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校谋发展需以“合”为取向

2023-06-23 03:50葛永梅
知识文库 2023年6期
关键词:职校办学校企

葛永梅

引言:对于新时代的职业学校来说,“取向”通常指选择何种方向、道路。县(市区)级职校谋发展需以“合”为取向,走一条产教结合、校企合作、教学做人合一、“五育”及各科融合思政、立德树人的办学育人促发展之路。这是通州中等专业学校等地方职校的成功办学实践,既可以增强办学能力,又可以彰显办学特色、拓展学校办学新功能、打造德技双馨人才新高地。以“合”为取向,必须在共建一批校企合作育人新基地,对校主干产业新需求,合力开发全新方案,创设“一人一品”合文化,形成合作育人校内外新氛围,构建融合育人、五育并举等举措上下功夫。

今后一个较长时期,县(市区)级职业学校该如何谋发展?虽然各校有不同的追求思考、办学理念、改革思路、发展路径,但以“合”为取向则是一个被实践证明的成功办学之道,也是新时代职校实现新发展的必由之路。所谓以“合”为取向,就是我们县“市”区级职校必须走一条产教结合、校企合作、教学做人合一、“五育”及各科融合思政、立德树人的办学育人促发展之路。

1 以“合”为取向,是通州中专等职校成功办学发展之经验

以通州中專为例,江苏省通州中等专业学校的成功办学发展,无不是走了一条校内校外的融合办学发展之路。该校创建于1985年,开始只是一所只有20亩土地的中等职业学校。经过十年努力,1995年成功在国家级重点职业中学验收评估中以江苏最高分,名列国家教委1996年1月公布的首批国家级重点职业高中名单榜首(江苏),并荣获了江苏职教“大哥大”的雅号,不仅吸引了大江南北一百多所职校前来考察学习,而且获得了所在地干群的一致赞颂,市委市政府不仅组织全体机关人员列队步行前来实地学习受训,而且组织各乡镇、街道干群万人看职高,学习职高人的融合各方联合办学创大业精神。在那十年中,通州中专主要是走了一条面向社会融合各方的联合办学之路。在那时,该校就曾先后与所在地机电化公司、信用联社、劳动局、环保局、建工局、三余油嘴油泵厂、石港化肥厂、平潮插秧机厂、江海电容器厂,与北京、深圳、广州白云机场,与位于大陆境内的深圳、昆山、南通富士康鸿准精密模具有限公司等台商企业,联合办了机电、财会、车工、钳工、环保、建筑装饰、金属切削、化工、机制、电工、电子、航空服务、模具等多类技工班、职业中专班等,定向培养人数多、比例高、去向好,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反响和声誉。

进入新世纪,学校面向社会需求和地方经济主干产业,与台企合办了通州中专西亭机电专业实训基地,与苏北响水合作办了家纺班,与定向帮扶的陕西、新疆等地合作招生育人,更与本地多家企业在校内外建设了多家融生产、维修、设计、实训、产研、馆展为一体的产教融合实体,走出了一条联合各地和本地名企合作办学育人的新路子。如今,学校成为江苏省职教领航学校首批创建单位,亦被批准为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通州分院,如今,校园占地超过300亩,全日制在校生5000多人,每年承接各类职工短训、成人岗前教育等上万人。以史为鉴,通州中专的成功办学清醒地告诉我们,要在新时代以质取胜,唯以“合”为取向,不断拓展产教结合、校企合作、融合育人新途径,才能在今后一个期间实现学校的新发展、新跨越。

以“合文化”打造融“合”育人新天地,是通州中专近些年来的新抓手。

一是,以“合”为核心做学校标识。这种标识不仅悬建于通州中专各高层建筑上,而且标明于学校校徽、路牌、办公等场所,石雕印章、校服标志、办公用品、宣传展版等多处,也展示了鲜明的合文化特征。

二是,将“合”融合于各楼道场馆的命名之中。如,通州中专用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仁、义、礼、智、信”“忠”“廉”等字与“合”匹配,为男、女生生活楼加以了命名,例如,“合仁楼”(仁爱友善)“合义楼”(义正道合)“合礼楼”(礼让礼貌)“合智楼”(智慧有佳)“合信楼”(信用至上)等;用“匠”“汇”“荟”

“力”“心”等富有文化内涵的字与“合”匹配,为校园内教学楼、河道、桥梁等做了命名,如:给建筑系教学楼命名为“合匠楼”(弘扬鲁班精神,争当时代工匠);给东西走向的小河命名为“合汇溪”(涓涓细流汇合而成);给校大礼堂(报告厅)命名为“合荟厅”(群英荟萃):为河道上的小桥分别取名为“合力桥”“合心桥”(合力同心)等。

