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声引导下股神经阻滞复合全身麻醉在小儿股骨干骨折手术中的应用效果分析

2023-06-26 01:59蔡燕妮
中国伤残医学 2023年12期
关键词:骨干芬太尼麻醉

蔡燕妮

( 大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 集团) 麻醉科, 辽宁 大连 116021 )

股骨是构成人体的重要骨骼,是下肢的主要负重骨骼之一,是小儿骨折的常见类型,若治疗不当,很容易造成儿童下肢发育畸形,影响其行走功能[1]。在临床中,患儿大多会表现出局部压痛、肿胀、畸形等症状,还常伴随肢体活动障碍,其障碍程度主要是根据其伤情而定,若不予以充分重视并及时采取有效的治疗干预,随着病情迁延,可能会导致患儿残疾,影响其未来健康成长。 目前,针对小儿股骨干骨折的病例,临床多采用手术治疗,通过手术可以及时矫正歪曲塌陷或者碎裂的股骨干。 但在手术治疗过程中,麻醉是关键环节,有效的麻醉能够降低患儿的疼痛,提高其手术的舒适体验感,使手术更为顺利[2]。 而不同的麻醉药物和麻醉方式会产生不同的麻醉效果,在术中发挥的作用也不一样,本文为研究超声引导下股神经阻滞复合全身麻醉在小儿股骨干骨折手术中的应用效果,此次特从我院抽取80 例患儿展开分组调研,结果显示,采用超声引导下股神经阻滞复合全身麻醉有助于稳定其生命体征,减少镇痛药用量,促进患儿苏醒,还有助于降低其不良反应风险,缓解术后疼痛,加快患儿康复进程。 详细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将我院2020 年1 月—12 月收治的80 例小儿股骨干骨折患者视为观察对象并纳入本研究,所有患儿均行手术治疗。 此外,将入组患儿依照随机数字表法(由计算机随机生成数字1—80 号)分成2 组,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 例。 对2 组患儿基本资料统计情况如下:对照组:男性患儿27 例,占比67.50%,女性患儿13 例,占比32.50%;年龄4—12 岁,平均为(7.43 ±2.19)岁;其中,交通伤占8 例,运动伤占11 例,重物砸压伤占12 例,高空坠落伤占4 例,其他占5 例。 观察组:男性患儿28 例,占比70.00%,女性患儿12 例,占比30.00%,年龄5—12 岁,平均为(7.51 ±2.23)岁;其中,交通伤占7 例,运动伤占12例,重物砸压伤占10 例,高空坠落伤占5 例,其他占6 例。 就以上基线资料为基数进行对比,2 组案例基本病例资料统计结果显示(P>0.05),研究结果具有临床探讨价值。 经确认,此次研究已获准医院医学伦理会研究批准和支持,每位患者及家属均知情同意参与本研究。 (1)纳入标准:符合股骨干骨折临床诊断标准的患儿;临床资料完善未缺失者;1 周内未服用任何可能会影响本次调研结果评判的中药或西药药物的患儿;既往病史明确的患儿。 (2)排除标准:合并有其他骨科类疾病的患儿;患有其他严重器官功能障碍疾病的患儿;精神疾病史患儿;免疫系统障碍疾病患儿;存在相关麻醉药物过敏史情况的患儿;不满足治疗条件和不配合治疗的患儿;可能因为各种不确定因素而中途退出研究流程的患儿。

1.2 方法

2 组患儿在术前8 小时均需禁饮禁食,做好术前准备工作,做好相关体征检查,确保其血压、脉搏、心率等状态正常,能够承担手术风险,还需提前告知患儿家属相关注意事项,使其能够在治疗中更加配合医疗人员,避免出现不配合手术的情况。 对照组患儿均制定并执行常规全麻。 具体麻醉方式如下:先采取诱导麻醉,注射0.3 μg/kg 舒芬太尼、0.6 mg/kg罗库溴铵和2 mg/kg 丙泊酚,之后插入喉罩,使用2%—3%七氟烷维持麻醉, 使其能够在手术中始终保持镇静、镇痛状态,随时观察患儿各项生命体征,一旦发现异常需要及时作出紧急处理,具体以患儿术中详细状况为依据, 可适当添加舒芬太尼。 观察组患儿均制定并执行超声引导下股神经阻滞复合全身麻醉。 具体麻醉方式如下:首先进行超声引导下股神经阻滞,选择股骨沟和大腿交接部位中外1/3处进行超声引导,在超声引导下精确进针方向、深度,在穿刺髂筋膜时,需对周围神经注入0.2%—0.25%盐酸罗哌卡因20—30 mL。 在超声辅助下对麻醉药物扩散状况进行观察,分析患儿的麻醉状态,以便随时进行追加麻醉。

