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放大学举办乡村振兴学院:模式创新及其实现

2023-06-28 21:31何新哲
职教通讯 2023年4期
关键词:共生理论开放大学模式创新

摘 要:举办乡村振兴学院,有利于快速集聚各类资源,规模性、系统性地开展相关培训培育;同时,也有利于精准服务当地发展,助力精准扶贫,对于推动乡村振兴的目标实现具有重要的引领示范效应。当前,我国乡村振兴学院的建设取得了初步的成效。经过总体调研,发现乡村振兴学院现有的几种主要办学模式各有其不足,办学力量还较为薄弱,难以满足乡村振兴学院的实际发展需求。基于此,从共生理论的视角,分析开放大学举办乡村振兴学院的优势所在,从共生单元选择、共生模式创建、共生环境打造三个方面构建开放大学举办的乡村振兴学院共生系统,并系统设计乡村振兴学院的运行机制,探索共生理论视角下开放大学举办乡村振兴学院的发展策略。

关键词:开放大学;乡村振兴学院;模式创新;共生理论

基金项目:2023年度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年度课题“共同富裕背景下新型职业农民培养研究——基于开放教育视角”(项目编号:23NDJC439YBM);2022年度宁波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共同富裕战略背景下开放大学培养新型职业农民的价值与路径研究”(项目编号:G2022-2-22)

作者简介:何新哲,男,宁波开放大学社会培训学院院长,副研究员,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比较职业教育、成人教育。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747(2023)04-0040-09

党的二十大提出“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再次明确了共同富裕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1]。而推动中国式现代化的实現,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依旧在农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势在必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落实好“三农”工作的总抓手,而要想实现乡村振兴,需要全社会全方位的资源要素集聚,从而强化人才供给,畅通智力、技术、管理下乡通道。举办乡村振兴学院,有利于快速集聚各类资源,汇聚人才、技术和项目等,规模性、系统性地开展相关培训培育,激发出强有力的聚合效应;同时,乡村振兴学院的需求导向有利于精准服务当地发展,助力精准扶贫,对于推动乡村振兴的目标实现具有重要的引领示范效应。当前,对乡村振兴学院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方兴未艾,但对于乡村振兴学院的构建与运行还缺乏深入的探索与研究,乡村振兴学院的举办缺乏相关理论的指导。实践中,已有乡村振兴学院的办学模式也存在着或多或少的弊端,导致其办学成效大打折扣。如何探索出一种适合我国国情,助力乡村振兴目标实现,且能够满足学习者需求的乡村振兴学院办学模式成为当务之急。近年来,开放大学以其独特的办学优势在助力乡村振兴工作中显露出勃勃生机,这也为乡村振兴学院的构建提供了一条新的可行之路。基于此,在共生理论视角下,本文提出由开放大学举办乡村振兴学院,同时融合职业院校以及成人学校的办学优势和力量,打造能够真正促进乡村振兴的创新模式。

一、已有乡村振兴学院的办学模式及其问题分析

近年来,不少地方政府、高校、企业等以乡村振兴的实际需求为导向,因时制宜、因地制宜,逐步探索并建立了类型多样、层次丰富的乡村振兴学院,用来支撑和服务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经过调研,已有的乡村振兴学院在办学模式上大致可分为五种,分别为政府主办、校地共建、政企校共建、高校主办和企业主办[2]。

1.政府主办模式。政府主办的乡村振兴学院主要是由地方政府来主办,依托当地的党校或开放大学、中专、中职等来实施办学。这种办学模式的优势在于政府主导具有一定的统筹能力,但是往往由单一的学校来举办,学校除了本身具有的办学功能外,需另外拓展办学领域,因而存在着办学主体单一、力量薄弱、不具有规模效益的弊端。

2.校地共建模式。这是地方政府和高校共同举办的一种办学模式,这种模式的优势在于其良好的合作基础,可以充分利用高校的优质教学资源来保障乡村振兴学院的教学成效,但其弊端也非常明显。因为一般高校都处于城市之中,且数量有限,较难满足乡村教育的零散性、就地性等特点,高校的资源布局与乡村振兴的实际需求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因而成效发挥较为有限。

3.政企校共建模式。这种模式是由地方政府与高校以及企业共同合作,构建乡村振兴学院。相较于前两种模式而言,这一模式的优势在于加入了企业的平台与资源支持,但仍未解决前两种模式中存在的弊端与不足。一方面,企业参与的积极性与主动性难以生成长足动力;另一方面,构建的乡村振兴学院大多位于城市之中,仍然远离农村地区。

