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域视角下谢瑞阶黄河绘画探析

2023-06-28 18:47王孟娇
美与时代·下 2023年5期
关键词:黄河绘画

摘  要:谢瑞阶的黄河绘画大多来自于他的实践创作,用笔遒劲,格调昂扬,多以墨色挥洒填充在黄河的独特流经之处,与中国传统绘画中的笔墨线条和整体章法气韵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因而在众多山水画中独树一帜。从“河之初绘”入手,描绘儿时河流边的初绘绘画《一定要把淮河修好》。到了50年代中期,来到“河之勘探”,寻找在他的实践经历下《黄河三门峡地质勘探图》如何转换“黄河”这一特殊地域题材绘画的艺术内涵。从60年代起,整个黄河全貌尽收眼底,《黄河入海流》不仅分析出画家描绘黄河的动机也成为了他的绘画主题。80年代,为表现黄河的雄伟壮观,从绘画本体和精神面貌出发,恢弘巨制的《大河上下,浩浩长春》是集结在画家艺术风格成熟后,建构出的传统山水绘画形式和新式水法的终成之作。

关键词:谢瑞阶;黄河;绘画特征;地域视角

基金项目:本文系2023年华北水利水电大学硕士创新能力提升工程资助项目(NCWUYC-2023103)阶段性研究成果。

“到此极目空阔,携来大量肥沃能源,造良田无际,哺育中华民族;启程细流年浅,经历多少曲折艰险,汇百川于一,联谊世界佳宾。”这是1982年八十岁高龄的谢瑞阶老人为郑州黄河游览区开襟亭所题的对联[1]。这段诗词不仅是谢瑞阶老人对家乡文化的惦念,更是自己对黄河本身独特诗意的展露,既胸怀天下,又海纳百川。谢瑞阶先生老家在河南巩义,地处黄河之南,所以他也算是伴水长大,这为他后期的黄河题材绘画带来了天然的素材。

毛泽东同志曾在1952年视察黄河,并提出了“要把黄河的事情办好”的伟大号召。1955年国务院又发出了治理黄河的合理规划[2]。在这样的机遇下,谢瑞阶先生早年心目中那个连年发大水的黄河终于要得到治理,他也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进行创作。因为在他看来,黄河不同于其他青山绿水的游玩之处,而是独特的流经之处才能体现出黄河的宽广胸怀[3]。

一、河之初绘

谢瑞阶先生的绘画兴趣源于15岁,父亲带他去参观少林寺的壁画,而技艺的提高则是19岁得到了一本《芥子园画传》残本得以临习。从新中国成立到50年代初,谢瑞阶满怀热情地参与了社会的激烈变革,同时也饱受了各种疾风骤雨的考验。1950年10月,朝鲜战争爆发,我军与敌军在战场上奋力拼杀, 谢瑞阶先生为了响应党和政府的号召,组织并领导学生大张旗鼓地宣传抗美援朝运动,用自己的学识和技能做出自己的努力。

1951年,49岁的谢瑞阶作为一名老师,赴舞阳县石漫滩水库工地(国家大规模治理淮河的重点工程之一)深入生活,回校后绘制山水人物《一定要把淮河修好》(如图1),这是他早期少有的用国画人物来表现河流的绘画。在这个特殊的时期,谢瑞阶不仅以老师的身份教育学生,而且因对故乡饱含深情热爱,在对淮河地理考察结束后,回校就快速绘制出山水人物画。绘制这幅作品的初衷,不仅因为他看到了灾区人民的苦难,也在于毛泽东主席在得知淮河前所未有的灾难后曾先后四次做出批示,并亲笔题写“一定要把淮河修好”,极大地鼓舞了治淮人民,也得到了全国人民的响应,而谢瑞阶就是其中之一。

从绘画中可以看出,这幅作品对于水的刻画比较简单,主要是对人物的塑造。整幅画右上角以12列行书解释该画的重要含义,再以近中远景三段式构图。近景先以几方石块托底,使整幅画显示出踏实古朴之意,再配合中景的“话石凿开”之景,可谓是洒脱中又见劳动者的坚韧拓跋。五位劳动者又分为两组:左边第一组三人围绕图纸进行精细的谋划,为了勘探地形、掌握施工进度,以便整个淮河治理的有效推进;另外一组是一对“大力锤钳”组合,只见一人拿锤子做出捶打之势,另一人手拿铁钳紧握等待击中,这种普通的动作每天要在这个工地上重复数万次。有资料显示,治淮人民达到了52万人[4]。治理淮河时正值隆冬,当时北风呼啸、天寒地冻,土地坚硬无比,犹如铁板一块,这给施工带来了极大的困难,一锤子下去,被冻实的土地上只有一个浅浅的白点;一铁锹下去,也才是一道白痕。但是,就算土地再硬,也没有劳动者的骨头硬;困难再多,也没有劳动者的办法多。就这样一锤一锹地进行着,几个人的后面还贴着一张“一定要把淮河修好”的毛主席题词,气氛激昂,振奋人心。中景也是一群劳动者劳动的场景,加上远方赭黄和少蓝的天空,营造出一派积极景象。

