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高等院校“五育并举”生态系统的现状、构建与实施路径

2023-06-19 12:30豆叶青刘懿征
河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23年2期
关键词:五育并举五育美育

豆叶青,刘懿征

(1.郑州信息科技职业学院 建筑工程与智能建造学院, 河南 郑州 450046; 2.河南对外经济贸易职业学院财会金融学院, 河南 开封 475000)

在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站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的战略高度,阐明了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一教育的根本目标。他强调:“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应当是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具有高尚的品德、创新的思维、健康的体魄、良好的审美、劳动的习惯。”[1]全国教育大会的召开,标志我国人才培养教育体系进入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的全面发展阶段[2]。本课题以新时代教育方针为依据,聚焦高校“五育并举”教育问题,借鉴教育生态学的理论方法,构建新时代高校“五育并举”生态系统的实施路径,以促进新时代高校“五育并举”教育事业新发展。

一、“五育并举”生态系统相关理论

(一)“五育并举”理念

“五育”概念最开始是由我国近代著名教育家蔡元培先生提出的,包括军国民教育(即体育)、实利主义教育(即智育)、公民道德教育(即德育)、世界观教育和美感教育等五部分[3]。“五育”教育观的提出对近代教育发展甚至国家进步有着巨大推动作用。近年来,很多学者对这一理念展开研究。曾成栋(2015)提出美育可以陶冶人的情操,使人的道德趋于高尚和纯洁;可以使人寄托于美的享受,去掉生活恶习,从而美化人生[4]。傅小芳(2018)借鉴生态学观点,将劳动教育视作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包含宏观层面上的社会整体生态系统,中观层面上的教育、文化、经济等领域的局部生态系统,微观层面上的具体生态系统,如教育领域中各级各类学校的劳动教育生态,甚至更细小的课程生态、课堂生态等[5]。昝胜利(2021)指出新时代倘若改变应试教育带来的种种弊病,树立正确的育人观,必须坚持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科学育人,突出德育实效,提升智育水平,强化体育锻炼,增强美育熏陶,重视劳动教育[6]。韩君华、许亨洪(2021)指出“五育并举”教育体系强调德育为首要和根本,智育为重点和关键,体美劳要齐头并进,思想政治工作主动融合创新,形成大思政格局[7]。

(二)教育生态学理论

教育生态学是依据生态学原理和方法,从教育和周围生态环境关系入手,用联系、全面、系统等观念来研究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从而最终实现教育的最优化发展。在教学生态系统中,教师和学生是生态系统的主客体,又称教育教学生态因子;教学方法、教学组织、教学措施等是开展教学活动的介体,也称为组织生态因子;系统内的学校环境和系统外的家庭、自然、社会环境等是教学系统的环体,又称为环境生态系统。这些生态因子之间相互联系,彼此之间为相互稳定的状态,整个系统才能和谐稳定发展。

(三)“五育并举”教育生态系统

教育生态学理论,给“五育并举”提供了一个立体、崭新的视角,把“五育”看作一个生态系统,将整体、系统、动态、协调等理念应用于教育目标的设置、主体关系的理清、教学内容和方法的建构、环境创设等环节中,促进生态结构的良性循环和协调健康发展。“五育”教育改革横向联动,联通智育课程的理论价值与体育、美育、劳动教育课程的工具价值,满足学生对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实践诉求,形成教育生态合力。

二、高校德智体美劳教育现状

为了准确描述当代大学生德智体美劳教育现状,笔者选取了4所高等院校,通过问卷调查方式进行调研,运用分析研究软件,对数据进行详细分析、统计和理论性探讨,力图对大学生德智体美劳教育现状存在的问题进行客观、全面、准确的阐释。

(一)调研过程及方法

本问卷选取郑州工商学院、郑州信息科技职业学院等4所高等院校学生作为调查对象,共计发放约600份调查问卷,有效问卷为542份。调查问卷主要是通过电子问卷的形式进行发放,有利于数据的整理及分析,还能够节省资源。在调查问卷发放过程中,如表1抽样对象的学校类别、年级、专业、学生政治面貌等的调查比例比较均匀,符合问卷调查的规范标准。因此,根据本问卷对新时代高校“五育并举”育人模式开展现状进行统计分析的调查结果具有一定可信度和代表性。

表1 抽样对象情况表

调研问卷中的部分问题列举如下:

问题一:哪种价值引领方式更吸引你?