4.高校主办模式。这种模式的乡村振兴学院由各高校主办,大多设为学校下属的二级分院,与其他学院的管理并行。这一模式的优势在于可以充分利用高校已有的科研基础和师资力量,为乡村振兴学院的举办提供有力支持,但高校主办的乡村振兴学院往往沿用已有的普通教育模式,对于乡村振兴人才培养过程中的特殊性与针对性欠缺系统设计。

5.企业主办模式。这是企业作为乡村振兴学院单一的举办者,从促进企业发展和提升效益等目的出发构建乡村振兴学院的模式。目前,这一办学模式存量较少,且成效并不显著。

当前,乡村振兴学院的办学成效并未得到充分发挥,总体存在着两方面的问题。一方面,由于办学主体单一,导致办学力量较为薄弱,各种办学资源难以为继;而少数多主体构建的乡村振兴学院,其主体之间的关系也较为松散,没有集聚优势资源,较难满足乡村振兴学院的实际需求。另一方面受制于办学主体的分布,已有的乡村振兴学院大多位于城市和高校中,与乡村振兴学院的主要服务对象——农村区域的人群相距甚远,难以真正发挥其价值与作用。归根到底,乡村振兴学院是办学模式出现了问题,因此,当务之急便是优化乡村振兴学院的办学模式,探索一种举办乡村振兴学院的新模式。这其中,由谁来举办则成为首要解决的问题,而放眼整个教育系统,开放大学以其特有的办学优势,在助力乡村振兴目标实现的过程中发挥了显著的作用。基于此,本文通过分析开放大学举办乡村振兴学院的优势及其可行性,并积极探寻其与其他类型教育的合作与支持,用多元的办学主体、粘合性高的合作关系来优化办学模式,打造乡村振兴学院的理想模式,助力乡村振兴的实现。

二、开放大学举办乡村振兴学院的理论视角:共生理论

为解决已有乡村振兴学院出现的困境,优化乡村振兴学院的办学主体及要素之间的关系,创建一个理想的办学模式,本文尝试从共生理论的视角来探讨乡村振兴学院的构建。“共生”的概念最早产生于1879年,由德国真菌学家德贝里提出。他提出的“共生”就是两个或多个生物密切地生活在一起,它们在生理上的相互依存程度是平衡的状态,而非某一方依赖另一方的关系[3]。20世纪中期开始,该理论逐渐从生物学领域发展应用到了社会科学领域,认为共生理论是关于组织与环境关系的一种新思想,把组织与环境视为共生的关系,将那些和组织关系最密切的要素内化并吸收进组织—环境系统,从而消除了组织与环境之间的鸿沟,将原来的关系变成了一个共生系统内部各构成要素之间的关系[4]。实际上,在乡村振兴学院的构建中,其组织与环境之间的关系是首先需解决的一大问题;而在诸多办学要素之中,如何厘清他们之间的关系,使其最终达成共生状态便需要共生理论的支撑。因此,本文首先基于共生理论的视角来分析开放大学举办乡村振兴学院需要重点关注的几个核心问题。

其一,乡村振兴学院是一个集乡村人才培养培训、政策研究和实践指导的综合性平台,为乡村振兴提供人才、智力、技术以及管理等方面的支持,其实质上是一个由多种办学主体和要素构成的教育共同体,在举办和运行过程中需要多元主体的参与和支持,因而理想中的乡村振兴学院是一个“社会多元主体构成的逻辑集合”。而共生理论中提出,共生系统是相互之间有联系的社会多元主体所构成的逻辑集合,这一集合具有自组织特性,且存在共同生存、协同演化关系;此外,它的形态、性质和方向也要受到共生单元、共生模式、共生环境等要素的约束和影响。因此,用共生理论指导乡村振兴学院的构建是较为契合的。

其二,在鄉村振兴学院的构建中,多种办学主体和要素之间实际上互为供需关系,即乡村振兴学院的多种办学主体和要素可以实现资源的互换、互助与共享,以达到取长补短的理想状态。而共生理论主张,共生环境的状态、参数变量的关系及其变化是共生系统演化的基本动因,这也决定了共生模式即各共生单元彼此间关系和结合方式的不同,其中比较理想的共生模式是多元主体之间的互惠共生,即共生单元相互依赖、协同互动和彼此获利的状态。这与乡村振兴学院的理想状态不谋而合。