二、河之勘探

1955年10月,在国家大规模治理黄河规划的鼓舞下,谢瑞阶先生开始到黄河,深入生活,并绘制出国画《黄河三门峡地质勘探图》(如图2)。谢瑞阶先生曾在18岁的时候(1920年)因用功过度,左眼患病失明。在这种情况下,他依然跟着探险队深入一线进行实地勘探。三门峡水电站在中国水利修建史上是一件大事,始建于1950年。五年后的7月18日,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邓子恢在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上作出《关于根治黄河水害和开发黄河水利的综合规划的报告》,并且提出要“在陕县(现河南省三门峡市陕州区)三门峡地方修建一座最大和最重要的防洪、发电、灌溉的综合性工程”。为此,他见证了工程的主要方面,每当有别的省市物资支援时,他就会有一股干劲,继续深入危险之地勘察,为自己的绘画准备素材。他总结出黄河在不同流经地域的特点,时刻调整自己的画面构图。《黄河三门峡地质勘探图》中的水与传统国画中的水不同,它有着黄河独有的变化,水流、动态、方位和含沙量的大小都有不同表现。更重要的是黄河含沙量很大,水卷泥沙,如果绘画不当,就很难表现出水的质感,只能是一幅“死水”[5]。谢瑞阶先生不断观看不同情况下的水的泥沙情况,终成此画。

在《黄河三门峡地质勘探图》中,黄河水、勘探人、三脚架和山间石是画面的主要构成要素。整幅画的颜色都是鲜明的黄土色,整体上形成了一种朴实、沉重却又不土媚的格调。构图上也采用焦点透视,黄河滚滚、波浪滔滔、桥架飞绳、烟云浩渺,或搭绳远望,或驻足窥看,此情此景构成了一幅“黄河水荡无穷处,勘探喜融绘乐图”的美图。画家的别样深情是对黄河作为母亲河所独有的感情,加上老人将自己的实际行动转化为对艺术的真切把握,并以此引导老人用艺术审美来阐述艺术表达,用艺术人生来丰富艺术品格,使得湛黄的家鄉水别有一番风味。流泄的黄河浪涛和大型水库发生碰撞时一字排开扬起了巨大水花,夸张急流与飞溅砸石感形成了强烈的对比。在借用勘探机器的基础上,增加了浪头砸石的飞溅泥花。这是因为黄河水的高泥沙含量,用浓重赭色、土色来替代黑墨色。行笔间用笔朝上、落笔间水墨为上,辅成以中国画的审美需求,使得勘测具有了烂漫的民俗经典。以笔写流、以画着石,以墨染狞韧之高塔,或墨与赭色混搭,或墨与赭色互融。尤其是在这幅画面右侧以墨融含着少许赭色所形成的水雾与远处的群山所晕染的水墨晕染构成了上下合围之势,较好体现了水与山之间的互融互渗关系。在整体用笔上,不仅体现于用勾廓皴擦来塑造立于勘测机器之隙的山石,湍急飞流的水形也将积墨、积彩融为一体,卓为壮观。

三、河之入海

60年代对于谢瑞阶老人来说是绘画主题的定格年代,他继续深入围绕家乡的黄河之水展开。但是画家的思想境界也发生了些许变化,不管是追求美学思想,还是艺术风格:50年代简单的人工构造开始被打破,逐渐转化为黄河的奔涌浩荡以及万物结合,不是单一场地的写生,而是复杂场地的粘合,用“奔水壮山配好景,文化精神展画卷”来形容再合适不过了。如《晴天彩虹》和《重峰接天嵖岈山》,前者表现的是他再赴三门峡写生时,将大坝放水时的奇景和瑰丽的彩虹融入画卷,充满希望;而后者在省会郑州的中州宾馆正厅悬挂,在“文革”时期被破坏。但即使在艰难的时期,他也没有放弃创作,转而进行书法研习,最后其“章草”字体闻名于世。在此期间,他的创作开始追求形式美、绘画美,表现黄河浩荡的天然正气,对黄河的刻画也游刃有余。

