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思政教育面对的挑战及对策研究

2023-06-24 03:56赵亮
中国新通信 2023年2期
关键词:高等院校思政教育挑战

摘要:在新时代背景之下,互联网已经深入到人们的生活、工作当中。为了顺应时代发展,满足高等院校教育需求,在“互联网+”背景下,思政教育正在发生系列变化。思政教育以高等院校为阵地,在培养学生正确思想观念的过程中发挥着积极作用。“互联网+”的兴起与应用,大大促进了高等院校思政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并且也带来了全新的挑战,因此,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模式迫在眉睫。

关键词:“互联网+”;高等院校;大学生;思政教育;挑战;对策

近年来,社会信息化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在此背景下,提出了“互联网+”的概念,并在各行各业中得到应用,各种类型微平台逐渐融入了人们的日常生活以及经济发展建设中,并且产生重要影响。随着教育事业的发展,思政教育突破了课堂局限,逐步实现了网络化教育模式。高等院校“互联网+”思政教育模式是基于互联网,利用丰富的网络资源,学生在老师的正确指导下,积极主动地进行学习,强化师生之间的协作交流。另外,我党以及政府也愈加重视思政理论课,高度重视立德树人这一任务的有效落实。在这一背景之下,合理利用“微平台”开展“微思政”教育工作,针对线下教育与日常生活有机融合的新型思政教育模式进行探索,相比于传统教学模式,在捕捉、收集现实社会、生活中的热点信息资料方面,互联网具有快速、便捷的优势,能够在较短时间内有效将主流意识和教育题材融合在思政教育中。

目前,在高等院校教育群体中,微信、微博以及知乎等相关App的使用频率日益上升。现代化思政教育需要突破理论课堂的教育模式,与"微媒体"有效结合,将思政教育线下与线上有效结合,培养具有正确价值观念的人才。

一、“互联网+”所带来的思政教育机遇

(一)互联网打破高校思政教育时空的局限性

就从空间这一块来说,在以往高等院校教学状态下,大多数教学资料在获取过程中难度较大,同时多地区资源共享的难度也越来越大,与此同时,飞速发展的互联网时代,更新资源的速度较快。相关信息资源犹如潮水一般的涌来,信息平台的完全开发,互联网模式下的高等院校思政教育不再局限于知识的传授,同时也可以充分利用移动设备,及知乎、微博以及微信等相关App,使思政教育教学授课地点不再局限于固定地点,进而思政教育真正实现了随时随地的学习。另外,“互联网+”模式下的高等院校学生可以更加便捷地获得相关资源,降低共享资源的难度,打破以往空间所带来的各种限制,进而多渠道、多平台式教学模式已经形成。高等院校的传统思政教育所采取的教学方法为班级授课,思政教学全过程中,课堂教学所占有的比例非常大。随着互联网发展的速度日益加快,学生们可通过各种软件获得课堂教学知识,可以进行碎片化学习,突破传统固定某段时间集中学习的限制。

(二)“互联网+”打破思政教育教材的局限性

在以往高等院校的教育模式下,课堂教学中,针对同学们开展思政教育,其讲授内容主要来源于教师及教材。就单纯从课本来说,更新课本内容需要较长时间,课本内容比较陈旧,得不到同学们的认同或者不愿接受教学内容,进而使高校的教学质量明显下降,同学们受思政教育的引导力量进一步弱化 。但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传统教学内容的落后、无效的困境被打破,就从高校老师来说,每位老师的价值判断及自身立场各不相同,或者对同一个定义、语言句子、书本内容的解读想法不同,因此同学们所受影响差异较大。 另外,就对同学们来说,每个同学所喜欢的教学风格以及对老师要求也不同,利用互联网同学们可以享受到风格迥异的教学模式,有助于同学们知识学习能力的提升,高等院校的同学们通过互联网信息平台选择适合自己的教学模式。同时还可以进一步拓宽视野以及提升知识,高等院校思政教育实效性得到不断增强。除此之外,高等院校的老师在进行教材选择时,应当充分考虑同学意见,提高教材的全面性,对教材的更新换代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三)“互联网+”打破高校思政教育刻板的局限性

在以往高校思政教育课程当中,老师主要采取“满堂灌”的教学模式,同学们被动接受,高等院校的思政教育比较刻板、晦涩,理解难度大。但是,通过“互联网+”手段,高等院校的同学们学习的自主性变得强烈,利用QQ、微信以及微博等相关平台与老师进行互动,表达自己内心的想法,对高校思政课程的改善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另外,在我国师生关系当中,大部分同学们都是敬畏老师,主要表现在同学们将老师看作是长辈,在与高校老师交流过程当中倾向隐瞒自身的想法。通过互联网,高校同学们与老师不用面对面就可以进行沟通,平等交往更容易实现,之后再面谈,加深了解同学们的具体情况,高等院校的思政教育与同学们的日常生活更加贴切,思政教育的亲和力及针对性更加突出。