其三,在乡村振兴学院的构建中,要力促外部环境的大力支持与资源供给,以保障乡村振兴学院的良好运行。而共生理论的核心要点之一是对共生环境的阐述——对某个特定的共生系统或共生关系而言,共生环境会呈现出正向激励、中性型、负向抑制等三种影响,其中正向激励对共生关系的培育和发展具有正向或者促进的作用,负向抑制则会对共生关系及其活动带来明显的阻碍甚至是抑制的作用,而且这种影响是随共生环境动态变化的[5]。因此,如何创造出一个正向激励的共生环境,是乡村振兴学院构建过程中需要从共生理论中汲取的理论指引。

由此看来,用共生理论来指引乡村振兴学院的构建是切实可行的。乡村振兴学院是一个无可非议的共生系统,在这个共生系统之中,有契合的共生单元,可形成最理想的共生模式,打造出一个最适宜的共生环境,且上述要素的构成和运行都可以用共生理论来支撑和指导。基于这个前提,探讨开放大学举办乡村振兴学院的模式创新便有章可循。

三、开放大学举办乡村振兴学院的模式创新

如前所述,作为一种共生体,乡村振兴学院的举办和运行离不开对其共生环境的研究。而开放大学以其特有的开放融合的理念,可以为乡村振兴学院的举办奠定坚实的基础,其系统办学的体制优势可以为乡村振兴学院的落地提供助力,其在人才培养模式方面的灵活性优势更是契合乡村振兴学院的受众群体。因而,由开放大学来举办乡村振兴学院,在实践中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

(一)开放大学举办乡村振兴学院的优势分析

1.开放融合的理念优势。开放教育系统有着更加包容、多元的开放融合理念,这也意味着开放教育系统本身就已经有着共生的良好基础和强烈需求。在实际的运作中,开放教育系统的开放融合理念也在其各项工作中体现出来,例如和职业院校、政府等主体合作开展培训工作,因而这一优势可以在乡村振兴学院的举办过程中为促进各共生单元之间的良好协作提供坚实的基础。

2.系统办学的体制优势。开放教育系统以其“两级统筹、四级办学”的体制机制著称,在国家开放大学的统筹之下以及现有45所省级分部的基础上,开放教育系统还组建了上千个县级工作站和上万个教学点。该体制有着上传下达、层层把控的优势,因此可以为举办乡村振兴学院提供坚实的保障,不仅可以充分整合各类教学资源,还让教育真正延伸到了农村地区。由于已有的乡村振兴学院大多分布在城市之中,远离其真正的受众群体所在地——乡村,这样的分布趋势使得已有的乡村振兴学院的作用发挥有着一种鞭长莫及的无力感,这也是当前很多乡村振兴学院的通病。而由开放大学主办的乡村振兴学院,能够充分利用开放大学分布在各地的区县级教学点的优势,让乡村振兴学院真正贴近乡村,服务乡村,振兴乡村。

3.灵活的人才培养模式优势。开放大学体系以其特有的线上线下相结合、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相结合的模式而著称,这实际上更能够契合于乡村振兴学院所需的人才培养方式。乡村振兴学院大多面向在职的学员,以农村地区的农民、新型职业农民、农场主等为主要的培养对象。就现实情况而言,他们的时间和精力有限,往往难以接受全日制的教育,再加之其接受教育和培训的目的具有极强的针对性和指向性,因而采用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线上和线下教育相结合的培养模式更为合适。

综上可知,由开放大学举办的乡村振兴学院具有其他教育类型所构建的乡村振兴学院无法具备的优势与独特价值,能为乡村振兴学院注入鲜活的元素与办学力量。

(二)开放大学举办乡村振兴学院的创新模式

开放大学举办乡村振兴学院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那么如何举办、如何形成并维持好乡村振兴学院的共生生态便是急需解决的问题。在共生理论视域下,本文构建了开放大学举办乡村振兴学院的创新模式(如图1所示)。在开放大学举办的乡村振兴学院这一共生系统之中,国家、省级、市级开放大学下设的县级分院(U-a)、县(市)区中职学校(U-b)、县(市)区社区学院(U-c)为共生单元,上述共生单元在县级层面共生,乡村振兴学院依托这三个共生单元创建;三大共生单元可以形成相互协同的合作共生关系,在相互协同育人的过程中进行信息、能量的创生与转换,形成乡村振兴学院的三主体共生模式,即Mabc模式,在这种模式下,三大共生单元之间实现一体化共生,高度融合,相互依存,建立起互惠共生的共生关系;共生环境(E)包括复杂的教育环境以及支撑乡村振兴学院平稳运行的各项外部环境,在外界共生环境(E)的支持激励下,关键共生要素相互作用,不断完善,推动乡村振兴学院逐步生成稳定的互惠共生系统。

