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辅导员如何发现和应对学生心理异常

2023-06-21 22:36李巍
知识文库 2023年3期
关键词:辅导员交流心理

李巍

随着高职高专院校近些年生源数量的迅猛发展,在校生数量每年都步入一个新的台阶,随之而来心理问题所引发的安全事故也呈频发状态,尤其是疫情的持续让在校学生绝大多数时间都封闭在校园内,活动空间的进一步挤压而引发的心理健康问题呈大面积升级态势。那么针对现实中存在的问题,辅导员作为学生管理的一线人员,如何及时发现,如何正确面对,如何有效化解呢?本文提出一些思路。

随着高职高专院校近些年来的迅猛发展,生源比例逐年提高,在生源高度增长的同时,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也日渐凸显,如在专业学习、同学交往、情感压力、对未来前途的担忧等方面所表现出来的不安、恐惧、抑郁、情感危机、神经衰弱等。辅导员作为大学生日常生活中接触最多的老师,不仅是大学生思想道路上的管理者和引导者,更是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守护者。但是辅导员并不是专业的心理老师,本身也存在很多共性的问题,尤其是高职高专院校的辅导员,情况可能更加明显。

以笔者所在的学校为例,在校学生过万人。学校为了加强学生管理,设立了1:100的辅导员制度,远高于国家1:200的标准,看似辅导员的人数上来了,但普遍存在的问题并没有因此减少,特别突出的如辅导员入职时的专业分散,人员更迭频繁,年轻人多,缺乏工作积累,观察能力和沟通经验不足等等,这都是在做学生工作,尤其是心理工作所不利的。那么,如何做好心理引导工作,发现和应对学生心理异常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 明辨秋毫、勤于观察,从细节发现问题

所谓细节决定成败,辅导员一定要深入学生,了解学生,知道每个学生的家庭背景、兴趣爱好,掌握第一手资料,才有可能在发现心理问题时马上“靠”上去做工作,每天都坐在办公室是不可能发现问题的。

在深入观察学生时,一定要注意学生前后的变化,如果发现有明显的反常行为,就需要马上引起高度重视。比如,一向开朗外向的同学,假期返校后突然像变了个人一样,不与人交流,情绪低落,沉默寡言,独来独往,神情萎靡。这很有可能是假期中要么家庭,要么生活出现了变故,导致内心沉重,思想压力大,矛盾冲突激烈,又没有表达诉说的途径,对于此类变化一定要重点关注。

如果学生长时间在情绪上得不到缓解,持续经历痛苦,就更要警惕行为上出现的一些严重“预警信号”,这很有可能是极端举动的前兆,比如无来由地向同学、室友道谢或致歉;将自己一向珍爱的东西送人;偷偷大篇幅地开始记录和自己相关的文字而原来并没有写日记的习惯;在网络上搜索死亡、自杀、天堂、地狱等关键词。一旦出现有类似的举动,都是心理高危的行动信号,辅导员必须对这类信号高度敏感,一旦发现此类信号,要毫不犹豫地第一时间介入,并向院系报告,同时联系其家人。

注重细节是发现心理异常的重要信息来源,辅导员一定要从细节中找到蛛丝马迹,从而占据心理引导工作的主动。

2 善于倾听,而不急于表达

引导学生心理,除了细致观察,交流也是重中之重。而交流最重要的就是倾听。

和学生交流的原则是让学生开口,只有听其言,才能了解其心理状态,才能从他(她)的讲诉中找到问题症结,有机会打开心灵之锁。

在聆听时,不仅要听学生口中表达的信息,还要从小的动作、表情、语态来入手,判定、分析对方传达的信息是否是真实有效。比如学生说:“我的家庭美满和睦,父母亲关系很好。”但是一边说,一边会不自觉有皱眉、低头、拉扯衣角等动作出现,那么这个时候就需要注意,学生所传达的信息很可能是不真实的。

另外在倾听中,不要光听一面之词,要多问问周边的人。正所谓兼听则明,让信息立体、丰满起来,有助于全面客觀地了解真实情况,为下一步的心理疏导奠定基础。

在聆听的时候一定要让对方把话讲完,哪怕觉得对方说的完全不对,也不要轻易打断,更不要只听一半就开始否定,这样会让对方觉得你不是一个好的倾诉对象,将心门关闭,该说的话不讲,导致后面的工作无法继续进行。一定要想办法保持交流的轻松氛围,让学生无所顾忌地把内心世界展现在面前。

3 光会谈还不行,还得会问

有很多辅导员口才很好,在和学生的交流中可以夸夸其谈,几个小时不停,学生甚至没有插话的机会。但是常常会有辅导员陷入苦恼:和某学生交流中已经讲了那么多,该说的都说了,举例子讲道理,把自己讲得都感动了,怎么就是看不到显著的效果呢?这个时候,辅导员往往会简单地归结为这个学生素质太差,或者心理问题太严重,油盐不进,已经无法沟通了,最好让家里赶紧来领走。

