绘本活动中幼儿表征行为的实践研究

2023-06-21 06:21程嘉慧
知识文库 2023年3期
关键词:筷子绘本游戏

程嘉慧

引言:在幼儿教育体系中,绘本活动是重要的组成部分。绘本内容以图画为主,文字为辅,能生动地将某种场景、情感等展现出来,让幼儿在自身形象思维的支持下完成知识的构建,促进行为素养的内化。而幼儿表征是指幼儿日常生活中所获取的信息在行为上的表现,读懂幼儿表征等于了解他们的行为。因此,本文就绘本活动中幼儿表征行为的实践展开分析,以供参考和借鉴。

表征是指运用语言、艺术、物体等充当事物的象征物,简言之,就是以象征性的符号表示不存在于眼前或没有做出的动作。表征属于心理学范畴,是一种心理性的活动。幼儿表征是其思维的充分体现,通过有效利用,可以更好地培养幼儿的想象力。而绘本活动在幼儿园教育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有必要对绘本活动中幼儿的表征行为展开深入探究。

1 幼儿表征

表征主要包含两种类型,分别为心理表征和知识表征,是心理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简单来说,表征就是一种心理活动,是人们心理活动中具体表现或记载相关信息、知识的一种形式,不仅可以实现对客观事物的真实反映,而且能够再次对心理活动进行加工。幼儿表征既是对幼儿心理活动的体现,也是幼儿自己对客观事物认识的反映,随年龄变化而不断改变。年龄段不同,幼儿的表征行为也各不相同,且具有一定特征。

3~4岁幼儿的各种行为以模仿为主,在这个过程中他们的记忆力也会不断增强。幼儿主要依托具体形象思维展开思考,而这也为其表征行为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條件。但在观察具体事物时,幼儿情绪的变化会对其表征行为造成一定影响。譬如,生气会嘟嘴,开心的时候会笑,在面对一些新鲜事物时,会模仿其形态特征。

4~5岁的幼儿则会更加关注细节,由于大量的形象已经存在于他们的思维意识中,此时的幼儿正处于记忆、加工、概括的关键时期,可以借助一些象征性游戏使幼儿的表征行为得到充分体现,同时在这个过程中,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也会得到进一步发展。

5~6岁的幼儿正处于思维能力转化的重要时期,简言之,就是由具体想象思维逐渐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此时幼儿表征行为的社会化特征会逐渐凸显出来,同时他们对具体的情景、动作等的关注程度会越来越高。通常情况下,幼儿会通过绘画体现自己对事物的抽象思维。比如用三角形表示大树,用正方形表示房屋建筑。与此同时,这一时期的幼儿具有极强的创造能力,他们会在具体形象与抽象形象二者之间关系的基础上,将自身的创造力充分发挥出来。在对这个阶段的幼儿进行引导时,应以积木、迷宫类游戏为主,让他们通过游戏提升利用表征思维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

幼儿表征是幼儿表现心理的一种行为,且是对当时想法的真实反映。年龄段不同,幼儿的表征特点也不相同。年龄相对较小幼儿的表征特点以具体的想象记忆为主,随着年龄的增加,思维方式也与以往有所不同,中班幼儿的思维方式开始由抽象的逻辑思维代替具体的思维方式,并且明显能从其表征行为中体现出来,助力幼儿充分发挥自身想象力。

2 幼儿表征行为的特征

2.1 多样性

在游戏活动中,幼儿需要大量物品,但将所有真实的东西都带到游戏中并不现实,因此幼儿必须展开丰富的联想。比如以物代物表征行为。幼儿以物代物表征的代替行为主要有三种,分别为单一代替、组合代替以及一物多用。这几种代替方式主要出现在中班幼儿身上。

2.2 群体性

随着年龄的增长,幼儿表征行为的变化主要可以从其能够将实物和行动区分开来体现。当幼儿跨出了这一步,他们的这种行为会很快影响到其他幼儿,充分凸显出表征行为的群体性特征。比如在“一起下厨”的绘本活动中,幼儿用不锈钢盆子当锅,用桌子当作煤气灶,将一次性杯子当作调料罐等,他们之间的表征行为互相影响,并在这个过程中实现表征思维的进一步发展。

2.3 延伸性

维果斯基认为幼儿表征行为是不断发展的,思维方式由具体思维逐渐转变为抽象思维。例如,以物代物表征行为可以被分为以下几种,分别为外形功能相似、外形功能都不相同、外形相似功能不同以及功能相似外形不同,而这恰恰充分体现了表征行为的延伸性特征。

3 绘本活动中幼儿表征行为的实践研究

《中国筷子》这一绘本最大的特点是具有浓郁的中国风,这也是其最显著的特色。筷子是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工具之一,对于幼儿来说,亲切感和茫然感并存,但他们对绘本的感情以好奇心为主。为了充分满足幼儿的好奇心以及当前教育发展的需要,教师可以带领幼儿一同进入到筷子的世界中进行探险。