1.共生单元选择。在共生系统中,共生单元即构成共生系统的具有共生关系的活动主体,对于乡村振兴学院的构建而言,共生单元即各类办学主体和办学要素。在开放大学举办乡村振兴学院的过程中,本文选择国家、省级、市级开放大学下设的县级分院、县(市)区中职学校、县(市)区社区学院为共生单元,上述共生单元在县级层面共生。其中,在国家、省级、市级开放大学的统筹下,县级分院作为主要实施机构,依托县级分院广泛的分布与便利的地理条件,充分发挥开放大学开放融合的理念优势、系统办学的体制优势、灵活的人才培养模式优势,利用其“国家—省—市—县”分級办学、相互协作的特点,将开放教育输送到已建立好的上千个县级工作站和上万个农村地区的教学点[6];同时,采用其成熟的线上线下、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相结合的模式,构建“四纵四横”的教育网络,使得乡村振兴学院的人才培养深入乡村实地,真正取得成效。此外,在开放大学举办乡村振兴学院的过程中,可融合办学成效卓越的县(市)区中职学校,让其已有的办学资源和影响力惠及农村,如优质的场地、师资以及课程资源等,必要时也可延伸至高职、职业本科,并积极吸纳它们的办学资源与科研成果。同时,还可以充分利用已有的县(市)区社区学院在培养新型职业农民等乡村振兴所需人才方面的工作基础,发挥社区学院在成人教育领域的重要价值,将其吸纳为乡村振兴学院的重要力量。县(市)区社区学院具备实施适合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成人教育的独特优势,同时也熟悉农村地区成人教育的主要方向与重点,明确具体培养哪些乡村振兴人才、如何培养乡村振兴人才是乡镇成校擅长的领域,因而将其纳入构建乡村振兴学院的共生单元之中是十分必要的。

2.共生模式创建。不同共生单元之间相互组合以及相互作用的方式及强度称为共生模式,共生模式具体又细分为共生组织模式和共生行为模式。共生组织模式以共生单元之间的作用强度为依据,又分为点共生、间歇共生、连续共生和一体化共生等。点共生即共生主体之间进行一次合作,往往发生在合作的初级阶段;间歇共生即在一定的间隔范围内,共生主体发生多次合作,共生关系较为稳定;连续共生指各共生主体之间长时间多频率的多次合作,协同性更高,关系更加稳定;一体化共生指各共生主体之间建立长期性和战略性的合作,各主体高度融合,是最具理想化的共生组织模式。[7]因此,在乡村振兴学院构建的过程之中,国家、省级、市级开放大学下设的县级分院、县(市)区中职学校、县(市)区社区学院三大共生单元之间应建立一体化共生模式,高度融合,相互依存,形成互惠共生的共生关系。

按照共生单元之间相互作用的方式及程度的不同,共生行为模式分为寄生共生、偏利共生、非对称互惠共生和对称互惠共生,且稳定性与趋同性逐渐增强[8]。在这四种共生行为模式中,对称互惠共生是开放大学举办乡村振兴学院最为理想化的共生行为模式,可以使得国家、省级、市级开放大学下设的县级分院、县(市)区中职学校、县(市)区社区学院这三大共生单元处于最为优良的共生状态,共生单元之间都拥有均等的长足发展的机会,信息和能量也可以在最高的效率水平上进行传递或转换。