三是合力共建一批以社会资源尤其是彰显浓浓红色基因的合力育人的德育基地。通州中专与地方文化部门、非遗传人等合力创办了若干传承地方特色的社团,如组建反映地方与民族传统特点的“非遗文化”社团;让志向爱好相近的同学、员工,组织若干共学、共研、共同合作创业的社团,与烈士陵园、忠孝园、开沙岛中国乒乓球训练基地等共建了爱国主义育人基地等。

2 以“合”为取向,必须在校企合作、融合育人上做文章

一要共建一批合作办学新基地。要围绕重点专业群,洽谈共建若干“产教融合园”,落实一批“校企合作”新企业(含工厂、商店、银行等),建设若干资源共享的高水平校内外实训基地和职业实践体验基地;围绕国情党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四个自信”教育,固化一批校外德育基地(含革命遗址等红色基地、地方特色文化等中华优秀文化传承基地、现代城馆等);密切学校、企业、家庭、社会等多方共担共育,建成省级优质示范家长学校、社区合育中心。

二要开发一组合作办学新资源。我们要依据国务院教育行政部门联合行业制订的国家教学标准,根据地方主干产业需求,坚持专业与产业对接,自主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包括现代学徒制试点校企合作研制与修订人才培养方案;校企“双元”合作开发与修订,适应工学结合原则,整合开发若干理实一体、知行合一、做学教合一式课改项目、模块课程与教学设计;开展调查研究,及时编发、传播现代企业应用的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时代发展的新信息,社会与企业对人才需求的新动向,国家对人才使用的新政策等,奖励学生多动脑动手创造发明新模具、新花色、新方案、新设计、新路径、新办法、新策略等。

三要形成一种合作办学新氛围。要让合作育人的校企双方师生和职工深知中国“合文化”的悠久历史、基本内涵、时代价值;组织师生和职工加深对国务院“职教20条”中关于今后5~10年职业院校改革发展要走与企业社会合作办学之路精神的理解;让过来人话校史、回顾学校或企业办学发展之历程,让全体师生和职工充分认识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协同育人的必要性。以史为鉴,我们清醒地认识到,新时代,学校办学要实现新跨越,以质取胜,对于今天以高职为主体、中高职一体、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并举的职业院校而言,唯有以“合”为取向,精心营造学校的“合文化”氛围,努力构建一批合作办学的新基地新资源新环境,才能使学校在今后赢得地方政府和社会各方的更大认可,实现学校的新发展和新跨越。

四要开辟一条合作培养师资的新路子。我们要拆除职校多方吸纳人才、合力强师资的机制障碍。因为职教的师资不能光靠师范院校培养输送,也不能只靠自修和学校自我培训提高,而必须走一条职校和各方合作培养师资的新路子。①要倡导学校教师到企业兼课和企管人员、工程技术人员等到学校兼教,并互为薪酬之路;②要形成向国内外高校输送受训、留学研修的长效机制;③要每年派出一批好老师到中西部对口学校挂职一至两年,合力培养,让他们增强锻炼、提高能力;④要形成与普通中学、农村学校,包括各镇社区教育中心(成人学校)合作培养师资、实行互派教师任教,定期交流的制度;⑤要巩固学校的孵化机制,建好名师工作室和名师工作团队,抓好从名师引领同学科、同专业老师成长的工作;⑥要建好“青蓝工程”,发挥以老带新、包括退休教师的作用,抓好师傅的“资源优势”与年轻教师的“需求菜单”的对接,办好青年夜校,形成市、县(区)、校师资定期培训制度,各方合力打造职校一支学历高、能力强、善钻研、德艺双馨、理实一体的高水平师资队伍。

五要形成各科融合思政新课堂。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不能单靠思想政治课来承担,而必须实现全员化、各科目的融合思政新格局。职校必须把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细化到各科、各专业、各实训模块,努力挖掘每一课程的教育资源。评价老师履行职责情况,必须重在考核岗位与课堂履行全员育人、课堂融合思政的情况。在职校,一位好老师,应是一名德艺双馨,既会教书又善育人的老师。相反,如果连课堂都不会融合思政,不能担当教育管理学生重任(如班主任)的人,不算一位真正的好老师。