二、“互联网+”对大学生思政教育的挑战

(一)教育工作者的主导性受到挑战

在以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当中,老师作为相关知识的传授者,在教学当中具有绝对的话语权,对教学内容进行解释,在课堂教学中发挥着主导作用。但是,高等院校思政教育与互联网的有机融合,老师与同学、老师与老师,同学与同学的地位平等,唯一话语权的主体及实际话语权的主体并不存在,每个人可将自己的看法表达出来,其他人可围绕该看法进行讨论辩驳及思索。每个个体不仅可以表达自身意见,同时也是思想的接受者,各种各样的声音交织缠斗在网络当中。在这种话语环境之下,高校老师的话语分量就非常容易减轻,同学们的自我意识进一步增强造成老师的权威性受到巨大的挑战。

(二)传统教学模式的权威性受到挑战

在以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当中,老师作为知识的传播者,同学们作为知识的接受者。在这种教学模式之下同学们虽然是课堂教学当中的主要成员,但是无法有效融入课堂教学活动当中,忽视课堂教学的重要性,通常抱有应付的态度对待课堂教学,只是将学习重点放在背诵当中,对思考这一环节经常予以忽略。但是融入互联网教育过程中,呈现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不再是垂直传播的单一结构模式,所采取的结构形式为网状,在此网状结构中师生共存,缺了谁都不可以,因此,师生之间需要相互学习与进步。每个参与的个体之间可进行动态互动,有效打破傳统屏障,进而实现多元化传播高等院校思政教育知识,严重冲击高等院校思政教育的传统模式。

(三)高校大学生思想纯洁性受到挑战

现如今,在信息化时代背景之下,信息的发布传播非常迅速,与此同时成本非常低廉。海量的信息以及多样化的信息接收渠道会让高校大学生这一群体非常容易受到影响,例如,利己主义、享乐主义以及实用主义等相关思想,进而产生一种扭曲的价值观。另外,随着互联网进入到人们的日常工作和生活当中,它具有强大的开放性,通过互联网可进行跨域式空间交流。在进行思想文化交流中,不仅存在融合与碰撞的思想文化交流,同时也伴随着渗透。高等院校的学生们既是西方思想渗透的一项目标,同时也承担着国家建设发展的重任。其主要原因是高等院校的学生群体通常包裹在象牙塔内,相对而言缺乏丰富的社会经验,同时,大学阶段是形成三观的关键时期,缺乏选择、判断网络中各种思想的能力,可能存在不良思想侵蚀的隐患。

三、“互联网+”背景之下高校大学生思政教育的优化路径

在“互联网+”背景之下,高校思政教育发展的机遇与挑战并存,通过各种各样的微平台,将生活当中的点点滴滴与课堂教学有效结合在一起,可以使高校思想政治课程的教育实效性显著提升,进而能够真正实现高校思政教育当中的社会价值。

(一)完善思政教育理论知识

现如今,高校大学生基本是独生子女,内部自我意识非常强,在成年以后就会面临外部复杂的环境,所以,高校的思政教育必须要按照同学们的身心发展特征,才可以具有主体针对性,同时能够切实做到以学生为根本,对同学们的综合发展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互联网+”教育,决定变革的并不是“网”,起始点只能是“人”。高等院校的学生为互联网思想政治教育的接受者,所以,设计高校思政教育的课程应当结合学生身心发展的实际情况,对学生们的三观进行正确引导,将他们培养成为有为的社会青年。另外,有些学生存在一定的思想偏差,高校老师需要在思政教育期间不断给予强有力的支持与引导。高等院校思政教育的主要参与者是思政教育的工作人员,思政教师所储备的知识直接影响思政教育工作的成效。目前,在信息化时代,高等院校的老师应当不断进行相关知识及技术的学习与研究,尤其是教育观念的合作更新。在整个过程当中,高等院校的思政老师首先应当对全新操作进行适应,有些老师的年龄相对较为年轻,他们应当积极向前辈进行学习,虚心接受他们的教学指点。此外,应当对思政老师网络专业知识及网络技能进一步进行强化,掌握利用网络进行教学的方法。此外,高等院校的老师,应当针对问题反馈的机制进行完善,高度重视同学们所提的评价及意见,并且给予有效改造,不断完善互联网思政教育全过程。

(二)构建网络思政教育全新平台

互联网模式下的思政教育需要以完善、高效的互联网平台为载体,优化教育空间,为相关人员的参与创造条件。 思政教育的互联网平台应当具有统一性,为广大用户提供丰富、共享的教育资源,确保每个高校学生均能享受优质的思政教育。另外,应当尽可能将每个思政教育受体的主动性调动起来,让每个学生摆脱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能够在思政教育课堂上认真学习、聆听。此外,高等院校的思政教育接受者,通过互联网对有关于思政教育领域的新方法、新视角以及成果等进行讨论与分享,同时,可有效促进高等院校思政教师的业务能力及专业知识的提升。

