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核心素养下的高中语文阅读教学设计

2023-06-26 10:36何娴
课程教育研究 2023年6期
关键词:思维发展语文核心素养文化传承

何娴

【摘要】《念奴娇·赤壁怀古》作为一首豪放词的代表,一直被很多教师研究。在语文核心素养的指引下,如何设计教学才能使学生学有所得呢?本文从课前的准备、课中的环节和课后的反思三方面进行思考,希望能够略有所获。

【关键词】语文核心素养  语言建构  思维发展  文化传承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23)06-0136-03

语文核心素养包括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在漫长的学习过程中,学生通过恰当的学习方式,在学习任务和学习目标的驱动下,获得语文核心素养的提升。这个过程,既需要学生能动性的学习,也需要教师持之以恒的思考和实践。那么教师要如何设计才能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呢?基于此,本文开展了这次研究。

一、課前:根据教材编写意图与学情确定学习活动目标

(一)教材解读

统编版高中语文教材高一必修上册第三单元是围绕“文学阅读与写作”任务群的课程目标设计的学习单元。这个任务群的目标是在学生经过不同体裁作品的学习、获得不同文学形象的感受、品析不同文字之后能够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增强自己品读文字的能力等。本单元聚焦人文主题——“观诗意人生  看个中抉择”,选编了从魏晋到唐宋时期的经典诗词作品八首,这八首诗词作品分为三课,分别是魏晋诗歌、唐代诗歌和宋词;《念奴娇·赤壁怀古》作为第九课的一篇词,和《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声声慢》放在一起,形成了一个宋词的小主题。作为宋词豪放派的代表作,和其他两首有很大的不同。

(二)学情分析

作为高一的学生,在前面的学习中对解析诗歌的技巧和方法、语言的感知和特色都有了一定了解,加之学生在初中已经接触过苏轼的词作,对苏轼的生平和作品的思想内容、艺术风格都有所了解。作为高一的学生,在古诗词方面的学习经验已经比较丰富,积累也很多。所以,不要考虑他们面对体裁、作者和诗歌陌生的问题。同时,他们在解析古诗词的方法、豪放派词的特点以及苏轼本人的了解都是比较丰富的。但是,这种了解在深入学习这首词的时候需要老师进行合理的化解。不然,学生很容易误以为自己需要静下心来分析了,反而容易造成一定的阻碍。所以,这首词的学习既要在学生原有的学习基础上承接,又要在这个单元的教学要求上提出新的学习要求。

(三)学习目标

1.语言建构与运用

(1)通过朗读和查找工具书,做好课前准备。

(2)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自主理解词作大意。

(3)用自己的语言描绘词作意境。

2.思维发展与提升

了解本首词的抒情方法,同时归纳总结这一类型诗词的分析方法。

3.审美鉴赏与创造

在理解词意的基础上,通过想象和联想等方法感受本首词的情境,感受作者表现的情感。

4.文化传承与理解

感受作者的人生观,提升文学素养。

二、课中:根据目标指向与要求设计学习活动的任务与方式

(一)以小组合作与自主学习提升学生语言建构与运用

1.自读文本,整体感知

教师点拨:词的学习方法中,读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方法。这个环节中才刚进入到文本的学习,需要学生通过自己的声音去感知这首词,扫清读音的障碍。在这个环节中,“垒”“樯橹”“纶巾”“还”等字音是需要多加注意的。教师可以通过点读、分组读、齐读等方式来检测学生是否已经解决了这个字音关。

2.小组合作,理解词意

教师点拨:字音是很容易解决的,那么接下来就要解决字意的问题。学生可以在小组合作的方式下,通过看注释、联系旧知、互相讨论等方式来理解这首词的意思。常用的方法是“四字综合法”,即:调——改变顺序;补——补充空白;删——删掉相同意思和一些没有实际意义的词;意——妙解修辞。比如“故国神游”应调整为“神游故国”;“多情应笑我”应调整为“应笑我多情”。学生在对整首词有一个大致的了解之后,运用朗读的方法来强化对诗歌的理解。这个步骤的读是需要试着去读出词当中作者所要表达的感情。当然,这个时候学生的感受还是比较朦胧的,也比较浅,不宜做过高的要求。