调查数据显示如图1:78.91%的学生表示喜欢通过观看红色电影等视频资源来接受思政教育,67.82%的学生表示希望教师在日常生活中引领示范,58.29%的学生会关注媒体公众号推送的思政元素,58.24%的学生希望通过社会实践来实现价值引领,仅有34.26%的同学比较关注教师在课堂上讲解政治理论。数据表明,思政教师经常在课堂上灌输理论知识的方式并不是学生感兴趣的,学生更感兴趣的是从感官上或身体力行上去接受价值的熏陶。

图1 德育课程价值引领方式兴趣调查

问题二:你的体育成绩的评价标准源于哪些因素?

调查数据显示如图2:学生认为体育成绩的评价标准主要有对体育理论知识的掌握、运动要领的规范性、体能测试的结果,仅有2.31%的同学表示对体育精神的领悟也是评价体育成绩的因素。由此可见,大学生体育活动评价标准偏于对运动技能掌握和体测结果,对体育背后所蕴含的宝贵“体育精神”挖掘不够,没有达到体育强劲身心的教学目标。

图2 体育成绩的评价标准调查

问题三:你认为哪种教育环境对你的美育效果比较好?

调研数据显示如图3:68.20%的学生认为学校美育是提升美育的主渠道,78.20%的学生认为自我美育效果比较好,50.50%的学生认为家庭环境在美育中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42%的学生认为社会环境对美育的提升效果较好。由此可见,高等院校学生认为学校环境和自我审美是提升美育的主要渠道。

图3 美育环境效果调查

问题四:在校期间,学校经常组织的劳动教育实践活动有哪些?

调查数据显示如图4:74.30%的学生表示学校经常组织打扫校园卫生等实践活动,但只有22.36%的学生对此实践活动感兴趣;学生最愿意参加的具有专业特色的实践活动,仅有21.32%的大学生表示学校会开设;63.58%的学生表示愿意参加防疫志愿服务。这表明大部分学生具有较强的社会责任感,愿意为社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图4 学校组织的劳动教育实践活动调查

(二)调研结论

通过问卷调查,发现部分高校“五育”培育现状存在以下问题:德育教师仍以机械传播思政理论观点为主,而00后群体大学生不喜欢灌输性、“填鸭式”教育,他们更喜欢教师在日常生活中用言行去引领;在体育教学评价中,单一的偏向于运动技能的掌握,没有关注学生对“体育精神”的感悟;在美育教学中,学生认为自我美育和学校美育对自己的影响比较大,但大多数学校的美育文化并不浓厚;在劳动教育中,劳动形式单一,形式化严重,劳动教育资源有待挖掘。由此可见,部分高校开展“五育并举”的教学现状并不乐观,急需一套完整的教学理论体系,来规制“五育并举”教学新路径。

三、新时代高校“五育并举”生态系统的影响因子

根据前面调研的部分高等院校“五育”模式存在的现状,从生态系统理论学的角度出发,分析影响高等院校“五育”模式发展现状的因素主要有三大类:教育教学生态因子、组织生态因子和环境生态因子。

(一)教育教学生态因子

教育教学生态因子是指教育双方的生态行为及主体间的关系,主要指教育者的认知结构、知识储备和践行意志,受教育者的获得感和参与感。在教育生态学中,生态链是通过知识的富集而形成的网络关系,受教育者从低年级上升到高年级,个人在知识上和思想上得到提升,这是纵向的富集;受教育者在特定的阶段平衡各学科之间的关系以及教育者在该阶段对受教育者传授知识的教学方法,这是横向的富集[8]。

