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环境下纪录片故事化叙事的应用分析

2023-06-21 20:26刘芳宇
艺术评鉴 2023年5期
关键词:新媒体环境纪录片应用

刘芳宇

摘要:新媒体技术的发展使得纪录片制作发生了很大变化。因此,在对纪录片故事化叙事的应用进行研究时,要对新媒体环境综合考量,系统分析新媒体环境下影响纪录片叙事的因素,掌握纪录片故事化叙事的应用特点、原则,并从故事题材、叙事语言和故事尺度把握角度出发,提出切实可行的纪录片故事化叙事应用对策,保证在新媒体环境下,纪录片在制作方式、节奏和风格等方面都能实现创新与优化。

关键词:新媒体环境  纪录片  故事化叙事  应用

中图分类号:J9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3359(2023)05-0161-04

现代生活中微信、微博、移动媒体等新媒体发展越来越好,与人们的生活紧密衔接在了一起。纪录片作为记录社会生活并能以客观视角反映现实世界的图像载体,展现出来的魅力十分独特。而新媒体的出现也让纪录片传统叙事方式面临着很大挑战,使其难以完全满足时代发展需求,因此必须加强纪录片故事化叙事的应用研究,提出切实可行的纪录片故事化叙事应用对策,使纪录片在制作方式、节奏和风格等方面都能实现创新与优化。

一、新媒体环境下纪录片故事化叙事的应用意义

结合纪录片创作形式分析,在纪录片讲述期间,故事化手段的应用比较常见,是能够获得良好效果的叙述手法。但纪录片的故事化与剧情中编造的故事存在颇多不同,纪录片所讲的故事与现实生活有极为密切的联系,是创作团队对生活的观察和真实的记录,纪录片的叙事也可呈现出故事化的特点。故事化的叙事方式要求故事讲述流畅性,将生活本身借助镜头语言进行放大与展现,这种放大主要是借助技术表现手段来对生活加以处理。但纪录片的故事化和真实性之间的把握难度相对较大,部分人认为,如果对故事化的关注度较高,会让纪录片的真实度受到影响。纪录片应该将镜头作为核心,通过解说词加以辅助,对自然、社会以及人类活动进行真实记录,以此将最真实的一面展现在大众眼前。纪录片的内容是非虚构的,真实性特点尤为显著,在进行纪录片创作时,可以借助冲突、铺垫、细节等方式讲故事。而若想实现这一目标,故事化叙事方式的应用必不可少。在纪录片中,故事化叙事并非全新的传播手段,且因为部分节目展现出的效果有很深的商品化痕迹,所以也会有人对纪录片故事化叙事手法质疑,部分人认为长时间利用这样的方法会让纪录片的故事变得愈发庸俗,存在随意编造的现象,但实则不然,讲故事是人类所特有的天性,每个人都会听着故事长大,而在长大之后也会成为讲故事的人,编导在创作期间可以将自己的观点隐藏在拍摄者的言谈中,以此达到讲故事的效果。这种真实的生活再现并非虚构,因此在纪录片创作时,要想提升纪录片的效果,应该加强对故事化叙述的利用,凸显纪录片的传播魅力,这种魅力是影视剧文艺作品所無法达到的。

二、新媒体环境下纪录片故事化叙事的应用特点

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使得纪录片与新媒体之间的融合愈发多元化,传统纪录片在制作方面日益成熟,所以在今后发展期间,应该主动与新媒体平台加强互动,确保可以完整而且更好地阐述纪录片。通过与新媒体的有效衔接,纪录片在整个制作过程中无论是在方法还是在模式上都会发生很大改变,呈现出来的特点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时长短

从客观的时长角度把控层面考量,传统视频监控微媒体纪录片的时长大多控制在10分钟左右。但在科学技术大范围推广下,大众对碎片化的信息传播更为青睐,通过移动终端浏览、观看感兴趣的内容,但是每次浏览时长相对有限。在这一特点的约束下,纪录片在制作期间,首先要对市场的现状和需求充分掌握,本着短小精悍的原则进行纪录片制作。在新媒体环境下,很多制作单位在对纪录片进行制作的过程中,对时间的把控较为严格,通常在半小时左右,主要的目的是迎合当前观众的碎片化需求。因为新媒体纪录片制作时长的限制性很强,所以时间也会适当缩短,逐渐以“微”纪录片的形式存在。

(二)节奏快

在纪录片后期制作及纪录片剪辑的整个过程中,应该在确保纪录片整体框架结构不被影响的前提下,合理分析纪录片的拍摄内容,并对纪录片后期拍摄的主题加以考量。结合当前纪录片的呈现特点来看,因对时间方面做出缩减,节奏也相应加快。尤其是在新媒体环境下,纪录片在创作过程中,整体节奏较快,能够利用较短的时长对纪录片的尺度和主题进行精准把控,将最直观的一面呈现给观众。

