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非对称视域下江苏新高考选科与高校招生的博弈研究

2023-06-21 22:36孙晃
知识文库 2023年3期
关键词:科目学科院校

孙晃

高考作为我国的基础性高等教育体系,承载着促进高等教育公平、人才培养和为国选才的责任。为促进全国高等院校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促进学生身心的发育,我国在2014年揭开了新高考改革的序幕。但隨着新高考改革数据信息不对称、高校教师与学生之间信息处理水平的差异较大以及改革利益相关者的效益驱动,新高考改革将面临着认识错误、选考科学化缺失、利己动机等问题。为此,本文结合江苏新高考选科与高校招生现状探讨其有利举措,助力当地招生工作稳步推进。

随着新高考的平稳落地,在推动科学选才、推动普通高等学校录取和人才的培养实现了初期成果,高等院校和学生们的收获极高。但怎样设立选考科目,怎样处理生源知识结构多样化与生源质量差距过大的现实挑战,怎样突出学科优势与学科专业特点以及怎样保证综合评估录取的科学化和公正性等,仍然是院校面对的现实困难和挑战。所以高考选科是新高考改革下考生自主选择的一个重要举措,本研究力图从制度变迁的视角探讨高考科目设置的发展历程和演变规律,并将信息非对称理论应用于高考选科实践中。新高考改革方案中高校自主设定不同专业(群)选考科目以及权重,再通过一档多投的方式遴选出不同特长学生,以破解新高考改革所面临的困局。

1 高考选课改革主要成效

1.1 改革平稳落地,各方获得感强

新高考撤销了招生批次、平行志愿招生,从而提高了学校高考志愿填写的比例,也降低了学校调剂的风险,学生们可以直接被录用到自己填写的学校,满意度较高。一方面,新高考的综合评估变革在撤销了招生一批之后,突破了过去人为固化高校资格条件的束缚,高校不再受到原来招生一批的影响,从而显著增加了原有的学校的投档满意率。另一方面,高校和学生的工作满意度进一步提升,新高考更注重于学生和院校之间的选择权,以符合高等学校对不同学科招生的要求,在一定意义上扩大了高等学校的招生选择权,从而解决了各个学科对学生文理科水平的双重要求,促进了复合型人才的培育。部分院校也认为,招生时录取分数线超过了往年、招生成绩高于预期,特别是受限于录取批次中的应用型学科,学校可以吸纳成绩较好的学生参加。

1.2 多元招生录取,促进科学选才

在新高考改革下,除统一高考录取改革以外,可以实行普通高职提前录取、独立考场录取、“三位一体”录取招生,还有实行独立录取、春季录取、综合性招生等多项录取办法,完成了从单项评估向多元化评估录取方法的转换,拓展了高考招生评估与培养的途径,推进了高等学校由招分向招人的过渡,也推进了学校全方位而又多样化的发展方法。一是新高考改革将采用统一统计全国高考和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统一参考学生综合素养评分的多元化评估方法,即综合评分录取。我国专家对综合评估招生的成效较为肯定,指出录取是一个改变“一考定终身”的有效途径,扩大了院校与学生的双方自由选择权;考核因素更加充分,兼顾中学阶段考核、招生院校考核和综合评估高考等三种层次;有利于人才的多元化选择和促使学生多样化成长等。二是试点地区除采取全国统一中考入学、独立招生、三位一体招生以外,高职院校延期招生和独立测试招生、综合应用型大学针对中职院校三位一体招生等多项招考和选拔模式,以进行多样化选择、多渠道招生,并拓宽学校的招生途径。

1.3 优化专业结构,改革培养模式

创新高考教育倒逼着学校全面推进教育教学改革重视特色学科的宣传,通过完善学术专业发展与课程组织调整,完善教师培养计划,学校对高考改革的重视程度和投入力度相比过去有了明显提高。一是对新高考采取了平行志愿到专科、撤销录取批次等改革措施,让招生争夺的焦点从高校与院校之间的争夺逐渐转化为领域和专业知识之间的争夺,学科专业也不再有所在高校最低录取分数线的保护,实现了学校之间的同台竞赛,倒逼高校继续完善学科结构和课程布局结构,强化自己的优势学科和专业建设,进而做到了特色化、内涵化的发展。特别是平行类学科的投档方式,激发了各学科专业的挑战感,倒逼院校加强学科结构调整,强化学科特色发展,更关注学科优势与发展需要,在一定范围上给院校学科建设带来了重新定位与发展求变的契机。二是新型高考背景下,生源的结构、知识基础等更趋多样化,试点地区高校将围绕高考变革的最新特点,根据同一专业学生不同认知背景,提前谋划变革模式,制订改革培养方案,积极探索层次的分类教育,进一步强化基础知识教学建设和低年级阶段的通识教学。