在部分高校“五育”模式发展现状中,从教育者方面来看,德育教育者大多以单一的理论灌输为主,忽略了示范引领的育人作用;智育教育者存在“重技能、轻育人”现象,出现“唯技术论”的认知偏见来评价学生群体;体育与美育教育者科研力量相对薄弱,对应的科研成果与教学理念转换效能不足,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五育”教学理念的深化。从受教育者层面来看,教学活动的参与度直接影响了育人效果的提升。

(二)组织生态因子

组织生态因子,主要指教学方法、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组织形式等。根据教育生态学中的生态链发展理论,教学内容及组织形式应当基于受教育者的特点设定,增加内容的针对性和方法的多样性。

在部分高校德育教学中,大多将重心放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上,教育内容偏政治化、理想化,教学方式单一;在智育教学中,重理论知识传授,而忽略了对学生“辩证性、层次性、系统性、批判性、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育,且专业学科教学大纲单一、教材相对滞后,学科核心价值体系有待挖掘;在美育教学中,大多是“走马观花”式地浏览,教学形式流于表面;在体育教学中,过分关注表演能力、竞技水平,评价维度单一;在劳动教育活动中,形式化严重,劳动教育形式雷同,没有显出专业特色。

(三)环境生态因子

环境生态因子,主要指学校环境、家庭环境、社会环境等外部环境因素,面对不同教育环境时,要运用生态学中的协同发展,遵循教育教学动态平衡性。

我国正处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时刻面临各种意识形态、思想观念、舆论评价的交锋。各种社会思潮借助立体化的媒介传播渠道在现实和网络虚拟空间中广泛流布,呈现多元、复杂的社会风气,致使意识形态多元化,文化的多样性冲击着我国的主流意识形态,给一些不良价值倾向的传播带来可乘之机;当代00后大学生群体,享受现代社会发展成果,家庭成长环境较优越,易产生“花盆效应”,面对挫折和失败,抗压能力和抗风险能力往往较差。

四、新时代高校“五育并举”生态系统的构建及实施路径

(一)新时代高校“五育并举”生态系统的构建

根据新时代高校“五育并举”生态系统影响因子,结合德智体美劳的育人特性,建立德育为先、智育为重、体育为基、美育为要、劳育为本的“五育并举”生态系统模型。

1.以德育为先

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德育在“五育并举”中处于首位。任何教育活动的开展都要把德育价值观的传递放在第一位,在学科专业课堂中、在体育竞技项目中,在艺术作品、剧目、礼仪与服饰中,在劳动实践中,多视角嵌入思政元素,达到全方位的育人效果。在教育教学因子方面,教师要将思政价值体系内化于言行中,用自身的言行举止潜移默化影响学生,成为学生品德的塑造者、引领者。在教学组织因子上,教学工具的选用应根据大学生的个性化特点,合理使用网络、公众号、小程序等新媒介工具,通过网络视频、音频资源、图文并茂的形式展开德育。在环境生态因子上,德育教学活动的开展,要善于发挥地缘环境优势,充分挖掘地方特色教育资源,营造良好的校园环境氛围,使学生在日常点滴中感受环境背后所传递的人文气息和精神实质,在不知不觉中感受思政价值引领。

2.以智育为重

智育是“五育”的重中之重,从表面上看智育是对科学文化知识的传授,其实质是对人的智慧和认知能力的培育。在教育教学因子上,教师要根据学生的特点采用多元化教学方法,激起学生对课程、专业的学习兴趣,在课堂教学中,循序渐进引导,不仅向学生传授科学文化知识,还要启迪学生的思维,培养其多视角看待问题、多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作为受教育者,不能因外在的压力而被动选择,应当基于自身发展需要内在主动地探索,并在学习过程中不断地对思维进行凝练与提升,掌握归纳与演绎、抽象与概括、分析与综合、对立与统一等思维方法,才能正确认识世界、改造世界。在组织生态因子中,智育课程的设置要对接岗位要求,提高人才培养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契合度,遵循职业教育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重构课程体系;在教学组织上,要做到重教材、挖资源、建制度,将职业精神、“工匠精神”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实现“三全育人”教育目标。在环境生态因子方面,智育教育要注重专业课实训室环境建设,在实训室墙壁上,张贴实训实习规章制度、企业行业文化等标牌,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职业规范,激起为祖国复兴奋发向上的使命感。