3.1 开展调查,启发思考

为了更加深入、全面地探索绘本活动中幼儿的表征行为,教师可以从幼儿实际情况出发,以“筷子探索记”为主题,绘制调查表,并发放给幼儿,让他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记录自己的已有经验,标记出自己想探索的区域。

在晨间谈话环节,引导幼儿以“筷子”为核心,分享自己在生活中发现的问题,如家中筷子的材质、颜色,筷子的用途,筷子的使用人群都有哪些,等等。在这个过程中,部分问题得到了解决,一些问题,如筷子的具体用途都有哪些和使用筷子时需要注意哪些事情等都没有得到答案,而这正是后续探索的方向所在。

3.2 组织游戏,玩中发现

在以上调查环节中,幼儿已经对筷子形成了初步了解,他们知道筷子不仅仅可以当作吃饭的工具,同时也能被用在游戏中,这也是他们最感兴趣的环节。教师可以综合幼儿的想象,设计一个集合了挑筷子、夹球、大力士、投壶、建构、摩擦起电、搭桥、设计等游戏的综合性游戏。例如,挑筷子游戏是将一把筷子随机撒到桌面上,在不碰到其他筷子的前提下,拿到最多数量的筷子。投壶游戏是在固定位置放置一个容器,幼儿站在距离容器一定距离的位置上,轮流向容器内投掷筷子,看谁可以第一个投进去。搭桥游戏,即用筷子搭起一座既好看又牢固的桥。

(1)立足兴趣,生成生活,深化感知

教师用表征的方法对任务卡进行了精心设计,总共有八个与筷子有关的游戏,且每一个游戏下方留出一定区域,每当一个游戏结束,幼儿需要将记号画到相应区域:用对号表示成功,用叉号代表没有成功,如果在规定时间游戏没有完成,则可以暂时先不做标记。每个幼儿需要在领到任务卡后,自主安排游戏时间,但要求在一周时间内完成。活动结束后,幼儿基本都能完成这一次任务。

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幼儿通过观察任务卡可以了解自己应该做什么,且知道自己做这件事情的目的是为何。此次幼儿的潜在任务是合理安排自己的活动,这对于培养幼儿的各项能力来说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教师要求幼儿在一周内完成任务,但并不做具体要求,而这就需要幼儿依据任务卡规划自己的活动。任务卡的有效使用可以以形象化的方式表示空洞的概念。

(2)绘画表征“经验再现”,调动幼儿探索积极性

在任务完成的过程中,大多数幼儿选择第一个完成夹球游戏。教师在材料区投放了不锈钢筷子、毛绒球、豆子、木块等各种物品,幼儿可以自主选择。但由于选择性较多,教师就需要进行针对性指导,利用多媒体技术播放“筷子正确使用方法”的视频,引导幼儿细读《中国筷子》这一绘本,帮助他们掌握筷子的正确使用方法。

此外,游戏化课程还应将培养幼儿的实际动手能力放在重要位置。只有掌握一定的理论知识和技能,才能更好地运用在日常生活中,为后续适应餐具的变化做好铺垫。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在关注集体问题的同时,也不能忽视个体差异,只有这样才能确保幼儿获得足够的支持。教师要引导幼儿充分地“玩”,在不断地出错中积累经验。

观察任务卡发现,幼儿在搭桥这一游戏下面所做的标记以叉号为主,表示这对他们来说具有一定难度。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可以邀请成功的幼儿将自己的经验分享给其他小朋友。有的幼儿说:“中间要有一个三角形。”也有的说:“每根筷子都要挑起来。”分享结束后,幼儿们再次参与到游戏中,会发现虽然也有人成功,但整体成功率并不高。有的小朋友说:“老师,我还是没有成功,刚才他们说得太快了,我都没记住。”对此,教师可以将成功的幼儿聚集到一起,说明仍然存在的问题,并表示希望他们可以提出新的方案。不一会儿他们便把成功的秘密画了出来。其他幼儿在进行了仔细研究和多次尝试后,终于成功了。实践证明,方案非常成功。

此次成功的幼儿以绘画的方式展示搭桥方案,是对深度语言的表达,这一经验在他们的脑海中经历了反复的梳理和检查。在游戏和学习的过程中,幼儿通过书写、绘画等方式,有利于幼儿习惯的逐步养成,在表征的支撑下,为游戏向更高水平的发展提供助力。由此可见,营造良好的自主环境,并提出探究性问题,可以有效引导幼儿联系绘画表征的审美与智慧,创造出具有鲜明个性化的载体。