1.4 招生培养一体,促进中高衔接

新高考模式下,高等院校要录取到丰富和优秀的学生,还必须经过全面调研、设计科学合理的选考项目,还必须加大对高等院校教师的培养,还必须经过采用三位一体等评价招生强化高等院校与初中的连接,彻底改变过去招生与培训分开的状况,大学不再是学校教学的独角戏。一是在新高考模式下院校探索大门类录取,在同一招生学科中选考项目安排上是一致的,这将为高等院校人才架构提供了重要协调。同时新高考赋予了大学二级院系的录取自主权,鼓励了高等学校各部分积极地参加录取,进一步增强了录取工作和大学学科建设、教师教学、学院成长之间的相互关系。二是在普通高考方式下,高等学校也参与了大学先修项目,以促进专业设置的中高相衔接。同时,高等学校也帮助了中学学生开展职业生涯规划的教学,以让高中学生实现了专业选择,在专业与学校选择上有更多针对性,从而实现了高等教育与学校人才培养的互动。

2 高考选科改革存在的问题

2.1 考生特长科目认知不足

语文、数学和外语三门必修学科居主导地位并凌驾于物理、化学、生物、政治、历史、地理等选修学科之上,学生的特长和兴趣未能在高校选拔中得到良好体现。而在“3+1+2”新高考改革方案中,首先在物理和历史学科中选1门作为高校指定科目,再从化学、生物、政治和地理中任选2门作为学生特长学科。虽然学生可能会选到适合自己特长的学科,但考生也可能面临科目选择的认知不充分。

2.2 高校人才遴选难以落实

当前我国高考改革仍采取统一设置必考科目,选考科目的设置权由各省市及高校负责,这种基于统一高考模式的高校自主选拔权是一种重要的改革创新。但高校在学生选课的自主性上无法控制,导致考生对高校或专业选择存在信息不充分的问题,以至于高校招生存在“过于饱和”和“严重不足”两种现象,尤其是名校或特色专业会存在严重缺口,以及高职院校招生就面临严重偏误问题,以至于不能更好解决当前所面临的高技术技能人才缺乏问题。

2.3 招考的信息不对称问题

信息非对称原理是指认为证券市场上交易参与者相互之间因为信息掌握的数量与质量上的不一致造成认识偏差,而由于交易各方相互之间正是在信息的不对称性情况下展开赌博,必然导致了逆向抉择的职业道德问题。在中国高等教育入学领域的信息不对称现象一直是中国高等教育的主要内容,因为信息资源的数量与质量直接影响着院校和学生选择的科学性与严谨性。其体现是:在对高考录取分数并无具体规定的前提下,高分学生为了保学往往选择向那些录取分数略低或者比院校稍差一点的院校进行投考。而这样的结果使院校和所招生源不匹配,如好一点的院校往往不能招到成绩较优秀的学生。这个问题如果逐步增大,就会产生层层逆向情况,体现出部分院校的招生成绩呈现鲜明的高低不平趋势,和各院校相互之间的报考录取比例发生严重失衡问题。另一方面体现在大批学生专注于填报某一批院校,而剩余的院校却生源不足,以至发生断档,而其他低层级的院校却学生扎堆。

3信息非对称视域下导致新高考选科与高校招生博弈的原因

3.1 考生对高校的信息不对称

学生对学校的信息不对称,实际上是指学生对要报考的学校的有关信息并不熟悉,内容往往涉及该学校的地理位置、综合能力、师资实力、专业特色、就业形势等。而从学生的整体视角出发,因为地域、信息等因素的影响,学生往往只有对其所要报考的学校和专业情况才有一个初步的认识,这便影响了学生对所报学校的整体考虑。尽管部分学生可以利用互联网来检索招考学校的有关情况,但由于有关资料比较简单,且大多只是几个学校介绍,并不能让学生获得满意的资料。从高校的角度看,部分学校为吸引学生和考生家长的注意力,在公布个人信息时不惜付出了巨大的努力大做文章,甚至把高校的冷门学科重新包装,更换了名字,以迷惑学生和家长。而学生们所能掌握的真正信息往往是很少的。从学校的角度看,部分不法招生中介的存在,是通过不同类型的信息发布方式误导家长和学生,让考生无法确定这些个人信息的真伪及其招生单位的真实性,进而导致了学生对个人信息的不对称感更加严重。

3.2 家长对学生以及高校的有关情况并不对称

主要体现在传统观念的父业子传的思想仍然存在,部分父母期望儿女能够承继家庭的大业,忽视了儿女的兴趣爱好与特点,只是将自身的思想强加给儿女。这样就会导致学生在步入高校后产生很大的逆反心理,不能对本专业倾注感情,从而产生了经常性的厌学、逃课行为,这样不但破坏了高校录取项目的正常运行,也断送了学生的未来。由于父母之间对高校的了解不对称,部分父母喜欢孩子盲目跟风,一味要求孩子选报一些热点学科、热门学校,对高校的录取方案也没有客观冷静的了解,这样导致学生拥挤,凭空提高了录取分数,最后导致学生落榜或断档,产生了很不好的效果。