1.3 观察指标

观察指标如下:(1)对比2 种不同麻醉方式对应患儿在不同手术阶段的生命体征指标。 对比项目包括平均动脉压(MAP)和心率(HR)[3];对比时间段分别为切皮时、复位时和术后。 (2)对比2 种不同麻醉方式对应患儿相关手术临床指标。 对比项目包括舒芬太尼用量、拔管和唤醒时间、术后疼痛评分,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对患者治疗前后的疼痛度进行分值评定,总分为0—10 分,分别为2 个刻度端,从0 分一端到10 分一端其疼痛越来越严重。 具体的分值划分情况如下:0 分者,视为无痛感;评定为3分及以下者,视为有轻微疼痛,但这种疼痛度在患者可忍受范围内;评定为4—6 分者,视为中度疼痛,这种疼痛度已经会影响患者的睡眠质量,但尚能忍受;评定为7—10 分者,视为重度疼痛,这种疼痛度患者难以忍受。 分值与疼痛度呈正比,分值越高,疼痛越严重,即手术后,其评分越低,表明麻醉方式对疼痛的缓解效果越显著[4]。 (3)对比2 种不同麻醉方式对应患儿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根据入组患儿的临床观察结果来看,主要可能在发生的不良反应的时间有穿刺阶段和术后阶段,穿刺不良情况如下:误入血管、误入肠腔、误入胸膜,术后阶段不良反应如下:恶心呕吐、寒颤等[5]。 (4)比较2 组患儿的最终手术治疗效果。 根据患儿的恢复效果将其划分为显效、有效和无效3 个等级。 显效:手术顺利完成,患儿在术中未出现严重不良反应,其局部压痛、肿胀、畸形等临床症状得到显著改善,肢体运动功能逐渐恢复;有效:手术顺利完成,患儿在术中未出现严重不良反应,但有追加麻醉的情况,其局部压痛、肿胀、畸形等临床症状得到很大程度的改善;无效:与治疗前相比,患儿病情无任何改善或者加重,手术过程中出现麻醉不良的现象。 治疗总有效率=(显效+有效)例数/总例数×100%。 (5)比较2 组患儿家属对治疗的满意度。 采用自制问卷调查表的形式调查患儿家属对整体治疗流程的满意度情况,根据Cronbachα 系数检验,本次问卷信度值在84.71%,具有较高的信效度,发放和回收有效问卷均为80 份。 本次问卷涉及的问题主要包括麻醉专业技术、回答家属相关治疗疑问的态度、入院时的接待、病房环境介绍、指导用药等,总分100 分,90 分以上为非常满意,70—89分为满意,70 以下为不满意。 护理总满意度= (非常满意+满意)例数/总例数×100%。

1.4 统计学分析

研究数据以Windows Excel 软件建立数据库,对所有数据进行检查与核对,采用双人录入数据的方法,对于不一致的数据,由第3 人根据原始资料进行修改,确保数据录入的完整性和准确性。 选择SPSS22.0 统计学软件分析计量资料(年龄、MAP、HR指标、舒芬太尼用量、拔管和唤醒时间、术后疼痛评分)和计数资料(性别、不良反应率),对定量数据做(±s)描述性统计分析,用独立样本t 检验,对定性数据做频数表、百分率(n,%)描述性统计分析,用独立样本x2检验,检测标准采用双向95 %有效区间检验,以P<0.05 表示有统计学差异。

2 结果

2.1 2 组患儿在不同手术阶段生命体征指标对比

观察组患儿经过麻醉后,其MAP(t切皮=25.982、t复位= 26.418、t术后= 16.845)、HR(t切皮= 43.461、t复位=49.177、t术后=21.769)等生命体征在不同手术阶段的水平均比对照组更为稳定,数据对比,P<0.05,有统计学意义。 见表1。

