力等,为有效探究其他物理知识点做好了准备。

(三)把握探究阻碍时机,提出问题

《课程标准》介绍了高中生的物理学习规律,要求教师有规律地引导学生学习,使学生逐步发展。层层深入建构认知,是学生物理学习规律的表现。同时,学生在解决物理问题时,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很容易遭遇思维障碍,影响思维深入。提出层次性问题,可以使学生突破思维障碍,获取解决问题的“法宝”。所以,在应用问题教学法时,教师应立足学生的学习规律,设计层次性问题,递进提问,使学生逐步探究。

以“机械能守恒定律”为例,在教学“机械能”时,教师可以先讲述机械能在重力或弹力做功时的形式转化,使学生初步建构认知。根据学生的认知情况,教师可呈现课件,如图3所示。

根据课件内容,教师发问:“现有两个小球。左侧小球在真空中做自由落体运动,右侧小球在黏性大的油中由静止开始下落。在运动的过程中,它们从h1降落到h2。请分析它们的能量转化情况。”在教师提出问题后,大部分学生遇到思维障碍。对此,教师可提出层次性问题:“问题一:小球在真空和油中下落的过程中,其重力做的功是否相等?问题二:在此过程中,重力势能的变化情况一样吗?问题三:动能的变化情况一样吗?问题四:它们的重力势能各自转化了何种形式的能?”这些问题难度不同,契合学生的学习情况。学生可发挥自主性,逐个解决问题,切实了解能量间的转化。如此提问,为每个学生提供了思考机会,便于他们突破问题解决障碍,积极与物理内容“互动”,建构物理认知。同时,大部分学生也因积极思考,锻炼了思维能力,提高了物理学习水平。

三、解决物理问题,获得探究结果

探究结果是学生解决问题的成果[6]。在应用问题教学法实施物理教学时,教师不仅要创设问题情境,提出物理问题,还要引导学生解决问题,使学生获得探究结果,理解物理所学,提升课堂教学效率。

(一)小组交流,解决问题

小组合作学习是学生学习物理的方式之一。物理知识本身有一定难度。大部分高中生的物理认知水平不高,抽象思维能力不强,很难自主解决问题。而小组合作可以使学生集思广益,携手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因此,在应用问题教学法时,教师可以在提出问题后依据问题难度,引导学生小组交流,合作解决问题。

以“运动的合成与分解”为例,在讲解新知的过程中,教师可利用多媒体演示实验,并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解决。当讲到“运动的独立性”时,教师继续用多媒体演示实验。在视觉作用下,学生能够了解实验现象:“用锤子敲击弹簧片,此时,小球1(被弹簧片夹住)和小球2(靠近弹簧片)会同时释放。其中,小球1做自由落地运动,小球2沿着水平方向飞出。之后,两个小球同时落地。”基于实验现象,教师可提出问题:“小球1和小球2做了不同的运动。那么,这两个运动之间有怎样的联系?有哪些区别?”在提出问题后,教师可鼓励学生自主探究。在自主探究时,部分学生遇到阻碍。于是,教师顺势引导学生在小组中交流,或描述自己遇到的自主探究障碍,或描述自己发现的联系和区别。教师建立的是异质小组,学生受到个性差异的影响,能够提出不同看法。在讨论交流后,部分学生进入“柳暗花明又一村”的状态,了解了两种运动的联系和区别。教师可以选择小组中的低水平学生讲述问题答案,借此了解小组交流情况。实践证明,低水平学生在小组成员的帮助下,对问题内容及其答案建构了一定的认知,但仍存在部分问题。教师可趁机鼓励其他学生完善答案。最后,教师要根据不同学习水平的学生给出的答案,系統分析两种运动的联系和区别,并做好板书。经过这样自主、合作探究和教师的点拨,大部分学生能够建构正确认知:“两个小球在竖直方向上的运动完全相同。但小球2在进行竖直运动的同时还有水平方向的运动,且水平方向的运动对竖直方向的运动没有影响。”立足学生的认知情况,教师可继续提问,引出“运动的合成分解”。由此可见,合作解决问题不但可以提高问题解决效率,使学生深入掌握所学,而且可以使学生锻炼合作交流能力和思维能力,提升课堂学习效率。

