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内容的教学策略

2023-06-21 17:15刘永利
知识文库 2023年3期
关键词:内容传统语文

刘永利

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经历五千年的历史变迁所形成的智慧结晶,更是世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管是百家争鸣,还是汉代骈文,或者是唐诗宋词,都能够从中感受出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的魅力,也正是这些优秀文化,对一代又一代华夏儿女的精神世界进行了滋养。现如今,中华传统文化已经成为典型的中华民族特征代表,作为华夏儿女,在学校接受教育期间也应当增长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知识储备。借助各种学科学习,培养继承与发展传统文化的良好意识。小学语文作为基础科目之一,更是传递传统文化的主要科目,语文教师不仅要为学生展示语文知识的工具性、人文性、综合性、艺术性等特点,同时也要向学生展示多姿多彩的文化内容。本文将从不同角度详细阐述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内容的具体措施。

1 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积极意义

1.1 有助于培养学生文化自信心

文化自信是一个民族得以生存和发展的根本力量。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心既符合国家提出的关于文化强国重要战略思想的要求,同时也能够满足教育改革的需求。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心有很多途径,关键途径在于促进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的学习和了解。尤其是当下社会经济不断发展,人们生活水平也日益提升,增强青少年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已经迫在眉睫。语文科目作为我国各级各类院校教育中的基础科目,承担着传递文化内容、讲授文化精神的重要使命。小学阶段学生借助语文知识的学习可以初步了解中华民族的发展历程,接受中华民族文化的熏陶,从而吸收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增强自己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在未来可以为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贡献力量。

1.2 有助于体现语文教材的优势

语文教材中为学生展示的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容丰富多彩,作为传递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语文知识不仅能够体现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同时还能够使学生感受到强大的民族精神。再经过时代的变迁,语文知识与传统文化内容互相融合、互相发展,使传统文化的发扬渠道变得越来越广泛。自部编版小学语文教材问世之后,传统文化在教材中的体现更加淋漓尽致,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都能够透过语文教材感知传统文化,感悟传统文化,并全面解读传统文化。针对传统教学理念中关于文化讲解的弊端,语文教师也可以积极采取各种措施将其规避,并通过教研,交流等学习形式,探索出更多优秀的传统文化教学方法,从而最大程度发挥小学语文教材的优势。

1.3 有助于提升教师的文化素养

作为引导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理解传统文化的引导者和促进者,小学语文教师自身的职业素养、执教能力、文化储备都要与时俱进,不仅要认真解读教材中关于传统文化的内容,同时也要了解学生的文化知识储备,将二者互相结合,探索出全新的、有效的文化教学模式。首先,教师要不断关注自己对语言文字,民俗节日,仁、义、礼、智、信等文化元素的理解,并将其创新地应用在日常语文教学中。其次,教师还要借助工作之余,多了解文化在社会中存在的各种形式,以及当下传统文化在继承和发展中所面临的问题,有意识地提高自己重视文化的习惯。终身学习意识也会帮助教师在一遍又一遍对教材内容讲解的过程中加深理解、提高水平,从而推动整个小学语文教师工作组的综合文化素养。

2 小学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内容的教学策略

2.1 关于显性传统文化内容的教学策略

小学语文教材中包含的传统文化内容非常丰富,其中显性文化元素最多,例如,汉字文化、蒙学内容、童谣等。另外很多古诗词以及神话故事、名言警句、历史人物故事等都能够让学生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多姿多彩。在讲授显性传统文化内容时,教师应当从多个角度入手,组织各种各样的教学活动,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

(1)组织学生诵读经典,培养学生审美能力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主要方法是引导学生诵读经典、通过阅读经典,学生可以陶冶情操,凝练智慧,积累语言,培养审美能力。教师也应当意识到,经典文学作品对学生语文学习的重要推动作用。尤其是小學低年级阶段,朗朗上口的各种文化内容不仅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同时还能够让学生形成较强的记忆效果,为将来的深度学习和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例如,《对韵歌》《古对今》等内容,不仅阅读时比较押韵,容易记住,同时还能够让学生在不断诵读的过程中形成品悟文化的能力。教师还可以与音乐律动互相融合,边打拍子边吟诵,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在为学生讲解一些古代文化经典内容时,若该类内容灵活运用各种表现手法,如比喻、拟人、对比、夸张、讽刺等,教师也应当为学生讲解其中包含的美学元素和艺术元素,使学生能够有意识地积累写作素材,为将来的阅读和写作奠定基础。例如,在讲授《对韵歌》时,教师既要关注学生的识字效果,同时也要让学生在不断诵读中感受文章表达的爱国情怀。

(2)构建多种教学情境,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由于传统文化的内容距离学生的生活年代比较久远,若采用死记硬背的形式,学生难以理解传统文化所渗透的精神品质。为此,教师就可以在课堂上构建多种多样的情境,例如生活化情境、多媒体情境、文化情境等,一来激发学生产生情感共鸣,二来促进学生注意力高度集中。

