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R 检查在踝关节不同体位下对周围韧带和肌腱损伤的诊断价值

2023-06-26 01:59赵梦荻
中国伤残医学 2023年12期
关键词:腓骨肌腱踝关节

赵梦荻

( 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滨海医院影像科, 天津 300480 )

当前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踝关节损伤在临床上比较常见,在临床上主要表现为肿胀、疼痛、反复扭伤、踝关节不稳,且复发率比较高,可影响患者的正常活动功能[1]。 周围韧带与肌腱是踝关节的主要稳定结构,踝关节损伤可导致周围韧带与肌腱发生损伤,比如导致踝关节周围韧带过度牵拉、损伤或断裂,严重时甚至会导致踝关节脱位、韧带撕脱性骨折等,为此快速、准确地对周围韧带和肌腱损伤进行评价和诊断,对于其踝关节功能及预后的判断具有重要价值[2—3]。 踝关节的屈伸运动包括背屈和跖屈,距骨头离开腓骨前面向下为跖屈,距骨头移向头侧即靠近腓骨前面为背屈[4]。 踝关节的屈伸运动是人体承重的主要方式,对于诊断踝关节损伤具有重要价值。 当前对于踝关节稳定性的影像学评价方法主要包括X 线、CT 与核磁共振(magnetic resonance,MR)等,MR 具有较高的软组织分辨率,较X 线与CT能更清晰显示移植物的形态、信号,已成为踝关节损伤的主要检查手段,其也能有效评价骨隧道位置、移植物与周围结构的关系[5]。 不过常规MR 的扫描时间长,不能做增强抑脂,信噪比较差[6]。 随着医学技术的发展,西门子Skray3.0T 核磁共振扫描仪自带系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其采用多次重聚焦脉冲,同时减少回波间距,能更清晰的显示骨髓水肿、隧道内积液及断裂的移植物[7]。 本文具体探讨与分析核磁共振(MR)检查在3 种不同体位下踝关节周围韧带和肌腱损伤诊断中的价值,以促进早期改善患者的预后。 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20 年2 月—2022 年12 月进行诊治的踝关节损伤患者65 例作为观察组,同期选择我院进行常规检查(非外伤)患者65 例作为对照组。 观察组中男35 例,女30 例;年龄最小18 岁,最大59岁,平均年龄为(38.21 ±4.29)岁;病程最短1 周,最长4 年,平均病程为(12.42 ±1.19)个月;平均体质量指数为(24.11 ±2.39)kg/m2;平均心率为(82.20± 1.58) 次/min; 平 均 收 缩 压 为(128.11 ±8.92)mmHg;平均舒张压为(76.26 ±3.19)mmHg。对照组男33 例,女32 例;年龄最小19 岁,最大62岁,平均年龄为(39.40 ±4.23)岁;平均体质量指数为(24.52 ±2.11)kg/m2;平均心率为(82.67 ±1.22)次/min;平均收缩压为(128.84 ±7.81)mmHg;平均舒张压为(76.44 ±2.86)mmHg。 2 组以上临床资料对比无差异(P>0.05)。 观察组:(1)纳入标准。 年龄18—75 岁;临床与随访资料详细;符合踝关节损伤的诊断标准(手术病理确诊);临床表现为踝关节肿胀、疼痛。 (2)排除标准。 合并其他全身急、慢性疾病影响踝关节功能等患者;患者均知情同意。 对照组:(1)纳入标准。 年龄18—75 岁;踝关节临床检查Lachman 试验、前抽屉试验及轴移试验阴性;既往有外伤史(或踝关节反复扭伤史);踝关节无疼痛、无软组织肿胀,踝关节功能活动良好;无踝关节韧带损伤史。 2 组共同排除标准:妊娠与哺乳期妇女;合并高危传染性疾病者;合并恶性肿瘤患者;依从性不佳者;临床资料不全者;扁平足、高弓足、足跟内翻患者。

1.2 核磁共振系统检查

采用西门子Skray3.0T 核磁共振扫描仪,配套有交踝关节线圈。 所有入选者取3 种体位,包括正常体位、完全跖屈体位、完全背屈体位。 在不同体位下踝关节伸直或微屈,髌骨下缘对准线圈横轴中线,外展15 °。 重点扫描患者损伤侧踝关节,检查位置避免足内外旋。 扫描序列参数如下:矢状位T1W(TR/TE 500/16)T2W(TR/TE 4000/80);冠状位T1W(TR/TE 500/16)T2W(TR/TE 4000/80)。 距阵256 ×256,层厚3 mm,间隔1 mm,激励次数2—3 次。将采集的所有图像传送至西门子公司的后期工作站进行处理,由医院影像科经验丰富的2 名医师进行双盲阅片,对周围韧带和肌腱损伤情况进行判断,发生争议时由2 名医师协商进行判定并给出诊断意见。