(三)贴生活

纪录片在互联网的新媒体传播平台上深度融合,使得商业发展速度越来越快,这种发展除了在公司整体影片制作技术水平方面有所体现之外,在产品市场宣传及推广方面也有所体现。在新媒体环境下,纪录片的发展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改变,各个纪录片的播放渠道和平台竞争越来越激烈,这使得纪录片原有的制作和传播渠道发生了变化,人们对纪录片的真实性愈发关注,因此制作出来的纪录片需要与人们的实际生活贴合。

纪录片若想以故事化的方式叙事,首先要保证故事的真实性,即故事必须是真实发生在人们身边的事件。纪录片在制作时,需要利用不同手段对故事加以完善,诸如解说、音乐、表演等,凸显故事的真实性。比如:马路、路口随处可见各种交通探头,即便可以展现真实的生活,却不能被称作纪录片。要想让纪录片更加完整,还要采用剪辑、添加音乐、解说等方式,以此满足纪录片的创作要求,使其与实际生活完美地结合在一起。一部好的故事片、艺术片如果能揭示生活的本质便也是真实的,比如陈晓卿的《龙脊》《孤岛纪事》《远在北京的家》等,这些作品生活气息十分浓郁。在拍摄《龙脊》纪录片期间,为了能体现影片的真实性,展现最真实的生活状态,拍摄组在广西的农村住了很长一段时间,并且为了不让当地的老百姓在镜头下产生局促感,拉近与百姓的距离,整个团队真正地融入了百姓的生活中。陈晓卿把对生活的理解和体验带到了《舌尖上的中国》里,在《舌尖上的中国1》得到社会各界强烈反响之后,制作团队趁热打铁制作出了《舌尖上的中国2》。为了能在原有机制的基础上促进纪录片制作与传播效果的提高,制作团队开展了美食征集活动,在微博或者网络平台上收集各个地区的美食,同时采取实地调查的方式在网络平台上分享美食故事,这一美食征集活动为该美食纪录片的正式播出赚足了美食宣传的时间,也展现了活动对纪录片的宣传作用。《舌尖上的中国2》在播出之前,为观众推出宣传短片《好久不见》,将美食拍摄过程和拍摄时的花絮制作成短片展示给了观众,由此吸引了大批观众对《舌尖上的中国2》纪录片的期待与关注。

三、新媒体环境下纪录片故事化叙事的应用对策

新媒体环境下,信息传播具有良好的交互性,用户交互习惯的养成使得受众参与意识及参与能力不断增强,受众能够对纪录片始终保持热情,随时关注纪录片的情况进展,自由表达自己的意愿和观点。因此在制作纪录片期间,应该从观众的角度出发,利用不同种方式进行故事化叙事。

(一)选择有故事的题材

纪录片故事的核心要素便是有良好的主题,主题的选择至关重要,必须保证积极、阳光且具有正能量,能够在社会上具有较强的传播价值。当今社会信息量越来越多,不同类型的因素层出不穷,在这些纷繁复杂的素材中,创作应该将正能量的一面展现给观众。所以在纪录片创作过程中,主题选择务必要保证正确性和故事性,能对观众的思想加以引导,可以与时代的主流相适应,真正达到对社会积极教化的效果。简而言之,新媒体环境下,纪录片若想实现故事化叙事,必须保持题材的故事性。具体从两方面展开论述。

其一,对情节因素高度重视,将其中涵盖的矛盾点、兴奋点理清楚。选择题材的矛盾、冲突与否关系到故事的整体走向。从浅层次的角度分析,需要把握好人物矛盾和时间冲突,从深层次角度考量,要找到人们心里纠结的点,以此体现故事的层次性。因此要对故事的题材进行精准把握,加大挖掘力度,精心且合理地安排故事情节,保证矛盾的凸显能合理。同时从不同的视角出发,让作品呈现出不同的一面。比如:《在舌尖上的中国》就通过对春笋特点的灵活运用,丰富了整个故事的情节。影片围绕春笋“易老”“易坏”的特质——如若时间长很容易导致口感下降,凸显出了人们挖春笋谋生的不易,也展现出了农户为了给饭店提供最新鲜的笋背后的忙碌和奔波。再比如:《生门》这部纪录片中主要讲述的是在产房中发生的故事,借助典型事件,以母爱为主题,诸如白血病的母亲宁可将自己的生命舍去也要将自己的孩子保留下来等故事的真实记录,吸引观众的观看欲望,让观众想要知道后续的结果如何。纪录片故事安排要将人物个性作为切入点,选择的对象要与纪录片的主题贴合,保证能凸显纪录片的故事性与真实性