3.共生环境打造。共生环境是影响共生关系发生的重要因素,对共生系统的活动范围、运行方式和创新绩效影响较大。在构建乡村振兴学院这一共生系统中,打造一个利于乡村振兴学院平稳运行以及健康成长的共生环境,总体可以从教育内部环境以及外部支持环境两方面来入手。在教育内部环境方面,应充分发挥乡村振兴学院共生单元各自的系统优势,积极协调好各类教育之间的关系,以开放教育系统为主体,充分利用好职业教育系统、成人教育系统的各类资源,打通县(市)区中职学校与高职、职业本科之间,县(市)区成人学校(社区学院)与市级、乡镇成人学校(社区学院)之间的沟通合作渠道,争取教育系统内部的广泛支持。在外部环境优化方面,需加强与政府、企业的合作,争取利好政策和资金支持。在乡村振兴学院这一共生系统的共生环境之中,政府发挥着重要作用,其从公共利益的角度出发协调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通过政策、资金等方面的支持可直接有效地保障乡村振兴学院的健康运行。另外,还需加强校企合作,吸引相关企业为乡村振兴学院的发展提供支持,包括资金投入、实训场地共建等。最后,还应创设良好的社会环境和舆论氛围,加大宣传,为乡村振兴学院的发展创设良好的舆论氛围,让社会层面对乡村振兴学院的重要价值与使命有更好更高的认识和体验。

(三)开放大学乡村振兴学院共生系统的运行机制

共生单元之间的作用方式和系统运行机制可以从动力机制、均衡机制、激励约束机制等方面展开。对于乡村振兴学院而言,要保障其能够高效协调运转,需要在动力机制、均衡机制、激励约束机制等方面进行系统设计。

1.建立“开放大学引领,职校成校合作”的动力机制。动力机制的建立可从内外两方面入手,外部动力需要政府以适当的制度和政策来推动主体之间的协调与共生,内部动力则来自于各主体之间在共生系统之中的优势互补[9]。开放大学引领乡村振兴学院共生系统的构建具有十足的动力。一方面,开放大学能够通过举办乡村振兴学院扩大其非学历人才培养的规模,拓宽其在人才培养方面的业务范围;另一方面,通过与职业院校合作,可以弥补其自身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实训基地、设施设备较为匮乏、师资力量较为薄弱的劣势,从而提升办学水平,在实现乡村振兴目标的进程中充分贡献自身的价值与力量。职业院校参与乡村振兴学院共生系统的构建也有来自于提升自身办学质量以及人才培养质量的内生动力。对于中职而言,一方面可以革新教学模式,通过与开放大学的合作借鉴其成熟与灵活的教学模式;另一方面可以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通过输送教师参与乡村振兴学院的教学与实践工作,提升专业教师的专业水平与实践能力;此外参与乡村振兴学院的构建还可以有效提升其自身的专业建设水平,尤其对于涉农专业来说,可以通过乡村振兴学院来促进人才培养真正落到实处,用在实处。社区学院参与乡村振兴的构建同样具有强大的内生动力,尽管社区学院在整个教育体系之中有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但受制于现实因素,当前社区学院在我国教育系统之中处于较为尴尬的地位,其办学功能和人才培养的价值并未得到体现,因而在实现乡村振兴这一伟大事业的进程之中,社区学院进行深度参与的动力也较为强劲。

2.实行“理事会领导、院长负责”的均衡机制。在乡村振兴学院共生系统的构建中,由开放大学主办、职业院校和社区学院合作举办乡村振兴学院,首先要明确其责任归属。尽管乡村振兴学院由开放大学来主办,但在乡村振兴学院的日常管理与运作之中,需要同时吸纳合作单位——各职业院校以及社区学院的管理人员,因而乡村振兴学院可以采用理事会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理事会成员由各共生单元共同选派组成,由理事会进行各项事项的商议与决策,并共同筹措办学经费,而院长由理事会聘任,负责具体的执行工作,包括教育教学等工作[10]。开放大学、职业院校以及社区学院几方共生单元之间实际上互为供需关系,即在乡村振兴学院的构建过程中,不同共生單元之间可以实现资源的互换、互助与共享,以达到取长补短的理想状态。这几方共生单元不存在绝对的利益既得者,也不存在绝对的利益亏损者,他们在共生系统中基本能达到盈亏平衡状态,因而这一系统也具有长足的可持续发展动力。学院的各项工作还应自觉接受党组织和群众组织的监督,这一体制能够较好地调动各共生单元的积极性,对于理顺各方之间的经济与责任关系以及提升投资教育的整体能力都有着良好的促进作用。

3.推行“职责明确,风险分担”的激励约束机制。在乡村振兴学院共生系统的构建中,各共生单元基于共同目标而组建共生系统,但由于各共生单元具有不同的利益诉求,在合作与共生过程中也不可避免地会产生一定的利益冲突,因此,在维系乡村振兴学院这一共生系统中共生单元的良好融合关系的基础上,需要基于各合作方的共同协商,由开放大学制定一套合理完善的行为约束、风险分担和违约补偿机制,以保障该系统的稳定性和正常发展。开放大学作为乡村振兴学院的主办方,应对各方共生单元作出明确的权利与义务划分,厘清各主体之间的职责,明确风险分担的主体以及具体的违约补偿条款。