3.以体育为基

体育是一种塑造人的身体与精神双重素质的培育方式,不仅让学生掌握运动技能,提高身体素质,更重要是传播体育精神,激发学生的拼搏意识。在教育教学因子上,体育教学者要调动其参与体育课程思政的积极性,基于体育课堂的开放性,教师与学生之间近距离接触,交流互动频繁,更能形成一种和谐的师生关系,从而更好地开展思政育人;受教育群体在体育集体项目中,在观看同学展现技能时通过鼓掌的方式,传递对同学的认可,也能促进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养成。在教学组织上,将中国传统文化、西方礼仪文化寓于教学内容中,比如让学生练习太极拳、八段锦,在强身健体的同时,也能传播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在学习西方交际舞时,培养学生的尊重意识。

4.以美育为要

美育在“五育”教育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它能给人积极向上的体验,有助于引导学生用审美的态度对待人生,积极面对生活中的挫折与困难。在美育教育中,教育者要注重培养大学生高雅的审美品位和情趣,以此来摆脱功利主义和个人主义的枷锁,以美陶冶大学生心灵、熏陶大学生情感。在教学实践中,美育教师要走出课堂,对学校艺术社团组织和课外活动进行指导,通过社团活动形式来开展美育实践活动,以美育人、以文化人,从而推进文化传承创新,弘扬中华美育精神。

5.以劳动教育为本

教育的本质是劳动,任何教育成果的展示最终要靠劳动的形式显现。劳动教育兼具“德行塑造、智力提升、体魄塑造、美感追求”的综合育人价值,学生通过劳动实践,锤炼本领、适应社会要求,并不断获得成就感和满足感,从而健全人格和体魄,达到适应社会要求的行动力、竞争力。学校要做好劳动教育的顶层设计,从制度上要求劳育教师身体力行参与劳动教育活动,在教师教学技能培训、辅导员培训、新进教职工岗前培训中,设置劳动教育专题培训课程,着重培训劳动理论、实践、素养。此外,高校要根据学科专业特色来模拟职业场景,组织学生开展劳动教育实践,比如组织法律类学生开展“法律知识普及活动”,组织艺术类学生参与学校大型活动策划,组织建筑类学生参与学校工程的招投标和建造,赋予大学生参与劳动实践的主体地位,强调亲历真实劳动情景,并通过观察学生在劳动过程中意识与价值观念的变化,来考量学生的劳动表现,并加以引导,使学生在劳动实践中感受奉献的力量。

(二)新时代高校“五育并举”生态系统的实施路径

根据前文设计的德育为先、智育为重、体育为基、美育为要、劳育为本的“五育并举”生态系统模型,从“主体-教育者、客体-受教育者、介体-教学内容、环体-系统内外部环境”四个方面,构建新时代高等院校“五育并举”育人模式的实施路径。

1.主体要树立“五育并举”的教学生态观

“五育并举”理念要融入各学科专业教师思想。除了专业课教师外,辅导员老师也要做到理想美、人格美、言行美,在日常生活中,以身示范,处处传递真善美。教育主体要立足生活,充分发挥平衡感、和谐感的动力水平,促使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双方产生亲近,在教育教学中,彰显价值、真理、人格、艺术、融合的力量,从而促进教育的有效推进。

2.客体要将“五育并举”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大学生作为知识的接受者,要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端正学习态度,积极探索自然与社会奥秘,主动与教育者沟通,积极配合教育引导,达成和谐的师生人际关系。在学习过程中,主动去思考、去实践,将德育与智育的教学成果内容外化于行为,身体力行地去践行。此外,要以科学思维的视角,保持清醒和活跃的大脑,关心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生态等方面的发展;在人际交往社会实践中,要做到心灵美、行为美才能实现自我超越和发展。