表1 2 组患儿在不同手术阶段生命体征指标对比( ±s)

表1 2 组患儿在不同手术阶段生命体征指标对比( ±s)

组别 例数 MAP(mmHg) HR(次/min)切皮 复位 术后 切皮 复位 术后观察组 40 70.98 ±1.16 66.85 ±2.07 71.06 ±1.77 97.20 ±2.21 93.21 ±1.55 93.76 ±2.63对照组 40 84.27 ±3.02 79.59 ±2.24 78.96 ±2.38 119.67 ±2.41 110.09 ±1.52 105.54 ±2.19 t 25.982 26.418 16.845 43.461 49.177 21.769 P 0.000 0.000 0.000 0.000 0.000 0.000

2.2 2 组患儿相关手术临床指标对比

根据对患儿麻醉后的实时观察,2 组患儿的麻醉方案均具有良好麻醉效果,但就舒芬太尼用量、拔管时间、唤醒时间、术后疼痛评分(静息状态、咳嗽状态)等方面进行对比,观察组患儿的手术临床指标(t舒芬太尼用量=2.946、t拔管时间=12.531、t唤醒时间=10.071、t术后疼痛评分=6.081、3.832)明显优于对照组,数据对比,P<0.05,有统计学意义。 见表2。

表2 2 组患儿相关手术临床指标对比( ±s,分)

表2 2 组患儿相关手术临床指标对比( ±s,分)

组别 例数 舒芬太尼用量(μg/kg)拔管时间(min)唤醒时间(min)术后疼痛评分静息状态 咳嗽状态观察组 40 3.56 ±0.41 10.33 ±2.25 7.96 ±1.14 2.61 ±0.54 3.02 ±0.61对照组 40 4.12 ±1.13 17.54 ±2.86 12.51 ±2.62 3.53 ±0.79 3.74 ±1.02 t 2.946 12.531 10.071 6.081 3.832 P 0.004 0.000 0.000 0.000 0.000

2.3 2 组患儿不良反应情况对比

根据持续性的临床观察记录显示,2 组患儿于穿刺后和术后均有不良反应发生,但2 组患儿穿刺时皆无误入肠腔的案例,分别出现误入血管和误入胸膜2 种不良反应,而在术后主要出现了恶心呕吐和寒颤2 种反应,最终结果显示观察组的不良反应率为5.00%,远低于对照组的15.00%(x2=5.556),数据对比,P<0.05,有统计学意义。 见表3。

表3 2 组患儿不良反应情况对比(n,%)

2.4 2 组患儿治疗效果比较

在观察组的40 例患儿中,有17 例患儿的治疗效果显效为42.50%(17/40),有21 例患儿的治疗效果有效为52.50%(21/40),有2 例患儿的治疗效果无效为5.00% (2/40),治疗总有效率为95.00%(38/40);在对照组的40 例患儿中,有12 例患儿的治疗效果显效为30.00%(12/40),有22 例患儿的治疗效果有效为55.00%(22/40),有5 例患儿的治疗效果无效为15.00% (6/40),治疗总有效率为85.00%(34/40)。 根据以上数据对比显示,观察组患儿的治疗总体效果优于对照组(x2= 5.556),P<0.05,有统计学意义。

2.5 2 组患儿家属对治疗满意度比较

根据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在观察组的40 例患儿家属中,对治疗表示非常满意者有23 例,占比57.50%(23/40),对治疗表示满意者有16 例,占比40.00%(16/40),对治疗表示不满意者仅有1 例,占比2.50% (1/40), 治疗总满意度为 97.50%(39/40);在对照组的40 例患儿家属中,对治疗表示非常满意者有18 例,占比45.00%(18/40),对治疗表示满意者有15 例,占比37.50%(15/40),对治疗表示不满意者有7 例,占比17.50%(7/40),治疗总满意度为82.50%(33/40)。 根据以上数据对比显示,观察组患儿家属对治疗的满意度整体高于对照组(x2=12.500),P<0.05,有统计学意义。

