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依托陇南文化培育中小学生家国情怀的路径探究

2023-06-23 17:26白璐
知识文库 2023年6期
关键词:陇南家国情怀

白璐

依托地方文化对学生进行家国情怀教育,能够充分利用学生身边的鲜活资源,能够体现以学生为中心,把目光引向学生的实际生活。让课程更有温度和深度。陇南市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在培育中小学生家国情怀的过程中做好陇南文化的渗透,可以有效提升学生对于家乡的认知程度,树立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本文分析陇南文化内容,并提出依托陇南文化培育中小学生家国情怀的具体路径。

家国情怀是由家及国的情感,表现为人们由对家乡故土的依归、眷恋到对国家民族的热爱和认同。中小学阶段,是人生中发育最快、最具有可塑性、求知欲最强,思想最活跃的时期。农村中小学以本土文化为载体,培育家国情怀,有益于充分发挥课堂在爱国主义教育中的主渠道作用,有利于充分利用学生身边鲜活的资源,丰富爱国主义教育的实践载体。因此,对于生于陇南长于陇南的教育工作者,理应认识到陇南文化在培育中小学生家国情怀中的重要意义,在开展教育教学的过程中合理渗透陇南文化,让学生了解家乡、热爱家乡、建设家乡,进而实现对国家民族的热爱和认同,增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国家使命感。

1 陇南文化的内涵概述

陇南文化是陇南中小学家国情怀教育鲜活的载体,丰厚的财富。笔者把从陇南人文社会文化和自然物质文化两个层面来概述陇南文化。

从人文社会文化的层面看,陇南文化在秦陇文化与巴蜀文化、汉族文化与藏回民族文化相互影响交融中,呈现南北交融、古今并存的显著特色,文化厚重而悠久。主要指:(1)陇南是羲皇故里,是人文始祖伏羲的诞生地。宋代罗泌《路史·后记》中载“伏羲生于仇夷,长于成纪。”《山海经·海外西经》载“刑天与帝至此争神,帝断其首,葬之常羊山。”仇夷、常羊山,均为今陇南市西和县南仇池山;(2)陇南是秦人、秦文化的发祥地;今陇南礼县东北部、西和县北部一带属于古西垂地,秦庄公、秦襄公、秦文公等几代君主曾在这里建立都邑;秦人先祖曾在这里放马,陇南礼县盐官镇一带,作为秦人东进关中一统六国的大后方,为秦人建立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封建王朝立下了汗马功劳。20世纪90年代发现的陇南礼县大堡子山古墓群被专家认定为秦始皇祖先的第一陵园:西垂陵园;礼县也被认定为秦人发祥地“西犬丘”所在地。(3)三国文化,其时,陇南地处南北交界地带,魏蜀割据前沿,因而是三国魏蜀交战的古战场,三国时期的许多重要战役就在陇南发生,如“六出祁山”之“祁山”即为今陇南市礼县东部北部祁山一带;“卤城抢麦”之“卤城”即为今陇南礼县东北部盐官镇一带。(4)陇南五国,东晋至南北朝时期,陇南境内先后出现了仇池、武都、武兴、阴平四个氐民族和宕昌一个羌民族地方政权,史称“陇南五国”,前后绵延三百多年,其中尤以仇池国最令人向往,堪称文人雅士心中神往的现实版的“桃花源”。(5)陇蜀道文化,陇南被称为巴蜀咽喉,由陇入川的几条古道,均经过陇南,如三国魏将邓艾偷渡阴平灭蜀时所走的阴平道、唐杜甫入蜀时走过的青泥路等等;在陇蜀古道,李白留下了《蜀道难》“青泥何盘盘”的诗句(青泥及今陇南徽县青泥岭)、杜甫留下了《同谷七歌》等著名诗篇(同谷,今陇南市成县);另外,陇蜀古道之一天井山道(天井山,今陇南市成县西峡),因东汉武都郡李翕修路有功,郡吏仇靖刻石于西峡,即为《西狭颂》。《西狭颂》字体粗犷雄强,字迹简洁古质,结构美观,刀法有力,与陕西省汉中市的《石门颂》、略阳县的《郙阁颂》同列为汉代书法“三颂”,是三大颂碑中保存最完整的一座摩崖刻石。(6)抗金传奇,陇南是南宋王朝的西北边防前沿,也是金人志在必得的入蜀要道,南宋爱国将领吴玠、吴璘、吴挺等在这里坚守六十余年,留下了许多动人的忠烈故事。(7)明清农民起义遗留,明清以来,李自成起义、白莲教起义、太平天国运动等大的社會动都波及陇南,留下了陇南两当等地“棚民”的生活风习等遗留。(8)红色文化,主要指以两当兵变及红军长征途经陇南为代表的红色足迹;“两当兵变”在分化国民党统治力量、鼓舞中共革命势力、扩大红色区域、策应刘志丹开辟陕北苏区的斗争中,作用独特,影响巨大;在陇南宕昌县达铺,历经长征的红军得到了休整,党中央做出了“到陕北去”的重大决策,因而陇南是红军长征的加油站和中国命运的转折点。毛主席《七律·长征》就是1939年9月22日创作于陇南哈达铺“义和昌”药店的。