教师点拨:这首词是苏轼的一首流传千古的代表作,不同的地方需要有不一样的处理。上阙要觉得大气磅礴、气势恢宏。从“大江东去,浪淘尽”到“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让人感受到这首词的开阔和豪迈,让人有一种大气之感。下阙语速和语调都要降下来,开始让人感受到一种若有若无的无奈和善感,当然也还有豪气在里面。不管是“羽扇纶巾”,还是“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感情和上阙相比还是更低沉了。但是这不是沉浸于哀伤当中,而是一种伤神之后的豁达和乐观。

3.再读文本,强化字音和意思

教师点拨:“在诗词的学习中,朗读是一直贯穿其中的。”在一开始正音和理解词意之后,还需要进行不同方式的朗读。这个时候就需要关注到学生的情感了,虽然还没有走进词的内涵这个步骤,但是学生在这个环节中应该有一些属于自己的感受,教师需要让学生用朗读的方式表现出来,为后面对词的体会做好准备。

(二)以想象和交流助力学生思维发展与提升

1.走进文本:你从哪些词句感受到这种气势了?

解析“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一句,你是怎么理解的?说清楚理由。

“大江东去”展现了一个波涛汹涌的大场面,让人眼前一亮,绵延而去;“千古”一词表现的是一个漫长的时间背景,绵绵不绝,没有中断。在这个宏大的时空当中,涌现了数不尽的伟大的人物。“大江东去”展现的是一种奔流不息的空间感,在这个空间里,人能感受到自己的渺小,为下文的抒情做好铺垫。“千古”则表现的是一种古今相连的空间感,在这流逝又永远相连的时间里,数不清的英雄出现又消失,永远没有间断,此句极富有气势。

2.从“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中你看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

“空”字表现浪之猛烈,给人一种势不可挡的感觉,“千堆”表现了浪的大,让人感到害怕。从这几个动词和形容词,勾勒出了一份壮阔而蓬勃的画面。

在这个环节中,抓住关键句子和字,通过想象和联想化文字为画面,让人更加真切地感受到苏轼笔下那气势恢宏的场面。

(三)以反复吟诵和感悟激发学生审美鉴赏与创造

1.细读文本,感受其“旷”。

2.播放范读,感受范读的不同。提问:在这首词中哪里能感受到作者的一种苍凉和不确定感?

(1)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人道是”表现出一种不确定感——曾几何时,英雄们叱咤风云,显赫一时,可是现在连他们建功立业的地方都难以确定了。

(2)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大风大浪过去,什么都没有了,只有山水依旧,没有变化。在这其中,不管是怎样显赫的人也不过是像风一样消逝了。点出了“功业虚妄”的一面,表达了作者对于人生中那些失意之事的释怀。

(3)人生如梦、早生华发:人生像梦一样虚幻,充满了变化和波折,进一步表现了作者的态度和想法。说明很多求而不得的感受在漫长的历史当中都是微不足道的,是不值得一提的小事。

这首词整体大气豪迈,但是在这其中也有作者淡淡的苍凉和感慨在里面。

3.探究:有观点认为,词中开阔的场面描写其实是虚的,真正要表现的是作者的一种无可奈何。你是怎么认为的?结合作者的写作背景以及他一生的经历来分析。

(1)背景:“乌台诗案”后,苏轼被贬黄州,从志在天下的才子到大受打击的贬官,这个时候的苏轼心中充满了不可排解的苦闷和愁绪。但是面对这种情况,词人并没有就此一蹶不振或者愤世嫉俗,而是在山水当中找到了开解自己的良药。

(2)目的:这个时候的苏轼有理想受到打击的灰心,有面对前途的迷茫,他需要一个突破口,需要找到一种让人生重新平衡的方式。他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人生和梦想,开始关注以前没有关注到的方面。

(3)实际行动:“一樽还酹江月”更表现出词人面对坎坷开始把自己寄托在山水当中,借助自然中的花草树木来达到一种精神上的平和和转移。从这里看来,这首词表现的并不是一种消极和灰暗,而是一种救赎自己的方式。

(4)拓展:苏轼还在他的哪些作品中表现了他的人生态度?体现了怎样的态度?是怎样体现的?结合学到的方法和原有的积累来回答。

请联系《赤壁赋》《江城子·墨云拖雨过西楼》《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等作品来分析,也可参照以下诗句来分析:幸兹废弃余,疲马解鞍驮。(《迁居临皋亭》)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临江仙·送钱穆父》)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初到黄州》)