(3)任务驱动,目标引领,引导幼儿大胆尝试

幼儿成功用筷子搭桥,任务成功,问题得到解决,此时有幼儿提出问题:“老师,这座桥牢固吗?”对此,教师表示不知道,大家可以试试看。于是,幼儿拿来一本书放到搭好的桥上,形成一个平面方便放置各种物品。第一次,他拿来一瓶米要往书上放,其他幼儿仔细地看着,并提醒要“放在中间”,他小心翼翼放了上去,发现桥并没有变化,于是继续放了第二瓶、第三瓶,一直到第五瓶,桥都没有塌掉,这时有幼儿出主意:“放一把椅子上去吧!”此时,幼儿们探索的問题已经从“这座桥牢固吗”升级为“桥承重的极限是多少”了。接着,在桥上总共放置了一把椅子和一筐米,桥仍然没有倒塌。“能站人吗?”有幼儿提出疑问。其他幼儿看了看筷子,发现已经有一些变形了,他们认为筷子太细,并且已经开始变形了,应该不能站人,需要对桥进行加固才可以。在得出这个结论后,幼儿们开始在教室内寻找适合的材料,最终决定用不锈钢的筷子搭桥。搭建结束后,幼儿们决定让班内最瘦小的一名幼儿站上去,发现桥虽然严重变形,但实验成功了。看到实验成功,幼儿们更加积极,尝试用不同的材料搭桥,并探究“桥承重的极限”。

从这个游戏可以看出,对于尝试和探索,幼儿是非常积极且勇敢的。这一活动生成于幼儿经历表征后,是在兴趣的支撑下所进行的扩张。在整个活动过程中,教师紧抓幼儿的兴趣点,引导他们不断挑战,虽然幼儿使用了不同的方法,但都在积极思考、分享交流。教师通过提出问题和引导幼儿,引领他们正确地探索方向,帮助他们实现思维拓展,同时通过直接感知以及合作探究,不断生成问题,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实现知识的获取。

(4)问题引领,自主创作,解读幼儿“记录呈现”

教师将设计一双筷子作为任务卡的最后一项内容,虽然看似简单,但却可以考查幼儿的各项能力。但观察任务卡后发现,虽然大部分幼儿都在相应位置打钩了,但他们设计的筷子却不理想。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可以引导幼儿在分享自己作品的同时,介绍这样设计的具体原因。一名幼儿在展示自己设计的筷子时说道:“我设计了不同颜色的筷子,因为我们家有爸爸、妈妈、爷爷、奶奶,我认为每个人都应该有一双不一样的筷子,所以将筷子设计成了不同的颜色。”也有幼儿说:“我的筷子是自动的,只要在顶端位置轻轻一按,就能自己夹菜了。”

在听了幼儿的介绍后,发现每双筷子都蕴含了幼儿独特的理解,虽然他们的作品并不完全写实,但却将生活经验融入了表征中。为此,教师将“筷子爱美丽”的故事讲给幼儿听,同时利用多媒体技术分享了他们喜欢的各种花纹。

教师对幼儿作品的评价,往往以构图、线条为主,但如果能够站在幼儿的角度来看,就会发现他们的想象力是丰富的、创造力是惊人的、表现力是极强的。因此教师要理解、尊重、接纳幼儿,适当提供支架,帮助他们获得良好的发展。

3.3 借助生活,提升能力

在幼儿园课程中,生活资源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教师可以尝试将生活中常见的事物融入幼儿的探究活动中,通过对支架的搭建,引导幼儿自主探究、学习,在与物品的互动中积累经验,提升能力。

(1)培养良好习惯

与主题关联度较高的绘画表征,不只是要求一定的绘画技巧,更重要的是需要幼儿完整思考。记录的作用是更好地发现问题,为再度学习提供便利,让幼儿认识到需要在问题的基础上展开探究。如果不能一次成功,就需要逐步探究思考,通过推理分析,明确事物间的关联。换言之,教师要引导幼儿经历“观察—尝试—体验”的过程,最后以表征的形式分享记录,形成最终的自主连续性学习成果。

(2)提升专业素养

在活动中,教师主要发挥引导、支持的作用,幼儿具有一定的学习能力,教师只需要认真观察,并进行有效指导,尊重幼儿的主体性,使绘画表征的教育价值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推动幼儿进一步发展。因此,在对幼儿的绘画表征进行引导时,教师应不断更新教育理念,促进自身教育智慧的增长,同时提升专业素养。

3.4 延续快乐,传承文明

幼儿阶段的孩子应逐渐掌握筷子的使用方法,并学会一些使用筷子的礼仪。对于礼仪,幼儿有自己的认知、想象、行为。他们在进行表征时可以自主选择、分享,如筷子不可以插在米饭里,并将这些表征剪贴下来,时刻提醒自己。幼儿在学习运用表征的方法中,因为各自情况不同,所想的内容并不能完全顺利地记录下来,为此,教师应及时引导,帮助他们及时记录在表征下面。同时,还要引导幼儿随时调整自己的表征作品,为可持续发展的实现奠定坚实的基础。

4 结语

总之,幼儿的表征行为并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随年龄变化而变化,不仅如此,在这个过程中,幼儿的思维方式逐渐由抽象思维代替直接思维,研究幼儿的表征行为,有利于掌握他们的思维模式。因此教师应以绘本活动为契机,关注幼儿的表征行为,探索幼儿的思维发展情况,并在此基础上给予适当引导,确保幼儿健康全面成长。

(作者单位:常熟市红枫小学幼儿园)

猜你喜欢
筷子绘本游戏
绘本
绘本
说『筷子』
绘本
筷子
竹筷子
筷子
数独游戏
疯狂的游戏
爆笑游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