从自然物质文化的层面来看,陇南山地是秦巴山区、青藏高原、黄土高原三大地形交汇区,是甘肃省唯一属长江水系拥有亚热带气候的地区,陇南既有北国之雄奇,又有江南之秀丽,因而被称为“陇上江南”;陇南山地地域差异明显,“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著名地质学家李四光曾断言,“陇南是一个宝贝的复杂地带”。陇南植物资源丰富,这里月月花盛开,四季树长青,被誉为“植物大观园”“甘肃的西双版纳”“千年药乡”。

2 中小学生家国情怀的培养现状

2.1 课程模式单一

家国情怀在当下受关注度较高,是人们对于美好生活的一种向往和追求,更是文化自信的一种深层次的表现形式,做好学生家国情怀的培育不仅需引导学生利用各种史料了解地方的传统文化,还需引导学生利用实践活动等方式来进一步提升学生对于文化的认同。由于中小学生的年龄还较小,需利用课程来潜移默化地渗透文化内容以及家国情怀内容,而在培养学生家国情怀的过程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是最为重要的载体,做好这一课程的教学不仅可使得学生加深思想层面上的认知,更能激发学生的家国情怀。但由于受到传统应试教育理念的影响,部分教师在开展教学的过程中教学模式极为单一,仅以宣导课本知识为主,没有将陇南文化内容在其中进行渗透,导致学生无法将陇南文化内容以及道德与法治课程内容进行有机结合,教学质量受到较大影响。同时,由于道德与法治课程的综合性较强,教师在开展教学的过程中,除需做好理论知识的教学之外,还需利用实践的方式使得学生的理论知识得以更好的内化,才能加深学生对于知识的认知。但部分教师缺乏对于道德与法治以及家国情怀的认知,导致在教学中也仅以理论知识讲述为主,实践课程较少,也使得学生的思想认知程度无法得到提升。

2.2 文化发掘力度不足

陇南地区有着浓厚的文化积淀,除传统文化以及红色文化之外,更有着丰富的乡土文化,充分展示出陇南地区在几千年的发展进程中所取得的伟大成就,是开展对于学生家国情怀教育的重要资源。随着精神文明建设的快速推进,家国情怀教育在中小学阶段的普及率有着明显提升。但由于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部分教师在开展家国情怀培育的过程中仅以宣讲我国的方针政策为主,缺乏对于陇南文化的深层次挖掘,导致学生所学知识与现实生活存在较大的脱节,也影响学生理解能力的提升。与此同时,由于陇南地区在交通上并不便利,经济发展水平较为落后,教师在教学理念上也存在一定的偏差,没有将家国情怀的培育以及陇南文化的传承作为教育重心,由于文化挖掘力度不足,导致在教学内容上也仅能依照传统的教学内容进行,时代感不强,与学生的生活出现了明显的脱节。部分内容超出学生的认知,还有部分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年代距离极为久远,且已经落后于时代,降低了学生学习积极性,也使得中小学生家国情怀的培养受到较大影响。

3 依托陇南文化培育中小学生家国情怀的路径

3.1 创新课程模式

(1)情境教学模式

针对陇南文化运用在学生家国情怀培养中存在的教学模式单一的情况,需提升重视程度,找出陇南文化与学科教学的契合点,将陇南文化在学科教学中进行有机结合,使得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加深对于陇南文化的认知,继而不断提升自身的家国情怀。以《维护国家利益》为例,教师在开展本章节内容的教学中,即可将陇南文化中的红色文化合理渗透其中。可利用情境教学模式,组织学生观看有关于陇南文化中红色文化的相关内容,如《两当兵变》《哈达铺》以及《摩天岭》等,为学生构建出红色陇南文化情境,使得学生在情境中更好地认知到文化内容,并了解陇南地区人民在战争时期所做出的贡献,使得学生更好地感受陇南革命精神,培养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激发学生的文化认同。

(2)实践教学模式

在传统开展思想政治教学中,教师仅以理论知识教学为主,导致课堂氛围极为枯燥,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使得课堂教学质量较低,更无法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针对于此,教师需优化教学流程,在理论知识教学的基础之上,利用实践教学模式进行,将理论知识利用实践活动的形式来进行展示,使得学生能够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降低理论知识的理解难度。同时,利用实践教学模式还可使得学生在实践中深化对于陇南文化的认知,实现学生家国情怀的厚植。教师可带领学生慰问老红军,并为老红军送去温暖,并邀请老红军进入到学校中举办讲座,使得学生更好地感受身边发生的革命故事,感受革命精神,树立学生的无私奉献以及艰苦奋斗精神。同时,学校还可组织学生在一些特定节日如清明节、建党节以及建军节等去历史陵园进行献花和扫墓,并参观陇南当地的红色革命遗址,使得学生在实践中提升对于家国情怀的认知。