首先可以使用图片构建情境。例如在讲授《一幅名扬中外的画》时,教师要为学生展示《清明上河图》的原作电子图片,使学生感受到这部宏伟巨著的诞生。学生在认真观察,认真思考的过程中,不仅可以联想到当时人们的生活场景,同时也能感受到古都风貌。再比如学习《盘古开天辟地》时,教师就可以提前准备好相关图片,让学生对比图片学习文章中的故事情节。

其次,可以使用视频构建情境。例如,在学习《故宫博物院》时,教师要为学生展示中央电视台关于故宫博物院的相关纪录片,使学生仿佛置身于故宫博物院内,从而与文章产生深度对话。

第三,可以使用活动构建情境。实践活动是检验学生学习效果的主要途径,教师可以组织各种各样与传统文化相关的活动,例如读书会、文化辩论会等。当教师在讲授到教材中包含的传统文化内容时,就可以举办中华传统文化知识竞赛的活动,为学生设置活动主题和任务,将学生分成不同小组,比比看哪个小组了解到的中华传统文化知识更多。这样能够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性,使学生有效利用课余时间积累知识,并同时能够锻炼语言组织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需要注意的是,教师在构建情境时可以根据实际教学目标要求,同时使用多种情境,这样更能够丰富学生的学习内容,拓展学生的文化视野。

(3)不断丰富教学方法,培养学生文化素养

小学阶段语文学习具有较强的基础性,学生必须要打好基础才能实现深度学习。为此,教师应当关注学生的语言积累,将语言知识与文化结合,使学生能够实现同步提升。在识字写字教学中,教师可以使用多种方法引导学生认识汉字,如象形、形声、会意等。例如,在学习《天地人》中的人字时,教师首先可以为学生展示甲骨文中“人”的具体写法,然后为学生过渡到金文、大篆、小篆等关于“人”字的演变过程,学生不仅能够体会到文化的渊远流长,同时还能够对“人”这一字的含义形成更饱满的理解。在学习古诗词的相关内容时,由于诗词中蕴含的文化内容较多,教师更要采用多种教学方法,从不同渠道为学生展示古诗词的风采。例如,可以借助诗句赏析,利用插图、故事描绘等多种形式。在讲授《暮江吟》时,教师可以让学生一边吟诵诗句,一边想象画面,学生可以闭上眼睛,大胆想象。教师再利用旁白进行引导,例如,此时的太阳是什么样的?江水有什么颜色?露水和月亮分别是什么样的?学生通过构建图画,还能轻松回答教师的问题,相对于灌输式的讲解,更有助于促进学生文化素养的提升。

(4)高度重视读写结合,增强学生文化积淀

儿童自身有着先天的创造能力和想象能力,这一天性应当受到小学语文教师的高度重视。在课堂上不仅要引导学生学习语文知识,同时还要发散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写作教学是语文教学中的重点内容,也是难点内容,在写作教学中,教师就可以和文化内容互相融合,一来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二来让学生达到读写结合,降低写作难度。例如,在教材中各种童谣学习完之后,教师可以让学生仿照教材中的童谣写作特点,自己创作各种童谣。学生借助自己天马行空的想象力以及各种生活经验,可以创作出多彩的童谣内容。教师可以选择优秀作品在全班进行展示和赏析,这样更能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除此之外,在高年级阶段讲授完古诗词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借助自己的知识积累创作古诗词,让学生了解古诗词在创作过程中需要注意哪些内容,例如意境的表达、手法的运用、内容的展示,从而有效提高学生的思维发散能力,促进学生深度解读古诗内容。

2.2 关于隐性传统文化内容的教学策略

语文教材中的隐性传统文化多以传统思想观念和各种文化精神为主,如谦和好礼、爱国爱家、勤俭廉政、天人合一等。教师在讲解这些精神和观念时也要在了解学生知识储备和理解能力的基础之上,科学采取有效措施为学生进行渗透。

(1)导入各种背景知识,促进学生品悟文化

隐性传统文化在讲解时需要学生用心体会,教师在讲解文章或文化内容之前也要为学生补充更多的文章背景知识,使学生能够全面了解故事发生的背景和原因,促进学生情感共鸣。例如,在教授《吃水不忘挖井人》时,该篇文章属于红色革命题材文章,当时的年代比较久远,学生对毛主席这一人物以及相关事迹理解有限,更难以体会战争时期人们所处年代的艰难。为此,教师就可以让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利用课余时间搜集关于毛主席的相关事迹,可以向长辈求助,也可以借助书籍或互联网,学生搜集的内容越多,对毛主席这一人物形象的理解也会更深刻,同时也能够了解到挖井对当时人民群众所带来的利好,从而一步一步靠近传统文化的精神。解决完文章重点和难点之后,教师就要为学生融合德育教育,使学生能够在文章内容的引导下提升自我,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从而不断增强文化自信心。

