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韵之色,写艺江南美景

2023-06-23 17:26邹萍
知识文库 2023年6期
关键词:年段社团美术

邹萍

随着艺术教育的不断深化与改革,其工作的开展越来越受到各中小学校的重视,学校艺术实践活动的开展,尤其是小学美术社团的成立、构建与推行,都能够让孩子们更好地感受美、认识美、创造美,这对培养小学生们的艺术核心素养有着关键的作用。

美术教育,顾名思义,就是学习一些关于美术的知识以及技能,以用来在未来教导学生。专业课程中必不可少的一项就是写生课。通过组织孩子们进行写生活动,引导孩子们观察大自然中事物的形态和特征,增强孩子们对美术学习的兴趣,激发孩子们的创作灵感,为未来的创作积累素材。笔者认为在小学美术的不同阶段,根据国定教材,在此基础上就每个年段合理设置写生课,使美术课堂与美术社团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室内教学与户外写生相结合,增强孩子们的艺术感知能力。通过课上和社团中的写生教学,培养孩子们用自己的眼睛和心灵去观察和感受生活,认识世界,在学习造型和表现的基础上,充分发挥美术教学特有的魅力,使课程内容与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的情感和认知特征相适应,以活泼多样的课程内容呈现形式和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使这种兴趣转化成持久的情感态度。

1 追问,写生在少儿美术教学中的意义追寻

当前少儿美术教学还没有统一的教学标准,因此美术作品创作的形式多样,长久以来就会出现这样的情况:(1)临摹一些作品,孩子们的个性特点被压制;(2)创作形式一般,无特色。(3)作品没有韵律感。(4)孩子们的作品深入打动人心。针对这些情况,笔者在此基础上对少儿美术和方式进行梳理,如下图:

当前大多数美术课堂采用的是对简笔画教学的一种延续。简笔画其实就是将事物的形象归纳总结,并用孩子们能接受的几何形状进行表现的一种教学方式。教无定法而贵在得法,“符号化”的图像确实可以让孩子们迅速地进入作画状态,但长期使用简笔画是否会让孩子的思维认知僵化呢?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组织开展了以写生为基础的美术社团新模式。

2 建构,写生校本化在校园中的社团活动实践

根据孩子们的年龄和心理状态,我们将美术社团分为低、中、高三个年段:一、二年级为低年段,三、四年级为中年段,五、六年级为高年段,这三个年段的孩子们都需要通过观察、发现、写生、创作来完成社团作品的表现和创作。整个小学阶段是孩子们美术基础夯实的重要阶段,如果在丰富的情感感知和体验下引导孩子们进行艺术实践活动,可以培养孩子们健康的审美情趣,同时提高孩子们的审美能力。在写生社团实践指导中,笔者觉得小学低年段可以让孩子们充分了解“画面关系”,老师们必须多给予支持,让孩子们有更多的自信去表现所观察到的事物;小学中高年段则要逐步锻炼孩子们的“关系调整”问题。接下来,笔者将实施过程中的探索方法进行了整理。

2.1 健全社团保障制度,保障每个孩子都能参加写生社团

参加美术社团都是孩子们凭自己个人的兴趣爱好自愿选择,有部分孩子进入社团是因为好奇而选择的,这很可能和她个人的素质、性格和能力略有不同,但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虽然这样的孩子的基础没有学过绘画的孩子的基础好,可他们想象力丰富,敢于在画面上表现自己的想法。针对这些孩子,就需要我们的老师帮助他们明确自己的认识,让他们在社团活动中培养自己的兴趣爱好。

每周我们在上社团前都会精心制订活动计划,保证社团活动的深度、广度和密度。每周二下午3点40到4点40是写生社团活动时间,社团初期我们会组织孩子们在美术教室里进行临摹写生,学习基本绘画知识,学习一段时间后我们会在教室里进行静物或图片写生,同时在基础知识学习一段时间后,我们会组织孩子们到学校风景优美处进行写生创作活动。我们的社团活动有规范的管理,有出勤点到、请假、活动检查、期末检测等制度,期末或者节日时也会对孩子们进行适当的奖励。

2.2 选择多样的教学方法开展活动

(1)室内写生,足不出户画尽天下美景

在一开始的写生课上,我们着重关注孩子们的造型表现能力,孩子们会在美术专用教室里进行大师优秀作品的临摹,欣赏艺术大师们在写生创作时的技法,同时让孩子们想象下大师们当时的创作背景。

接着我们会对静物或者图片尝试写生,在写生静物时:①将静物摆放在写生台上,引导孩子们进行自由观察,接着孩子们可以描述物体的外形特征:包括物体的形状、大小、颜色、状态等,在观察过程中,孩子们可以动手摸一摸,闻一闻我们要写生的对象,只有充分的感知才能让孩子们在写生时对写生物体产生共鸣;②简单教刚入门的孩子们一些构图和线条的绘画技巧,让孩子们自由写生绘画;③引导孩子们深入描绘、刻画自己的写生作品,以简单的点线面、明暗关系进行讲解和示范,让孩子们初步了解明暗关系,掌握点线面的用法;④调整作品,引导孩子们发挥想象,进行作品的二次创作。孩子们的写生作品不要求将真实的写生环境一模一样照搬,可以培养孩子们的想象力。例如当画面的主体物画好了,请孩子们猜一猜这些物体会出现在哪里呢?“家里的餐桌上”“宇宙飞船上”“野外”“屋顶上”……孩子们的回答千奇百怪。那么,请孩子们给画面添加一些简单的环境吧,不要太多太复杂,以免让欣赏画的人主次不分。就这样,一幅想象丰富、有趣好玩的写生作品就完成啦!