3 讨论

股骨干骨折又称为股骨骨折,股骨干是人体骨骼中最长的管状骨,多由直接暴力所致,造成股骨横行或粉碎性骨折间接暴力,常致斜形或螺旋形骨折儿童股骨骨折,常以青枝或裂缝骨折(为一侧)骨质折断对侧骨质保持完整,或骨皮质纵形断裂,以裂缝为特征。 小儿股骨干骨折是临床较为常见的一种骨折类型,基于儿童体质原因,稍微受到撞击可能都会导致其股骨干发生骨折,加上对于外界的伤害预防能力较低,其股骨干骨折发生风险较成年人更高。并且由于儿童生理发育还不成熟,其解剖结构也不同于成年人,对手术治疗的认知较少,手术治疗配合度相对也较差,若不做好麻醉工作,很容易影响手术治疗效果[6]。 对此,儿童骨折手术选择何种麻醉方式一直都是儿科治疗专家的研究重点。

在临床中,麻醉是手术治疗必不可少的环节,只有做好麻醉处理才能在术中削弱或消除治疗者的疼痛感,增强患者的治疗舒适度,提高其对手术的依从性,但具体麻醉方式主要根据手术类型和伤情而定。对于儿童患者来说,其身心发育都还不够完善,对于疼痛的耐受力较低,对于药物的抵抗力也不够强,用药剂量需要严格把控,避免出现严重的不良反应,给患儿造成2 次伤害。 基于此,对于儿童手术者,选择麻醉方案应该更为慎重。 在小儿股骨干骨折手术中,不同的麻醉方式会带来不同的麻醉效果,目前运用最广泛的有全麻和超声引导下股神经阻滞复合全身麻醉等,根据患儿的具体骨折情况制定出合理的麻醉方案才能达到最佳的麻醉效果[7]。 当前,舒芬太尼、罗库溴铵、丙泊酚等都是临床手术常用的麻醉药物,有不同程度的镇静镇痛作用。 在小儿股骨干骨折手术中采用以上药物进行全身麻醉,将其以合理的配比方式注入患儿机体,往往都能够达到预期的麻醉效果。 而在此基础上进行超声引导下股神经阻滞麻醉,有助于阻滞股骨干外周痛觉神经,在镇痛方面发挥出显著效果[8]。 并且能够促进药效的吸收,减少舒芬太尼的用量,缩短拔管和唤醒时间[9]。此外,在超声引导下,还可以更直观的看到患儿股骨干剖面结构和周围神经组织,可以降低其穿刺时发生的不良情况,例如误入血管、肠腔和胸膜等,帮助其稳定术中生命体征,使平均动脉压和心率始终处于正常水平范畴,提高了手术的安全性[10]。 依据研究数据显示,相较于对照组,观察组在不同手术阶段的MAP、HR 更为稳定,舒芬太尼用量、拔管和唤醒时间以及疼痛评分等相关手术临床指标更优,术后不良反应率更低,治疗总体有效率和家属对治疗的总满意度均更高,数据对比(P<0.05),有统计学意义。该研究结论充分证明了,在小儿股骨干骨折手术中,超声引导下股神经阻滞复合全身麻醉能够发挥出巨大麻醉作用,其镇静镇痛效果明显,可以对幼儿起到较好的安抚效果,能够使其在术中表现出更高的配合度,避免意外发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手术的安全性,促进手术顺利完成,其有效性和实用性皆得到了很好印证。

综上所述,在小儿股骨干骨折手术中采用超声引导下股神经阻滞复合全身麻醉有助于稳定其生命体征,减少舒芬太尼用量,促进患儿苏醒,还有助于降低其不良反应风险,缓解术后疼痛,加快患儿康复进程。 经鉴定这一种安全有效的麻醉方式,应用价值较高,可以考虑于后期增大其在儿科骨折中的推广应用力度。

猜你喜欢
骨干芬太尼麻醉
瑞芬太尼与芬太尼在全身麻醉术中的应用效果对比
腰硬联合麻醉与持续硬膜外麻醉应用在全子宫切除术中的作用
《麻醉安全与质控》编委会
地氟烷麻醉期间致Q-T间期延长一例
咪达唑仑联合舒芬太尼无痛清醒镇静在CT引导下经皮肺穿刺术中的应用
核心研发骨干均16年以上!创美克在产品研发上再发力
骨干风采展示
瑞芬太尼与芬太尼用于腹腔镜手术麻醉效果对比观察
骶管麻醉复合丙泊酚全身麻醉在小儿麻醉中的应用
丙泊酚和瑞芬太尼联合应用对兔小肠系膜微循环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