(2)搭建多种学习平台,帮助学生理解文化

隐性传统文化内容本身具有抽象性特点,教师在为学生讲解时应当重视平台的搭建,使学生的思维更加开阔,学习空间更加广阔,这样在文化知识的学习中才能升华情感。通常情况下,隐性传统文化内容中所涉及的人物和世界往往具有真善美的特点,这些内容对学生的引导至关重要。教师要积极组织学生开展各种各样的实践活动,使学生能够全面了解自己的道德行为习惯,明确后期的学习方向。教师也可以为学生树立学习榜样,发挥榜样的引导作用,让学生提高道德判断能力,使价值尺度深深扎根在自己的内心。例如,在学习完《狼牙山五壮士》之后,本篇文章主要向学生传递狼牙山五壮士不怕牺牲的革命精神。教师可以在课堂上组织学生开展角色扮演活动,以五名学生为一组,分别扮演狼牙山五壮士的每一个壮士,学生可以借助自己的理解能力和创新能力,对五壮士的动作、神态、衣着进行理解并表演出来。最后,学生民主投票表演最好的一组,所有学生在互相讨论、互相帮助下,不仅能够对文章的中心思想正确把控,同时还能够对革命文化产生全面认知。一些学生还会将狼牙山五壮士作为自己的学习榜样,在后续的生活学习中努力践行。

(3)紧密联系实际生活,体现文化普适特点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时,一些学生由于理解能力有限,往往会对传统文化的学习持有不正确的观点,认为传统文化与生活相隔较远,没有必要投入更多精力。为了消除学生心里对文化學习的隔膜,体现传统文化对每个时代的适应性,教师就可以采取生活化教学方法,让学生感受到文化在生活中应用的广泛性,以及对人们生产和生活所带来的重要影响,使学生真正从被动学习状态转变为自主学习状态,从而拉近学生与文化之间的距离。例如,在学习《只有一个地球》这篇科学小品文时,文章中采用多种方法向学生介绍地球的相关内容,旨在培养学生保护地球、保护环境的意识。学生通过自主学习能够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讲解文章渗透的价值观念时,教师可以与学生的实际生活构建连接,促进学生真实感受环保的重要性。例如,课堂上教师可以让学生说一说家庭中每天产生的垃圾数量,联想千千万万个家庭每天产生的垃圾数量,并让学生说一说想法,还可以让学生通过实际调查参与环保宣传、手抄报等多种形式,激发学生爱国爱家、保护环境的意识。学生也会了解到社会的和谐发展离不开文化的继承和发扬,只有实现文化的广泛性、生活性、大众性发展,才能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的实现。

(4)拓展课外文化内容,拓宽学生学习视野

教材是学生学习以及教师教学的主要参考媒介,但这并不意味着学生只需要学习教材内容即可。在教育改革的背景下,课内资源与课外资源互相整合以及学科之间互相融合,已经成为教育改革的大势所趋。教师在为学生传授隐性传统文化时,也要结合教材内容和课外各种资源增强学生的体验能力。例如,在学习教材中关于爱国爱家的文化主题之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搜集关于自己家乡的风土人情、传统文化的相关资源,感受富有家乡特色的文化精神,并在课堂上向其他学生进行分享。学校也可以组织学生参观地方的博物馆、历史馆、文化馆等,让学生了解家乡发展的年代史,激发学生的爱祖国、爱家乡的情怀。除此之外,优秀的课外阅读书籍也是学生感悟文化精神的主要渠道,在学习完《慈母情深》这篇课文之后,教师就可以组织学生搜集课外书籍中关于歌颂母爱的诗集或文章,并利用晨读时间让学生进行分享,使学生加深对母爱的了解。语文教师也应当意识到,语文科目只是学生打开中国传统文化的大门,在这扇大门内丰富多彩的传统文化需要学生自主挖掘、自主感受。

综上所述,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中华传统文化有着重要的社会意义和教育意义,不仅能够让小学生在课堂上学习到丰富多彩的语文知识、文化知识,同时还能够为树立全民文化观念奠定良好的基础。历史在不断发展,社会在不断进步,国家不管步入到哪一时期,都要高度重视传统文化的发展工作,有效借助学校教育,让学生吸收精华,将上千年人类智慧的结晶不断发扬光大。语文教师还要善于借助文化内容启迪学生心灵,健全学生人格,培养学生能力,真正使学生语文核心素养得以提升。

本文系甘肃省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1年度一般课题“部编本小学语文教科书传统文化内容及教科书研究——以靖远县小学段为例”(GS[2021]GHB0335)。

(作者单位:靖远县永新中学)

猜你喜欢
内容传统语文
内容回顾温故知新
《快乐语文》2022年全新改版!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老传统当传承
口耳相传的直苴赛装传统
主要内容
语文知识连连看
语文妙脆角
语文知识连连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