(2)走出象牙塔,徜徉在自然之中

在了解写生的基础之后,笔者会组织孩子们在校内开展室外写生课程,从最初的临摹—室内写生—室外写生,我们将培养孩子们的创造力放在首位。在初期指导孩子们进行技能训练,提高孩子们对于生活中物体的欣赏和表现能力;同时通过水彩、油画棒、油水分离等不同的表现形式丰富孩子们的绘画表现技法;最后利用老师的点评和学生自评、互評等方法,帮助孩子们认识到自己创作作品中构图、涂色等方面的优缺点,以此达到共同学习,共同进步的和谐氛围。

2.3 开展各类展览交流活动,给予孩子们更多展示的舞台

为了孩子们的绘画水平,共同探讨绘画的方法,我们的写生社团,会经常开展一些丰富多彩的创作展示活动。本学期,我们社团的孩子们的作品在钟楼吾悦进行了艺术展演汇报,同时孩子们也参加《艺术创想》杂志上的“向大师学习”的作品征集活动,孩子们相互合作、相互交流,共同完成一幅幅充满个性的美术作品,从现实立体展示的空间,再到平面杂志展示空间,孩子们看到自己的绘画作品被展示出来,日常的辛苦训练都烟消云散,自信的笑容洋溢在了她们的嘴边。

3 写生校本化实践成果

孩子们在写生社团中的个体性、能动性、创造性都得到了生成、发展与提高。在这样的社团活动中,美术学习不再是一种外在的逼迫的学习,而是一种内在的自我的精神学习。美术社团特有的教学活动形式与理念为孩子们的学习注入了新的方式,同时极大地调动了孩子们的学习积极性,提高了孩子们对美术学习的兴趣。

3.1 贴近自然,强化孩子的感知力

通过室内、室外的写生教学,熏陶和培养孩子们对自然、世界、生活的热爱,培养孩子们在学习、感知中表现客观世界,在这样的过程中使孩子们感受到世界的美丽、奇妙和变化无穷,进一步加强孩子们对美的感受力和对物、对景和对人的亲切感。

3.2 多元评价,促进孩子自信提升

小学里的孩子們心智发育还不成熟,他们以外界的评价为导向,小伙伴对他的作品的评价会影响到他对美术学习充满自信或是丧失信心。因此,我们的写生社团重视评价的方式和方法,以鼓励和赞美为主,激发孩子们的学习热情,让孩子们充满自信和学习的动力。美术写生社团的评价标准不是固定、统一的。在户外写生中,孩子们可以分散写生,从自己的审美和兴趣出发,以不同的角度来取景。室外写生的作品不一定要原封不动地照搬现实中的事物,孩子们可以无所顾虑,将此时此刻的真情实感、所见所想融入到画面中,尽情挥舞画笔,细致描摹。在户外写生创作时,多多给孩子鼓励与建议,孩子们的作品会更丰富有趣。

3.3 多维思考,提高孩子思维和创造力。

在写生训练前,孩子们的空间知觉大多处于二维水平(即平面的),他们从物体的表象出发。而写生则让孩子们以空间位置进行创作,从立体的客观物体转变过渡到平面,这充分拓宽了孩子们的空间思维能力。在写生过程中,孩子们观察、分析、理解、概括着整个过程,和以往模仿作画有着本质的区别。孩子们能够将自己所见所想表现出来,这就是一种创造。孩子们最重要的核心素养之一就是创造能力,从小学阶段的不间断培养,将使孩子们受益终身。

3.4 专注力养成,利于完善孩子个性

画画能陶冶性情,培养专注力和耐心。在写生创作过程中,面对“新鲜”的对象、雅致的景物,孩子们紧张的心理会得到调节,喜怒哀乐的情绪也能得到控制,即便是平时贪玩的孩子在这样的氛围下也会安静下来,认真观察写生对象、了解对象,并表现好对象,试想下谁不想创作出一幅美丽的作品呢!

4 写生教学实践之反思

我们清晰地了解了美术教育的基本宗旨,但我们的教育也应更具备当代性和适应性,如何提高学生对美的感知、如何提高创作能力仍是我们需要思考的问题。在美术教育的过程中,技术不等于“创意”和“创造力”。美术教育是要培养“创意”,而不是培养技术。在以临摹为主的教学模式中,我们看不到孩子们个人的气质,这是我们美术教学在人的全面发展中缺失的一部分。

著名美国教育家罗思菲德曾说过:“在艺术教育里,艺术只是达到目标的方法,而不是一个目标。艺术教育的目标是使人在创造的过程中,变得更富于创造力,而不管这种创造力将施用于何处,假如孩子长大了,而由他的美感经验获得较高的创造力,并将应用于生活和职业,那么艺术教育的一项重要目标就已达成。”希望我们的儿童美术教育能让儿童在美术创作中感受快乐,获得创造幸福生活的能力!

(作者单位:常州市冠英小学)

猜你喜欢
年段社团美术
缤纷社团
对农村小学高年段读写结合教学的思考
农村低年段童话体写话教学探究
把握年段特点 做好班级管理
创意美术
创意美术
创意美术
最棒的健美操社团
K-BOT拼插社团
同课异构,探寻不同年段文言知识序列——“语文知识”内在序列探索之“年段知识的衔接”研讨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