六要构建“五育”并举育人新机制。要坚持融育人于志愿服务、社会实践、奉献爱心等各项活动之中;要增强学生“两个维护”“四个自信”意识,增强思政课的时代性与亲和力,努力挖掘各类课程(含实习实训)的教育资源,让每一位老师都成为自觉的育人工作者,让每一课堂都成为培育学生爱党、爱国、修德、尚文、崇技与奋斗情感与思想的主阵地;要增强职校生的文明修养,个个乐做传递优秀行为习惯的文明行者、文明使者,人人成为现代文明校园人、文明家庭人、文明职业人、文明社会人;要补短板,加快建设学生劳动实践多种基地,融学生劳动观念、生存能力、生活治理、职业技能于各类劳作训练之中;要以美育人、以文化人,打造美的校园,倡导美的言行,弘扬美的心灵,固化非遗文化传承项目,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打造具有职教特点的学校文化艺术节、为民服务周;要促进学生一专多能,广泛开展各类社团、技能选修培训、业余兴趣爱好活动,扩大“1+X”证书制度专业覆盖面,鼓励学生积极取得多类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着力培养企业和社会欢迎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抓好学生毕业季就业创业培训;要在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中,推进校企合作育人,深化工学结合、“双场”(学场、工场)合一、理实一体、“做学教合一”等教育教学改革创新的做法,坚持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注重开发思政与产学研赛训相融合的课程,提升学生适应产业和个人生涯发展的新能力。

3 以“合”为取向,有助于拓展学校办学新功能,实现新发展

以“合”为取向对于地方中等职校而言,至少有以下价值和需要:

一是,有助于克服学校单一办学育人之不足。中华传统文化中的“合”并非是简单凑合相生,而是在承认不同事物彼此差异的前提下,把彼此不同的事物统一于一个相互依存的新的合体(共同体)中,并在不同事物结合融合的过程中,彼此守望相助,合作共生,努力吸取对方之优长而克己之劣短,使之达到最佳组合,由此促进新事物的产生,推动事物的发展。因此,中等职校“合文化”建设,从根本上说是为育产业与社会发展需求之人才,而克己(学校方)之不足,吸收行业、企业、社会各方之所长,形成综合办学的更大活力与培育功能。新时代,中等职校必须以融合发展为目标,通过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把学校建设成能够担当中职学历教育、社会职业技能培训、中小学生职业体验、社区教育、文化传承和科技创新的多功能职教综合体。

二是,有助于增强学校办学能力。中等职校自身所具备的办学资源、能力有限,要适应就业和产业发展的新需求,必须增强学校发展能力,激发学校办学活力。而这只能源自社会、行业和企业,源自深度的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催生和打造适应学校专业发展和人才培养的更高质量的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办学命运共同体,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的有机衔接。

三是,有助于拓展学校办学功能。不能否认,过去,不少中等职校的办学主要倚重的是学历职业教育,而在新时代,职业教育要更好地服务好国家发展战略,服务好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好社區教育和终身教育,就必须拓展和完善自身办学功能,充分整合校内外职教办学资源,打好办学组合拳,既办好学历制中的高职教育,又面向社会大众,包括城乡新市民、部队复员退伍军人等开展好职业培训,拓展技能培训、技术创新、社区教育等办学新功能,在实现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供给的同时,努力实现学校人才培养、市民培训对经济社会发展全方位高质量服务的新贡献。

四是,有助于彰显学校办学特色。中等职校办学只有改变参照普通教育办学模式,走企业社会参与办学之路,更好地对接和服务国家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尤其是产业发展需求,办有鲜明特色的专业与专业群,建设若干高水平专业化产教融合、工学结合式实训基地,发挥企业重要办学主体作用,建设多元办学格局,实现人才、培训、创新三个高质量“供给”,才能彰显职教办学的与众不同和独特功能。

五是,有助于更好地满足地方经济社会对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与供给。中等职校的办学能否为社会认可、肯定和欢迎,最终取决于学校的办学路径和办学质量,尤其是所培养人才的职业道德、职业精神和职业技术技能水平的状况。那么就取决于我们提供的人才是否优质、能否适应、对接、满足市场需求,实现更充分的就业。

4 结束语

在今后发展道路上,我们依旧本着立德树人的原则,结合新时代的社会发展需求,研发更有突破性的教学方案,让学生在掌握技能的同时思想上也有相应的提高。职业院校要实现这一突破,就必须走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办学育人之路,坚持陶行知先生在做上学、在做上教、教学做合一思想;就必须校企共研共商人才培训方案、共建共营校内外实训基地、家校企各方共担齐育德技双馨的高素质劳动者人才培养之路。

(作者单位:江苏省通州中等专业学校)

猜你喜欢
职校办学校企
中外合作办学在晋招生录取情况一览表
网络平台补短板 办学质量稳提升
深化校企合作促进应用型人才培养实现校企生三方共赢
校企联合对人才培养的作用
我的职校我的梦
校企合作运行机制初探
职校数学翻转课堂教学探索与实践
校企合作五反思
落实和扩大高校办学自主权
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生本式”中职校社团活动之新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