3.“五育并举”介体要各有侧重、同向同行、合力育人

高校应推动多学科融合理念,促进德育、智育、体育、美育与劳动教育相融合,大力开展跨学科教育教学活动和课外、校外实践活动,结合学科特点、专业特点,探索符合本校特色的专业课程体系和公共艺术课程体系。不同类型的课程在教学内容上有差异,但是在育人方向上是一致的,要做到“各有侧重”“同向同行”“合力育人”。在专业课程中,要涵盖多元价值属性和丰富的育人内容,注重德智体美劳教育整体效能与协同发展。

4.各环体互构互补、通力合作

“五育并举”生态系统的环体包括系统内环境和系统外环境。系统内环境指学校内环境,外环境是指家庭环境、社会环境等。人在全面发展过程中,既要发挥主观能动性,又要受到外部环境的制约,需要各方通力合作,创造良好的环境条件。

(1)学校环境

良好的校园环境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抓手,通过校园建筑、校园景观的长期熏陶,会起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例如,河南高校可以在校园中建造富有“黄河文化”内涵的建筑雕塑,在校期间学生朝夕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中,潜移默化地接受这些建筑雕塑所传递的人文气息,久而久之会被建筑背后所蕴含的文化精神所感染。同时,学校可通过开展“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邀请优秀的文艺工作者走进校园,引领大学生走进艺术、感受经典、陶冶情操;通过将“乐跑计划”与劳动教育实践活动纳入人才培养方案,实行学分制管理,规定毕业必须修满规定的体育及劳育课程学分,提高学生的实践活动参与度,让学生在实践中经风雨、长才干,塑造健康的体魄和坚强的意志。

(2)家庭环境

家庭环境是“五育并举”顺利开展的重要环体之一,也是成本最低、效果最持续的教育形式。良好的家风能有效助力“五育并举”持续深化。在日常生活中,家长营造出和谐温暖的环境氛围,以平等、民主的原则与学生进行沟通交流,潜移默化地开展德育;家长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有助于学生养成严谨细致的学习态度;假期时,带学生去看一场艺术展,听一场音乐会,会提高学生的审美素养和艺术鉴赏力;外出游玩时,选择富有爱国主义内涵的红色教育基地,寓教于乐,让学生沉浸式地感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熏陶。

(3)社会环境

高等院校要加强与地方政府合作,推动更多美术馆、博物馆、纪念馆、艺术馆、体育馆向大学生免费开放,实现高校资源与社会资源共建共享,合力推进“五育并举”新的实践渠道。例如,河南高校组织学生参观黄河博物馆展厅,通过欣赏“黄河文化”艺术作品,既提升学生的审美素养和艺术表现力,又有助于增强学生民族情感和爱国主义情怀。同时,学校要加强与企业合作,共建实训实验场地,面向社会开放,让大学生与社会人士提供沟通交流的机会,提升岗位适应能力。此外,学校还要对“智慧社区教育”建设给予支持,鼓励毕业后的大学生在工作之余继续上“社区大学”,实现终身教育。

五、结语

本文以高校开展“五育”教育为研究视角,分析实施“五育”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新时代“五育并举”的教育方针为指导,运用教育生态学理论,构建新时代高等院校“五育并举”生态系统及实施路径,为其他高校实施“五育并举”教育理念提供参考依据,进而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培养出更多德才兼备的中坚力量。

猜你喜欢
五育并举五育美育
五育并举,协同育人
坚持五育并举,引领学校未来发展
五育并举 德润童心
让美育引领幸福生活
“五育并举”下家校社资源整合的价值意义
建设教育强国的鸿篇巨制
“五育并举”育新人:开启首都教育新时代
走向“五育并举”的现代学校管理
美育史料·1902年刘焜与“美育”
美育最忌急功近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