在实践教学模式中,教师还可组织学生利用研学活动来寻访陇南文化足迹,利用实地探寻以及线上线下模式进行,使得学生在研学的过程中加深对于陇南文化的感悟。教师可在充分了解陇南文化的基础之上设计研学方案,并带领学生进行实地寻访。在寻访结束之后,教师需鼓励学生将寻访结果进行整理,并利用图片展示或者汇报的方式来讲述自身在研学活动中的收获和感悟。由于陇南地区文化类型多样,可有效丰富学生的研学见闻,激发学生对于家乡的热爱,提升学生对于陇南文化的认同感,是厚植学生家国情怀的有效切入点。

3.2 深度挖掘文化内容

(1)开发校本教材

针对在陇南文化培养学生家国情怀中存在的文化挖掘力度不足的情况,需利用多种方式来深度挖掘陇南文化中可用来进行家国情怀培养的内容。可利用开发校本教材的方式进行,实现文化育人的长效发展,为陇南文化家国情怀的培养构建实现路径。由于陇南文化的类型较多,乡土文化、历史文化以及红色文化均是其中的重要内容,在开发校本教材的过程中,需将其中可用来培养学生家国情怀的内容做好筛选,并结合学生的实际认知情况有针对性地开发校本教材。由于开发校本教材涉及到的内容较多,教师还需做好资源的整合工作,可利用实地调研的方式进行,深度挖掘陇南文化背后的内容,并利用学生能够接受的方式来进行教材的编写。

同时,在校本教材开发之后,还需围绕教材开发相应的课程。由于校本课程属于全新的教学形式,在灵活性上较强,教师在开展教学的过程中,需明确课程主题,如红色文化以及民俗文化等,帮助学生直观掌握课程内容。同时,还需完善校本课程标准以及目标,有序开展校本课程的教学工作,加深学生对于家乡文化认知的同时,也使得学生的家国情怀得以厚植。

(2)校园文化建设

校园文化作为学校在发展中的精神动力,可为学校指明发展方向,更可使得学生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接受到文化层面上的教育,提升学生的思想认知程度。而在利用陇南文化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的过程中,也可以利用校园文化建设的方式进行。可深度挖掘陇南文化内容,并选择其中的内容作为主题,利用征文比赛、演讲比赛、辩论赛以及手抄报制作等方式来使得学生加深对于陇南文化的认知程度。以陇南文化中诗词为例,可围绕诗词来举办朗诵大赛以及读书活动等。同时,由于陇南文化中还含有较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内容,也可围绕这些内容来打造特色校园品牌,更好地宣传陇南文化。还可利用校园广播、黑板报以及文化长廊等来宣传家国情怀以及陇南文化内容,丰富校园文化表现形式。在宣传陇南文化的过程中,也可利用新媒体的方式进行。可成立校园微信或者微信公众号,定期为学生推送有关陇南文化的内容,使得学生随时随地即可接收到相关信息,提升陇南文化以及家国情怀教育的实效性。

4 结语

当下,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关键时期,社会上对于人才素养的要求在不断提高,学生除需具备较高的专业技能之外,更应具备较高的思想政治觉悟才能符合社会发展要求。而在培养学生家国情怀的过程中渗透陇南文化,不仅可提升学生对于家乡的认知,更可使得陇南文化在新时期内得以创新发展,有着极为积极的意义。但由于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部分学校在将陇南文化渗透到学生家国情怀的培养中也出现了一系列问题,例如教学模式单一,文化发掘力度不足,教学评价体系不完善等。针对于此,需做好陇南文化与学科教学之间的有机结合,创新教学模式,深度挖掘陇南文化内容,利用校本教材的开发以及校园文化建设的方式进行。同时,还需完善教学评价体系,保障陇南文化在培养学生家国情怀中的顺利进行,实现学生综合素养的全面提升。

本文系甘肃省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2年度一般课题《乡村振兴背景下,陇南文化融入農村中小学生家国情怀培育的实践研究》,课题编号:GS[2022]GHB0876。

(作者单位:西和县西高山乡九年制学校)

猜你喜欢
陇南家国情怀
陇南茴香籽中挥发油化学成分的测定
赣鄱情怀
民有呼我有应 “刚”与“柔”中显情怀
家国两相依
青青之岛 悠悠陇南
家国情怀
但为家国 无问西东
陇南记忆
圆梦陇南
略谈“家国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