在三门峡的那几年,是对老人的一个历练,也是他关于黄河绘画题材的另一种成功尝试。从黄河中来,到黄河中去,谢瑞阶老人还是不滿足自己所绘黄河。1963年,他想更为全面地反映黄河的面貌形态,61岁时先生又一次踏上征途。从甘肃到宁夏、从内蒙到山西,再从陕西又到河南老家,最后来到黄河入海口山东垦利县,行程二万多里,先生对黄河的全貌和重点的水利设施建设进行了更为系统的了解,重新积累了大量的黄河绘画素材[6]。这是一位黄河赤子对于母亲无尽的敬爱,使他的绘画主题得以升华。在探寻黄河入海处后,先生创作国画《黄河入海流》(如图3),相比于先前的绘画已经非常成熟。他融会贯通“古为今用”“中西合璧”的造型思想,在黄河的地域性绘画中将西洋画的色彩表现、透视和体积加工进行创新,空间的处理方法和中国传统绘画的笔墨线条、章法气韵浑然一体,独到天成。画面远处传来鸟声,奔腾不息的黄河水残卷着一叶扁舟兴兴出没与蓝天舒卷白云形成了一动一静的强烈对比。磅礴气势之中,笔墨淋漓,画面饱满,奔腾的墨点、跳动的线条、厚重的体量感,涌动着强劲的张力,使其具有鲜明的时代精神。“忽见澎涛骇浪,掀起万丈狂澜”,奔腾的黄河入海口丰富了谢瑞阶老先生内心深处对中华文明的颂扬之情,仿佛也是先生对先前社会的一种映照,再苦再累的时代,人民也能战无不胜。

四、河之浩浩

进入80年代以后,谢瑞阶先生的作品随着时代的发展又发生了一些变化,因为在这个时间段内,他当选政协委员,并赴北京参加了会议。其创作的大幅国画《黄河第一座单跨桥》,被中国美术馆收藏;创作出纪念毛泽东视察黄河20年的大幅山水国画《高峡出平湖》等。这些经历都使得他的绘画作品内涵更加丰富,画家从现实中走出来,已经不单单是为了创作而创作,而是开始把家乡水推介为全国源,既有明确主题,又有精神家园。画家此时的作品以大幅绘画为主,虽然年事已高,对家乡的热爱却更加浓厚。他通过绘画艺术营造出了一种随心所欲、无限磅礴的艺术世界,也重新建构起了自己的理想绘画王国。

时代脉搏迸发出强有力的声音,1981年,谢瑞阶先生在将近80岁高龄时将黄河壶口瀑布、龙门雄姿,再加以中原大地创作出一幅宽6.8米、高3.2米的恢弘巨制《大河上下,浩浩长春》(如图4)国画山水[7]。此画汇集了谢瑞阶先生几十年的笔法和思想成果,将中华民族的坚韧品格和祖国的浩荡辉煌融入其中[8]。画面中,远处为平静无垠的黄河水,中间则是连绵起伏的雄伟山峰,近处为恢弘气势的巨浪奔腾。由远到近,由近及远,每一阶段都是谢瑞阶先生不平凡的人生路,每一笔都是祖国百年浩正的不朽符号。此画现陈列于人民大会堂,被公认为是表现黄河的杰作,是现代山水画发展的里程碑。

五、结语

从谢瑞阶先生的视角入手,探究其黄河绘画的地域性建构特点,可以感受到实践与理论结合的重要性。如果先生没有深入三门峡勘探考察、没有重走黄河之路,就算其具有多高超的绘画水平也不能匠心独作。可以感受其绘画思想的独特理解,如果先生没有多番尝试油画、水粉、国画的不同特点,怎能中西合璧,变死黄水为奔涌之水?可以总结出地域性的建构还得依靠地域性的特征,黄河赤子方能绘制黄河风貌主题图。

谢瑞阶的绘画艺术,特别是对黄河的地域性绘画,我们可以看出:他既是一位追求“搜尽奇峰打草稿”的艺术家,又是在时代洗礼中不断进取的艺术家。不管时代怎样变迁、命运怎样无常,他都以黄河魂作为自己的创作主题,用浓郁的乡土诗情谱写和歌颂生活中一切美好的事物。在38年的教师生涯中,他也不断向学生传授自己的生活经验。他曾说:“世上无难事,一勤破万关。”他的作品总是讴歌对美好生活的无限向往,用艺术化解各样挑战,担当挥洒大河赤子的万丈豪情。

参考文献:

[1]杨克泉.中华名亭经典对联荟萃[M].北京:金盾出版社, 2013.

[2]谢瑞阶.说说我这一生(下)[J].中州今古,1994(6):7-12.

[3]左雪松.新中国七十年来中国共产党生态思想历史演进的回顾和启示[J].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6):1-8.

[4]岳晓丽.黄河中游径流及输沙格局变化与影响因素研究[D].咸阳: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6.

[5]魏子云.谢瑞阶作品的美学价值[J].收藏家,2019(11):93-94.

[6]汪峻岭.写黄河之魂 铸民族之魄——谢瑞阶及其“黄河系列组画”[J].中国民族博览,2021(9):43-50.

[7]吴雪杉.壶口瀑布:关山月与黄河的视觉再现[J].美术学报,2020(5):53-71.

[8]张育甲.气势磅礴,意境宏阔——黄河老人谢瑞阶绘画艺术创作分析[J].美与时代(下),2018(3):75-77.

作者简介:王孟娇,华北水利水电大学艺术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美术学。

猜你喜欢
黄河绘画
黄河娃
多彩黄河
黄河宁,天下平
黄河黄河,我爱你
『黄河』
欢乐绘画秀
欢乐绘画秀
欢乐绘画秀
欢乐绘画秀