遇到类似问题的辅导员,其实没有想到这个是模式错误的问题。

所谓交流一定是有来有回,有提问、有反馈、有互动。单方面的那个不叫交流,更像是在给学生开了一场讲座,指望一场讲座能解决心理问题,可能性自然微乎其微。

所以当辅导员开口的时候要有沟通的技巧,而最好的方式就是设问,通过问题来引导学生互动、沟通、交流,让他(她)们开口讲,而不是自己的一言堂。

提问式引导分解为四种模式,可根据不同的情况参考来使用:(1)针对性提问。对目标对象心理问题产生原因的前因后果还存在疑问或不确定性时,要采取针对式提问的方法,直击疑问所在,正面听取问题答案。在做心理疏导时,一定不能靠猜,必须要明白事情的来龙去脉,原委真相,才能够对症下药。(2)开放式提问。在和学生做心理疏导的前期,可以采取开放式提问的方式。比如:“感觉你最近有些心事,能谈一谈吗?”“对于这件事你是怎么想的?”“你希望得到什么样的帮助?”等等,类似这种开放式的问题有助于学生能够真实地描述自己的所感,给他(她)表达的空间,能更有助于了解学生的感受。(3)聚焦式提问。当和学生之间的交流有了全面的了解和基本的判断后,就可以采取聚焦式的提问来明确学生的需求。具体化确定学生的问题,然后再一一找寻化解之法。比如:“今天我们之间的沟通,你认为是要解决上课的问题还是解决你情绪不能控制的问题?”“你是希望继续和宿舍的同学维持良好关系,还是希望干脆就和他们不再有交集?”等等,通过聚焦式的提问,让学生直面自己的内心,找出最真实的矛盾点,集中火力拆开死结。可以避免上文中提到的辅导员唱独角戏,最后还吃力不讨好的困局。(4)引导性提问。学生产生心理异常往往是钻牛角尖,要想办法带着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来看问题,换个思路,也许一切都迎刃而解,这时就需要善于使用引导性提问。比如情感问题引发的心理异常,可以运用引导性提问让学生自己分析交往过程中自身存在的不足,将这些不足点适当放大,引导学生将注意力调整到如何修正自己身上的不足,让自己能以更好的状态去迎接未来世界的美好。

4 找准突破口,引导学生独立面对

在学生的心理疏导工作中,观察、倾听、沟通都是为了最终解决问题,那么解决问题的终极就是要找到内心真正的矛盾所在。辅导员要善于从多种原因中找到对其影响最大、最直接的原因,去伪存真,去粗取精,透过表象找到问题本质,一旦找到这个突破点,要集中所有火力,解决必须要化解的问题。有很多年轻的辅导员,指望一次谈话,一次工作就解决所有的问题,往往是不现实的,要有反复沟通的思想准备,还要在行为细节上进行观察,分析每次沟通是否达到了想要的目的。

到了这个阶段,很多一线老师会产生一个极大的误区,就是心理疏导应该以谁为主的问题。很多老师会认为学生是局限的、肤浅的,因为不足才会产生心理问题,所以,毋庸置疑,心理引导肯定是以老师为主。这一点其实没有错,主动引导被动,才可能产生效果。但要认识到想要最终解决心理问题还是得靠对方自己走出来,别人都只能做牵引的那根绳子,愿不愿意抓住绳子往外走,靠的还是内心。一个人的成长内因永远是最重要的,人的心理问题本来就属于内在问题,外因能辅助,但不起决定因素,引导只是学生内心变化的催化剂,不能因为引导了就觉得学生一定会产生变化,这就是很多年轻老师抱怨的,自己做了很多工作,感觉也抓住了主要矛盾,但怎么就是效果不明显。剃头挑子一头热,如果努力并没有打动学生的内心,那就得继续“作战”,无论是“单刀直入”还是“迂回前进”,都是要找寻学生实现内心的认同。所以要听其言、观其行,报以足够的耐心,直至学生敢于正视,独自面对。哪怕有反复也是正常的,要有打持久战的准备。

5 关注特殊时节,防微杜渐

在关注学生心理健康方面,季节变化往往是非常容易忽视的一个方面。季节交替,心情相随,3~5月份的春季是重点要关注的时间!在江南自古就有“黄花开时人发狂”的俚语,黄花正是指春季的迎春花,说明古人早已发现春季是心理变化的高发时节。中医也有“初盛、落阳”易于癫狂的理论,初盛指的就是春季,而西医也有在冷热交替过渡季节是人体周期变化抵抗力最薄弱的说法。武汉大学人民医院临床心理科的汤世明主任总结:春季的日照和气温变化比较大,容易影响人的情绪,加上春季气温转暖,代谢进入旺盛期,影响人体环境和内分泌活动,特别是处于青春期的群体更容易引起情绪波动,生活中一些本来并不起眼的小事,遇上这个季节便可成为不稳定的因素。另外,根据公开发表的研究表明,春季气温、湿度、光照、气压的变化会造成人体内褪黑素的缺乏,褪黑素是由松果體分泌的一种与睡眠有关的激素,褪黑素的降低,可使人们的睡眠减少,可能引发情绪不稳、易怒、思维迟钝,甚至沮丧和抑郁。