1.3 观察指标

观察指标如下:(1)踝关节功能。 采用美国足和踝关节协会(AOFAS)进行踝关节功能判定,评分分为0—100 分,分数与踝关节症状成反比关系。 (2)骨隧道扩大率。 采用西门子Skray3.0T 核磁共振扫描仪自带系统测定不同体位下距离腓骨、距骨骨隧道内外口各5 mm 处及骨隧道中点处管径,计算骨隧道扩大率,测定3 次取平均值。 (3)T2 值测定。 在西门子Skray3.0T 核磁共振扫描仪自带系统中,在踝关节近端、中端、远端设置3 个兴趣区(ROI),测量3处的T2 值,取平均值。

1.4 统计学分析

选择SPSS19.00 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数据采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用t 检验;计数数据采用率或者百分比(n,%) 表示, 用x2检验。P<0.05,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2 组踝关节功能评分对比

观察组的AOFAS 评分为(79.33 ±3.22)分,对照组的AOFAS 评分为(95.33 ±2.91)分,观察组的AOFAS 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 t = 14.757,P=0.000)。

2.2 2 组踝关节3 种体位下腓骨、距骨骨隧道扩大率对比

观察组在正常体位、完全跖屈体位、完全背屈体位下的腓骨、距骨骨隧道扩大率都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 见表1。

表1 2 组踝关节3 种体位下腓骨、距骨骨隧道扩大率对比( ±s)

表1 2 组踝关节3 种体位下腓骨、距骨骨隧道扩大率对比( ±s)

组别 例数 完全跖屈 完全背屈 正常体位腓骨 距骨 腓骨 距骨 腓骨 距骨观察组 65 26.13 ±2.41 25.47 ±2.19 27.04 ±2.38 25.47 ±2.19 25.79 ±1.03 25.19 ±1.44对照组 65 20.22 ±1.10 20.27 ±1.48 18.76 ±1.58 18.96 ±2.01 20.76 ±0.87 19.74 ±0.98 t 12.583 10.088 18.623 14.444 11.094 12.752 P 0.000 0.000 0.000 0.000 0.000 0.000

2.3 2 组踝关节3 种体位下踝关节T2 值对比

观察组在正常体位、完全跖屈体位、完全背屈体位下的踝关节T2 值都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2 2 组踝关节3 种体位下踝关节T2 值对比( ±s)

表2 2 组踝关节3 种体位下踝关节T2 值对比( ±s)

组别 例数 完全跖屈 完全背屈 正常体位观察组 65 29.53 ±1.11 31.39 ±1.87 30.11 ±1.48对照组 65 23.11 ±1.66 22.18 ±2.10 22.54 ±1.84 t 12.093 18.444 15.029 P 0.000 0.000 0.000

2.4 踝关节3 种体位下MR 检查对周围韧带和肌腱损伤的检出率对比

在观察组中,踝关节完全背屈体位下的周围韧带和肌腱损伤检出率分别为16.9%、13.8%,踝关节完全跖屈体位下的周围韧带和肌腱损伤检出率分别为18.5%、12.3%,踝关节正常体位下的周围韧带和肌腱损伤检出率分别为15.4%、13.8%,不同体位下周围韧带和肌腱损伤的检出率对比无明显差异(P>0.05)。 见表3。

表3 踝关节3 种体位下MR 检查对周围韧带和肌腱损伤的检出率对比(n,%)

3 讨论

踝关节损伤在临床上比较常见,表现为患者活动受限明显,如果不及时进行诊治,很多患者可逐渐转变为踝关节慢性疼痛、踝关节炎、踝关节慢性不稳,遗留后遗症或致残[8]。 并且很多踝关节损伤患者伴随有周围韧带和肌腱损伤,通常由于踝关节遭受内翻暴力、跖屈过度导致,可导致患者病情恶化[9]。 本研究也显示观察组的AOFAS 评分为(79.33 ± 3.22) 分, 对 照 组 的 AOFAS 评 分 为(95.33 ±2.91)分,观察组的AOFAS 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t =14.757,P =0.000)。 从机制上分析,生物学结构学认为稳定踝关节主要是靠周围韧带和肌腱等组织结果,其中周围韧带是踝关节的主要稳定结构,周围韧带使踝关节保持稳定,周围韧带损伤常导致踝关节不稳定。 当前对于踝关节损伤的诊断方法主要为临床检查及影像学检查,部分患者需行再次关节镜检查。 其中关节镜检查为有创性检查。 对于患者的创伤比较大,AOFAS 评分为主观测评,主观性强,个体差异相对较大[10]。