(三)完善高校思政教育机制

第一,高校同学们自己需要提高实践的重视程度,注重在日常生活中有效融入理论知识,真正体会到在实践中进行思政教育的重要性,树立主人翁思想意识,为了中华民族的兴旺发展不懈努力。

第二,高等院校的管理者应当充分利用“互联网+”网络平台互动联结教育客体,能够实现在教育客体互联网中的有效融入。此外,利用互联网对正确、有益的相关信息不定时进行推送,有效结合互联网与高等院校的思政教育,真正做到线上与线下有效结合。

第三,负责管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平台的有关人员,应当采取相应措施管理控制网络环境,尽量避免侵蚀、渗透有害信息, 进而能够有效减轻网络当中不良信息所带来的不良影响。

(四)优化思政教育当中的互联网环境

信息的传播需要以互联网为载体,信息时代背景下,传播者与受众者需要借助互联网进行信息的传播与接收。因此,不断进行网络环境的优化,利于高等院校思政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需要在一定原则下优化高校思政教育的网络环境,主要包括导向性、发展性以及整体性等原则。 被动技术方法,该方法是对“把关人”相关信息进行处理,主要是对其有害信息进行删减、屏蔽、过滤等,但是其合理健康发展无法得到保障;其次是主动技术方法,该方法是在网络中融入思政教育元素,大力宣传主旋律,进行思政教育评估网络机制的构建 ;第三,建立健全网络监督制度,强化互联网管理工作,实现网络监督的独立运行,主要包括发布信息、动员公众、相关人员的积极参与等,同时,需要加大力度进行网络监督管理,促进网络立法的完善与强化,主动参与制定全球性网络信息等方面的相关规定, 从而进一步增强互联网管理人员的培养等。

(五)强化网络舆论的正确引导

目前,网民中大学生所占比例较大,因此需要强化校园网络的建设,利用网络平台开展思政教育,建设主题突出的校园网站,正确引导网络舆情。互联网平台上,坚持以科学为导向,采取多元化活动形式针对学生开展思政教育。所以,各大院校应当强化网络资源的合理开发,建设独具特色的校园网站,分享积极、健康的信息资源,开展隐性渗透、显性引导相结合的思政教育。针对网络舆论进行正确引导需要多方主体的共同参与,学校可通过网络评论对社会以及学生的思想动态进行了解,做到倾向性、前瞻性问题的及时发现及时解决,对学生在舆论中进行客观思考和取舍进行正确引导。

(六)增强思政教育中互联网免疫能力

由于互联网最大特点是具有虚拟性,高校学生可在互联网平台上用虚拟身份、性别、年龄等进行交流,使网络交往更具隐秘感、开放性、神秘感。学生可自主地通过网络平台接收信息,可个体化、隐蔽化地进行信息提取,大大增加思政教育工作的开展难度。高校学生在网络系统使用的过程中,还会进行网络信息的接受与发布。学校应当重视学生的素质教育,积极开展思政与网络伦理的教育,对学生进行有效引导,培养学生良好的网络道德,促进自律意识的形成,通过网络进行正能量内容的发布,规范学生的网络行为,提高他们正确分辨、筛选网络信息的能力,建立牢固的思想防线,培养健康、积极的网络观念,各大高校应对学生互联网思政教育的有效实施给予重视,促进其思想素质的提升,培养学生问题分析、判断与解决的能力,确保学生能够通过网络平台获取有益信息、知识,增强学生抵御互联网不良信息的能力。

四、结束语

总而言之,随着教育事业改革与发展,“互联网+”将会作为一种全新的教育模式在高等院校的思政教育中广泛应用,将会不断优化和丰富思政教育的真正内涵,有效促进思政教育工作的发展。因此,依托各种“微平台”,积极进行“微思政”的推广,利用“互联网+”的优势,落实高等院校的思政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思想观念,为社会塑造高素质、全能型人才,并且要保证同学们可以更好地适应社会,为同学们后续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

作者单位:赵亮 新乡广播电视大学

参  考  文  献

[1]杨万龄,李婷婷,罗盈怡,等.“互联网+”背景下医学统计学混合教学模式的构建[J].卫生职业教育,2020(10):94-95.

[2]杜艳伟,闻乃妍,张国荣,等.供给侧重塑中“互联网+教学”的探索[J].科教导刊(上旬刊),2020(16):116-117..

[3]刘钰,徐婷,刘洋,等.“互联网+”背景下创客教育在高校的应用探索[J].教育现代化,2019(13):24-26.

[4]郑桂玲,刘云,韩小丽.“互联网+”新形势下高校教育面临的挑战与对策[J].现代商贸工业,2018(6):162-163.

[5]夏天,湯显能,蓝玲曲,等.“互联网+”新模式下的教学实践理念研究[J].大众科技,2019(11):106-108.

猜你喜欢
高等院校思政教育挑战
新媒体在理工科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
高职院校大学语文课程定位及改革取向研究
浅析VB程序设计教学方法的改革
当代大学生创新意识培养的研究
第52Q 迈向新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