四、共生理论视角下开放大学举办乡村振兴学院的发展策略

依据共生理论,共生系统的有效运行对内依赖于共生基质,对外得益于良好的共生环境。共生基质是共生系统最为核心的要素,它是基于整个系统而形成的资源与能力组合。对于乡村振兴学院这一共生系统而言,要促进其高质量发展,首先需要明确乡村振兴学院共生系统的共生基质,即建设乡村振兴学院的核心要素。开放大学举办乡村振兴学院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培训乡村振兴人才,因而教育教学是其核心任务。围绕教育教学,由开放大学举办的乡村振兴学院这一共生系统的共生基质确立为教学模式、师资队伍和课程资源,因而促进乡村振兴学院健康发展的核心要素应包括教学模式创新、教学团队打造和课程资源建设,且其顺利推进还需要优化发展环境。

(一)实施混合式教学

教学模式是对教与学活动的理想构造,关乎教学活动之中各要素之间的构成关系与稳定状态。对于乡村振兴学院而言,教学模式的选择与确定既是其办学模式与办学理念的体现,又是其落地实践与可操作化的表现。因此,由开放大学举办的乡村振兴学院,其教学模式应继续强化开放大学原有的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混合式教学模式经验,方便处于不同时空、拥有不同学习条件的学习者们进行高效的学习。同时,也要积极发挥其他共生单元的办学优势,一是基于职业院校成熟的工学结合教学模式,沿用先前的校企合作路径,促进乡村振兴产业化学习的实现;二是借鉴成人学校在教学对象和教学方式上的独特经验,针对不同学习者的实际学习需要对教学中各个环节、要素进行整体的、全面的关注,对教学模式进行及时的调整和探索,以更好地保障和提升乡村振兴学院的教学质量。

(二)打造优质教学团队

师资队伍是实施教育教学最为关键的要素之一,也是保障乡村振兴学院这一共生系统能够充分发挥其作用和价值的重要资源。因此,要建设好乡村振兴学院,就必须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确保打造出一支理念先进、来源多样、素质过硬、教学手段灵活的师资队伍。为此,一方面要充分发挥好开放大学系统的师资优势。开放大学系统拥有数量庞大、层次丰富、专业覆盖范围广泛的教师资源,这对乡村振兴学院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价值。同时,也要利用另外两个共生单元的师资力量,加强开放大学、职业院校、成人学校师资力量的沟通协作,打造数量足、专业精的师资团队。另外,尽管来自三个共生单元的教师大多具备丰富的教育教学经验,但也可能会存在着对乡村振兴学院认知不够、对教学对象把握不准的情况,因此也要针对其存在的不足进行必要的指导和培训,针对乡村振兴学院建设的实际需要提升教师素质,包括专业教学能力、科研能力、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以及对乡村振兴的认知和研究。另一方面,要充分挖掘更多的教师资源来给予补充和支持,扩大引进高层次、专业教师的途径,提升教师招聘标准。此外,还要加强对不同来源、不同背景、不同经验、不同水平的教师队伍管理,做到教师团队的共生共成长。

(三)开发整合课程资源

课程是育人的核心,在乡村振兴学院的课程建设上,需要对开放大学已有的丰富的课程资源进行再次开发梳理,特别要对涉农专业等成熟课程进行充分利用,构建一套适合乡村振兴学院的基础课程体系。在此基础上,应结合具体的育人目标与规格,系统设计课程体系,让课程结构更加具有科学性、逻辑性;继而精准开发课程内容,针对学习对象的特点,贴近学员的真实学习需求,结合课程实施的方式和手段,做到有的放矢;要妥善安排课程实施,考虑到农村地区的课程实施条件,结合农业生产规律,课程安排尽可能做到合理合情。为此,不仅要邀请课程开发专家团队来参与课程设计,同时也要邀请真正了解农村地区情况、了解农业生产的专业人士参与到课程设计之中。此外,还要在课程设计与实施过程之中邀请企业专家进行指导咨询,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让课程兼具理论与实践价值。