(二)实验操作,解决问题

实验操作是物理课堂教学活动的重要构成,也是学生解决问题的重要方法[7]。物理实验具有直观性,契合高中生的思维发展特点,便于他们积极思考,分析实验现象,抽象物理结论,由此获得问题答案,理解物理知识[8]。所以,在应用问题教学法时,教师可以在提出问题后组织实验操作活动,为学生解决问题提供便利。

以“向心力”的教学为例,在课堂上,教师可以为学生发放各种实验材料,并组建异质小组,做好物理实验教学准备。接着,教师先向学生提出要求:“根据老师给出的描述,选用适宜的实验器材,展现实验现象,分析其中的力的来源是什么。”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能够对本节课的活动建构认知。然后,教师描述:“在光滑的平面上有一个小球。在细绳的牵引下,这个小球围绕平面上的钉子做匀速圆周运动。问:‘这个小球在运动过程中受到哪里力?指向圆心的力是哪一个?”学生认真倾听,合作选择适宜的实验材料,有针对性地操作材料,亲身体验小球的运动,能够获得直观的实验现象和实验感知。在此过程中,虽然部分小组未能有效操作实验,但通过合作分析问题条件,也对小球的运动情况建构了认知。立足不同小组的表现,教师要及时评价,使他们获得满足感。同时,教师要鼓励小组毛遂自荐,呈现问题答案。为了验证学生的答案是否正确,教师可利用多媒体演示实验,展现实验现象。在演示实验的辅助下,大部分小组能自觉订正答案,查漏补缺,准确分析出“小球在运动中受重力、支持力、绳子的拉力作用”“绳子的拉力可以提供向心力”,由此建构物理认知。立足学生的实验情况,教师可继续描述其他现象,如“用绳子绑住小球,让小球在绳子的牵引下做匀速圆周运动”等,同时提出问题,驱动学生继续实验。实践表明,学生操作实验,不仅获取了物理学习乐趣,还直观地建构了物理认知。此外,不少学生因亲身体验,锻炼了实验操作能力、抽象能力等。

结  语

综上所述,有效应用问题教学法实施物理教学,可以使学生在有效问题的驱动下,成为学习物理的主体,切实发挥学习自主性,逐步探究、解决问题,由此建立物理认知,锻炼相关能力,提升物理学习效率。鉴于此,在高中物理教学中,教师要认真研读《课程标准》,把握《课程标准》要求,树立生本教育理念,以问题教学法为“工具”,根据课堂教学需要,应用多样策略,或创设问题情境,调动学生探究兴趣;或把握多样时机,提出问题,驱动学生探究;或多样方法引导,促使学生解决问题,借此使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与物理问题“互动”,逐步掌握物理知识,锻炼多样能力,如思维能力、探究能力、问题解决能力等,提升物理学习效率,实现物理教学提质增效。

[参考文献]

杨凤楼.促进高中物理深度学习的“问题链”策略研究[J].物理教师,2021,42(06):34-37.

纪凯.问题教学法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J].广西物理,2021,42(02):50-52.

尹聪.问题教学法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策略[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20(09):289.

纪友喜.问题教学法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探究[J].才智,2020(15):33.

贾汝娟.问题教学法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探究[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20(02):245.

叶陈梅.论问题教学法在高中物理课堂教学中的应用[J].亚太教育,2019(11):177.

钟浩鹏.初探利用问题教学法培养科学探究素养[J].科教文汇,2019(10):138-139.

武粉利.问题教学法在高中物理教學中的运用:以《力的分解》教学为例[J].才智,2018(22):126.

作者简介:李艳春(1972.9-),女,甘肃武威人,

任教于甘肃省武威市武威第六中学,一级教师,本科学历。

猜你喜欢
问题教学法应用策略高中物理
学好高中物理必须做好的四件事
高中物理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研究
高中物理实验
基于卓越电气工程师培养的电力系统分析课程改革
问题教学法在高中化学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小组活动在初中音乐课堂中的应用
试分析高中化学教学中概念图的应用策略
技校制冷专业课程一体化教学探析
新形势下高中物理高效课堂的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