其二,适当设置悬念,做好情感方面的铺垫。在纪录片制作期间,应该设置情节的兴奋点,保证纪录片能够将观众的探究心理激发出来,让观众可以自主融入纪录片的观看中。“讲”对纪录片的整体情节发展起决定性作用,是纪录片创作的主要方式,但并不是最终的目的,需要对其故事背后的价值加强关注,创作出的纪录片才能够有意义。故事需要形成主题,不能为了故事而故事,无论题材大小,都要体现故事的价值。以往的纪录片中往往注重对一件事情加以记录,力求能夠将纪录片最真实的一面展现给观众,但这些被记录对象往往比较单一,所以在创作纪录片时,一定要注重情节的发展,不仅要将生活的真实感体现出来,还要让观看的人体验到纪录片带给人们的趣味性。

(二)利用拍摄技巧展现故事

在纪录片制作期间,除了要保证选择题材有故事性之外,叙事语言也要彰显故事性。

其一,注重画面语言的故事性。叙事性画面语言:纪录片属于叙事艺术,而叙事要保证故事性和情节性。叙述性画面语言是纪录片讲述故事应用的主要画面语言,文学作品大多会借助文字来对故事加以叙述,对整个事件的发生发展进行阐述。而电视艺术属于视听艺术,需要将文字思维方式转变为影视思维方式。因为纪录片的画面是真实的,利用叙述性的画面语言讲故事,能够展现真实生活,故事的开端以及结局都可以借助叙述性画面语言加以呈现。

灵活应用描述性画面语言:在纪录片故事化叙事创作时,描述性画面语言可以将叙述性画面语言作为核心,促进叙事立体感的增强,让整个故事更加饱满。借助描述性画面语言交代或者铺垫人物的形象、活动背景等,可以提升纪录片的画面感。

其二,注重故事拍摄的细节。在创作纪录片的过程中,应该加强对故事拍摄细节的重视,利用细节对主题进行深化。通过对特写镜头的利用展现细节,能够起到强调的作用,加深观众对整个故事的印象。细节描绘可以将观众的视线吸引到纪录片上,引起观众在情感上的共鸣。并且注重细节描写,主题也能得到进一步的升华。从纪录片制作角度分析,主题的价值可以借助细节凸显,在保证故事性的基础上,增强纪录片的流畅性和真实性。比如:在《在舌尖上的中国》中,通过对高清设备的利用,将一些细节镜头记录下来引起观众的关注和喜爱,诸如在第1集《自然的馈赠》中,通过特写镜头的细节描写,让观众对美食产生了深刻的印象,这些细节描写表现了转化的灵感,也让第1集中“转化的灵感主题”精准地表达了出来。

在纪录片中,对细节的利用还可以表情达意,借助特写镜头对细节加以展现,观众能够用心体会和感悟,从细节中感受到思想意念,深层次地对潜在思想内涵进行体会。借助细节表意,观众还能由此及彼。细节可以将事物的本质以及人物的情感直观地呈现出来。比如:在《西藏的诱惑》中,多处细节描写都起到了表情达意的作用,三代僧侣不远万里磕着长头行走在朝圣的路上,应用细节描写展现超越现实的感情,呈现一代又一代的人追求灵魂升华的画面,能够让观众通过纪录片认识到,西藏已经成为一种精神和境界。由此可见,在纪录片中,细节能够起到表情达意的效果。

(三)故事尺度灵活把控

讲故事方式被普遍应用于纪录片中,而真实性的尺度把控是其中的关键,如果不能够把握好标准,很有可能导致纪录片出现本末倒置的问题。比如几年前的一档与科学有关的纪录片,虽然在形式上比较新颖,加强了创新理念的融入,但存在故弄玄虚的情况,导致很多观众对纪录片产生了质疑。这一问题的出现,不仅与创作者的知识水平、职业素养有很大关系,还与纪录片的监督严格与否息息相关。在历史纪录片中,由于时空流转,过去的时间和人物根本不能重新出现在大众的视野,很难回归到镜头前,因此可以利用“情景再现”的方式,将纪录片创作中的缺憾加以弥补。创作者通过对场景模拟手段的灵活利用,安排演员对特定历史事件加以表演,可以将直观的画面展现出来。需要明确的是,利用这种方式,需要保证情节安排的合理化,能够与相应的文献、图片、资料、同期声采访有效融合在一起。

(四)合理设计故事化叙事的节奏

纪录片中不同的叙事结构以及故事情节会使得观众产生不同的心理变化,在后期剪辑中,若想让纪录片实现故事化叙事,必须加强对节奏的把控和设计。

其一,对故事化叙事的内在节奏合理把握。内在节奏是片子的内容,在做前期准备工作时,需要对记录对象深层次挖掘。在对纪录片进行创作期间,每个创作者都希望有好的内在节奏,有趣味性和观赏性。而针对观众来说,内在节奏对观众的感官会产生一定影响,一部纪录片的拍摄水平高低与否可以通过内在节奏来直观呈现,如若纪录片内容比较单调乏味,没有让情节设计合理,就很容易出现节奏拖沓的情况,会降低观众的兴趣,甚至会失去观看的欲望。所以在此过程中,应该格外注意对叙事内在节奏的把握,对叙事手法进行合理应用,分清楚每个情节在纪录片中所占的比例。