(5)明确:在《定风波》这首词中,作者表现的是面对困难和挫折的淡然和不以为意,体现了他面对人生的旷达。在苏轼的一生中,经历了很多常人没有的坎坷和挫折,有少年得意的畅快,也有中年之后才得到的不惑。他以山水为模板,以敬仰的古人为朋友,获得自我的安慰和和解。他曾经几度到赤壁,先后在这里写下了多篇流传千古的文字。可以说,苏轼之所以能在千年之后让我们依然感动,他的坎坷经历是一方面,他那一往无前而豁达的精神更是一方面。

(三)以感悟表达增强学生对文化的理解

作者的经历已经远去,作为后来人的我们在读完他的作品后又有哪些感受呢?对你又产生了哪些触动呢?

這个环节是为了内化这节课的感受而设计的,语文课程不仅仅是让学生习得知识,更是让他们能够从前人的作品和思想里获得一种精神和文化上的熏陶,只有持之以恒的熏陶和感染,我们的文化才能源源不断地获得新的生机,一代又一代传承下去。

三、课后:课堂反思,以总结的态度使课堂更完善

一节课不是在下课铃声响起的时候就结束了,还需要用反思收尾。从分析教材开始到对课堂和教学设计进行回顾和总结,才能形成一个完整的闭环。回顾这节课的学习步骤和学习任务,本文从以下两个方面来总结,希望能促使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提升。

1.学习任务的合理设置

一节课简单来说是由一个又一个的学习任务组成的,在一系列的任务当中,学生开始进行思考和解决。那么,怎样设计学习任务才是恰当而有效的呢?这需要我们不断思考和比较。《念奴娇·赤壁怀古》中苏轼面对人生起起伏伏的遭遇,也只能化作一声感叹。高一的学生经历单纯,思想还比较幼稚,很明显单单从文字出发是很难理解这种心情和感叹的。学生经过文字、展开想象才能真正走进作者的内心。基于这样的目标,教师就要设计有针对性的学习任务,而且这一系列的任务要有明确的目标和可操作的程序。跟随这样的任务,学生知道自己要怎么做,需要怎样做才能完成学习任务。随着学段的增高,很多理解性的学习目标需要学生自己着手进入,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更多的是处以一种支持型、引导型的角色。

2.学习方式的合理选择

语文课程和其他课程不同,它既要让学生在实际的学习能力上有收获,又要在精神和情感上得到发展和熏陶,要想使这两者都得到发展,学习方式的选择尤其重要。在开课伊始,学生需要解决这首词的字音问题,需要采用自由朗读、齐读、分组读等方式,这是实现语文课程工具性的重要方式。但是在理解字意和体会作者情感的时候,就要采用默读、联想和想象的学习方式了。让学生通过联想,能够联系原来学习的知识和自己的生活经历,通过想象的学习方式尝试着走进作者的内心,试着去感受作者感叹后的情感。通过这一系列层层递进的学习,这篇词的人文情感得到落实。在一节课中,选择何种学习方式需要老师有全面和精准的考量。

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中华文化传承千年形成了内容丰富、结构灵活的汉语言文化,语文教学不能停留在基础的字词认识、阅读、写作等方面,应该有一个新的突破和提升。语文核心素养的提出,在原有语文教学的基础上将语文教学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字词句、阅读、写作等是语文学习的基础,在此基础上学生需要进一步学习和研究语言的构建与运用、语言的欣赏与创造等,这就要求语文老师必须将自己的教学思维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结合语文素养灵活设计语文教学,以促进学生语言综合能力的提升,使语文教学获得更突出的效果。

参考文献:

[1]王立军.《念奴娇·赤壁怀古》教学设计[J].语文建设,2010(10):23-25.

[2]王宁.语文核心素养与语文课程的特质[J].中学语文教学,2016(11):4-8.

[3]马小玲.核心素养视域下高中语文群文阅读教学探究[J].启迪与智慧(上),2022(12):67-69.

[4]强海彬.语文核心素养导向下的高中语文阅读分层教学策略[J].语文新读写,2022(17):91-93.

猜你喜欢
思维发展语文核心素养文化传承
在读说教学中提高学生思维发展
初中英语阅读活动的分析与重构
基于期待视域理论确定诗歌教学内容的研究
试论如何在古代汉语教学中传承中国传统文化
浅谈大学校园设计中的文化传承意义
探究小学品德课与学生思维发展的有效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