3.3 高校对考生的相关信息不对称

高等学校录取工作通常都是在全封闭状态下开展工作的,由于其主要目的是为维护其公正与规范性,并防止他人的干扰。所以学校和学生间并没有必要的了解与交流。学校工作人员在录取时,对录取考生的依据只有学生们的学历档案和中考成绩,而对于学生的实力、素质、兴趣、志向及其未来的发展走向等,也无法了解或不闻不问,结果就会发现学生所被录取的专业和学生的兴趣并不相符,影响了录取计划和学生前程。虽然在实际录取工作开展中,部分学校也可能会按照本校实际状况和生源情况,做出相应的调节,例如增降录取分数线、调剂录取名额等,对部分学科专业进行了增录或补录。不过上述消息同样也会由于地理条件等各种因素的影响,而无法有效地、正确地传递给学生和考生家长。

4 信息非对称视域下新高考选科与高校招生对策建议

4.1 完善高校招生信息的传播渠道

要想使录取工作科学、合理、有序地进行,就需要减少招收操作中的信息技术阻碍,以确保高考录取的消息传递得快捷有效,从而形成更广泛的高等学校录取消息传递途径。首先,就需要加强全国各地区的大学信息网络建立。因为当代社会互联网已经是信息量最高的传递途径了,在网上形成真实的大学档案,以便于学校可以随时查阅。其次,高等学校也有积极招收宣传的义务,应该深入人口消息较闭塞的地方开展招收宣讲活动。而高校也需要积极与高等学校合作,担当起招生资讯的传播责任,通过传单、座谈会等不同形式,向学生传递有关高等学校招生方面的资讯以及查询方法和途径,确保人才的顺利输入。

4.2 帮助考生及家长准确定位

作为学生,应该在正常成绩的基础上,发挥个人兴趣和爱好,培养远大理想和抱负。但同时也应该看到中考的录取变化,在相应要求下做出调整。而作为学生父母,则首先必须知道:孩子的健康成长,始终是第一位的。让孩子受高等教育的目的不应该单纯是为了生存,而更主要的是为了发展,所以高等教育就应当是一个需要,一个为孩子人生的发展供给养分的方式。而怎样使孩子良好地发展自身的能力才是最关键的。所以,学生们和考生家长首先要摆正自身的态度,理智地对待孩子成绩以及目前的大学录取形势,切勿轻信不合规的消息。

4.3 建立健全高考选课与高校招生的动态路径

首先基于“3+1+2”新高考改革模式制订选考科目,其次依据高校自身的专业(群)特色设定不同选考科目权重;随后对考生原始分从高到低划分为A~E五等级,并利用线性转换法则将原始分转换成等级分。同时,考生将自身优势科目和高校专业权重较高的科目进行对比分析,选择填报合适的高校和专业。最后采用院校专业组进行投档,高校根据各专业(群)不同的科目分值权重生成考生录取分数,考试机构按录取分数从高到低生成预录取考生名单,然后各高校按招生计划1:1投档,可以从同一学校专业组的未录满学科中进行学校调整,最重要的是在专业录取结束后,由招考部门向社会公开缺额录取方案。学生可按照缺额时间自主填写征集志愿,以避免出现高分落榜学生,直至高校录取完毕。通过上述举措确保科学报考,以避免失誤与“撞车”。

4.4 积极推动高考教育大众化发展

中国扩招实行十多年了,素质教育也走入了群众化发展阶段,但是高等素质教育的需要量仍有缺口,而教学的服务质量一直备受社会争议——既无法适应市场的需要,又耽误了高等学校的人才。所以,高考制度改革也已势在必行。而这里面的高考考试信息的不对称现象也很关键,所以需要继续采取措施,克服高考考试信息的不对称现象,以促进全国教育均衡发展,为社会、为国家培育更多优秀人才,也为学生们自身的成长创造更优质的教育资源。

5 结束语

综上所述,高考对每一位学生来讲都是人生大事,对全国各高校而言,更是选拔生源的重要环节。百年大计教育先行,而高考报名工作作为中国高等教育事业中的一项重要环节,其过程中所出现的一系列信息不对称问题,都必须得到社会参与者等各方面的足够关注,以共同来处理并克服在信息非对称下高考报名工作存在的问题。

本文系江苏省教育科学规划办公室课题。课题名称:信息非对称视域下江苏新高考选科与高校招生的博弈研究,项目编号:K-a/2021/06。

(作者单位:苏州工业园区服务外包职业学院)

猜你喜欢
科目学科院校
【学科新书导览】
2024年拟在河北招生的普通高校招生专业选考科目要求发布
土木工程学科简介
“超学科”来啦
论新形势下统一战线学学科在统战工作实践中的创新
让讨厌的科目“牛”起来
汉语或成俄罗斯高考科目
院校传真
院校传真
院校传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