其二,加强对叙事外在节奏的把控。外在节奏是后期剪辑时所体现出来的,纪录片由无数个小段落组合而成,每一个画面和段落中都包含内容,剪辑长短会对画面及段落呈现给观众的信息多少、内容深浅产生很大影响。在对纪录片进行剪辑期间,不能将关注点放在所拍内容上,要适当地作出取舍,对观众观影情绪多加考量,从受众的层面考量,对画面合理审视与思考。若想增强纪录片故事化,外在节奏务必须把握好,特别是后期剪辑方面,关系到观众对纪录片的喜爱程度。在剪辑时,应该从客观的角度分析,合理选材,不能盲目地将自我放在核心位置,将自己与观众等同,要更多地从受众角度思考,了解观众的喜好,依照观众的具体需求对节奏加以把控。

其三,营造良好的叙事情绪节奏。纪录片中有不同的叙事节奏以及故事情节,这会使得受众的心理发生很大改变。纪录片后期镜头的不同数量以及镜头时间会产生不同的节奏和频率,因此在进行故事化叙事期间,除了要把握好内在节奏之外,也要加强对情绪节奏的把控,利用色彩、音乐等进行辅助叙事,对整个纪录片的气氛加以渲染。为凸显纪录片的整体效果,可以将音乐语言应用其中。因为音乐语言的特点,能让纪录片的整体节奏感增强,也会凸显出纪录片的情感性,将叙事的情绪节奏推向最高境界。当然,也可以加强对色彩语言的利用,用来描述自然环境,凸显纪录片的深沉情感。色彩、影调等是艺术构图中的主要视觉元素,借助这些元素的流动,可以让纪录片故事叙事的情绪节奏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化。

(五)科学应用解说词

在对纪录片进行后期剪辑时,可以利用画面解说词辅助,将画面无法凸显出来的故事通过文字展现。纪录片中的很多抽象画面很难让观众快速理解,所以需要采用解说的方式加以辅助。通过合理且精彩的解说,可以让抽象的画面以具体化的形式展现出来。比如:《舌尖上的中国》这部纪录片中,因为美食本身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借助这种平民化的故事,再加上精彩绝伦的台词,可以让纪录片更为生动。因此《舌尖上的中国》一经推出便开始在网络上热播并引发高度关注,甚至出现了“舌尖体”的文体,这种现象也充分表明了解说词的魅力与价值。但解说词的可信度要高,不能过度地进行渲染和夸张。纪录片中还可以应用空镜头,虽然其会使纪录片叙事功能得以弱化,却增强了其情感效果,写意性十分浓郁,这种手法可以通过对细节的表现,将人物的心理及事物本质揭示出来。

四、结语

综合而言,新媒体环境下,纪录片在发展过程中制作方式及理念发生了很大变化,而通过对故事化叙事的利用,明确叙事变化方法和应用原则,可以为纪录片发展开创新的格局。因此,在新媒体时代,应该加强对新技术手段的运用,将更多新的想法和元素运用到纪录片创作中,采取故事化叙事策略增强纪录片的吸引力。

参考文献:

[1]張泽华.发掘·旁观·重塑:“观察型纪录片”的故事化叙事[J].电影文学,2021(23):71-75.

[2]陈浩.谈纪录片的故事化叙事方式[J].记者摇篮,2021(03):101-102.

[3]马蓉.新媒体环境下微纪录片的故事化叙事探究[J].新媒体研究,2020(18):102-104.

[4]刘丽萍,张冠文.纪录片故事化叙事分析:小人物与大世界——以纪录片《极地》为例[J].视听,2018(06):31-32.

[5]刘征军.新媒体语境下纪录片叙事策略研究[J].今传媒,2016(12):106-107.

[6]陈欣,李晶源.论《咖啡西施》中叙事策略对纪录片创作的影响[J].时代文学(上半月),2015(12):185.

[7]汤铭之.纪录片故事化叙事策略探析[J].宁波教育学院学报,2014(06):100-101+118.

猜你喜欢
新媒体环境纪录片应用
纪录片之页
纪录片拍一部火一部,也就他了!
纪录片之页
新媒体与英语听力自主学习策略研究
新媒体环境下数学教育方法的优化
试析央视六一晚会的视觉传播及创新路径
GM(1,1)白化微分优化方程预测模型建模过程应用分析
煤矿井下坑道钻机人机工程学应用分析
气体分离提纯应用变压吸附技术的分析
会计与统计的比较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