影像学检查作为目前诊断踝关节伤的重要方法,MR 具有多序列成像、良好的软组织分辨率,多方位、多参数成像等优势。 有研究显示MR 能反映移踝关节周围韧带的组织学特征。 特别是西门子Skray3.0T 能清晰显示周围韧带的大致走行,对观察隧道内骨隧道融合的状态具有很大的优势[11—12]。 本研究显示观察组在正常体位、完全跖屈体位、完全背屈体位下的腓骨、距骨骨隧道扩大率都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表明踝关节损伤患者多伴随有腓骨、距骨骨隧道扩大率增加。 从机制上分析,踝关节的背伸、跖屈指的是在踝关节伸直时踝关节屈伸的一套闭环动作。 踝关节背伸为脚掌向上勾脚尖,跖屈即为向下绷脚尖。 踝关节背伸的时候小腿三头肌放松伸长,腓骨前肌收缩变短。 踝关节跖屈时腓骨前肌放松伸长,小腿三头肌收缩变短。 而西门子Skray3.0T 核磁共振扫描仪自带系统采用多次重聚焦脉冲,对磁场的不均匀性部分校准,减少回波间距,从而产生更高的信噪比,从而提高对腓骨、距骨骨隧道的显示情况;还能清晰显示骨隧道及移植物、内固定装置的位置及相对解剖关系,从而有利于合理诊断踝关节损伤。 在正常的步态周期中,踝关节的活动范围为33.0 °左右,踝关节的跖屈和背伸活动可促进下肢静脉回流,可有效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与消除下肢肿胀。 踝关节损伤导致周围韧带和肌腱损伤的危险因素较多,包括运动强度、韧带松弛、解剖变异等,尤其是与踝关节的骨性不匹配有关[13]。 本研究显示观察组在正常体位、完全跖屈体位、完全背屈体位下的踝关节T2 值都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 从机制上分析,T2 值的变化与骨腱交界区胶原纤维的增加相关,与踝关节稳定性具有一定的联系,T2 值增高可能预示着踝关节稳定性存在异常。 MR 可有效、快速、准确评估踝关节周围韧带损伤的位置、范围,特别是与正常踝关节周围韧带相比,损伤韧带则表现为韧带走行、宽厚度异常,内部信号不均匀、韧带边缘毛糙、周围脂肪间隙模糊不清[14]。 踝关节损伤发生后,韧带和关节囊内的机械感器受损,可导致周围韧带和肌腱损伤的发生,也可造成关节软骨的损伤[15]。 本研究显示,在观察组中,踝关节完全背屈体位下的周围韧带和肌腱损伤检出率分别为16.9%、13.8%,踝关节完全跖屈体位下的周围韧带和肌腱损伤检出率分别为18.5%、12.3%,踝关节正常体位下的周围韧带和肌腱损伤检出率分别为15.4%、13.8%,不同体位下周围韧带和肌腱损伤的检出率对比无明显差异(P>0.05)。从机制上分析,MR 能够清晰的显示关节损伤程度,也能够发现隐匿性骨折线,较好的显示踝关节周围韧带和肌腱损伤情况。 由于本次课题研究调查分析的人数也比较少,可能存在一定的误差,将在后续研究进行分析。

综上所述,MR 能很好显示踝关节损伤患者的踝关节稳定性状况,在踝关节3 种体位下都能敏感地反映周围韧带和肌腱损伤情况,具有很好的应用价值。

猜你喜欢
腓骨肌腱踝关节
Wide-awake技术在示指固有伸肌腱转位修复拇长伸肌腱术中的应用
掌长肌腱移植与示指固有伸肌腱转位治疗拇长伸肌腱自发性断裂的疗效对比
掌长肌腱移植修复陈旧性拇长伸肌腱断裂30例
“胖人”健身要注意保护膝踝关节
踝关节骨折术后早期能否负重的生物力学分析
浅述蒙医治疗踝关节骨折进展
经腓骨前方外侧入路结合外固定架治疗Gustilo Ⅲ型胫腓骨远端骨折的方法及其疗效
拇长伸肌腱嵌顿1例
腓骨皮瓣加外固定器修复胫骨缺损伴小腿软组织缺损
中医康复治疗陈旧性踝关节扭伤48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