(四)创设良好发展环境

共生环境是共生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涉及影响到共生系统有效运行的各种硬件支持、政策法规及文化氛围等。开放大学举办乡村振兴学院应充分整合利用各共生单元的资源,打造最优共生环境。一是加强乡村振兴学院的设施建设。乡村振兴学院的办学场地可设在硬件条件优越的某一共生单元之中,实现硬件资源的充分共享。二是积极争取政策资金支持。当前,我国政府已经认识并高度认可了乡村振兴学院的重要价值,并在相关文件中进行了鼓励和倡导,这为争取相应的利好政策和资金支持奠定了基础。因此,应发挥各共生单元所在的系统优势,争取开放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领域的优惠政策和专项资金支持,助力乡村振兴学院的高质量发展。另外,还要吸引相关企业对乡村振兴学院的资金投入,尤其是充分利用涉农企业完整的生产链和设备来投入教育过程。三是创设良好的社会环境和舆论氛围。要利用开放大学系统“枝繁叶茂”的优势扩大乡村振兴学院的影响力,结合新媒体的迅猛发展态势,将乡村振兴学院的重要价值与招生宣传深入到田间地头,让农业从业人员尤其是农民知晓相关政策与惠农举措,激发他们前来学习的动力;还要走向企业、延伸到城市之中,让资源持有者知晓相关政策与参与渠道,从而使得整个社会营造出一种“明价值、了内涵、予支持”的良好氛围,形成共创乡村振兴大好形势的强大合力,为乡村振兴学院的平稳运行提供支持。

參考文献:

[1]新华社.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EB/OL].(2022-10-25)[2023-01-13].https://www.xuexi.cn/lgpage/detail/index.html?id=17478440677105407928&item_id=1747844 0677105407928.

[2]罗明誉.新时代乡村振兴学院建设的案例、经验及未来——基于浙江省27所乡村振兴学院(校)的调查[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1(3):46-53.

[3]洪黎民.共生概念发展的历史、现状及展望[J].中国微生态学杂志,1996(4):50-54.

[4]胡守钧.社会共生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171-173.

[5]南旭光.共生理论视阈下职业教育治理模式创新研究[J]. 职业技术教育,2016,37(28):8-13.

[6]何新哲.共同富裕背景下新型职业农民培养:基于开放教育视角[J].职教通讯,2022(5):52-59.

[7]毛才盛,田原.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产教融合发展路径:共生理论视角[J].教育发展研究,2019,39(7):7-12.

[8]李江楠,邱小健.“双减”背景下家校社协同共生路径探析[J]. 教学与管理,2022(25):11-15.

[9]李晴艳.乡村振兴中人才培育的协同机制研究[D].扬州:扬州大学,2020:76-80.

[10]刘晓.利益相关者参与下的高等职业教育办学模式改革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2:60.

[责任编辑    曹   稳]

Open University Holding Rural Revitalization College: Mode Innovation and Implementa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ymbiosis Theory

HE Xinzhe

Abstract: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rural revitalization college is conducive to rapidly gathering various resources, carrying out relevant training and cultivation in a large-scale and systematic manner, and is also conducive to precisely serving local development and assisting targeted poverty alleviation, which has an important leading and demonstration effect in promoting the realization of the goal of rural revitalization. At present, the construction of China's rural revitalization college has achieved preliminary results. After the overall investigation, it is found that several major education modes of the current rural revitalization college have their own drawbacks, and the education forces are still relatively weak, and it is difficult to meet the actual needs of the rural revitalization college. Based on thi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ymbiosis theory,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advantages of the open university in building the college of rural revitalization, constructs the symbiotic system of the college of rural revitalization of the open university from three aspects: the selection of symbiotic units, the desining of symbiotic mode and the creation of symbiotic environment, and systematically designs the operation mechanism of the college of rural revitalization of the open university, and explores the development strategies of the college of rural revitalization of the open university under the symbiosis theory.

Key words: open university; rural revitalization college; innovative mode; symbiosis theory

猜你喜欢
共生理论开放大学模式创新
产业结构与用地效益互动机理探究
边疆民族地区农村治理能力现代化研究
开放大学:过去充满传奇但前景依然未卜?
基于共生视角的财务战略拓展及实践路径研究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开放大学校园文化建设
金融支持精准扶贫模式创新研究
台北市社区大学的办学特色与启示
开放大学教师教学学术评估框架研究
高校校园招聘模式创新探究
基于手机应用软件的幼儿园家园联系模式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