综上,正常人群在这个特殊季节里,都比较容易出现睡眠障碍和情绪障碍,那么本身就具有心理隐患的同学,这个表象就会更加明显,更容易爆发。面对春季心理疾病危险系数的大幅增加,该如何应对呢?笔者认为主动预防比被动观察更为重要。

如何预防,总结三个方面:(1)保证充足睡眠。特别是男生,高职高专的男生很多有喜欢熬夜打游戏的习惯,在春季尤其要重点督促,和班干部、寝室长形成联动,该睡觉的时候督促学生就寝,尽量保障学生每天8小时的睡眠时间,同时倡导午睡,争取让学生养成习惯。只要精力充足,免疫力就会提升,很多心理障碍就无可乘之机。(2)加强运动。辅导员要带头,更多地把学生带到户外,多晒太阳呼吸新鲜空气;多运动促进身体机能活动;多流汗水加强新陈代谢。3~5月份多组织一些体育活动,如各种球类比赛等,不参与的同学也要求到场边充当啦啦队,目的就是为了走出宿舍,走出教室,亲近自然,预防疾病。(3)依托学校社团开展提高交流或培养兴趣的活动。心理疾病产生的很大一个诱因就是缺乏交流,只愿活在自己的小世界中,不愿意走出来。这个时候利用社团活动为载体创造交流空间不失为一种事半功倍的好办法,社团都是学生组织,学生通过兴趣爱好走到一起,氛围轻松,活动方式灵活,更容易让人接受,也更容易拉近距离,找到话题,让目标学生的戒备心不会很重。也可以通过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指导他们在社团里的活动,从而让他们找到归属感,找到共鸣,找到话题,而远离心理疾病的爆发。

心理疾病在特定高发季节如果能采取提前布局、主动预防的方式,远比严防死守、亡羊补牢要有效地多,辅导员老师作为学生的贴心人,要善于利用手上的资源,提前做好规划,甚至拿出计划列表告知学生后面要做些什么,开展哪些活动,而不让学生感觉到突兀,以至于后期不配合。

6 淡化压力,平常心对待

保持一颗平常心,泰然处之,是辅导员处理学生心理问题时必须要具备的能力。

心理问题一旦发现,切忌慌乱,要懂得正确地看待问题。其实很多时候学生发生心理问题所呈现出的一些表象都并不是大问题,如果过于紧张,将其无限放大,不仅不利于问题的解决,反倒会弄得自己压力山大。学生的一些心理问题,比如说人际关系、交往障碍、学习波动、情绪反复、心态消极等等,其实都是太正常不过的事情,不用讲学生,老师自己在面对生活压力时又何尝不是呢?哪有不遇到问题的人生?遇到问题,解决问题,人生才会得到进步。

真正的心理问题,比如精神分裂,比如严重的自闭症,其实是很少见的,单靠辅导员老师也是解决不了根本问题的,要靠专业的医学手段来介入。辅导员在心理问题上更多起到的是预防和疏导的作用,真正在工作中遇到的很多学生的心理问题,其实都是一些常态化的问题,因此要保持一个良好的心态,战略上重视,战术上平常心,淡然处之。一旦紧张,学生会更紧张,只有教师淡定,学生才会淡化。所以很多时候在和学生进行心理交流的时候,不妨多加上一些这样的话语:“你这问题没什么”“很多人都这样,不用担心”“这种情况很正常”“慢慢就会好的,不用多想”等等。很多时候倾听了学生的诉说,在适当的时候指出学生心理上的认知偏差,加以引导,甚至可能并不需要多做什么,学生的心理问题就会慢慢扭转。

尤其是疫情常态化防控时期,学生多数时候封闭在校园内,活动空间有限,学校又属于高风控单位,一旦疫情反复,学校肯定是管控等级较高的场所,所以学生的感受以及来自外部的压力本身就会对正常的心理造成影响,有一些异动也是正常的。要多换位思考,更多地营造一种淡然、轻松、平和的氛围,多灌输正能量,让学生以抗疫精神为榜样,学会克服困难,向阳而生。

7 结语

大学生来自五湖四海,正值青春期,思想活跃,性格飞扬,加之不同的生活习惯和习俗,当面临一系列生理、心理和社会适应课题时,心理冲突和矛盾会时有发生,这是正常的,要正确对待。辅导员作为学生最亲近的群体,心理引导工作是日常工作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所以辅导员不仅要多学习心理方面的知识,更要懂得运用,要做实战派,而不是理论派。当今的社会是一个高速发展的社会,在工作中还要具备与时俱进的思想,了解潮流,要不断摸索新的沟通模式,更好地和同学对上话,管理好学生,当好学生心理健康的良师益友。

(作者单位:黄冈科技职业学院)

猜你喜欢
辅导员交流心理
如此交流,太暖!
心理“感冒”怎样早早设防?
Distress management in cancer patients:Guideline adaption based on CAN-IMPLEMENT
加强交流沟通 相互学习借鉴
1+1我们这样学队章:我们的辅导员
周樱 两岸交流需要更多“对画”
心理感受
好辅导员这样炼成
让心理描写点亮全篇
校外辅导员的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